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研究者从教科学多年,发现学生在学习有关植物的内容时,兴趣都非常的浓,但也发现存在着“相知不相识”的情况。针对这一现状,研究者分析了几点原因,并通过多种策略让学生结下草木情缘,并加深科学探究的兴趣。
小学科学从一年级开始便接触到了身边的植物,身边的花花草草平日里非常常见。学生在接触的过程中已经多少有了了解,只是对于草木的认知并不全面,甚至是片面的。在小学科学知识的建构上,植物占了一定的比重。并且认识草木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科学探究的兴趣都非常有益,研究者抓住这一点,通过思考与实践让学生与草木结缘,以加深科学探究的兴趣。
一、只闻其名,却不知其形
在教学中,研究者鼓励学生们自己带熟悉的植物来进行观察,比如三年级的狗尾草、水葫芦、水花生等。每次都是提前交代任务,但是一到要去找了,家长群里就炸开了锅。“老师,我不认识水花生。”“老师,我们家旁边找不到水葫芦。”“老师,我找到的是水葫芦吗?”各种问题接踵而至。
二、寻根溯源,析问题所在
了解了这种情况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分析导致学生对于植物倍感陌生的原因,综合各方面原因,归结了以下几点:
(1)家长知之甚少。在科学课的课前准备中,家长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对于学习能力强的、知识面广泛的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一般能自己找到。而大部分学生都是稚嫩的,需要家长的辅助。
(2)居住环境所定。现在大部分家庭都居住于小区中,小区一般只有最基本的绿化,居住在城市,高楼大厦林立,绿化覆盖率低,植物种类较少,植物也没有标识,不方便研究。现在的家长大部分比较年轻,很少是农村里长大的,自然对于植物的接触不多。平日里忙于工作,也不会有兴致研究这些植物。
(3)家长取而代之。有部分文化较高、知识面宽泛的家长能通过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找到。但是大部分这样的家长会选择让孩子在家完成作业,自己代为寻找,或者干脆花钱去花鸟市场购买。还有一些家长总是借口自己工作很忙,无法去寻找,拜托其他家长,或者干脆现拿。在整個寻找植物的过程中,孩子只是一个通知者的角色,而家长才是实践者。这也难怪学生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所带为何物。
三、加深兴趣,缘自草木情
虽然改变此现状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深入思考,找到有趣、有效的方式,还是能推进学生探究植物的兴趣。根据目前的研究,研究者做出了如下应对策略:
(1)探诗中草木。古人爱写诗,常常借物咏志,身边的草木便常常出现在诗文中。春之海棠是中国名花。未开时,花色深红点点;初开放时,花色淡红;初谢时有如“隔宿粉妆”。苏东坡酷爱海棠,写了好几百首关于海棠的诗。诗中对于海棠姿态的描述详细又吸引人。三年级学生要种植凤仙花,通过诗文了解了凤仙花的颜色及特点。梧桐秋叶变黄,特别会引起诗人沉思和伤感情绪。学生从牙牙学语起便接触了古诗,但是和科学课却不能相联系。诗人虽多借草木抒情,但是也不乏对草木有生动的刻画。将所知所学相连,形成知识体系,更能感知草木之多,大自然之万变。
(2)探歌中草木。诗咏草木万象,歌中亦然。研究者在无意间发现,儿歌中也有许多与植物有关。《十二月花》中唱:一月水仙呈素妆,二月迎春是海棠,三月桃杏花如锦,四月牡丹发浓香,五月榴花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葵花倾向日,八月桂花流芬芳,九月菊花如黄金,十月祥锦不凋伤,十一月款冬开偏艳,十二月梅花耐雪霜。通过歌词可以了解到十二个月代表开放的花及其主要品种还有教授《大树与小草》一课时,可以播放《大树》和《小草》这两首歌曲进行对比,促进学生的认知。研究者发现经典歌曲永流传,儿歌朗朗上口的特点,将他们融入植物的教学中,丰富了课堂。
(3)探花花万物。科技发达的今天,手机功能强大。早些年,可以通过植物的关键特点描述,通过百度进行搜索。现在有非常多的认识植物的软件,比如形色就非常实用,可以拍照上传照片,通过软件进行识别。准确率相对来说比较高,也可以及时地满足探究的欲望。当然还有各种各样有趣的有关植物的书籍,对于认识植物都非常有帮助。
科学探究本处处存在,就如草木遍地生一样,学生对于自然的兴趣与探索,正是研究者所希望能看到的。但是随着时代和环境的迁移,有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局限。研究者希望通过以上的思考及策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草木结下情缘,以增长学生探究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心中探究的小苗越长越高。
