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应当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关注。现如今,高中生的阅读方式存在多样化,比如微信及微博中的文章阅读、教材中的节选片段阅读等。这些阅读方式能够让学生随时随地进入阅读状态,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生活的步调。但是,长期的碎片化阅读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和扩展思维,也不利于学生的阅读积累,从而养成不良的阅读习惯。因此,提倡“整本书阅读”对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整本书阅读相对于一篇文章和一个片段而言,其信息涵盖量相当之大。一本完整的书通常会分为许多章节,故事情节也相对复杂,需要学生花费较长的时间、精力,凝神静气地进行阅读。除此之外,学生在阅读中还要懂得如何掌握书中的信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阅读方法。阅读一本书的方法多种多样,学生可以采用设问法,在阅读的时候不断提出问题,然后不断解答,以此来记住故事情节,加深对故事的印象。另外,如果书中出现的人物众多,就可以根据自己所了解到的人物关系在纸上画出人物关系网,帮助自己理解书中错综复杂的关系。
例如,学生在阅读《活着》这本书时,就可以利用一定的阅读策略进行阅读。《活着》讲述的是福贵一生的故事,使用了倒叙的叙事手法,并且故事中含有故事,写法复杂多变,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富,涵盖的信息量大,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精力和选择科学的方法阅读。比如书中“家珍”这个角色,她所出现的故事情节有相对集中的地方,也有散落在福贵的其他回忆中。学生要想深刻体会和分析“家珍”这一角色,就要对整本书的故事情节进行梳理,系统地找出与家珍相关的情节,从一开始家珍与福贵的相遇,结婚,被带回娘家,再自己回来,到夹杂在后半部分的家珍之死,把这些一件件地整合起来,然后进行“内容重构”。这就是一种阅读方法。另外,学生在阅读福贵的女儿因为难产死亡的时候,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显现儿子有庆因为给县长夫人输血而导致失血过多的景象,再加上文中也描写了福贵的心情,儿子女儿都死在了冷冰冰的医院里,眼前突然出现血红一片。这两个场景在读者脑海中反复闪现对比,让学生对福贵深切同情,并且加深了故事的悲剧性。这就是闪现法的体现。
教师在鼓励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阅读的内容,读懂故事的深层寓意。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科学提问、小组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可以是故事情节的概括,也可以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还可以是对书中描写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理解。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对《巴黎圣母院》这本书进行导读时,可以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从而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进行思考并深入探索。比如,“《巴黎圣母院》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巴黎圣母院》以巴黎圣母院这座建筑为题具有什么寓意?”“请根据《巴黎圣母院》谈谈你对美与丑的理解?”等。在学生自行读完全书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交流会让学生和其他同学一起交流读后感。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描写爱斯美拉达命运的故事,也有人认为这是不同种族间冲突碰撞的故事,还有人认为这是体现宗教神权的故事,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时期的建筑史,当然,更多人认为这就是一部简单的爱情小说。这些都是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的结果,所以教师对此应当采取鼓励包容的态度,对每个人思考后的结果都予以肯定。这样有利于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从而培养其阅读思维能力。
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是通过不断阅读整本书养成的,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阅读积累。高中语文教材中虽然收录有许多类型的名著选读和节选片段,但是,一些碎片化的片段规模太小,学生不太容易对整本书形成整体的认知和理解。在课堂上,因为时间有限,所以教师也没有办法带领学生阅读整本书。教师要鼓励学生采用整本书阅读的阅读方式,并且以教材中的选取片段为切入点,引起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在课后养成阅读习惯。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寡人之于国也》的文章。这是从《孟子》一书中节选的一个片段。语文教师在讲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课文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讲到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的身份,孟子“仁政”及“民贵君轻”的代表思想,孟子高超的论辩之术。这些知识点,在课文所选的片段中就有体现。如,梁惠王曰:“寡人治国尽心,而邻国不然,然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以战拟之:“以五十步笑百步也。”这就是孟子的论辩之术。后半篇中孟子所提到的种种休养生息之道,如“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等等,主张先提高百姓的生存状况,保障百姓的温饱,然后再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让百姓能够衣帛食肉,不饥不寒,教之庠序。这些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体现。学生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会对孟子思想有大致的了解,并且产生一定的阅读兴趣。此时就可以鼓励学生对《孟子》一书进行整本书阅读,并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是一门具有人文思想和人文情怀的学科,语文知识核心素养要求人们通过长时间阅读积累相关知识,从而丰富人文底蕴。但是碎片化阅读和散点式、拼接式的阅读方式显然满足不了积淀人文底蕴的需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从书中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然后通过知识的不断累积来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从而形成具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丰盈自己的文化底蕴。教材中所选取的《论语》片段有很多,许多同学都是根据课文中所学习的《论语》片段来概括孔子的思想,这显然并不全面。孔子是个教育大家,但学生仅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断定孔子的教育思想只有学思结合、温故知新,显然是不全面的。其实孔子的教育教学方法还有很多种,如“进则退之,退则进之”等,教育教学理念也非常深奥广博,不是仅凭教材中的一句两句可以说清楚的。如果学生对《论语》全篇进行阅读,就会发现孔子教育思想之深厚,内容之广博,从而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
综上所述,现如今,学校都在大力提倡“整本书阅读”,这种阅读方式已经成为学生阅读的一种趋势。高中教师要加大对学生“整本书阅读”的重视力度,让学生能够掌握多种多样的阅读方法,并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有豐富的人文积淀。
