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也是激发学生课堂学习注意力、引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手段,因此,提问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然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往往在课堂上随意提问,几乎没有效果;有的老师甚至运用有惩罚性的提问,谁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就提问谁,然后,大发雷霆,将其赶出教室,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氛围和学生学习的情绪,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那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注意有效提问,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体会,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提问要着眼于课文的整体内容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我们的提问首先要着眼于课文整体内容,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能对课文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所以,在预习时我多从三个层面提出问题:一是从课题看,课文会写些什么?二是初读课文后看看课文写了些什么、是怎样写的、写得怎么样。三是如果是自己写该怎样写?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迅速地把握课文内容,初步领会文章的主旨,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如《枣核》一课,在预习时,学生按照以上要求思考:对《枣核》进行揣摩,文章可能有两种体裁。如果是说明文,可能介绍枣核的外形特征及它的用途等。如果是记叙文,一定写与枣核有关的事。再读课文,学生会发现,课文记叙的是作者在访友中解开友人珍爱生枣核的疑团的过程,反映了同窗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全文构思精巧,用枣核来设计悬念,并以枣核为线索结构全文:索枣核——看枣核——谈枣核——议枣核。这是一条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这样的明暗两条线交织于一体也使文章更加感人。全文语言简洁、质朴而又富于感情色彩。如果是自己写的话,一定写一件与枣核有着特殊关系的事。学生对这一系列问题自读思考完,也就对全文的内容、主旨、特色等基本掌握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结构文章的能力以及探究能力也就会与此得到同步培养。
二、提问要紧扣课文重点
一篇文章有其行文的重点,一篇课文也有其阅读重点。而课文的阅读重点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所以,我在学生通过整体阅读,初步掌握课文的内容、主旨、特色等后,注意紧扣课文的阅读重点进行提问,这样,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有了深入的理解。
如《白杨礼赞》一文主要采用象征的手法来托物言志。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系列讨论题:本文主要写了白杨树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赞扬,而且还要“礼赞”白杨树?这和人有什么关系?学习本文后能否也能采用象征的手法来托物言志呢?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可以掌握:白杨树“力争上游”,“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争上游的精神”,所以还要礼赞。白杨树与根据地军民之间至少有这样两点联系:一是相同的地域,二是相似的品质。学了本课后,学生仿写,有的“礼赞”桑树,把一生都献给人类;有的“礼赞”蚕,它象征辛勤的园丁……重点掌握了这些问题,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三、提问要抓住课文的关键句段
每篇课文都有它的核心词句或核心段落,这些中心词句及段落往往起到总领下文或总收全文的作用。以此来提问,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我在设计问题时,总是努力捕捉文章中的中心词句或段落设问。
如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我抓住“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关键句设问,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在讨论中大家认为,这一句既承接上文,引发下文,又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他既成不了上层社会的人,又不愿与“短衣帮”为伍。这就暗示了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必然性。再如《陋室铭》,题目用“陋室”,文中点出“斯是陋室”,并且全文都围绕陋室来写,短短的文章里竟然用八句来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优美、往来人物不俗、主人生活情趣高雅,以此来证明陋室“不陋”。文章结尾又进一步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作结,强调陋室“不陋”。因此,我抓住这些关键词句进行设问,使学生明白,作者写陋室的“陋”是为了证明陋室“不陋”,借此来表达自己不慕虚荣、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四、提问要突出课文难点
教师的主要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难点。所以,我们的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推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进行设计。为此,我精心设计了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共同解决,这样既可以突破课文难点,又可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还可激发学生攻坚克难的精神。
如《藤野先生》一课,作者主要回顾了藤野先生帮助自己“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和了解中国女人的裹脚”等四件事。然而文章开始却写了成群的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及作者前往仙台等几件事,却只字未提藤野先生,我以此是否偏离了主题而发问。通过探讨,学生方知作者写其在东京的这些所见所感并不偏离主题,正是因为作者看到“清国留学生”的各种丑行而感动厌恶、失望,故而决定“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实际是交代鲁迅先生往仙台而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从而才有了下文与藤野先生相识、相知和离别的故事。
另外,在提问时还要注意把握时机。这对于能否达到提问的预期效果非常重要。时机选择得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效果就不好。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选择时机进行提问。如当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时候,当学生出现厌烦心理时,教师适时提出富于思考性的问题,能再次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提问还要注意深浅度是否恰当。问题浅了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问题过深了又引发不了学生思考。还要注意提问的面要广,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的方法也要灵活:可以直问,也可曲问;可以正问,可以反问;可以重问,也可以轻问;可以追问,还可以联问。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思考,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总而言之,我们只要从提问的有效性出发,精心设计问题,那么就一定能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这一目标。
