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讴歌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mpion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童话是淋漓尽致体现奥斯卡·王尔德美学理论的一块领地。王尔德不仅在他的童话世界中将“唯美”加以有力的阐释,而且对人性也进行了全面的解读。本文以王尔德的美学理论作为依托,通过分析他童话世界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结局,向读者展示了真、善、美这些宝贵的人性在王尔德童话中的闪光。
  关键词:童话 美学理论 人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著名的作家、诗人、戏剧家、艺术家。受法国作家、诗人戈蒂耶唯美主义思潮的影响,王尔德成为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有力继承者、鼓吹者和实践者,他博取各家之说,融会贯通前人思考的成果,形成了自己的唯美主义艺术观。
  王尔德一生创作颇丰,写出了大量的“唯美派”的诗歌、小说、童话、戏剧等。事实证明,王尔德童话是其唯美主义观念在童话领域的一次完美表达,本文拟从解析王尔德唯美主义与童话的几个契合点入手,从而把握王尔德“唯美主义童话”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命运。
  王尔德一生共写了九篇童话,分两次出版。1888年,他的第一部童话集《快乐王子及其它》出版,包括《快乐王子》、《夜莺和玫瑰》、《自私的巨人》、《忠诚的朋友》和《神奇的火箭》。之后,他的另一部童话集《石榴之屋》于1891年出版问世,收录有《少年国王》、《小公主的生日》、《渔夫和他的灵魂》和《星孩》四部童话。
  王尔德的童话是可与安徒生、格林相提并论的伟大作品。王尔德将人性的至美归于至爱,几乎每一个童话都有一个这样的形象。他的美学理论不仅继承了佩特的美感和罗斯金的道德理性,并且对现代主义寄予厚望。
  
  二 奉献和牺牲
  
  王尔德的童话世界中,对友情,爱情及其整个人类的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是贯穿始终的主题。《快乐王子》是王尔德最广为人知的一篇童话,也是最能体现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这一主题的一篇。生前从不知忧伤为何物的快乐王子死后被高高地立在城市上空一根高大的石柱上,看尽了世间疾苦,心中充满了忧愁,虽然铅做的心不如他华丽的外表美丽炫目,但却悲天悯人,对世人充满了无私的爱,王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和燕子帮助贫苦中的人们。燕子奉献了自己的生命,走向了死亡,而王子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只剩下了那颗铅做的心与死去的燕子相伴。
  在《夜莺与玫瑰》中年轻的大学生爱上了教授的女儿,教授的女儿提出如果大学生送给她红玫瑰,她就会和他跳舞。可是在寒冷的冬季里哪有玫瑰花呀?夜莺看到学子因无法得到一朵红玫瑰,为将失掉的爱情而悲泣时,深为其对爱情的“至诚”而感动。为了达成一个穷学生的爱情愿望,夜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寒冷的冬夜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玫瑰,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殉了爱情。可是年轻的学生听不到夜莺痛苦而美妙的歌声,更不知手中以心血灌注的“血玫瑰”的真正价值;漂亮浅薄的少女对这朵血玫瑰不屑一顾,毫不了解它美的内涵。学生、少女的无知更加衬托出夜莺对爱的执着,这种执着是感人至深的,是心灵美的具体表现——为爱而奉献一切。将人性的至美归于至爱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理论追求的理想艺术,当然他所指的爱不仅限于男女间,而是整个人类间的爱,是博爱,这是他童话的宗旨。在王尔德眼中,唯美的爱情胜过财富、智慧,甚至可以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王尔德所推崇的唯美主义艺术主张在《夜莺与玫瑰》中发挥到了极致。
  王尔德将人性的至美归于至爱,几乎每一个童话都有一个因为至爱而变得至美的形象。但在描写至善至美的奉献精神的同时,王尔德在其童话中也揭示了人性中与其对立的一面。如《忠实的朋友》中,小汉斯渴求忠诚的友谊,无怨无悔地为他的“好友”磨面师付出一切甚至生命,但他的“好友”显然是个虚伪、自私、贪婪的人。在这个童话中我们看到诚实和善良被自私和虚伪毁灭,这一方面是对当时现实生活中丑恶道德的揭露,另一方面是作者对奉献精神的赞扬。这些体现了王尔德追求理想艺术的初衷,无愧为这位“为艺术而艺术”之始祖的佳作。
  王尔德的童话,就其创作角度而言,无疑是不受道德约束,是忽略道德评价的;但是从童话的内容和其社会效果角度看,王尔德在童话故事的叙述中,通过善恶、美丑的对照,揭露了现实社会中的虚伪道德,折射出了自身的道德取向。
  
