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源于生活的习作教学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7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生活是习作的基础,离开了生活,习作就变成了枯燥乏味且没有意义的文字。教师应将习作教学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不断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生活能力、思考能力,才能让习作教学有血有肉、有声有色,让他们乐于动笔,愿意表达,写出真正富有童趣、童真的习作。
  一、引导多元观察,感受生活情趣,丰富表达内容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教师应该走进学生的生活,引导他们多视角、多维度地去观察身边的一切,领略生活的情趣,寻找习作之源。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扫视生活。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去观察春日里的花红柳绿,去倾听下雨时淅淅沥沥的天籁之音,去感知人间的亲情冷暖。在教学中,笔者会布置一些观察作业,如:观察小区周围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妈妈做家务活的过程,观察老师上课时的言谈举止,观察同学在老师面前背书时的神态变化……之后以观察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可长可短,定期交流,为习作积累素材。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更要用耳朵去倾听,用双手去触摸,用心灵去感受。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凝视生活。观察不只是简单发现,更应该是屏气凝神的审视和思考。如:看起来平常的课堂,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一年近两百堂语文课,找不到有哪两堂课是相同的。学习内容不同,收获不同,就连教师每节课的言谈举止、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神情声调都不同。正是这样众多的不同,才构成了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不确定性。于是,笔者用了数周的时间,专门让学生写同题习作《我班的语文课》。再拿写人物的习作教学来说,笔者先让学生观察本班的一位同学,通过一周的观察后进行习作,接着又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观察另一位同学并写下来。如此,一段时间下来,班里的每位学生都完成了一本习作合集,笔者给这本合集取名为《班级人物风云录》。这样的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而且他们写出来的事例也都比较鲜活。
  再次,要让学生学会跨越式地了解社会,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现代网络的发展,让学生真正实现了坐在家里看世界。笔者曾布置了一篇题为《我的校园》的习作,学生置身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细心观察,用心体会。习作语言细腻,饱含深情,可总感觉缺少了点韵味。于是,笔者又让学生上网去查看一些本地区比较有名的校园介绍,查阅了国外几所小学的资料。这样一来,学生的视野开阔了,认识到自己的母校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方面。第二次写《我的校园》这篇习作,学生表达的兴致浓厚了,在之前的基础上又纷纷写出了自己对母校的展望,甚至还对学校今后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规划。这样的习作看起来更有厚度、深度。现代网络,让习作的源泉变得更加丰盈、灵动。
  学生把生活中见到、听到、想到的写下来就是习作。生活五彩缤纷,为习作提供了生动的、情节化的素材。如果教师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观察,学生就能从很多看似一成不变的生活现象中感受神奇,触动灵感,妙笔生花。
  二、真情回归学生,尊重自由表达,呼唤语言亮点
  陶行知先生说:“习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我想,陶先生所说的生活,应该是指属于学生的生活,是学生最宝贵的习作资源。只有写自己“原汁原味”的认识和体验,做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主人,才能写出富有童趣、角度众多、形式丰富、极富创意的习作。
  很多教师在布置习作时,都会要求学生写“有意义”的事,可在笔者看来这个“有意义”不妨改成“有意思”。“有意义”是成人的价值标准,为了达到所谓的有意义,学生只能违背自己的心愿,脱离生活实际,笔下也就只能剩下些“雨中送伞”“一把断尺”“砸碎花瓶”一类的“伪文”“套话”。相反,“有意思”则是来自于学生自己的生活,可以是“向阳面”的,也可以是“阴暗面”的,只要是学生以自我的心灵之眼观察到的生活原貌,都可以是笔下习作的素材。
  如在教学《第一次……》的习作,学生的素材只能是“第一次骑车”“第一次烧菜”……这些习作看起来充满了正能量,可细细读来给笔者一种充满了“做假”的感觉。不仅形式大致相同,就连语言描写也都是一样。笔者知道,全班32名学生会烧饭的只有一位单亲家庭的学生,可翻阅他们的习作,写“第一次烧饭”的竟有7人,明显是从优秀习作选上搬来的。于是,在讲评课上,笔者出示了一篇范文《第一次抄袭》。这一来学生炸开了锅,纷纷表示自己也有过做坏事的经历,并且记得特别清晰。于是,笔者引导道:“只有让自己记得特别牢固的事才是最有意思的事。”之后学生又纷纷交来了又一篇“第一次“的习作:《第一次去网吧》《第一次撒谎》《第一次代替爸爸妈妈签字》……虽然语言的表述上还有些许稚嫩,但每一篇文章读起来都是那么的趣意盎然,使人产生读下去的想法。事后想想,这样的习作过程,本身又让学生深入地思考这些“第一次”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和教训,在学会审视、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赋予了习作更高的意义。
  三、开展综合实践,还原生活情境,提升言语智慧
  教材,是学生言语学习的 例子。学生言语能力获得的过程,是一种将外在文本中的语言内化为自身言语表达能力的过程,它需要有一定的媒介。就言语学习的心理过程而言,这种媒介就是能够与文本相对应的生活情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创设一种与文本表述相对应的情境,使文本产生画面感、生活感,从而变得鲜活起来,从而让学生内化语言。
  “亲爱的游客:现在前往游览的是有‘太湖第一名胜’之称的鼋头渚。它距无锡市区18公里,是无锡境内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因有巨石凸入湖中,状如浮重翘首而得名……”
