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c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东方冉冉升起的太阳,他们肩负着祖国兴旺发达的重担,只有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才能为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健康快乐的成长需要多方面、全方位的创设,一个温暖和睦、宽容友好的交往氛围可以让儿童获得积极的社会知识和经验,促进他们社会性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接触交流最多的就是同伴,所以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字:同伴关系 社会化 交往
  第一章:同伴关系与儿童社会性的联系
  所谓的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互相协作的关系,或者是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从一岁到三岁,儿童在与成人的交流过程中获得帮助,逐渐完成从亲子交往像同伴交往的过渡,意识到并获得最基本的交往能力。所谓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包括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学习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的交往范围和接触的交往对象就会不断扩大变更,由最初的亲子关系逐渐到同伴关系,并且同伴关系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由于同伴之间的年龄相仿,所以在交往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地位是平等的并且心理特征也相似,这就使得平时在家与父母的那种交往方式不能恰当运用在同伴身上。而当他们在与同伴交往努力想表达自己的意愿过程中,他们就会使用从父母身上学到的社会童从出生后的半年起即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社交行为,这种同伴社交行为在以后几年里一直贯穿于儿童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儿童间的交往是促进儿童发展的有利因素,同伴关系对于健康的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是绝对必需的。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将如何让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第二章:如何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1)面带微笑。积极的社会经验和知识是建立在良好的同伴关系之上的,因此要引导儿童朝着正确欢对他人微笑的人更容易被他人接受、交往并建立深厚的友谊。因此儿童在与同伴交往时,要对同伴微笑,营造一个温暖放松的氛围,为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打下基础。教师在平时也要微笑的看着儿童,潜移默化的为儿童做出率。
  (2)和谐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儿童之间要按顺序进行游戏,同伴之间要分享、共同合作,在交流时儿童说话的语气要有礼貌。教师要引导儿童,例如: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游戏好吗?这样要比强硬的合作更受同伴喜欢。
  (3)独立思考。儿童在遇到问题时,要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要让孩子独立思考,尽量让幼儿独立去解决问题,如果孩子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在交往过程中得心应手。比如教师引导儿童这样对同伴说:“我们一起来用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我们开动脑筋就会成功。”
  (4)相互尊重。在共同完成某个活动时引导儿童懂得互相尊重的道理。许多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常常发生争吵的现象,其原因在于独生子女的自我为中心意识很强,只想要别人尊重自己却不懂得先尊重别人。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安排儿童自己分配角色,让他们在实践中尝试成功与失败,明白只有先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尊重的道理。
  (5)家园教育。积极争取与家长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了协调家园教育,教师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栏等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了解培养儿童交往的良好习惯和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儿童的良好交往习惯。教师要帮助孩子学习如何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逐渐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并能初步根据社会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更好的提高儿童社会交往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
  第三章: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性的影响
  曾有实验表明,长大过程中没有同伴交往的灵长类动物往往存在适应能力上的缺陷,如果不能摆正与其他动物的关系、对同伴的警觉性和攻击性都很明显,甚至会不顾忌到头领的教训而向头领发起攻击。人类如果沒有同伴的交往,其负面影响更大,尤其是独生子女,更容易产生各种社会问题,如缺乏社交意识、缺乏交友能力和技巧、自尊感过强、自我中心比较严重等等。安娜·弗洛伊德和索菲·唐的研究指出,同伴关系可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理论指出,同伴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甚至大于家庭。可见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满足儿童的社会性需要儿童随着认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逐渐增强,产生更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儿童希望得到认可和尊重,获得友谊和情歌。而良好的同伴交往则为他们提供了满足这些社会性需要的机会。儿童与同伴一起玩耍、互相协商,从而体验友谊、体验尊重。同伴的认可、赞扬会使儿童感到满足和喜悦。
  第四章:同伴交往影响儿童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
  在社会化过程中,儿童除了从成人那里学习和了解各种社会知识、经验以外,也从同伴那里学习到更多的经验。通过与同伴交往,儿童可以逐步了解自己,认识他人,并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逐渐改变自己的“自我中心”意识,克服自己的不当行为,学会自我控制;逐步学会与人合作,并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等等。尤其是独生子女,由于缺少同伴而容易形成“自我中心”倾向,表现为自私、任性、霸道等,社会性发展不佳。但是,同伴的交往可以使儿童的这些行为得到一定改变。例如,幼儿园的玩具是大家一起玩的,如果哪个儿童还像在家里一样自己独霸玩具,就会招致同伴的反对,失去同伴的交往。在多次失去同伴的经历以后,他就会知道其他孩子也有玩玩具的权利,如果自己不让别人玩,小朋友就不跟自己玩了。于是为了得到同伴的友谊,他就会把玩具分给大家玩,并逐渐懂得与人分享、互相尊重等社会规则的含义,从而逐渐摆脱自我中心,融入同伴群体。或者在幼儿园某项活动比赛过程中需要同伴合作达到一定目的时,儿童为了获得胜利就需要同伴之间的协商与交流,这样本来喜欢独自活动和孤僻的儿童就会增加与同伴的交流,慢慢的就会改变原有的不良习惯,与同伴建立友谊。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为了某项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了获得同伴的友谊,会不段地控制、调整自己的不当行为,学着和同伴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如果发生了冲突,儿童学会自己处理,并不断地积累经验。一些社会规则,通过同伴的影响也会容易接受。早同伴的鼓励下,儿童的积极交往行为会不断增加,关心、合作、分享、协商等友好行为不断出现。   第五章: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重新协调与成人的关系