  三 死亡和忧伤
  
  在王尔德的童话世界中,死亡是很多人物的命运结局。王尔德的九篇童话中每一篇都涉及到死亡这个词语,其中有八篇都有对死亡的描写,这在其他童话大师的作品中是见不到的。
   《快乐王子》中燕子跌落在快乐王子脚边死去;《夜莺与玫瑰》中夜莺怀着对爱情的憧憬死去;《自私的巨人》中的巨人静静地死在了自己的花园中;《忠诚的朋友》中小汉斯为了帮助“朋友”默默地死在了暴风雨的夜晚;《小公主的生日》中纯真的小矮人看到镜中丑陋的自己时心碎而死;《神奇的火箭》中的火箭最终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熄灭;《渔夫和他的灵魂》中的年轻渔夫殉情而死。
  王尔德童话中的主人公往往都是善良、充满爱心的形象,但王尔德却赋予他们悲剧的命运,在写作风格上打破了儿童文学大团圆结局的模式,让读者在领略王尔德童话之美时总伴着些许的哀伤与疼痛。
  唯美主义者主张艺术高于生命、高于一切。王尔德眼中的美已经超越了生死界限。作为一个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的童话中所描写的死亡大多是美丽的,而且死亡并不总是可怕的,一些童话人物肉体的死亡却换来了精神上的永生。《自私的巨人》中“巨人经历了一个由自私到慷慨富有爱心的性格转变,最终被带入了天堂。”整篇童话弥漫着浓厚的道德美:乐善好施、美德会得到回报的。星孩经历了面目由姣美到丑陋的变化,这个童话指出了“美”不应该只是外在的,外表的,而应是内心深处的,是心灵和道德的美。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结局,不是对生命彼岸的向往,而是积极的希望生命像黑夜里灿烂的烟火,认为死亡结局是生命之美的最顶点。这种向往符合王尔德思维里基督的一生,基督的生命之美在订十字架的那一刻被永远的固定下来,而王尔德九篇童话则从九个不同的角度试图接近基督受难的最后一幕。
  王尔德每一篇童话所贯穿的善良与美丽形象所经历的变迁——心的破裂与死亡,以及其中的对抗和冲突所产生的戏剧性的效果——紧紧扣住读者的心弦。
  
