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美丽的草原

来源 :中国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gh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登上日月山,向南,再向西极目远望:蓝天和白云,绿草和羊群,相互交融成一幅牧歌式的草原风光。在这片辽阔的草原上,13万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各族人民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建设着美丽的草原、美丽的家。
  
  共和县具有十分丰富的畜牧、矿产、旅游等资源。有闻名遐迩的“草原门户”和“西海屏风”之称的文成公主进藏途径的巍峨日月山;有“天下江河皆东去,唯有此水向西流”的倒淌河奇观;有高原明珠之称的青海湖,湖南有鸟岛、三块石、海心山等岛屿,还有黄河上游第一座堪称亚洲“三最”(坝体最高、库容量最大、单机容量最大)的龙羊峡水电站及库区人工湖。
  共和县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农牧结合的县,是青海省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牧场地域辽阔、水草丰美,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全县共有各类牲畜174.56万头(只),年产羊毛1958吨,肉类总产量11600吨,奶总产量10000余吨,丰富的畜产品资源为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近年来,共和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握“发展与和谐”的主题,以发展现代农牧业为目标,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依靠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两大动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两大建设,积极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城镇化两大进程,挖掘旅游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两大潜力,关注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两大重点,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共和县农牧民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8%以上,2007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161元。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饱含了共和县13万干部群众数十年的辛勤、智慧和汗水。
  共和县把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和农牧区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围绕“菜篮子、肉架子、奶瓶子、草料子”工程,组织实施优良畜种引进、牛羊育肥、优质牧草种植、奶牛养殖、农作物良种繁育、温棚蔬菜生产等结构调整项目,使农牧业生产结构日趋合理。积极扩大特色经济作物和饲料种植面积,种植业由单一粗放的“粮、油”二元结构向“粮、油、菜、药、草”等多元结构转变。
  经过多年的努力,特色农牧业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奶牛养殖、温棚蔬菜、牛羊育肥、生猪饲养为主的主导产业,初步建成了以恰H台镇、铁盖乡为重点的奶牛养殖基地,以恰卜恰镇次汉苏村、东香卡村为重点的蔬菜生产基地,以倒淌河镇元者村、黑马河乡直却乎村、石乃亥乡铁卜加村为重点的藏系羊繁育基地,以黑马河乡加卜隆村为重点的牦牛复壮示范基地,以恰卜恰、龙羊峡、沙珠玉等乡镇为重点的生猪规模养殖基地,种养殖业结构向区域化、优质化、特色化方向不断迈进。
  全县已形成了四条产业链,以雪峰乳业为龙头的乳制品加工产业链;以可可西里、晟通、明昌为龙头的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以育肥大户为龙头的牛羊育肥贩运产业链;以恰卜恰、倒淌河、切吉综合市场和清真牛羊屠宰场、绿源生猪定点屠宰场为龙头的农副产品营销产业链。逐渐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流通网络,一头连接生产者,一头连接经营者和消费者,在生产、流通、消费者之间架起了桥梁。同时,建立奶牛养殖、蔬菜种植、牛羊育肥等合作经济组织13个,为多层次、多渠道搞好农畜产品流通,增强农牧民参与市场的积极性,规避市场风险提供了保障。
  如今,共和的草原越来越美,一座富有民族特色的草原新城,如一颗珍珠镶嵌在绿色的草原上,展示出耀眼夺目的光彩。
其他文献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特色是注重实践。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实践性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属性。首先,科学发展观形成于实践。其次,科学发展观指导于实践。第三,科学发展观发展于实践;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与以往我们党历次主题思想教育活动相比,更加注重突出实践特色、解决实际问题。青海把“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求真务实,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
期刊
2万亿铁路建设投资,将直接惠及钢铁、水泥、通信等诸多行业;提供150多万个就业机会;实际拉动民间资本投融资。  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以公路基建建设为主拉动内需的策略,成功闯过险滩。面对当前来势更为凶猛的全球金融危机,铁路投资拉动内需的决策渐趋明朗。这一次,铁路投资能否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新引擎?    2万亿铁路投资    日前,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表示,现在国务院批复的铁路投资额已经
期刊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加强农村改革发展,作为农村作金融主力军的“农信社”如何把握时机,加强改革,谋划自身的更大发展,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探索新农村建设、支农惠农的有效形式。欠发达地区的青海省农信社,自2004年重组以来,积极转变发展思路、从“求生存”到“谋发展”,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发展之路。    青海省农村信用社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伴随着新中国经济发展及改革开放的步伐,风雨五
期刊
西宁市城中区,长期以来就是商贾云集的中心贸易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长期形成的发达商贸业,吸引众多商家来这里“淘金”。这里不仅是商家竞逐的舞台,也是西宁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区。今年,城南新区和南川西路的归并,让城中区的辖区面积由原来的20平方公里扩大到151平方公里,成为西宁市最大的城区,这让城中区有了更大的发展潜力。    城中区是西宁市千年历史发展的发祥地,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自古中区因
期刊
青海省最东部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是大禹的故里。历史发展的轨迹告诉我们:勤劳智慧善良的民和人自古以来就与大自然和命运搏斗抗争。民和八十年代初就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就是这样一个县,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文化各项事业得到了飞跃发展,一个全新的民和,正以崭新的风貌示人。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最东部,隶属海东地区,素有“青海门户”之称。109国道、兰青铁路穿境而过。全县总面积1890.
期刊
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中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这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800多年前的元朝从中亚迁居中国,以勇敢、实干、敢闯、敢拼著称。总人口不足十万的“少小民族”,却在黄河边上贫瘠的高原特殊农业县,拓展了无数辉煌的创举。    一弯碧水蜿蜒在赭色群山所挟持的山谷里,翠绿色的树木穿插在谷底青黄间隔的田野上。不论从视觉效果上还是在实质的生存环境里,这些田野和树木都像是这条流水的延伸。一旦离开
期刊
文化是旅游的内核和灵魂,独具特色的文化是一个地区旅游业生命力的源泉。湟源县积极转变发展思路,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探索出一条文化旅游兴县的崛起之路。    挖掘文化资源 高起点规划发展    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农耕文化与牧业文化、汉文化和藏文化结合地带的湟源,是唐蕃古道和丝绸南路上的要塞,也是中原通往西部牧区和西藏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是
期刊
年生产总值在建政52年后才达到29个亿的水平,而进入“十一五”期间仅用了3年时间就达到52个亿;年地方财政收入在建政52年后才突破1个亿,而进入“十一五”仅用了3年时间就突破了2亿元。这是记者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调研时了解到的数字,尽管从横向比,海南州的经济总量还很小,但纵向比,这样的发展速度还是十分惊人的。    海南藏族自治州因地处青海湖以南而得名,是青海省较大的牧区,也是青海特色的缩影。近年
期刊
有着“青海小江南”美誉的贵德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境内山清水秀、奇峰林立。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地域、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贵德独具特色的山水文化旅游资源。坐在黄河边看清澈见底的黄河水滚滚而来,你会思绪翻滚,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此日复一日奔流不息,逝者如斯水!  近年来。贵德县始终坚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推动贵德科学和谐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举措,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着力加强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
期刊
化隆回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23.93万人,其中21.6万农村人口只有65万亩耕地的困难状况,注定化隆县农业经济落后的现实。随着种养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11.5万农村劳动力如何解决就业,成为摆在化隆县委、县政府面前一件关系到民生民利的大事。    在这块2740平方公里的美丽土地上,生活着回、汉、藏、撤拉等11个民族。韩录是化隆县巴燕镇卧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