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时事新闻具备准确性、真实性、公开性、时效性等特征。在教学中结合时事新闻案例,让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互配合,活用“自主——探究”法和“问题——探究”法,让教学活动和当前形势密切结合,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关键词]时事新闻案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30061
新课程主张,教育应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并且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思想品德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实践,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学会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时事新闻案例是活生生的课堂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资源,可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家和社会命运的习惯,使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更趋向完善,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为此,本文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如何应用时事新闻案例进行探索。
一、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相互配合
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正确认识学生和教师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应树立一种“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并不是否认或者低估教师的作用,实际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和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会丧失方向,甚至造成教育活动的失败。
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会一手包揽时事新闻案例的整理、获取和应用,而是让学生自主去寻找新闻案例素材。同时,由于初中生年龄比较小,知识储备比较匮乏,还不会寻找和分析各种纷繁的时事新闻现象。因此,在学生选择和分析时事新闻材料时,教师应发挥指导作用,关注学生的各种行为,并进行监督、点拨、观察和引导。
如在教学《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九年级)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搜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等方面所取得成就的新闻素材,然后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报纸、杂志、电视新闻等途径去搜集。当学生搜集到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嫦娥一号”卫星、“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等素材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这些新闻素材进行分类。如哪些是文化上的现象,哪些是经济上的现象,哪些是科技上的现象。并且让学生在课堂上,把搜集到的新闻素材作为案例来讲述。通过这一活动,既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搜集素材、观察现象和分析新闻的能力,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活用“自主——探究”法
传统的教师讲述,学生背诵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学生的接受式学习,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此,笔者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自主——探究”法。这一教学方法,倡导学生自主去探索、去实践探知问题的答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整理资料,并且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探究问题的答案。通过这一过程,思想品德教学成为一种教和学的双向互动交流过程,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效果。
如教学《战争与和平》一课时,教师可以以美国总统奥巴马来中国六十六小时这一时事为切入点,探究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查阅资料,探究出答案。如学生A在教师指导下,经过一番资料搜集,总结奥巴马上任第一年就来中国访问,打破了美国总统在第二届任期才来中国的习惯,开创了中美友好交往的历史。这说明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学生B在教师指导下搜集资料,总结奥巴马的演讲,并引用古语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应展开交流,也说明了青年人应承担的时代责任。通过这一交互式学习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政治学习能力。
三、巧用“问题——探究”法
新课改主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探究”法,也就是设置相应的新闻素材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答案,从中学习和掌握知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九年级)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向学生播放有关发展观的新闻素材,借此创设教学情境,如:“2010年3月3日,九三学社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交的关于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提案……”然后让学生思考问题:我国提倡低碳经济,反映了我国正在建设什么类型的社会?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的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回答:我国正在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的是节能等。通过这一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运用时事新闻案例,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非常值得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推广。
(责任编辑袁妮)
[关键词]时事新闻案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30061
新课程主张,教育应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并且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思想品德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实践,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学会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时事新闻案例是活生生的课堂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资源,可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家和社会命运的习惯,使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更趋向完善,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为此,本文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如何应用时事新闻案例进行探索。
一、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相互配合
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正确认识学生和教师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应树立一种“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并不是否认或者低估教师的作用,实际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和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会丧失方向,甚至造成教育活动的失败。
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会一手包揽时事新闻案例的整理、获取和应用,而是让学生自主去寻找新闻案例素材。同时,由于初中生年龄比较小,知识储备比较匮乏,还不会寻找和分析各种纷繁的时事新闻现象。因此,在学生选择和分析时事新闻材料时,教师应发挥指导作用,关注学生的各种行为,并进行监督、点拨、观察和引导。
如在教学《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九年级)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搜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等方面所取得成就的新闻素材,然后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报纸、杂志、电视新闻等途径去搜集。当学生搜集到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嫦娥一号”卫星、“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等素材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这些新闻素材进行分类。如哪些是文化上的现象,哪些是经济上的现象,哪些是科技上的现象。并且让学生在课堂上,把搜集到的新闻素材作为案例来讲述。通过这一活动,既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搜集素材、观察现象和分析新闻的能力,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活用“自主——探究”法
传统的教师讲述,学生背诵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学生的接受式学习,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此,笔者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自主——探究”法。这一教学方法,倡导学生自主去探索、去实践探知问题的答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整理资料,并且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探究问题的答案。通过这一过程,思想品德教学成为一种教和学的双向互动交流过程,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效果。
如教学《战争与和平》一课时,教师可以以美国总统奥巴马来中国六十六小时这一时事为切入点,探究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查阅资料,探究出答案。如学生A在教师指导下,经过一番资料搜集,总结奥巴马上任第一年就来中国访问,打破了美国总统在第二届任期才来中国的习惯,开创了中美友好交往的历史。这说明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学生B在教师指导下搜集资料,总结奥巴马的演讲,并引用古语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应展开交流,也说明了青年人应承担的时代责任。通过这一交互式学习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政治学习能力。
三、巧用“问题——探究”法
新课改主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探究”法,也就是设置相应的新闻素材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答案,从中学习和掌握知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九年级)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向学生播放有关发展观的新闻素材,借此创设教学情境,如:“2010年3月3日,九三学社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交的关于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提案……”然后让学生思考问题:我国提倡低碳经济,反映了我国正在建设什么类型的社会?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的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回答:我国正在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的是节能等。通过这一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运用时事新闻案例,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非常值得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推广。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