  儿童与成人交往时,总是处于服从地位,在成人面前,他们永远都是“小孩子”,事事听从大人的安排,自己很难有独立活动、独立表达的机会。但是,儿童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这样的交往中,儿童能够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关系,并且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优势,与同伴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任务。因此,这种交往有助于儿童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儿童与同伴的交往更有助于他们重新协调与成人的关系。一般情况下,父母和教师是儿童心目中的权威,儿童对父母、对教师的依恋、依赖和顺从非常突出。但是随着与同伴交往的增多,他们对同伴的依赖性增强了,他们更喜欢与同伴在一起,面对父母和教师的依赖减少了,对成人单方面的顺从态度也得到了改善。儿童之间甚至会成为彼此的榜样,互相学习、互相模仿。他们对父母和其他成人的情感,也得到了重新定位。但并不是所有的同伴关系都会对儿童产生积极的影响,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儿童社会化,不良的同伴关系则阻碍儿童社会化。有研究表明,许多成年人具有人格障碍,不能适应社会,都可以追溯到儿童时期的不良同伴关系。
  一些研究者提出了这样的假设:早期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儿童以后的社会适应困难。来自灵长类动物的实验研究和人类的相关研究支持了这一假设。有研究指出,大约6%--11%的3--6年级儿童在班上没有朋友。与其他儿童相比,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更易出现下列问题:退学(或逃学),孤僻、退缩、冷漠、压抑或存在其他心理障礙,乃至加入不良团伙。例如,一项回溯性研究发现,退学者中有被同伴拒绝历史的男生占46%,女生占14%,而毕生中有同样情况的男女比例分别为7%和4%。还有研究指出了早期同伴关系不良与以后心理健康问题的联系。如一项研究表明,有心理障碍的成人组比正常成人组更有可能描述自己在十三四岁时曾受到同伴孤立或没有朋友的心境,另有研究表明,前往心理健康咨询所和儿童指导中心就诊的儿童中占相当比例的人有同伴关系障碍。成年人的自杀、嗜酒等问题有些也可能与其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被同伴拒绝或孤立有关。对犯罪青少年的调查也表明,相当数量的人确有被同伴普遍排斥或长期排斥的历史。因此,我们应该对儿童的同伴交往给予高度重视,对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通过社会技能训练进行干预,帮助其顺利、成功地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学会同伴之间的交往是儿童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因此,从小培养儿童的交往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儿童的发展本身就是儿童社会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儿童树立交往意识,增强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提高儿童的适应和交往能力,使孩子更好的在社会上健康乐观的成长,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人。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他的忠告,提醒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堂以外的世界。而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中最经常,最普遍,最重要的形式,它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缺乏阅读兴趣,缺少
期刊
词语是由语素组成的最小的造句单位, 学习词语、品析词语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品词”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文本思想的高处,文笔的妙处的有效途径。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应将“品词”进行到底。  一、咬“词”嚼字,实现文本细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构建对话教学的平台,提高阅读教学的
期刊
求新,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反复强调,要求学生尽可能做到的,然而学生写出的作文往往不是枯燥无味,就是落入俗套,总是达不到的理想的效果。通过多年来的经验积累,我以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还是可行的。  一、拟好标题  标题的原则是“准、新、雅、美”,凡事准字当头,这是毫无疑问,但光准还不行,还要求“新”,求“雅”、求“美”。中考中多为话题作文,自拟题目,要么一针见血,深刻典型;要么生动形象,
期刊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创新型授课模式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我国不断传播、推动,翻转课堂的理念和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独特的授课方式下,教师不仅减少了对重难点反复讲解的辛苦,还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同时翻转课堂的微视频还可以不受时间以及次数的限制,可以反复观看,不给学生
期刊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大量事实已表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应是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教学过程既不是单纯的学生,也不是单
期刊
一、重视基础训练,培养写作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1—4年级从写话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陪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应当从一年级开始起步。因为这时是小学生智力、创造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他们的思维不受框框束缚,他们善于表现自己,从不在意别人是怎么看的。所以,从第一学期下半学期学生掌握汉语拼音开始,就可以鼓励他们写话,把自己特别想说的话写下来。不会写的字可以
期刊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练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对数学知识的构建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实施新课标中,我们的教师怎样精心设计自己的练习呢?我觉得应该以下几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任,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是对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最新论述,既然是“主人”,则必应享有学习的主动权。然而,审视当前的小学教学,不难发现,教师过多地占有控制权、支配权。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负荷……等都由教师统一制定,教师不自觉地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而学生真正掌握主动权少之又少,许多时候只能被动地按照教师的思维
期刊
要想快速提高中等生、后进生的数学成绩,小学数学也要让学生背,它是提高中等生、后进生数学成绩的重要方法之一,本人在数学教学进行了多年尝试和研究,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而且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效果非常明显。  一、背口诀、背概念、背公式  学过五笔字型输入法的人都知道要想运用五笔字型输入法,必须先会背输入法的口诀,记不牢打字速度就慢,像乘法口诀学生学完理解后必须会熟练背诵,它既可以解
期刊
体育教学作为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其作用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在现实教学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不浓,使得体育课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绪不仅受教材、教法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教师的语言、行为、态度及情绪等方面的影响,一个有威信的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