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考历史复习,是学生对历史知识全面系统的整合。因为历史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十分密切;历史概念多,涉及内容广;时间跨度大,中外历史时代特征复杂;且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显著。这就给初中毕业班的广大师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读中考《考试说明》、《历史新课程标准》,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基础知识,学会设计知识卡片、知识结构图,重要事件补充卡等,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为中考作充分准备,指导学生长期有效、高效的学习,并培养学生树立一种自主学习的良好意识。
【关键词】历史; 中考; 自学;复习
1 深入研究《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
《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是中考命题的依据,因此也是我们复习备考的主要依据,对我们的复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对照《考试说明》中的“考试内容”,将“考试内容”与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对照,合理整合教材内容,明确复习重点。另外中考会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所要考查内容的知识要点和能力层次要求。教师可以自己列一个表格,列出考试的知识要点及相应的能力层次要求。哪些知识是要求识记的,哪些知识是要求理解的,哪些知识是要求运用的,一般来说,属于识记层次的,只要掌握知识点是什么即可;属于理解层次的,则需要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让学生真正理解;属于运用层次的,要求更高,需要能够运用所了解到的基本事实,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解决历史问题。接着,让学生也设计这样的一个知识表格,也要按老师的要求分出层次,尤其是属于理解、运用层次的内容,更需要学生把它们真正的重视起来。通过这种提纲式的自学,使学生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2 提高历史复习课的效率
历史复习课,不等同于上新课,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对历史概念、现象和规律有了最初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而进行的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如果在复习中,只是对原有的知识简单的重复和机械的整理,不仅不能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而且还很有可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历史学科的教学和学习。备考复习时间有限,又由于历史学科自身的地位,很难有额外的时间复习,所以提高课堂复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而要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认真备好目标课,准确复习学习要点
要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备好每节课。备课中,重点应根据对考试说明的分析,课标的认真研读,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复习课知识容量较大,经常要复习一个甚至两个单元的内容,所以更需要我们理出个头绪来,弄明白这节课究竟应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提高哪些能力;采用什么方式能够让学生掌握;要对学生进行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这些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课堂复习才不至于盲目,才能是高效率的。另外,备课时,还要认真编写具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题,以检测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同时通过精讲与精练相结合,提高复习课的实效。最后,设计让学生写出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大家一起讨论重点,加深印象,强化记忆,为自己设计的知识卡片提供资料。
2.2 梳理知识脉络,构建整体知识结构图
历史教材中涉及的现象、概念和规律复杂多样。因此,复习的第一阶段,要把重点放在“面”上,目的是打好基础。要求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考试说明》把列入考试范围的教材内容,包括课文的正文、注释、插图、练习、大事年表等进行认真细致的阅读,在全面阅读的同时,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图。在复习中,还要引导同学们注意前后联系,中外联系,并列出知识联系结构图。在这一遍复习完后,同学们就会在头脑中就每一课的历史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并掌握教材的主干知识,从而达到将历史知识要点化、线索化,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框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我们还采用历史要素学习法,把要求掌握的每一历史事件围绕原因、背景、时间、人物、地点、经过、结果、影响、意义和作用等方面进行结构处理,以帮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在这阶段的复习中,我还注意多引导学生对历史结论、历史现象、阶段特征、相关材料等多项问题的资料查询,切实做到理解记忆,全面学会。
2.3 加强专题讲座, 培养师生的基本表现能力
在第二阶段要把重点放在“线”上,即进行专题知识的复习,以专题为基本线把相关的历史知识串起来,易于形成一个个专题历史知识网络,便于同学们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把相关的历史知识综合化。如在复习世界近现代史知识时可以分为:专题一《世界近代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专题二《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专题三《三次科技革命》;专题四《两次世界大战》;专题五《三次世界格局的演变等》;在复习中国近代史时,可分为专题一《列强侵华史》;专题二《中国近代化》;专题三《国共关系》;专题四《建国后土地政策》等。专题复习不仅要纵向联系,还需横向联系。例如十九世纪中国近代化期间,世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哪些改革,把中国的洋务运动、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从背景、经过、性质进行比较,然后分析它们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分别给本国带来了什么影响?又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联系实际逐渐认识到:世界是一个整体部分,各国影响世界,反过来世界对中国也有影响。学习方法是在教师专题后的学生专题演示,内容可以是以老师的为主,也可以自己重新整理后的添加内容,经过这样多方位,多角度的复习,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整理素材能力,逻辑思维的敏捷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4 进行适当的学习方法、解题方法指导和训练
师生要重视对《考试说明》上所提供的题例和样卷的分析。对近几年中考试题的研究。从中体会到中考“怎么考”(命题思路),从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中体会“怎么答”(解题思路、答案组织、文字表述等),研究试题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并且严格要求学生书写必须工整、规范作答,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在考试中减少不必要的失分。如:在教学生做选择题时,一、要求既快又准,二、要求方法得当,可用排除法,找关键词法等。如:材料分析题的正确解题步骤应是:(1)浏览问题,阅读材料,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去阅读材料;(2)认真阅读、理解材料,找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观点、事件、引文出处等);(3)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联系教材;(4)紧扣题意,认真作答。作答时要“四化”,即要点化、层次化、提示化、序号化。
3 调整心态,从容应战
中考,作为全国参加考试人数最多、社会关注最高、影响面最大的考试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历史学科作为中考考试科目,时代赋予历史老师的使命越来越重。在紧张的备考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抓住每一次练习、月考、模拟考试等机会,教会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平常心对待考试,时常鼓励他们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有实力,才有魅力;既然是竞争,就要储备实力,既然是考试,就必须迎接挑战,因为我们别无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走进考场后情绪稳定,在平和、坚定的心态下触动灵感,发挥出正常水平,或是超常发挥。
