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前三季度进出口增速同比转正
今年以来,我国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稳外贸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23.12万亿元,同比增长0.7%,实现了年内首次同比正增长。
历经一季度大幅回落、二季度止跌企稳后,我国外贸在三季度迎来全面反弹。海关总署10月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8.88万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出口5万亿元,增长10.2%,进口3.88万亿元,增长4.3%。从贸易规模看,三季度进出口总值、出口总值、进口总值均创下季度历史新高。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随着“六稳”“六保”等政策措施的深入实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我国经济发展和外贸进出口企稳向好势头将继续巩固。
今年以来,我国贸易多元化战略持续推进,区域经贸合作持续深化。前三季度,东盟成为我国最大对外贸易伙伴,进出口增长7.7%,占比达到了14.6%。同期,我国对日本、韩国进出口分别增长1.4%和1.1%。
在国际贸易与投资大幅萎缩的背景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实现了逆势增长。前三季度,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进出口6.75万亿元,增长1.5%。
民营企业在“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中的稳定器作用更加突出。前三季度,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0.2%,占比提升4個百分点,达到了46.1%。民营企业不仅跃升为我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也成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的生力军。
今年以来,海关全面推广“两步申报”“提前申报”“绿色通道”等便利化措施,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整体通关时间连续5个月环比下降。通过减免进口滞报金、滞纳金、免征加工贸易货物内销缓税利息等措施,累计为企业减免和节约资金近2亿元。
以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为代表的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为外贸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前三季度,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进出口1873.9亿元,增长52.8%;市场采购出口5098.6亿元,增长35.5%。此外,海关、商务、财税等部门还着力打造以综合保税区为代表的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各项创新举措落地实施。前三季度,全国综合保税区进出口2.34万亿元,增长15.1%,比外贸整体增速高14.4个百分点。
全国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举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塑料污染治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9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召开全国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李克强总理、韩正副总理提出明确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动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初步进展和成效。但塑料污染治理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在落实主体责任、重点领域监管、完善配套措施、加强宣传引导等方面还需做大量工作,如期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仍相当艰巨。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聚焦重点工作,采取强有力举措,确保完成塑料污染治理目标任务。
会议要求,要突出重点,细化措施,全面系统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一是管控好生产源头,对生产企业进行摸排,坚决打击违法违规生产行为。二是规范好流通环节,落实经营主体减塑责任,加强销售环节执法检查。三是引导好消费使用,在电商快递、连锁商超、餐饮等领域构建绿色供应链,倡导绿色消费。四是谋划好产品替代,以可降解、可循环、易回收为主要方向,做好产供需衔接,加快构建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的替代品供给市场。五是组织好回收处置,加大塑料废弃物分类收集处理力度,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六是实施好专项清理,健全城乡垃圾清运体系,在江河湖海开展专项清理,有效控制塑料环境污染。
会议强调,塑料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区各部门要压实责任,狠抓落实,切实推动治理取得实效。要强化属地管理,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省负总责、城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要加强执法监管,组织开展联合督导,对各地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要加大宣传力度,凝聚社会共识,营造塑料污染治理的良好氛围。
《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分类与标识规范指南》发布
9月13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制定并发布了《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分类与标识规范指南》。《指南》进一步明确了可降解塑料的概念和定义,从范围、产品定义和分类、降解性能检测方法、标识要求、标识样式及规范等五个方面对可降解塑料标识提出具体要求。同时,《指南》要求有关产品生产企业、销售企业、零售超市与餐饮企业等使用单位、及相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治理塑料污染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积极按照《指南》进行产品标识、采购,加强标识管理。