  四 美与丑
  
  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王尔德十分强调“自我意识”,极其重视文学作品对人的内心世界的真实描述,他认为只有大胆写出人们的矛盾、欲望、罪过,作品才能感人。因此文学作品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描写心灵的真实历程。
  唯美主义者除了偏重人为的、技巧的、空灵的美之外,还主张把丑恶、怪诞、畸形、病态等非常态现象也纳入审美对象,使丑陋的东西经过艺术的表现成为美的事物。他们认为艺术家描写苦痛、邪恶、不道德,不仅是描写美还表现人性。波德莱尔就说过,要深人到人的最卑劣的情欲中去,大胆地采摘几朵恶之花呈现给世人。所以唯美主义追求的结果反而是开拓了人类感性的领域,将丑也纳入艺术审美范畴。
  因此,在王尔德的童话世界中,我们除了能欣赏到善良和美好的人物形象外,也能欣赏到与之形成对比的反面人物形象。在《小公主的生日》中,外表丑陋、内心热情美好的小矮人,一心暗恋美丽的公主,最后心碎而死。美丽异常的小公主却全无心肝地说:“以后凡陪我玩的人都要没有心才成。”《夜莺与玫瑰》中,当夜莺用生命为男学生换取爱情的红玫瑰时,男学生的痴情和夜莺的奉献,无疑令人同情赞美。可是学生的“全世界中最红的玫瑰”却因为和少女的衣服配不上而被拒绝,当夜莺用生命换来的玫瑰因为无任何的实用价值而被夜莺所认为的“忠实的情人”抛弃到泥地被车轮碾过时,人们不禁要为男学生的浅薄、世俗而愤怒,为夜莺的死而惋惜。也许作者的本意只是哀挽一种抽象的美。但对儿童读者来说,这美与丑、外表与内心鲜明对比的意象结构却暗合了他们的心,他们的同情不自觉地发生着转移,他们的内心不自觉地进行了一次美与丑的评判和选择,获得了一次认识与审美的升华。
  王尔德的童话是以现实世界为基础来塑造幻想世界的。如《星孩》,星孩天生丽质,美貌绝伦,但他却因此而看不起养父母和同村人,甚至不承认为寻找他而历尽艰险的亲生母亲,外表的美与心灵的丑形成鲜明对比。由于心灵的丑恶,星孩的外貌变得像蟾蜍、毒蛇一样令人厌恶。在这里作者对心灵丑恶者的鞭挞含蓄而深刻:外表再美,没有一颗美好的心,依然是丑陋不堪的,同时又有力地讽刺了当时现实社会中那些道貌岸然的人物:《夜莺与玫瑰》中,教授女儿认为珠宝比夜莺用生命换来的血玫瑰更值钱,隐含作者对当时金钱腐蚀人心的痛惜、愤懑,是作者对拜金主义的批判;《快乐王子》中那群围绕雕像评论纷纷的市长、参议员、教授正是现实社会中那些追名逐利、自我标榜者的化身等等。诸如此类的现实性内容在王尔德的每篇童话中几乎都有所反映,这说明王尔德虽用想象来构建童话,但他并没有忽视现实生活在童话中的表现,是在用幻想之网捕捉现实的鸟。
  在充满想象的童话世界里,王尔德笔下的善与恶、美与丑泾渭分明,吻合儿童的审美情趣。儿童是单纯的,在他们的观念中,美与丑、善与恶、高尚与低俗等是一目了然的,没有复杂的中间状态,是绝对的二元对立。而二元对立也恰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理论的张扬,他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不是艺术反映了现实,而是现实反映了艺术,现实世界是丑恶的,只有美才具有永恒的价值”。
  王尔德的童话里有着尖锐的矛盾冲突,而通过这一系列的矛盾冲突,王尔德描写了他的唯美主义理论寻求的目标——至美至爱的心灵。在王尔德看来,现实世界丑恶至极,只有在人们的情感深处还保留着一块美的净土,可以播下美的种子。美的寻求、美的播种在契合童话教育功能的同时还体现出童话悲剧美的特色。
  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并没有完全忽视道德和良知,社会不公和贫富分化现象。这些童话故事充满了讽刺。只有一颗铅心的快乐王子尚且能为穷人的苦难而落泪、心碎;而长着人心的市长和市参议员对人民的苦痛视而不见,麻木不仁;巨大的贫富差异、社会不公、有产阶层对穷苦民众的冷漠使人震惊。
  王尔德所主张的美,并不单就形式上着墨,而是从各个角度去探求,包括内心之美、不完美中的美……。他对于人性或真理中美与善的一面,还是抱着肯定态度的。他所讥讽的,多半是社会上矫饰与伪善的一面,或是包装于华美外表下的丑恶人性,对于人性的弱点,如自私、矛盾,有着深刻又令人莞尔的描写。
  当然,在批判人性道德中虚伪丑恶的同时,王尔德也不忘开出解救人类灵魂的药方。“快乐是给美的肉体的,但痛苦是给美的灵魂的”,王尔德在童话中为美丽的灵魂都安排着同样的结局:心的破裂与死亡。每一个童话都有一个因为至爱而变得至美的形象,这就体现在作者在看到美的毁灭的同时,并没有丧失掉对美丽的希望,他依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充满希望的美丽画面。
  
  五 结论
  
  童话是奥斯卡·王尔德美学理论完美的载体。他始终坚信艺术应该模仿生活。他选择想象作为构造童话世界的主要方式并且成为童话的灵魂。他致力于在他的童话世界中描述美与丑以及灵魂和欲望的冲突。这种明显的对比与孩子们单纯的心灵也达成一致。王尔德童话中歌颂爱的主题,他所歌咏的美是一种纯粹抽象的美。
  
