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和抽象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学生普遍认为地理枯燥难学,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障碍,已成为地理教师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在此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就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感兴趣。”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最大障碍是来自地理课的兴趣问题。在当前的教育环境和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少学生产生地理是一门副科的错误认识,从而在学习的时间分配上,对地理学科的关注很少。这些学生没有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内在需要,也就无法产生学习地理的积极动机。因此,地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教师要抓住中学生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性,有极强的求知欲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如教师可以从学生所熟悉或较易感知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人手,结合实际生活,提出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问题。例如在讲“地形变化”这节时,教师指着中国地形图找出广西地形,然后指出:“你们知道吗?在广西这块地方很久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呢,而在台湾海峡这块地方,过去曾是一片陆地。”在学生们一阵阵惊奇声中,教师设疑:“是什么力量使地形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索的问题。”悬念使学生产生了迫切的探究心理,进而使他们动脑筋认真思考,他们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巧设悬念,立“疑”激趣,也可在课堂结尾时进行,以诱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讲完“地球的自转”后可让学生思考:假设地球的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那么太阳日还长于恒星日吗?假如地球公转时,地轴不是倾斜的,而是同公转轨道面垂直的,在同一地区还会出现季节变化吗?“收”中欲“展”,使学生思前,觉余音缭绕;顾后,兴味盎然,欲奋力再攀,对地理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二、找出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认清学习的障碍
地理学科的抽象性是地理教学的一大难点,中学生还不太具备理性思维能力,刚开始学习时尤其感到很难懂、难学。如时区和日界线、地转偏向力、正午太阳高度角、气旋和反气旋、锋面、热力环流,大气环流,季风、洋流等,这些概念需要学生充分的理解,机械背诵是没用的。地理教学另一个难点就是地理空间的广阔性、演变时间的漫长性和人视野的狭小性、感知时间的有限性的矛盾,决定了学生对许多地理事物或现象无法直接感知,从而造成认识地理事物的困难。比如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的运动、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与黄赤交角的关系、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大气环流与洋流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的关系等。地理教学还有一个难点就是一些地理事实过于集中而彼此间又联系松散的地理知识,需要记忆的容量大,知识点多,学生学起来会感到枯燥、繁杂而难以把握。使学生认清这些学习的障碍,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使学生不断感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产生高昂、持久的学习动机,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和成绩,是地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任务。
三、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障碍
要突破地理教材有些内容过于抽象,空间跨度过大这些难点,教师应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例如教学图象化。第一可以利用传统的教学挂图、地图册、插图或教师的自己板图。如引导学生对照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和六大板块分布图,让学生画出六大板块,找出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山两大地带”,正好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上,通过看图,很直观地让学生认识世界上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及其与六大板块的关系。第二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化无形为有形、化平面为立体、化静止为活动、变抽象为具体,来调动学生手、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难点知识可感易解。例如,在讲背斜、向斜的根本区别时,教师可用课本当教具,让学生把书本想象成地层,用两手挤压课本两侧,分别使课本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直至对折,请学生观察课本一端中心和两翼书页的构成,学生很快就能认识背斜、向斜构造的区别。第三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技术。例如,讲世界洋流分布图、水循环示意图、季风环流图和大气环流图时,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让水流起来,让大气吹起来,这样利用图示让地理现象形象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对于需要记忆的枯燥、繁杂的概念和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记忆。例如,学完《中国政区》后,可准备大幅中国行政区填空图和分别写上我国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名称的34张纸牌,让学生抽牌,并将所得到的牌分别放在填空图内适合的位置上,游戏可进行分组竞赛。另外,还可以用顺口溜、诗歌来帮助学生记忆,如有关我国34个省级别的行政单位的“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疆)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青甘陕,内台北海重上天,还有港澳好河山”;又如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五月抬头在南岭,六月翩翩入江淮,七月八月匆匆到华北,九月十月乘风归航去。
四、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把学习方法的指导纳入到教学任务中。要指导学生掌握识记方法,积累地理知识;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理解地理知识;指导学生广泛联系实际,学会应用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读图方法,提高识图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和结论,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把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给学生,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特别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鼓励学生发表创见。例如,在讲地球运动时,就可以大胆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假设地球是透明的。昼夜状况将如何变化?假设地球绕太阳公转而不自转,昼夜和季节又有什么变化?教师对学生那些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想法,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支持与帮助,学生只有敢打破思维的常规,才能不断创新。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要精心设计。例如,在讲大气运动吋,如果教师直接问“大气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就难以解答。而如果将问题设计为:①引起大气对流的原因是什么?②大气发生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③产生风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缩小思维的跨度,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分析,就比较容易解决问题,并能引导学生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扩展,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在地理教学中能够针对学生的思维状况和知识疑惑点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障碍是可以及时消除的。