《指南》规定的可降解塑料标识分为文字标识和图形标识。文字标识应包括:产品类型(树脂、母料、专用料、膜、片材、盒、杯)、依据产品标准或降解测试方法标准、产品名称(降解环境条件+具体产品名称)、产品规格(长、宽、厚、重量)、材质等。
图形标识如下图所示。
图形标识为带箭头循环圈、双“j”(降解拼音首字母)、材质缩写(如PBAT、PLA、PBS等)、六种降解环境名称(可选)、产品国家标准及产品名称组合而成的绿色笑脸图案,其含义是通过可降解塑料的使用,最终实现相应条件下完全降解而不污染环境的目的。带箭头循环圈体现了可降解塑料同样可以循环、回收再利用,即使被泄露到环境中可以完全降解而被环境所消纳。“jj”拟人形,采用左小右大的结构布局,体现了由小及老、人人爱护环境的设计理念。 《指南》规定的可降解塑料标识,可识别、通俗易懂,不仅是生产者在制造产品时对产品进行降解性能的标识,也将为商家和用户采购时的识别依据,同时也是消费者在使用时知悉产品是否为可降解塑料的最直接手段,可以方便质量检验和提高监管效率。
生态环境部部署环评与排污许可监管工作
为进一步加大环评与排污许可监管力度,推动监管制度化、常态化,生态环境部近期印发《环评与排污许可监管行动计划(2021-2023年)》,就相关工作进行部署。要求各级生态环境部门高度重视、认真部署,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监管行动计划和2021年度工作方案。
《行动计划》要求,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应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突出问题,聚焦影响环评制度源头预防效力发挥、影响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群众反映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肃查处,严厉打击和遏制环评弄虚作假、粗制滥造、不落实环评要求、无证排污、不按证排污等违法行为。各地应制定本行政区域2021-2023年监管行动计划,并按年编制实施年度工作方案。
《行动计划》强调,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围绕“质量”和“落实”两个方面开展监管。针对建设项目环评,开展环评文件复核、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落实情况抽查,开展环境影响登记表项目环评合法合规情况抽查;针对规划环评,开展重点领域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落实情况抽查;针对排污许可,开展排污许可证核发、登记情况和执行情况抽查。
《行动计划》指出,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在监管工作中应坚持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核心,随机监管和靶向监管相结合,根据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实施分类处置。环评与排污许可管理部门和生态环境综合执法部门应协调联动,推进审查审批与行政执法衔接,形成监管合力。
《行动计划》要求,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在监管工作中应强化信用管理和信息公开,及时通报不落实环评要求、无证排污、不按证排污等典型違法案件,情形严重、影响恶劣的,在政府网站或主流媒体公开曝光。对存在问题的相关单位和人员,依法依规依纪严肃查处。
《生态环境部2021年度环评与排污许可监管工作方案》同步发布,明确了生态环境部的年度重点监管工作。
国家邮政局督促寄递企业采购使用环保包装
9月22日,国家邮政局在京召开邮政业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推进会,国家邮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民在会上指出,要持续推进快递包装标准化、绿色化、减量化和可循环,督促寄递企业采购使用环保包装,推进可循环、可折叠快递包装的规模化应用。
赵民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邮政业寄递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规规定了塑料包装治理有关内容,根据国家塑料污染治理工作部署,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六省(市)邮政快递网点要在2022年年底前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降低不可降解的塑料胶带使用量,2025年年底前在全行业实施。
赵民指出,塑料污染治理涉及塑料包装的生产、销售、使用、回收等环节,涉及企业、政府、用户等多方主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邮政管理部门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部门职责,注重内外协同,加强上下联动,强化责任落实,将行业塑料污染治理与其他生态环保工作统筹谋划、系统推进。
一要准确定位谋划。立足邮政业是塑料包装使用行业这一基本定位,认真履行行业责任,同时积极推动上下游做好衔接与协同。
二是摸清现状底数。深入开展摸底调查,全面掌握现状底数,科学制定工作措施,为行业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坚持综合施策。持续推进快递包装标准化、绿色化、减量化和可循环,督促寄递企业采购使用环保包装,推进可循环、可折叠快递包装的规模化应用。持续增加行业绿色供给,为行业塑料污染治理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四是注重统筹协调。将行业塑料污染治理工作与相关试点示范有机融合,充分利用已有的载体和平台整合相关资源,抓住机遇提升行业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体系性。
赵民还要求,各级邮政管理部门要强化组织实施,推动行业塑料污染治理取得实效。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要将行业塑料污染治理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持续推进。各地邮政管理部门要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完善省负总责,城市负主体责任的工作责任制”的要求,主动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推动将快递包装绿色治理纳入地方生态环保总体格局,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二是强化督导检查。依法做好监督检查,通过“双随机”检查、联合检查等方式督促寄递企业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依法处理。
