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与旅游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主体的出发点与归宿,是旅游业兴旺发达的源泉。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有利于挖掘文化、丰富文化、优化文化和保护文化。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有利于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旅游如果没有文化的衬托不但苍白无力,而且枯燥乏味。所以,旅游商品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如果缺少文化内涵,那么旅游产品在市场上就会失去竞争力和吸引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如果没有文化作为推动力,那么他就不会发展繁荣,不会有动力和活力。近年来,从渭南市的旅游文化发展现状上,深深的认识到这个规律。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上,把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秀美山川完美的结合起来,使文化和旅游产业同时发展,在旅游区增加文化的宣传与渗透,将文化的底蕴赋予旅游文化产业中,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全市旅游业的繁荣有一个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渭南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
渭南是千年京畿,长期为三辅重地,关系京都安危。渭南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素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将相之乡”之美誉。在这里留下了最古老的人类文明,“蓝田猿人”、“大荔人”曾在这里繁衍生息、刀耕火种。沙苑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以及西岳庙、太史祠、仓颉庙等遗存,如绝本的经典,记载着华夏文明悠久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字圣仓颉创造了汉字,酒圣杜康酿造出美酒,隶书鼻祖程邈将篆书改革为隶书,成为我国文字史乃至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史圣司马迁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华第一诗集——《诗经》开篇《关雎》描写的故事就发生在渭南洽川。这里是我国戏曲之乡和民俗之乡,华县皮影、华阴老腔、合阳提线木偶、同州梆子、富平阿官腔、澄城尧头陶艺等1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周、秦、汉、唐两千多年,一直是十三朝古都的京畿之地,曾出过隋文帝杨坚等6位皇帝,宋代名相寇准等80多位宰相,唐代大将郭子仪、爱国将领杨虎城等300多位将军以及著名诗人白居易、水利大师李仪祉、著名政治活动家屈武、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等一大批古圣先贤曾在这片热土激扬文字、指点江山。2009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推选的100个世界名人,中国占6位,渭南历史文化名人隋文帝杨坚就是其一。
二、自然赋予渭南的山水之美
渭南1.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星罗棋布般的分布着许多景点。渭南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两处:奇险峻秀的西岳华山,傲居五岳之首,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还是道教名山;风景秀丽的洽川,融“山河湖滩泉”于一体,诗经文化、黄河文化、古莘文化源远流长,古有莘国等遗迹、遗址丰富;司马迁祠墓,壮观的自然景色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素有“陕西故宫”之称,五岳第一庙的西岳庙、民居瑰宝党家村、天下第一仓——丰图义仓、陕西的“九寨沟”,美不胜收;我国保存最完整的科举场所——清代考院等,渭南可谓自然景观璇旎多姿,人文景观独树一帜。
三、渭南历史文化与山水之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
一个有品位的城市,应该是把历史文化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深度融合的城市。它的魅力就是它的特色与个性,这也是城市竞争力的灵魂。渭南把推动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突破口,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深度融合。渭南文化与旅游呈现出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可喜局面。
(一)以体制机制的调整创新为切入点,巧妙融合文化与旅游,做大做强做优渭南文化旅游产业
渭南在保护、利用、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出台扶持华阴老腔、华县皮影、合阳提线木偶戏、富平的阿宫腔等民间艺术的政策。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聘请国内外知名导演及陕西广电媒体,认真策划和打造了一批特色突出、恢弘正气的反映渭南特色文化的精品节目。把皮影雕刻、陶瓷制作、石刻、木雕、面花、剪纸、麦秸画等民间技艺等拳头文化产品,按市场手段物化出来,融入渭南主推的精品线路之中。渭南还重点开发了与游客互动的文化旅游产品。如让旅客参观富平的陶瓷制作过程并亲手制作陶器;在民间艺人的指导下让游客动手捏面塑、学剪纸、学唱秦腔、碗碗腔、老腔、阿宫腔、同州梆子、眉户等;学皮影戏、提线木偶的操作等等,让游客在体验中了解、喜爱和宣传渭南的文化。
(二)以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为关键,融合渭南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
渭南以六大旅游建设目标来逐步实现当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一是加快华山秦岭山水精品旅游区的建设。二是加快东水旅游板块的建设。深入挖掘整合黄、渭、洛三河所承载的华夏文明内涵和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统筹策划实施一批以洛川黄河湿地、瀵泉芦荡为重点的“水韵”文化旅游产业项目;三是加快渭北人文旅游板块的建设。开发整合、利用渭南“字之源、酒之源、诗之源、史之源”的文化历史价值,策划实施“寻根谒圣”的系列文化旅游项目,重点实施“谷雨民祭仓颉、清明风追司马”等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渭南还制定了旅游产业相关领域的支持目标,包括:基础设施、产品开发、社会文化思考、旅游区规划、国内和国际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等,取得旅游产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与政策、市场的双对接
渭南市政府设立“旅游开发引导资金”,重点支持景区规划编制、市场营销、大项目策划和改造升级等,引导对精品景区开发及环境治理的投入。土地政策向旅游项目倾斜,在调整用地、建设规费及土地出让金等方面给予最优惠待遇。出台《渭南市旅游营销奖励办法》,鼓励旅行社招徕外地游客来渭旅游。坚持“做优做强,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方针和“景区开发要建精品,旅游服务要创品牌”的原则,明确精品景区建设的任务目标:重点开发比较优势明显,对周边资源具有整合带动功能,对旅游线路具有支撑作用、经济拉动明显的核心景区。
