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差异资源,促有效生成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ronlo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生成主要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规定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多种教学资源,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学习形式,关注学生的过程体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活动,促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共同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学生个体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经验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经验、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等方面也必然存在着“差异”,学生数学学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个体差异,也是课堂教学的宝贵的隐性资源,教师如能认识差异、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利用差异,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组织合作学习,改革课堂的教学评价方法,也能很好地促进有效生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认识差异,试行“二次开发”,促进有效生成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已不仅是我们教学的范本,而更是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基本线索和素材。教师在“用教材教”时,要准确把握教材,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情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就是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重组和设计,使之更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数学经验,促进有效生成。例如,人教版三上第15页“野生动物主题图”:
  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动物学背景的知识还比较缺乏,未必了解什么是哺乳类动物,什么是动物的类群等,其中的属种关系、包含关系更不明确,对“中国特有物种”“濒危和受威胁物种”等专业术语也难以理解。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对图表中信息的提取和对“连续进位加法”的探究。我们采取的办法是把主题图后移,作为单元练习课的素材使用。有了之前课程中的知识铺垫,学生在练习课提出的数学问题就可以较少受到知识储备不足的限制,可以涉及“进位加”“不进位加”“退位减”“不退位减”等问题。这样的“二次开发”及利用,促进了教学的有效生成,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承认差异,推行“二次评价”,促进有效生成
  二次评价就是在一次评价的基础上展开的评价。新课程主张评价要承认学生在发展中存在着个性差异,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水平。推行“二次评价”就充分考虑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及发展的可能性,通过给予每个学生二次提升的机会,使学生思考一些在一次评价时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促进学生从新的角度、新的层次来思考问题,做出更全面的判断,从而促进教学的有效生成。
  例如,“一个修路队要铺一条2800米的路基,工人们每天铺400米,铺了5天,还要铺多少米?”学生们大多数解法是:2800-400×5=800(米),但是有一基础不好的学生在板演时做成了:“2800÷400=7”,还站在黑板前发呆。同学们有的嘲笑他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会做错,有的手举得高高的要上来改,板演的同学则满脸通红。教师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大家都发现他做错了,别着急,再给他一会儿时间,老师相信他也会做出来的。”这个学生一愣,看着自己的算式又想了一会儿,接着写出:“7-5=2(天),2×400=800(米)”。教师再叫他说一说想法,他说:“第一步算总的铺路时间,已铺了5天,还要铺7-5=2(天)才能完成,所以剩下还要铺的就是2×400=800(米)。”同学们发出了热烈的掌声,教师也再次肯定了他想法的独特,这时见他面带笑容的走下讲台。
  这位教师正是照顾到学生个体的差异,善待错误,面对学生的“一次评价”,本着保护学生自尊的理念,多给学困生第二次思考的时间,才生成了这“峰回路转”的神来之笔,再进行二次评价。采取“二次评价”的方法,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也促进了有效生成。
  三、尊重差异,实行“二次操作”,促进有效生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始于动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从实践中去理解、探讨,进而获得知识,并把深奥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使用这种策略的目的。因为教学设计不当,或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不少操作浮光掠影,不能真正体现操作的实际价值。因此,实行“二次操作”尤为重要。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一位数除两位数》时,教师先让学生将5捆加2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看看每份是多少根。学生在操作时,大多是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来分的,他们更多是关注分的结果。有的先分2根小棒,再平均分5捆小棒;也有的先分5捆小棒,每份2捆,然后再把剩下的1捆平均分成两份,最后再把2根平均分成两份。应该说这样的操作失去了操作的真谛,只停留在表面的“分一分”,也仅是为了得到“26根小棒”这一结果。因此,在上述操作完成后,教师告诉学生“52÷2”还可以列竖式计算,并着重研究“十位除以2后余下1,怎么办”。这时教师又要求再次操作,要按照竖式计算方法,应该先分整捆的小棒,每份得2捆,所以商2,余下的1捆怎么办呢?要和2根合起来继续分,在竖式上将十位的1和个位的2合起来继续除。显然,这样的操作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帮助学生结合直观的操作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一般原理。
  在学生自主操作的基础上,提供“二次操作”机会,是对初次操作的纠正、补充和深化,使外在的操作真正内化为认知的动力,促进了有效生成。
  四、利用差异,力行“二次反思”,促进有效生成
  由于学生所处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与文化感受的不同,他们所获得的数学感受和经验积累等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一些学生在进行数学探索时不可能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能洞察数学知识的本质,构建数学知识的结构。所以“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再创造”活动的全过程,尤其是进行“二次反思”能激活灵动思维,促进有效生成。
  例如,教学应用“百分率”知识解决问题后,出示:王大伯用100千克稻谷碾出70千克大米,求出米率是多少?如果王大伯要碾出210千克大米,至少要多少千克稻谷?对于第二个问题,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
  210÷70%=300(千克)210×70%=147(千克)
  师:你能找出错误的原因吗?
  生:符号写错了。
  生:没有理解出米率的意义。
  这时教师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反思。
  师:通过这个练习,你有什么发现?
  生:审题要认真。
  生:我知道了,稻谷怎么可能比米还少呢?
  同学们豁然开朗,凭生活经验就能判断答案是否正确。这样进行“二次反思”,学生在反思中分析,在反思中理解,在反思中内化知识,获得正确的方法,促进了知识的有效生成。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江县透堡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其他文献
【正】阅读教学常常存在这种现象,总结出某种阅读方法、表达手法,用一两句话"点透玄机",随意设计一个所谓"迁移"环节,美其名曰"举一反三",想当然以为就是学以致用,顺利培养语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音乐课程中,音乐欣赏课最直接、最具体地体现审美教育价值。但是,音乐欣赏课也是许多音乐教师不敢触碰的一种课型,在许多的音乐公开课及比赛中,一般不选择音乐欣赏课作为比赛的范畴,因此,欣赏课成为大家很少谈论研究的课题,它存在许多的问题。  首先,音乐欣赏课不同于歌曲教学课。歌曲教学课的教学目标容易拟定而且十分明确:上完这堂课,让学生学会唱这首
一、重组教材,在参与活动中感受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数学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
对于教学活动来说,目标是“第一要素”。它是课堂的定海神针、指挥棒,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导向与调控作用。教师对教学目标了然于心,学生才能学有所得,课堂才能高效。下面笔者以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创新,使自己获得灵活而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做到能举一反三地应用到学习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得出新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自觉学习数学知识,还要掌握不同思维的方法,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各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  一、丰富储备,为创新提供可能  1.从复习旧知识点入手,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垫基础,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就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先让学
目的:探析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患者的针对性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将56例全胃切除术后行肠内营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无管化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2012年10月~2015年5月对43例上尿路结石患者行选择性无管化经皮肾镜取石术,将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目的:探讨DC-CIK细胞免疫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痛的效果和护理方法。方法:将33例有骨痛症状的MM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7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采取化疗加常规疼痛护理,实验组
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行TAVI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总结临床护理方法。结果:本组5例患者均成功经导管植入人工主动脉
【正】当前,语文教学中高耗低能的情况相当普遍,也相当严重。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目标,自主生成明确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作为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