  参考文献:
  [1] [英]奥斯卡·王尔德,杨东霞、杨烈等译:《王尔德全集·评论随笔》,中国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英]奥斯卡·王尔德,萧毅译:《谎言的衰落—王尔德艺术评论文选》,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 [英]奥斯卡·王尔德,巴金、荣如德等译:《王尔德全集·小说童话》,中国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简介:
  张晓南,女,1979—,河北廊坊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王峥,女,1981—,河北廊坊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流,工作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宁晓静,女,1983—,河北衡水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外语教学及英语语言学,工作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作品约占四分之一,从不同方面反映着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本文通过分析悼亡诗《葛生》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来展示古代人们朴素的爱情观,体味其缠绵执着的恋情,并试图通过与后世文学或婚姻现象的比较,寻求那穿越千古的永恒爱恋。  关键词:诗经 女性形象 情感 启示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其
期刊
摘要白居易诗歌创作前期执守“兼济”保民创作价值观,谱写讽谕诗;后期“独善”,谱写更具审美鉴赏性的感伤诗、闲适诗和杂律诗,都是对中唐时期歌诗创作繁荣和传承的贡献。  关键词:白居易 歌诗创作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在给世人留下光辉诗作的同时,也留下了珍贵的歌诗创作价值观方面的真知灼见和时移变通的创作操略。因而,在评价其歌诗创作的成就时
期刊
摘要残雪小说一直试图通过其特殊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人性深处的黑暗灵魂,她喜欢通过对动物的描写特别是对猫性的挖掘来触及人性及人的灵魂。在残雪的笔下,猫性即人性,通过描写猫的贪婪、懒惰、欲望的本性,揭示了人性的恶,从而达到对人的生存与荒谬的思考。  关键词:残雪小说 猫性 人性恶 生存与荒谬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现代派小说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人性以及人的心理作深入的探索:“现
期刊
摘要《红煤》是刘庆邦以描写煤矿工生活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文章主要以“红煤”这一特殊的煤种作为故事的支点,以宋长玉作为反拨生命的个体的生存态势的典型,探讨生命和生命存在的社会与人之间的选择问题。  关键词:反拨生命 生存形态 《红煤》 刘庆邦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刘庆邦以煤矿工为描写对象的系列小说,引起了众多评论家的关注;他的新作《红煤》对很多社会问题的思考,无疑是向社会
期刊
摘要城市形象的建设是一个由四个基本领域构成的系统工作,只有在对城市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根据“市情”准确地进行城市形象定位,明确城市形象塑造的导向。本文主要基于“四维度”,从资源、空间、政府、市民等多角度对石家庄城市形象现状进行生态位分析。  关键词:石家庄 城市形象 生态位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在经历了大规模城市现代化建设之后,城市
期刊
摘要周大新的长篇力作《第二十幕》立足南阳,以尚家百年五代发展丝绸业的家族史为经线,编织出了20世纪中国民族工业酸甜苦辣的发展史,使作品呈现出厚重的现实主义的“史诗”品格。本文试从作品的史诗品格、人物形象、地域特色等方面,对《第二十幕》的艺术内蕴加以阐释和分析。  关键词:丝绸业 史诗 女性 悲剧 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南阳籍作家周大新的长篇三部曲《第二十幕》,
期刊
摘要《红楼梦》的诸多书名孰优孰劣,向为研究者关注争论。论者或从成书过程以至作者身世入手大作考据文章,或取其中一题剖析其内蕴及与作品结构、主题等的关系,从而判定其为最佳题名。众说纷纭却又都各有道理,笔者认为之所以如此,与《红楼梦》本身的复调结构有密切关系,每个题名都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作品的一部分内涵,但由于此书本身的多声部对话特性使其主题内蕴异常多样,任何一个题名都无法单独概括全书的主旨,故每个题名都
期刊
摘要李清照的《词论》是词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篇理论文章,影响深远,由于内容比较激烈,同时也引发了长久而广泛的争论。李清照为什么会写这样争议性强的文章呢?除了词的自身发展原因之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李清照本人好强好胜的性格使然。  关键词:词 《词论》 性格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卓然成家,是继李煜之后传统的当行本色派的杰出人物。她的词作“能曲
期刊
摘要《最后的莫希干人》是美国作家库柏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本文通过对小说情节的写作手法所进行的分析,旨在阐明,《最后的莫希干人》中的惊险的故事情节不仅增加了自然的神秘感和探索的艰巨,还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库柏作品中的浪漫主义特征。  关键词:浪漫主义 结构 惊险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James Fenimore Cooper,1789-1851)是美
期刊
摘要明代妓女词人研究是学界相对陌生又颇具研究价值的一个课题。本文试图从有限的史料中去解读明末妓女词人杨宛及其词,展现其才情背后的无奈与苍凉。  关键词:明代 妓女 杨宛 词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杨宛,字子叔,一作宛若,明朝末年金陵歌妓。《全明词》记其生年不详,约卒于崇祯十七年(1644)。杨宛于书画诗词皆能,与金陵名妓王微为女兄弟,同归于茅元仪。然而前人以为其有才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