总之,在总复习备考过程中,我们要克服呆板的复习方法和死气沉沉的教学局面,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推陈出新,认真钻研《中考说明》,增强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多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提高复习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中考的理想成绩。
【关键词】历史; 中考; 自学;复习
1 深入研究《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
《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是中考命题的依据,因此也是我们复习备考的主要依据,对我们的复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对照《考试说明》中的“考试内容”,将“考试内容”与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对照,合理整合教材内容,明确复习重点。另外中考会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所要考查内容的知识要点和能力层次要求。教师可以自己列一个表格,列出考试的知识要点及相应的能力层次要求。哪些知识是要求识记的,哪些知识是要求理解的,哪些知识是要求运用的,一般来说,属于识记层次的,只要掌握知识点是什么即可;属于理解层次的,则需要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让学生真正理解;属于运用层次的,要求更高,需要能够运用所了解到的基本事实,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解决历史问题。接着,让学生也设计这样的一个知识表格,也要按老师的要求分出层次,尤其是属于理解、运用层次的内容,更需要学生把它们真正的重视起来。通过这种提纲式的自学,使学生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2 提高历史复习课的效率
历史复习课,不等同于上新课,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对历史概念、现象和规律有了最初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而进行的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如果在复习中,只是对原有的知识简单的重复和机械的整理,不仅不能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而且还很有可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历史学科的教学和学习。备考复习时间有限,又由于历史学科自身的地位,很难有额外的时间复习,所以提高课堂复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而要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认真备好目标课,准确复习学习要点
要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备好每节课。备课中,重点应根据对考试说明的分析,课标的认真研读,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复习课知识容量较大,经常要复习一个甚至两个单元的内容,所以更需要我们理出个头绪来,弄明白这节课究竟应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提高哪些能力;采用什么方式能够让学生掌握;要对学生进行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这些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课堂复习才不至于盲目,才能是高效率的。另外,备课时,还要认真编写具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题,以检测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同时通过精讲与精练相结合,提高复习课的实效。最后,设计让学生写出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大家一起讨论重点,加深印象,强化记忆,为自己设计的知识卡片提供资料。
2.2 梳理知识脉络,构建整体知识结构图
历史教材中涉及的现象、概念和规律复杂多样。因此,复习的第一阶段,要把重点放在“面”上,目的是打好基础。要求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考试说明》把列入考试范围的教材内容,包括课文的正文、注释、插图、练习、大事年表等进行认真细致的阅读,在全面阅读的同时,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图。在复习中,还要引导同学们注意前后联系,中外联系,并列出知识联系结构图。在这一遍复习完后,同学们就会在头脑中就每一课的历史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并掌握教材的主干知识,从而达到将历史知识要点化、线索化,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框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我们还采用历史要素学习法,把要求掌握的每一历史事件围绕原因、背景、时间、人物、地点、经过、结果、影响、意义和作用等方面进行结构处理,以帮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在这阶段的复习中,我还注意多引导学生对历史结论、历史现象、阶段特征、相关材料等多项问题的资料查询,切实做到理解记忆,全面学会。
2.3 加强专题讲座, 培养师生的基本表现能力
在第二阶段要把重点放在“线”上,即进行专题知识的复习,以专题为基本线把相关的历史知识串起来,易于形成一个个专题历史知识网络,便于同学们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把相关的历史知识综合化。如在复习世界近现代史知识时可以分为:专题一《世界近代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专题二《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专题三《三次科技革命》;专题四《两次世界大战》;专题五《三次世界格局的演变等》;在复习中国近代史时,可分为专题一《列强侵华史》;专题二《中国近代化》;专题三《国共关系》;专题四《建国后土地政策》等。专题复习不仅要纵向联系,还需横向联系。例如十九世纪中国近代化期间,世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哪些改革,把中国的洋务运动、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从背景、经过、性质进行比较,然后分析它们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分别给本国带来了什么影响?又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联系实际逐渐认识到:世界是一个整体部分,各国影响世界,反过来世界对中国也有影响。学习方法是在教师专题后的学生专题演示,内容可以是以老师的为主,也可以自己重新整理后的添加内容,经过这样多方位,多角度的复习,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整理素材能力,逻辑思维的敏捷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4 进行适当的学习方法、解题方法指导和训练
师生要重视对《考试说明》上所提供的题例和样卷的分析。对近几年中考试题的研究。从中体会到中考“怎么考”(命题思路),从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中体会“怎么答”(解题思路、答案组织、文字表述等),研究试题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并且严格要求学生书写必须工整、规范作答,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在考试中减少不必要的失分。如:在教学生做选择题时,一、要求既快又准,二、要求方法得当,可用排除法,找关键词法等。如:材料分析题的正确解题步骤应是:(1)浏览问题,阅读材料,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去阅读材料;(2)认真阅读、理解材料,找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观点、事件、引文出处等);(3)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联系教材;(4)紧扣题意,认真作答。作答时要“四化”,即要点化、层次化、提示化、序号化。
3 调整心态,从容应战
中考,作为全国参加考试人数最多、社会关注最高、影响面最大的考试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历史学科作为中考考试科目,时代赋予历史老师的使命越来越重。在紧张的备考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抓住每一次练习、月考、模拟考试等机会,教会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平常心对待考试,时常鼓励他们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有实力,才有魅力;既然是竞争,就要储备实力,既然是考试,就必须迎接挑战,因为我们别无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走进考场后情绪稳定,在平和、坚定的心态下触动灵感,发挥出正常水平,或是超常发挥。
总之,在总复习备考过程中,我们要克服呆板的复习方法和死气沉沉的教学局面,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推陈出新,认真钻研《中考说明》,增强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多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提高复习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中考的理想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