三是完善支撑保障。要借助地方立法契机,积极推动增加行业生态环保相关内容,为行业塑料污染治理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围绕责任落实不断健全监管体系,提升监管实效。
四是广泛宣传引导。深入开展法规标准和政策宣贯,广泛开展宣传动员,督促寄递企业切实增强依法依规经营的意识和能力,强化政策落地实施。
《2020中国快递绿色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发布
9月23日,以“乘风破浪 尽锐出战”为主题的2020中国快递“最后一公里”峰会在北京举行。峰会发布《2020中国快递绿色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和《2020中国快递末端服务创新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
《2020中国快递绿色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中国快递绿色治理进入新阶段,行业生态环保意识显著增强,绿色发展成为行业共识,科学有效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渐趋浓厚,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成效明显,行业节能减排稳步推进。绿色包装方面,在2019年超额完成“9571”工程目标的基础上,2020年,邮政快递业全力推进“9792”工程。目前,全国“瘦身”胶带封装比例达83.8%,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率达65%,循环中转袋使用率达80.9%,新增1.7万个邮政快递网点设置包装废弃物回收箱。在绿色运输方面,快递新能源汽车稳步增长,2020年,快递领域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3万辆,同比增长45%;快递新能源汽车更加智能,车辆各项物理属性以数据形式集成到综合管理平台,方便管理人员与客户实时查看车辆及货物信息;大型新能源物流车在城市中获得更多的通行权利,刺激新能源快递车的大型化;快递新能源汽车购置方式更加灵活,租赁和一次性购买(包括分期付款)成为新能源汽车在快递物流行业应用的主要选择。
《2020中国快递末端服务创新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2014年以来,智能快件箱的保有量和箱递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9年,快件箱保有量增加了13.4万组,箱递量增量达到24.1亿件,均创历史新高。其中,箱递量增速依然高于保有量增速,表明市场认可快件箱自提模式,设备使用率不断提升。2019年,我国共有城市快递末端公共服务站8.2万个,农村地区公共取送点6.3万个。报告研判,2020年,快递末端发展将呈现四大趋势:一是快递末端“政策力”持续释放,进一步促进末端公共化平台化集约化发展,预计智能快件箱投递率将再提升1%,快递末端车辆管理进一步规范;二是新型模式“商业力”持续加强,智能快件箱投递率将持续提升,服务站将成为社区重要的流量入口,新型末端在提高派送效率、提供商业价值方面得到效能释放;三是服务升级“智能力”持续彰显,智能闸口和高拍仪应用将更加普及,刷脸“秒取快递”的智能柜也将越来越多投入使用;四是区域共配“协同力”持续积蓄,共同配送、协同下乡进村,实现成本共担、网络共享,将助力解决快递企业独自进村经营费用高、运营难的问题。
今年以来,我国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稳外贸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23.12万亿元,同比增长0.7%,实现了年内首次同比正增长。
历经一季度大幅回落、二季度止跌企稳后,我国外贸在三季度迎来全面反弹。海关总署10月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8.88万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出口5万亿元,增长10.2%,进口3.88万亿元,增长4.3%。从贸易规模看,三季度进出口总值、出口总值、进口总值均创下季度历史新高。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随着“六稳”“六保”等政策措施的深入实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我国经济发展和外贸进出口企稳向好势头将继续巩固。
今年以来,我国贸易多元化战略持续推进,区域经贸合作持续深化。前三季度,东盟成为我国最大对外贸易伙伴,进出口增长7.7%,占比达到了14.6%。同期,我国对日本、韩国进出口分别增长1.4%和1.1%。
在国际贸易与投资大幅萎缩的背景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实现了逆势增长。前三季度,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进出口6.75万亿元,增长1.5%。
民营企业在“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中的稳定器作用更加突出。前三季度,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0.2%,占比提升4個百分点,达到了46.1%。民营企业不仅跃升为我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也成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的生力军。
今年以来,海关全面推广“两步申报”“提前申报”“绿色通道”等便利化措施,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整体通关时间连续5个月环比下降。通过减免进口滞报金、滞纳金、免征加工贸易货物内销缓税利息等措施,累计为企业减免和节约资金近2亿元。
以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为代表的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为外贸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前三季度,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进出口1873.9亿元,增长52.8%;市场采购出口5098.6亿元,增长35.5%。此外,海关、商务、财税等部门还着力打造以综合保税区为代表的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各项创新举措落地实施。前三季度,全国综合保税区进出口2.34万亿元,增长15.1%,比外贸整体增速高14.4个百分点。
