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律失常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并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近10年来,随着新的诊疗技术的开创以及新的药物问世,心律失常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治疗水平均有较大的提高和发展。
过早搏动(prematurebeat)亦称期前收缩、期外收缩,简称早搏。是一种提早的异位心搏。按起源部位可分为窦性、房性、房室交接处性和室性4种。其中以室性最多见,其次为房性,窦性过早搏动罕见。过早搏动是常见的异位心律。可发生在窦性或异位性(如心房颤动)心律的基础上。可偶发或频发,可以不规则或规则地在每一个或每数个正常搏动后发生,形成二联律或联律性过早搏动。过早搏动可发生于正常人。但心脏神经官能症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更易发生。情绪激动、神经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过度吸烟、饮酒或喝浓茶等均可引起发作,亦可无明显诱因,洋地黄、钡剂、奎尼丁、拟交感神经类药物、氯仿、环丙烷麻醉药等毒性作用,缺钾以及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都可引起。冠心病、晚期二尖瓣病变、心脏病、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等常易发生过早搏动。本文主要从临床角度结合我们自己的一点体会,现有抗心律失常药大多存在治疗指数(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的比值)较小的特点,不同患者因原患疾病及心律失常类型不同,病理生理状态各异,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反应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此外,现有各类抗心律失常药不仅会引起程度不同的不良反应,甚至还有促心律失常(proarrhythmia)的潜在危害,鉴于此,临床应用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务必充分熟悉它们的临床药理学特征,以期合理实施药物治疗的个体化原则,达到有效控制频发心律失常、保护心脏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2004年8月~2008年6月我们对48例过早博动(早博)病人采用了口服心律平治疗:①用间隔时间相等的方法给药,8小时给药1次,使血中的药物浓度保持相对的恒定(称治疗组)。②同时与间隔时间不相等的方法给药,每日3次(称对照组)作对比,发现治疗组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现报告如下。
资料與方法
一般资料:24例为我院住院病人,24例为我院门诊病人。治疗组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29~71岁,平均52岁。心律失常类型:频发室早28例,频发房早12例,室早并房早8例。病因:冠心病,2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肥厚型心肌病2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心肌炎12例。原因不明2例。心功能均为Ⅰ~Ⅱ级。同时,我们采集了与治疗组日期、年龄相似,过早搏动类型相仿、病因相仿、用心律平剂量相仿的48例病人作对照。对照组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25~69岁,平均51岁。
给药方法:治疗组用心律平100~200mg(视病情和体重而定),每8小时口服1次。住院病人在8时、16时、24时口服心律平。门诊病人在6时、14时、22时口服心律平。对照组用心律平100~200mg,每日3次,在7时(早)、11时(中)、17时(晚)服用心律平。不管是治疗组还是对照组在服用心律平时均停用其他的抗心律失常药。
观察方法:在病人服用心律平前均做了24小时动态心电图。治疗中视病情而定每周做心电图3~4次,把测量和分析的结果填入观察记录表。治疗后第14天、第28天和第56天再复查动态心电图,与第1次动态心电图相比较。用药前后均定期做了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