责编 王学军
一、培养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就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感兴趣。”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最大障碍是来自地理课的兴趣问题。在当前的教育环境和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少学生产生地理是一门副科的错误认识,从而在学习的时间分配上,对地理学科的关注很少。这些学生没有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内在需要,也就无法产生学习地理的积极动机。因此,地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教师要抓住中学生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性,有极强的求知欲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如教师可以从学生所熟悉或较易感知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人手,结合实际生活,提出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问题。例如在讲“地形变化”这节时,教师指着中国地形图找出广西地形,然后指出:“你们知道吗?在广西这块地方很久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呢,而在台湾海峡这块地方,过去曾是一片陆地。”在学生们一阵阵惊奇声中,教师设疑:“是什么力量使地形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索的问题。”悬念使学生产生了迫切的探究心理,进而使他们动脑筋认真思考,他们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巧设悬念,立“疑”激趣,也可在课堂结尾时进行,以诱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讲完“地球的自转”后可让学生思考:假设地球的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那么太阳日还长于恒星日吗?假如地球公转时,地轴不是倾斜的,而是同公转轨道面垂直的,在同一地区还会出现季节变化吗?“收”中欲“展”,使学生思前,觉余音缭绕;顾后,兴味盎然,欲奋力再攀,对地理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二、找出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认清学习的障碍
地理学科的抽象性是地理教学的一大难点,中学生还不太具备理性思维能力,刚开始学习时尤其感到很难懂、难学。如时区和日界线、地转偏向力、正午太阳高度角、气旋和反气旋、锋面、热力环流,大气环流,季风、洋流等,这些概念需要学生充分的理解,机械背诵是没用的。地理教学另一个难点就是地理空间的广阔性、演变时间的漫长性和人视野的狭小性、感知时间的有限性的矛盾,决定了学生对许多地理事物或现象无法直接感知,从而造成认识地理事物的困难。比如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的运动、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与黄赤交角的关系、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大气环流与洋流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的关系等。地理教学还有一个难点就是一些地理事实过于集中而彼此间又联系松散的地理知识,需要记忆的容量大,知识点多,学生学起来会感到枯燥、繁杂而难以把握。使学生认清这些学习的障碍,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使学生不断感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产生高昂、持久的学习动机,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和成绩,是地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任务。
三、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障碍
要突破地理教材有些内容过于抽象,空间跨度过大这些难点,教师应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例如教学图象化。第一可以利用传统的教学挂图、地图册、插图或教师的自己板图。如引导学生对照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和六大板块分布图,让学生画出六大板块,找出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山两大地带”,正好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上,通过看图,很直观地让学生认识世界上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及其与六大板块的关系。第二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化无形为有形、化平面为立体、化静止为活动、变抽象为具体,来调动学生手、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难点知识可感易解。例如,在讲背斜、向斜的根本区别时,教师可用课本当教具,让学生把书本想象成地层,用两手挤压课本两侧,分别使课本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直至对折,请学生观察课本一端中心和两翼书页的构成,学生很快就能认识背斜、向斜构造的区别。第三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技术。例如,讲世界洋流分布图、水循环示意图、季风环流图和大气环流图时,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让水流起来,让大气吹起来,这样利用图示让地理现象形象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对于需要记忆的枯燥、繁杂的概念和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记忆。例如,学完《中国政区》后,可准备大幅中国行政区填空图和分别写上我国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名称的34张纸牌,让学生抽牌,并将所得到的牌分别放在填空图内适合的位置上,游戏可进行分组竞赛。另外,还可以用顺口溜、诗歌来帮助学生记忆,如有关我国34个省级别的行政单位的“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疆)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青甘陕,内台北海重上天,还有港澳好河山”;又如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五月抬头在南岭,六月翩翩入江淮,七月八月匆匆到华北,九月十月乘风归航去。
四、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把学习方法的指导纳入到教学任务中。要指导学生掌握识记方法,积累地理知识;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理解地理知识;指导学生广泛联系实际,学会应用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读图方法,提高识图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和结论,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把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给学生,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特别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鼓励学生发表创见。例如,在讲地球运动时,就可以大胆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假设地球是透明的。昼夜状况将如何变化?假设地球绕太阳公转而不自转,昼夜和季节又有什么变化?教师对学生那些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想法,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支持与帮助,学生只有敢打破思维的常规,才能不断创新。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要精心设计。例如,在讲大气运动吋,如果教师直接问“大气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就难以解答。而如果将问题设计为:①引起大气对流的原因是什么?②大气发生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③产生风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缩小思维的跨度,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分析,就比较容易解决问题,并能引导学生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扩展,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在地理教学中能够针对学生的思维状况和知识疑惑点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障碍是可以及时消除的。
责编 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