全国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举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塑料污染治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9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召开全国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李克强总理、韩正副总理提出明确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动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初步进展和成效。但塑料污染治理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在落实主体责任、重点领域监管、完善配套措施、加强宣传引导等方面还需做大量工作,如期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仍相当艰巨。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聚焦重点工作,采取强有力举措,确保完成塑料污染治理目标任务。
会议要求,要突出重点,细化措施,全面系统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一是管控好生产源头,对生产企业进行摸排,坚决打击违法违规生产行为。二是规范好流通环节,落实经营主体减塑责任,加强销售环节执法检查。三是引导好消费使用,在电商快递、连锁商超、餐饮等领域构建绿色供应链,倡导绿色消费。四是谋划好产品替代,以可降解、可循环、易回收为主要方向,做好产供需衔接,加快构建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的替代品供给市场。五是组织好回收处置,加大塑料废弃物分类收集处理力度,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六是实施好专项清理,健全城乡垃圾清运体系,在江河湖海开展专项清理,有效控制塑料环境污染。
会议强调,塑料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区各部门要压实责任,狠抓落实,切实推动治理取得实效。要强化属地管理,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省负总责、城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要加强执法监管,组织开展联合督导,对各地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要加大宣传力度,凝聚社会共识,营造塑料污染治理的良好氛围。
《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分类与标识规范指南》发布
9月13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制定并发布了《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分类与标识规范指南》。《指南》进一步明确了可降解塑料的概念和定义,从范围、产品定义和分类、降解性能检测方法、标识要求、标识样式及规范等五个方面对可降解塑料标识提出具体要求。同时,《指南》要求有关产品生产企业、销售企业、零售超市与餐饮企业等使用单位、及相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治理塑料污染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积极按照《指南》进行产品标识、采购,加强标识管理。
《指南》规定的可降解塑料标识分为文字标识和图形标识。文字标识应包括:产品类型(树脂、母料、专用料、膜、片材、盒、杯)、依据产品标准或降解测试方法标准、产品名称(降解环境条件+具体产品名称)、产品规格(长、宽、厚、重量)、材质等。
图形标识如下图所示。
图形标识为带箭头循环圈、双“j”(降解拼音首字母)、材质缩写(如PBAT、PLA、PBS等)、六种降解环境名称(可选)、产品国家标准及产品名称组合而成的绿色笑脸图案,其含义是通过可降解塑料的使用,最终实现相应条件下完全降解而不污染环境的目的。带箭头循环圈体现了可降解塑料同样可以循环、回收再利用,即使被泄露到环境中可以完全降解而被环境所消纳。“jj”拟人形,采用左小右大的结构布局,体现了由小及老、人人爱护环境的设计理念。 《指南》规定的可降解塑料标识,可识别、通俗易懂,不仅是生产者在制造产品时对产品进行降解性能的标识,也将为商家和用户采购时的识别依据,同时也是消费者在使用时知悉产品是否为可降解塑料的最直接手段,可以方便质量检验和提高监管效率。
生态环境部部署环评与排污许可监管工作
为进一步加大环评与排污许可监管力度,推动监管制度化、常态化,生态环境部近期印发《环评与排污许可监管行动计划(2021-2023年)》,就相关工作进行部署。要求各级生态环境部门高度重视、认真部署,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监管行动计划和2021年度工作方案。
《行动计划》要求,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应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突出问题,聚焦影响环评制度源头预防效力发挥、影响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群众反映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肃查处,严厉打击和遏制环评弄虚作假、粗制滥造、不落实环评要求、无证排污、不按证排污等违法行为。各地应制定本行政区域2021-2023年监管行动计划,并按年编制实施年度工作方案。
《行动计划》强调,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围绕“质量”和“落实”两个方面开展监管。针对建设项目环评,开展环评文件复核、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落实情况抽查,开展环境影响登记表项目环评合法合规情况抽查;针对规划环评,开展重点领域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落实情况抽查;针对排污许可,开展排污许可证核发、登记情况和执行情况抽查。
《行动计划》指出,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在监管工作中应坚持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核心,随机监管和靶向监管相结合,根据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实施分类处置。环评与排污许可管理部门和生态环境综合执法部门应协调联动,推进审查审批与行政执法衔接,形成监管合力。
《行动计划》要求,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在监管工作中应强化信用管理和信息公开,及时通报不落实环评要求、无证排污、不按证排污等典型違法案件,情形严重、影响恶劣的,在政府网站或主流媒体公开曝光。对存在问题的相关单位和人员,依法依规依纪严肃查处。
