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工农红军经过千难万险,长征来到甘肃。俄界会议后,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岷山,走出雪山草地,于1935年9月18日进驻哈达铺,从国民党的报纸上得知陕北还有红军的消息。22日召开了全军团以上干部会议,做出了挺进陕北的决定。27日,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陕甘支队,由毛泽东、彭德怀、张闻天、叶剑英等率领到达通渭县榜罗镇,在原榜罗小学又看到了更多的报纸、杂志。毛主席和中央领导看了这些材料后,感到有许多重大的问题亟待分析和讨论,便于当天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形势和党中央今后的战略方针,还认真地分析了北方的形势,继续北上把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从而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完成和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找到了良好的落脚点,这就是著名的“榜罗会议”。为传达贯彻会议精神,28日凌晨在榜罗镇小学门前打麦场上的核桃树下召开了连以上军政干部大会,到会者约千余人,毛泽东同志在大会上号召全体指战员:“同志们,我们要到陕北革命根据地去,我们要会合25、26、27军的同志们去。陕北革命根据地是抗日的前线,我们要到抗日前线 去……”29日黎明,毛泽东、彭德怀随林彪的第一纵队向通渭县城挺进,于傍晚到达县城,当晚在文庙小学接见了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的指战员。30日晚,全军指战员一起,在通渭县城南门外河滩上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全军文娱联欢晚会和大会餐。联欢会由第三纵队参谋长张经武同志主持,叶剑英、杨尚昆、邓发等同志参加,并作了继续北上抗日的报告。10月2日凌晨,陕甘支队离开通渭。从此,中国工农红军从这里走向陕北,走向胜利,走向抗日前线,走向全国的解放。
榜罗镇位于甘肃省通渭县西南部,处于马(营)陇(西)公路一侧的盆地中,距通渭县城34公里。
榜罗镇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和优良革命传统的古镇,境内有战国秦长城,至今长城遗址脉络分明,清晰可见。明万历年间属桃园上里,当时就有远近闻名的骡马市场,商贾云集,经贸活跃。这里又是东汉著名的夫妻诗人秦嘉、徐淑的桑梓故里。据《通渭县志》载:东汉著名诗人秦嘉因公卒于津乡亭(今湖北省江陵县东),其妻徐淑(东汉著名诗人)亲往扶柩归里,因伤劳成疾,不久亦卒。夫妻合葬于榜罗镇岔口村秦家坪,至今夫妻的合葬墓完好无缺地保留着。
榜罗镇会议遗址有榜罗小学和打麦场两处。榜罗小学位于该镇中心,即1935年9月27日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地方。小学原貌无存,现仅存毛泽东和张闻天原住宿房屋。打麦场,在纪念馆南侧,是农家常用的打麦场地,即1935年9月28日召开连以上军政干部千人大会的会场。现在基本上保持着原貌,原核桃树尚在。主要领导同志旧居分布于全镇多个地点。这些住宿旧址,均是当地农民的民居院落,土质院墙,土木结构房子,系典型的清末民初民居建筑,室内家具基本保持原样。指战员住地有土堡和北街两处:土堡,系清代修筑,圆形,位于镇南,原是伪镇民团使用,红军到达后,作为红军警卫团的住地;北街,当地人称为“红军一条街”,位于镇北,这条街保存较好,原有建筑大都尚存。当年红军指战员住宿于该街,其形制为民国时期的土木结构房,间间相连,临街为商铺。
为了缅怀先烈业绩,弘扬红军长征革命精神,激励后人奋发进取,通渭县政府于1979年完成了榜罗镇小学校址的搬迁及红军重要文物的收集工作,并在原址修建了红军长征榜罗镇展览室及榜罗会议遗址,与毛泽东、张闻天住宿舊址组成红军长征纪念馆。毛泽东住宿旧址保持原有陈列,为纪念馆内主要陈列馆藏展品之一。现馆藏文物75件,其中国家一级2件,二级3件。榜罗镇革命纪念馆建成开放以来,对弘扬长征精神,进行光荣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通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前来参观、缅怀先烈革命精神的游客络绎不绝。
榜罗镇会议遗址是“兰州-六盘山-银川”红色旅游线重要景点之一,已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名录》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因此,榜罗镇会议遗址既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