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症状消失,早搏消失。②有效:症状消失或减轻,早搏减小。③无效:症状无改善,早搏未减少。④恶化:症状无改善,早搏较治疗前增加70%。
结 果
结果:治疗组显效30例(6.25%),有效12例(25%),无效6例(12.5%),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显效16例(33.3%),有效12例(25%),无效18例(37.5%)恶化2例(4.1%),总有效率58.3%。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治疗组不良反应:头痛、口干、窦缓、窦性静止、Q-T间期延长,肝、肾功能损害各1例。对照组不良反应:头痛、窦缓、窦性停止、P-R间期延长、QRS增宽各2例,Q-T间期延长3例,头晕、口干、肾功能损害各1例。
讨 论
过早搏动可无症状,亦可有心悸或心跳暂停感。频发的过早搏动可致(因心排血量减少引起)乏力、头晕等症状,原有心脏病者可因此而诱发或加重心绞痛或心力衰竭。听诊可发现心律不规则,早搏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早搏的第一心音多增强,第二心音多减弱或消失。早搏呈二或三联律时,可听到每2~3次心搏后有长间歇。早搏插入2次正规心搏间,可表现为3次心搏连续。脉搏触诊可发现间歇脉搏缺如。
心律平属IC类抗心律失常药,并具有轻度β受体阻滞和微弱的钙通道阻滞作用。其主要电生理作用是阻断心肌细胞膜钠离子内流。减低动作用电位0相最大上升速率。减慢传导速度,并可延长有效不应期,降低兴奋性。心律平口服后胃肠道吸收良好,服后2~3小时抗心律失常作用达峰值。作用可持续7小时以上,其血浆半衰期为3.5~4.0小时。但有人认为其作用仅持续4~6小时。根据心律平的药理作用特点,采取间隔时间相等的方法给药是合理的。使得血药浓度保持相对的衡定,而起到控制心律失常理想的效果。而每天3次在7时(早)、11时(中)、17时(晚)给药不符合此药的有效高峰期和半衰期的时间,因为17时到第2天的7时要间隔14小时再给药,药物已过了3个半衰期,所以治疗效果就差,观察病人在晨间早搏较多。而上午7时到11时给药,只间隔4小时。药物只过了约一个半衰期,所以对照组不良反应大,可能与给药间隔时间短有关。每8小时给药1次,除了病人在半夜要服1次药比较麻烦以外,没有其他的不足之处。在门诊可以嘱病人在6时、14时、22时服药,这样就不影响睡眠。如有条件,根据血药浓度来调整心律平的剂量和给药的间隔时间是最科学的。但是,目前大多数基层医院均没有条件测血药浓度,所以采用心律间隔时间相等来给药是可取的。笔者是采用每8小时给药1次。必要时可用每6小时给药1次,效果可能更佳。
过早搏动(prematurebeat)亦称期前收缩、期外收缩,简称早搏。是一种提早的异位心搏。按起源部位可分为窦性、房性、房室交接处性和室性4种。其中以室性最多见,其次为房性,窦性过早搏动罕见。过早搏动是常见的异位心律。可发生在窦性或异位性(如心房颤动)心律的基础上。可偶发或频发,可以不规则或规则地在每一个或每数个正常搏动后发生,形成二联律或联律性过早搏动。过早搏动可发生于正常人。但心脏神经官能症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更易发生。情绪激动、神经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过度吸烟、饮酒或喝浓茶等均可引起发作,亦可无明显诱因,洋地黄、钡剂、奎尼丁、拟交感神经类药物、氯仿、环丙烷麻醉药等毒性作用,缺钾以及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都可引起。冠心病、晚期二尖瓣病变、心脏病、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等常易发生过早搏动。本文主要从临床角度结合我们自己的一点体会,现有抗心律失常药大多存在治疗指数(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的比值)较小的特点,不同患者因原患疾病及心律失常类型不同,病理生理状态各异,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反应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此外,现有各类抗心律失常药不仅会引起程度不同的不良反应,甚至还有促心律失常(proarrhythmia)的潜在危害,鉴于此,临床应用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务必充分熟悉它们的临床药理学特征,以期合理实施药物治疗的个体化原则,达到有效控制频发心律失常、保护心脏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2004年8月~2008年6月我们对48例过早博动(早博)病人采用了口服心律平治疗:①用间隔时间相等的方法给药,8小时给药1次,使血中的药物浓度保持相对的恒定(称治疗组)。②同时与间隔时间不相等的方法给药,每日3次(称对照组)作对比,发现治疗组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现报告如下。