《生态环境部2021年度环评与排污许可监管工作方案》同步发布,明确了生态环境部的年度重点监管工作。
国家邮政局督促寄递企业采购使用环保包装
9月22日,国家邮政局在京召开邮政业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推进会,国家邮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民在会上指出,要持续推进快递包装标准化、绿色化、减量化和可循环,督促寄递企业采购使用环保包装,推进可循环、可折叠快递包装的规模化应用。
赵民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邮政业寄递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规规定了塑料包装治理有关内容,根据国家塑料污染治理工作部署,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六省(市)邮政快递网点要在2022年年底前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降低不可降解的塑料胶带使用量,2025年年底前在全行业实施。
赵民指出,塑料污染治理涉及塑料包装的生产、销售、使用、回收等环节,涉及企业、政府、用户等多方主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邮政管理部门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部门职责,注重内外协同,加强上下联动,强化责任落实,将行业塑料污染治理与其他生态环保工作统筹谋划、系统推进。
一要准确定位谋划。立足邮政业是塑料包装使用行业这一基本定位,认真履行行业责任,同时积极推动上下游做好衔接与协同。
二是摸清现状底数。深入开展摸底调查,全面掌握现状底数,科学制定工作措施,为行业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坚持综合施策。持续推进快递包装标准化、绿色化、减量化和可循环,督促寄递企业采购使用环保包装,推进可循环、可折叠快递包装的规模化应用。持续增加行业绿色供给,为行业塑料污染治理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四是注重统筹协调。将行业塑料污染治理工作与相关试点示范有机融合,充分利用已有的载体和平台整合相关资源,抓住机遇提升行业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体系性。
赵民还要求,各级邮政管理部门要强化组织实施,推动行业塑料污染治理取得实效。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要将行业塑料污染治理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持续推进。各地邮政管理部门要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完善省负总责,城市负主体责任的工作责任制”的要求,主动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推动将快递包装绿色治理纳入地方生态环保总体格局,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二是强化督导检查。依法做好监督检查,通过“双随机”检查、联合检查等方式督促寄递企业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依法处理。
三是完善支撑保障。要借助地方立法契机,积极推动增加行业生态环保相关内容,为行业塑料污染治理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围绕责任落实不断健全监管体系,提升监管实效。
四是广泛宣传引导。深入开展法规标准和政策宣贯,广泛开展宣传动员,督促寄递企业切实增强依法依规经营的意识和能力,强化政策落地实施。
《2020中国快递绿色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发布
9月23日,以“乘风破浪 尽锐出战”为主题的2020中国快递“最后一公里”峰会在北京举行。峰会发布《2020中国快递绿色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和《2020中国快递末端服务创新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
《2020中国快递绿色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中国快递绿色治理进入新阶段,行业生态环保意识显著增强,绿色发展成为行业共识,科学有效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渐趋浓厚,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成效明显,行业节能减排稳步推进。绿色包装方面,在2019年超额完成“9571”工程目标的基础上,2020年,邮政快递业全力推进“9792”工程。目前,全国“瘦身”胶带封装比例达83.8%,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率达65%,循环中转袋使用率达80.9%,新增1.7万个邮政快递网点设置包装废弃物回收箱。在绿色运输方面,快递新能源汽车稳步增长,2020年,快递领域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3万辆,同比增长45%;快递新能源汽车更加智能,车辆各项物理属性以数据形式集成到综合管理平台,方便管理人员与客户实时查看车辆及货物信息;大型新能源物流车在城市中获得更多的通行权利,刺激新能源快递车的大型化;快递新能源汽车购置方式更加灵活,租赁和一次性购买(包括分期付款)成为新能源汽车在快递物流行业应用的主要选择。
《2020中国快递末端服务创新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2014年以来,智能快件箱的保有量和箱递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9年,快件箱保有量增加了13.4万组,箱递量增量达到24.1亿件,均创历史新高。其中,箱递量增速依然高于保有量增速,表明市场认可快件箱自提模式,设备使用率不断提升。2019年,我国共有城市快递末端公共服务站8.2万个,农村地区公共取送点6.3万个。报告研判,2020年,快递末端发展将呈现四大趋势:一是快递末端“政策力”持续释放,进一步促进末端公共化平台化集约化发展,预计智能快件箱投递率将再提升1%,快递末端车辆管理进一步规范;二是新型模式“商业力”持续加强,智能快件箱投递率将持续提升,服务站将成为社区重要的流量入口,新型末端在提高派送效率、提供商业价值方面得到效能释放;三是服务升级“智能力”持续彰显,智能闸口和高拍仪应用将更加普及,刷脸“秒取快递”的智能柜也将越来越多投入使用;四是区域共配“协同力”持续积蓄,共同配送、协同下乡进村,实现成本共担、网络共享,将助力解决快递企业独自进村经营费用高、运营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