  听着这充满激情的介绍,看着眼前担任解说的却是一个稚气天真的“红领巾”,你一定不要感到奇怪,这是我们班的学生正在参加的“我是太湖小导游”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学景物描写类课文的单元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对祖国的旅游资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笔者结合阅读中的热点,开展了“我是太湖小导游”的阅读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及时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指导学生阅读描写无锡名胜古迹的游记类散文,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分别对无锡的鼋头渚、蠡园等七个景点的自然概貌、人文景观、历史传说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资料论证,并指导学生写出有专题的考察报告和模拟导游词。
  整个活动学生都积极参与,情趣盎然。尽管在他们的研究报告中,还有很多幼稚、不完善的地方,但在一篇篇研究报告的背后,笔者听到了学生智慧发芽的声音,看到的是学生智慧火花迸射四溢的活力。如果把《九寨沟》《泉城》《田园诗情》等文本语言比作原始资本的话,那么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在活動中所形成的个性化的研究报告,无疑是在语言应用中一次次实现了言语的“增值”功能,文本语言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阅读的能力,而且学生在言语内容、言语形式和言语智慧上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样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习作的目的。
  当习作与学生的生活能够紧密相连时,必能激起他们在情感、情绪及思想方面的交流,必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走向生活、感悟生活的热情,必能让学生发现表达的美丽。倾吐心声,放飞遐想,在一次次练笔中学生提升了自己的言语智慧。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孙桥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曾经再三强调:任何课文都需要“利用”,以训练学生的读写基本能力。的确,教材中的每一篇文本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好范例。学好语文的关键在于超越文本,把习得的方法、积累的知识加以合理运用,让学生具备读写的基本能力。我认为,训练的最好方式就是微型练笔。教师应怎样通过课堂上的微型练笔来拓展教学内容、真正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呢?  一、找准“练笔点”  教材中的课文有的地方含蓄委婉,有的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全文多次出现“积累”的字眼,可见积累对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性。语言积累应该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教师要逐步引起学生的重视,使学生掌握积累方法,丰富精神内涵。  一、语言积累的目的  1.培养语感  《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感”的定义是“言语交流中指人对词语表达的直觉判断或感受”。语感是语言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能力,是需要经过长期积累才能够具备的。俗话说,厚积才能
科普文语言生动,逻辑性强,结构严密,说明方法丰富,与其他文体的课文在教学方法上存在差异。科普文教学应做到既关注语言魅力,了解科普知识,又要研究说明方法,学习表达方式,做到语言与表达“双翼”齐飞。  一、品读语言,凸显语文特点  不同的科普文语言风格各有特色,有的简明平实,有的生动形象。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去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从而让学生获得不同的感受。  1.细嚼慢咽,感受语言的精确  科普
为了更好地锻炼身体,森林里的自行车爱好者们成立了一个骑行队。骑行队的成员个个都有自行车,兔小弟骑的是山地自行车,鹿小姐骑的是女式自行车……  骑行队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骑行活动,今天到这里踏青,明天到那里采风,吸引了很多动物加入。这不,大象也来了。他找到骑行队猴队长,申请加入骑行队。  “欢迎!欢迎!”猴队长热情地说,“只要有自行车的都可以加入骑行队。”  “好好好!我这就去买自行车。”大象告别猴队
《妈妈的账单》一文以“账单”切入,角度新颖,将母爱的无声、无私与无价体现得极其动人。从课文叙述的内容来看,读懂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从课文切入的视角来看,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账单的含义则为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时,笔者引领学生将目光聚焦于“两份账单”,在渐次深入的对比阅读、讨论与交流中,不断激活、丰盈学生的情感体验。妈妈的账单饱含着的那份浓情蜜意,便如汩汩温泉自然流淌于课堂。
茉莉有一根看上去很不一样的棉花糖。  “呼——”一阵风吹来,棉花糖飞了起来。  “噢!别跑,棉花糖!”  在街角,茉莉找到了闪闪发光的棉花糖棒。“哇,好漂亮!”  “嘀嘀——”一辆汽车飞快地冲过来,茉莉赶紧躲开,棉花糖棒不小心碰到了汽车。“哧——”汽车立刻变得软软的,就像和好的面团。  茉莉用棉花糖棒点点立交桥,立交桥变得软软的,“哧溜哧溜”桥上的面团车一个一个顺着滑了下去。  哈哈!茉莉发现了一
快樂的五一
期刊
影子
期刊
7天使說她要变一个好玩的魔术于是用绒布将大地遮住过了许久她把绒布掀开又将万物一下子变出她总是乐此不疲于是我们看到了黑夜和白天——周而往复
冬天即将到来,可怜的小鼹鼠还没有找到一床可以抵御寒冷的被子。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听到这个消息,都想来帮助他。  大象拿着他的被子对小鼹鼠说:“亲爱的小鼹鼠,我的被子是用柔软的青草做成的,青草的味道好闻极了,盖上我的青草被子,一定能让你过一个香香的、暖暖的冬天。”  小鼹鼠看着大象的被子,对大象说:“谢谢你象大哥,你的青草被子很好,可是我的洞穴太小了,放不下这么大的青草被子。”  小蚂蚁拿着他的被子对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