然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往往在课堂上随意提问,几乎没有效果;有的老师甚至运用有惩罚性的提问,谁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就提问谁,然后,大发雷霆,将其赶出教室,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氛围和学生学习的情绪,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那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注意有效提问,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体会,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提问要着眼于课文的整体内容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我们的提问首先要着眼于课文整体内容,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能对课文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所以,在预习时我多从三个层面提出问题:一是从课题看,课文会写些什么?二是初读课文后看看课文写了些什么、是怎样写的、写得怎么样。三是如果是自己写该怎样写?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迅速地把握课文内容,初步领会文章的主旨,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如《枣核》一课,在预习时,学生按照以上要求思考:对《枣核》进行揣摩,文章可能有两种体裁。如果是说明文,可能介绍枣核的外形特征及它的用途等。如果是记叙文,一定写与枣核有关的事。再读课文,学生会发现,课文记叙的是作者在访友中解开友人珍爱生枣核的疑团的过程,反映了同窗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全文构思精巧,用枣核来设计悬念,并以枣核为线索结构全文:索枣核——看枣核——谈枣核——议枣核。这是一条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这样的明暗两条线交织于一体也使文章更加感人。全文语言简洁、质朴而又富于感情色彩。如果是自己写的话,一定写一件与枣核有着特殊关系的事。学生对这一系列问题自读思考完,也就对全文的内容、主旨、特色等基本掌握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结构文章的能力以及探究能力也就会与此得到同步培养。
二、提问要紧扣课文重点
一篇文章有其行文的重点,一篇课文也有其阅读重点。而课文的阅读重点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所以,我在学生通过整体阅读,初步掌握课文的内容、主旨、特色等后,注意紧扣课文的阅读重点进行提问,这样,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有了深入的理解。
如《白杨礼赞》一文主要采用象征的手法来托物言志。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系列讨论题:本文主要写了白杨树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赞扬,而且还要“礼赞”白杨树?这和人有什么关系?学习本文后能否也能采用象征的手法来托物言志呢?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可以掌握:白杨树“力争上游”,“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争上游的精神”,所以还要礼赞。白杨树与根据地军民之间至少有这样两点联系:一是相同的地域,二是相似的品质。学了本课后,学生仿写,有的“礼赞”桑树,把一生都献给人类;有的“礼赞”蚕,它象征辛勤的园丁……重点掌握了这些问题,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三、提问要抓住课文的关键句段
每篇课文都有它的核心词句或核心段落,这些中心词句及段落往往起到总领下文或总收全文的作用。以此来提问,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我在设计问题时,总是努力捕捉文章中的中心词句或段落设问。
如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我抓住“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关键句设问,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在讨论中大家认为,这一句既承接上文,引发下文,又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他既成不了上层社会的人,又不愿与“短衣帮”为伍。这就暗示了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必然性。再如《陋室铭》,题目用“陋室”,文中点出“斯是陋室”,并且全文都围绕陋室来写,短短的文章里竟然用八句来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优美、往来人物不俗、主人生活情趣高雅,以此来证明陋室“不陋”。文章结尾又进一步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作结,强调陋室“不陋”。因此,我抓住这些关键词句进行设问,使学生明白,作者写陋室的“陋”是为了证明陋室“不陋”,借此来表达自己不慕虚荣、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四、提问要突出课文难点
教师的主要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难点。所以,我们的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推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进行设计。为此,我精心设计了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共同解决,这样既可以突破课文难点,又可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还可激发学生攻坚克难的精神。
如《藤野先生》一课,作者主要回顾了藤野先生帮助自己“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和了解中国女人的裹脚”等四件事。然而文章开始却写了成群的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及作者前往仙台等几件事,却只字未提藤野先生,我以此是否偏离了主题而发问。通过探讨,学生方知作者写其在东京的这些所见所感并不偏离主题,正是因为作者看到“清国留学生”的各种丑行而感动厌恶、失望,故而决定“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实际是交代鲁迅先生往仙台而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从而才有了下文与藤野先生相识、相知和离别的故事。
另外,在提问时还要注意把握时机。这对于能否达到提问的预期效果非常重要。时机选择得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效果就不好。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选择时机进行提问。如当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时候,当学生出现厌烦心理时,教师适时提出富于思考性的问题,能再次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提问还要注意深浅度是否恰当。问题浅了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问题过深了又引发不了学生思考。还要注意提问的面要广,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的方法也要灵活:可以直问,也可曲问;可以正问,可以反问;可以重问,也可以轻问;可以追问,还可以联问。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思考,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总而言之,我们只要从提问的有效性出发,精心设计问题,那么就一定能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