作者简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独山子第二中学语文教师。
一、有利于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整本书阅读相对于一篇文章和一个片段而言,其信息涵盖量相当之大。一本完整的书通常会分为许多章节,故事情节也相对复杂,需要学生花费较长的时间、精力,凝神静气地进行阅读。除此之外,学生在阅读中还要懂得如何掌握书中的信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阅读方法。阅读一本书的方法多种多样,学生可以采用设问法,在阅读的时候不断提出问题,然后不断解答,以此来记住故事情节,加深对故事的印象。另外,如果书中出现的人物众多,就可以根据自己所了解到的人物关系在纸上画出人物关系网,帮助自己理解书中错综复杂的关系。
例如,学生在阅读《活着》这本书时,就可以利用一定的阅读策略进行阅读。《活着》讲述的是福贵一生的故事,使用了倒叙的叙事手法,并且故事中含有故事,写法复杂多变,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富,涵盖的信息量大,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精力和选择科学的方法阅读。比如书中“家珍”这个角色,她所出现的故事情节有相对集中的地方,也有散落在福贵的其他回忆中。学生要想深刻体会和分析“家珍”这一角色,就要对整本书的故事情节进行梳理,系统地找出与家珍相关的情节,从一开始家珍与福贵的相遇,结婚,被带回娘家,再自己回来,到夹杂在后半部分的家珍之死,把这些一件件地整合起来,然后进行“内容重构”。这就是一种阅读方法。另外,学生在阅读福贵的女儿因为难产死亡的时候,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显现儿子有庆因为给县长夫人输血而导致失血过多的景象,再加上文中也描写了福贵的心情,儿子女儿都死在了冷冰冰的医院里,眼前突然出现血红一片。这两个场景在读者脑海中反复闪现对比,让学生对福贵深切同情,并且加深了故事的悲剧性。这就是闪现法的体现。
二、有利于学生培养阅读思维
教师在鼓励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阅读的内容,读懂故事的深层寓意。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科学提问、小组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可以是故事情节的概括,也可以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还可以是对书中描写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理解。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对《巴黎圣母院》这本书进行导读时,可以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从而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进行思考并深入探索。比如,“《巴黎圣母院》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巴黎圣母院》以巴黎圣母院这座建筑为题具有什么寓意?”“请根据《巴黎圣母院》谈谈你对美与丑的理解?”等。在学生自行读完全书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交流会让学生和其他同学一起交流读后感。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描写爱斯美拉达命运的故事,也有人认为这是不同种族间冲突碰撞的故事,还有人认为这是体现宗教神权的故事,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时期的建筑史,当然,更多人认为这就是一部简单的爱情小说。这些都是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的结果,所以教师对此应当采取鼓励包容的态度,对每个人思考后的结果都予以肯定。这样有利于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从而培养其阅读思维能力。
三、有利于学生培养阅读习惯
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是通过不断阅读整本书养成的,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阅读积累。高中语文教材中虽然收录有许多类型的名著选读和节选片段,但是,一些碎片化的片段规模太小,学生不太容易对整本书形成整体的认知和理解。在课堂上,因为时间有限,所以教师也没有办法带领学生阅读整本书。教师要鼓励学生采用整本书阅读的阅读方式,并且以教材中的选取片段为切入点,引起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在课后养成阅读习惯。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寡人之于国也》的文章。这是从《孟子》一书中节选的一个片段。语文教师在讲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课文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讲到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的身份,孟子“仁政”及“民贵君轻”的代表思想,孟子高超的论辩之术。这些知识点,在课文所选的片段中就有体现。如,梁惠王曰:“寡人治国尽心,而邻国不然,然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以战拟之:“以五十步笑百步也。”这就是孟子的论辩之术。后半篇中孟子所提到的种种休养生息之道,如“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等等,主张先提高百姓的生存状况,保障百姓的温饱,然后再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让百姓能够衣帛食肉,不饥不寒,教之庠序。这些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体现。学生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会对孟子思想有大致的了解,并且产生一定的阅读兴趣。此时就可以鼓励学生对《孟子》一书进行整本书阅读,并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有利于学生积淀人文底蕴
语文是一门具有人文思想和人文情怀的学科,语文知识核心素养要求人们通过长时间阅读积累相关知识,从而丰富人文底蕴。但是碎片化阅读和散点式、拼接式的阅读方式显然满足不了积淀人文底蕴的需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从书中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然后通过知识的不断累积来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从而形成具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丰盈自己的文化底蕴。教材中所选取的《论语》片段有很多,许多同学都是根据课文中所学习的《论语》片段来概括孔子的思想,这显然并不全面。孔子是个教育大家,但学生仅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断定孔子的教育思想只有学思结合、温故知新,显然是不全面的。其实孔子的教育教学方法还有很多种,如“进则退之,退则进之”等,教育教学理念也非常深奥广博,不是仅凭教材中的一句两句可以说清楚的。如果学生对《论语》全篇进行阅读,就会发现孔子教育思想之深厚,内容之广博,从而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
综上所述,现如今,学校都在大力提倡“整本书阅读”,这种阅读方式已经成为学生阅读的一种趋势。高中教师要加大对学生“整本书阅读”的重视力度,让学生能够掌握多种多样的阅读方法,并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有豐富的人文积淀。
作者简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独山子第二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