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初意义上的互文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现象,传统的影响与渊源研究将其作为必不可少的方法论工具。但自从巴赫金的复调、对话与狂欢理论提出后,克里斯特娃对其进行了革命性改造,由此,互文性成为现代文论的一个重要概念,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都在极端的意义上对它进行了阐发。本文试图旧瓶装新酒,对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与修辞学中呈现的互文性两极的“先例现象”与“戏仿”做窥豹一斑的梳理与解读,并试图揭示20世纪后半期俄罗斯语境中互文性的理解运用与法国为代表的欧美语境中互文性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