资料與方法
一般资料:24例为我院住院病人,24例为我院门诊病人。治疗组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29~71岁,平均52岁。心律失常类型:频发室早28例,频发房早12例,室早并房早8例。病因:冠心病,2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肥厚型心肌病2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心肌炎12例。原因不明2例。心功能均为Ⅰ~Ⅱ级。同时,我们采集了与治疗组日期、年龄相似,过早搏动类型相仿、病因相仿、用心律平剂量相仿的48例病人作对照。对照组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25~69岁,平均51岁。
给药方法:治疗组用心律平100~200mg(视病情和体重而定),每8小时口服1次。住院病人在8时、16时、24时口服心律平。门诊病人在6时、14时、22时口服心律平。对照组用心律平100~200mg,每日3次,在7时(早)、11时(中)、17时(晚)服用心律平。不管是治疗组还是对照组在服用心律平时均停用其他的抗心律失常药。
观察方法:在病人服用心律平前均做了24小时动态心电图。治疗中视病情而定每周做心电图3~4次,把测量和分析的结果填入观察记录表。治疗后第14天、第28天和第56天再复查动态心电图,与第1次动态心电图相比较。用药前后均定期做了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
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症状消失,早搏消失。②有效:症状消失或减轻,早搏减小。③无效:症状无改善,早搏未减少。④恶化:症状无改善,早搏较治疗前增加70%。
结 果
结果:治疗组显效30例(6.25%),有效12例(25%),无效6例(12.5%),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显效16例(33.3%),有效12例(25%),无效18例(37.5%)恶化2例(4.1%),总有效率58.3%。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治疗组不良反应:头痛、口干、窦缓、窦性静止、Q-T间期延长,肝、肾功能损害各1例。对照组不良反应:头痛、窦缓、窦性停止、P-R间期延长、QRS增宽各2例,Q-T间期延长3例,头晕、口干、肾功能损害各1例。
讨 论
过早搏动可无症状,亦可有心悸或心跳暂停感。频发的过早搏动可致(因心排血量减少引起)乏力、头晕等症状,原有心脏病者可因此而诱发或加重心绞痛或心力衰竭。听诊可发现心律不规则,早搏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早搏的第一心音多增强,第二心音多减弱或消失。早搏呈二或三联律时,可听到每2~3次心搏后有长间歇。早搏插入2次正规心搏间,可表现为3次心搏连续。脉搏触诊可发现间歇脉搏缺如。
心律平属IC类抗心律失常药,并具有轻度β受体阻滞和微弱的钙通道阻滞作用。其主要电生理作用是阻断心肌细胞膜钠离子内流。减低动作用电位0相最大上升速率。减慢传导速度,并可延长有效不应期,降低兴奋性。心律平口服后胃肠道吸收良好,服后2~3小时抗心律失常作用达峰值。作用可持续7小时以上,其血浆半衰期为3.5~4.0小时。但有人认为其作用仅持续4~6小时。根据心律平的药理作用特点,采取间隔时间相等的方法给药是合理的。使得血药浓度保持相对的衡定,而起到控制心律失常理想的效果。而每天3次在7时(早)、11时(中)、17时(晚)给药不符合此药的有效高峰期和半衰期的时间,因为17时到第2天的7时要间隔14小时再给药,药物已过了3个半衰期,所以治疗效果就差,观察病人在晨间早搏较多。而上午7时到11时给药,只间隔4小时。药物只过了约一个半衰期,所以对照组不良反应大,可能与给药间隔时间短有关。每8小时给药1次,除了病人在半夜要服1次药比较麻烦以外,没有其他的不足之处。在门诊可以嘱病人在6时、14时、22时服药,这样就不影响睡眠。如有条件,根据血药浓度来调整心律平的剂量和给药的间隔时间是最科学的。但是,目前大多数基层医院均没有条件测血药浓度,所以采用心律间隔时间相等来给药是可取的。笔者是采用每8小时给药1次。必要时可用每6小时给药1次,效果可能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