小学科学从一年级开始便接触到了身边的植物,身边的花花草草平日里非常常见。学生在接触的过程中已经多少有了了解,只是对于草木的认知并不全面,甚至是片面的。在小学科学知识的建构上,植物占了一定的比重。并且认识草木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科学探究的兴趣都非常有益,研究者抓住这一点,通过思考与实践让学生与草木结缘,以加深科学探究的兴趣。
一、只闻其名,却不知其形
在教学中,研究者鼓励学生们自己带熟悉的植物来进行观察,比如三年级的狗尾草、水葫芦、水花生等。每次都是提前交代任务,但是一到要去找了,家长群里就炸开了锅。“老师,我不认识水花生。”“老师,我们家旁边找不到水葫芦。”“老师,我找到的是水葫芦吗?”各种问题接踵而至。
二、寻根溯源,析问题所在
了解了这种情况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分析导致学生对于植物倍感陌生的原因,综合各方面原因,归结了以下几点:
(1)家长知之甚少。在科学课的课前准备中,家长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对于学习能力强的、知识面广泛的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一般能自己找到。而大部分学生都是稚嫩的,需要家长的辅助。
(2)居住环境所定。现在大部分家庭都居住于小区中,小区一般只有最基本的绿化,居住在城市,高楼大厦林立,绿化覆盖率低,植物种类较少,植物也没有标识,不方便研究。现在的家长大部分比较年轻,很少是农村里长大的,自然对于植物的接触不多。平日里忙于工作,也不会有兴致研究这些植物。
(3)家长取而代之。有部分文化较高、知识面宽泛的家长能通过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找到。但是大部分这样的家长会选择让孩子在家完成作业,自己代为寻找,或者干脆花钱去花鸟市场购买。还有一些家长总是借口自己工作很忙,无法去寻找,拜托其他家长,或者干脆现拿。在整個寻找植物的过程中,孩子只是一个通知者的角色,而家长才是实践者。这也难怪学生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所带为何物。
三、加深兴趣,缘自草木情
虽然改变此现状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深入思考,找到有趣、有效的方式,还是能推进学生探究植物的兴趣。根据目前的研究,研究者做出了如下应对策略:
(1)探诗中草木。古人爱写诗,常常借物咏志,身边的草木便常常出现在诗文中。春之海棠是中国名花。未开时,花色深红点点;初开放时,花色淡红;初谢时有如“隔宿粉妆”。苏东坡酷爱海棠,写了好几百首关于海棠的诗。诗中对于海棠姿态的描述详细又吸引人。三年级学生要种植凤仙花,通过诗文了解了凤仙花的颜色及特点。梧桐秋叶变黄,特别会引起诗人沉思和伤感情绪。学生从牙牙学语起便接触了古诗,但是和科学课却不能相联系。诗人虽多借草木抒情,但是也不乏对草木有生动的刻画。将所知所学相连,形成知识体系,更能感知草木之多,大自然之万变。
(2)探歌中草木。诗咏草木万象,歌中亦然。研究者在无意间发现,儿歌中也有许多与植物有关。《十二月花》中唱:一月水仙呈素妆,二月迎春是海棠,三月桃杏花如锦,四月牡丹发浓香,五月榴花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葵花倾向日,八月桂花流芬芳,九月菊花如黄金,十月祥锦不凋伤,十一月款冬开偏艳,十二月梅花耐雪霜。通过歌词可以了解到十二个月代表开放的花及其主要品种还有教授《大树与小草》一课时,可以播放《大树》和《小草》这两首歌曲进行对比,促进学生的认知。研究者发现经典歌曲永流传,儿歌朗朗上口的特点,将他们融入植物的教学中,丰富了课堂。
(3)探花花万物。科技发达的今天,手机功能强大。早些年,可以通过植物的关键特点描述,通过百度进行搜索。现在有非常多的认识植物的软件,比如形色就非常实用,可以拍照上传照片,通过软件进行识别。准确率相对来说比较高,也可以及时地满足探究的欲望。当然还有各种各样有趣的有关植物的书籍,对于认识植物都非常有帮助。
科学探究本处处存在,就如草木遍地生一样,学生对于自然的兴趣与探索,正是研究者所希望能看到的。但是随着时代和环境的迁移,有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局限。研究者希望通过以上的思考及策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草木结下情缘,以增长学生探究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心中探究的小苗越长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