千古渭河长流,滚滚黄河东去。渭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明显加快,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方兴未艾,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文化旅游消费潜力正在迸发,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积极利用渭南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培育新的旅游文化业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品牌,推动兴起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高潮,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简介】
颜晓萍(1966— ),女,中共渭南市委党校基础理论部副教授。
【关键词】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旅游如果没有文化的衬托不但苍白无力,而且枯燥乏味。所以,旅游商品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如果缺少文化内涵,那么旅游产品在市场上就会失去竞争力和吸引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如果没有文化作为推动力,那么他就不会发展繁荣,不会有动力和活力。近年来,从渭南市的旅游文化发展现状上,深深的认识到这个规律。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上,把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秀美山川完美的结合起来,使文化和旅游产业同时发展,在旅游区增加文化的宣传与渗透,将文化的底蕴赋予旅游文化产业中,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全市旅游业的繁荣有一个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渭南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
渭南是千年京畿,长期为三辅重地,关系京都安危。渭南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素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将相之乡”之美誉。在这里留下了最古老的人类文明,“蓝田猿人”、“大荔人”曾在这里繁衍生息、刀耕火种。沙苑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以及西岳庙、太史祠、仓颉庙等遗存,如绝本的经典,记载着华夏文明悠久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字圣仓颉创造了汉字,酒圣杜康酿造出美酒,隶书鼻祖程邈将篆书改革为隶书,成为我国文字史乃至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史圣司马迁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华第一诗集——《诗经》开篇《关雎》描写的故事就发生在渭南洽川。这里是我国戏曲之乡和民俗之乡,华县皮影、华阴老腔、合阳提线木偶、同州梆子、富平阿官腔、澄城尧头陶艺等1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周、秦、汉、唐两千多年,一直是十三朝古都的京畿之地,曾出过隋文帝杨坚等6位皇帝,宋代名相寇准等80多位宰相,唐代大将郭子仪、爱国将领杨虎城等300多位将军以及著名诗人白居易、水利大师李仪祉、著名政治活动家屈武、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等一大批古圣先贤曾在这片热土激扬文字、指点江山。2009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推选的100个世界名人,中国占6位,渭南历史文化名人隋文帝杨坚就是其一。
二、自然赋予渭南的山水之美
渭南1.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星罗棋布般的分布着许多景点。渭南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两处:奇险峻秀的西岳华山,傲居五岳之首,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还是道教名山;风景秀丽的洽川,融“山河湖滩泉”于一体,诗经文化、黄河文化、古莘文化源远流长,古有莘国等遗迹、遗址丰富;司马迁祠墓,壮观的自然景色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素有“陕西故宫”之称,五岳第一庙的西岳庙、民居瑰宝党家村、天下第一仓——丰图义仓、陕西的“九寨沟”,美不胜收;我国保存最完整的科举场所——清代考院等,渭南可谓自然景观璇旎多姿,人文景观独树一帜。
三、渭南历史文化与山水之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
一个有品位的城市,应该是把历史文化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深度融合的城市。它的魅力就是它的特色与个性,这也是城市竞争力的灵魂。渭南把推动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突破口,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深度融合。渭南文化与旅游呈现出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可喜局面。
(一)以体制机制的调整创新为切入点,巧妙融合文化与旅游,做大做强做优渭南文化旅游产业
渭南在保护、利用、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出台扶持华阴老腔、华县皮影、合阳提线木偶戏、富平的阿宫腔等民间艺术的政策。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聘请国内外知名导演及陕西广电媒体,认真策划和打造了一批特色突出、恢弘正气的反映渭南特色文化的精品节目。把皮影雕刻、陶瓷制作、石刻、木雕、面花、剪纸、麦秸画等民间技艺等拳头文化产品,按市场手段物化出来,融入渭南主推的精品线路之中。渭南还重点开发了与游客互动的文化旅游产品。如让旅客参观富平的陶瓷制作过程并亲手制作陶器;在民间艺人的指导下让游客动手捏面塑、学剪纸、学唱秦腔、碗碗腔、老腔、阿宫腔、同州梆子、眉户等;学皮影戏、提线木偶的操作等等,让游客在体验中了解、喜爱和宣传渭南的文化。
(二)以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为关键,融合渭南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
渭南以六大旅游建设目标来逐步实现当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一是加快华山秦岭山水精品旅游区的建设。二是加快东水旅游板块的建设。深入挖掘整合黄、渭、洛三河所承载的华夏文明内涵和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统筹策划实施一批以洛川黄河湿地、瀵泉芦荡为重点的“水韵”文化旅游产业项目;三是加快渭北人文旅游板块的建设。开发整合、利用渭南“字之源、酒之源、诗之源、史之源”的文化历史价值,策划实施“寻根谒圣”的系列文化旅游项目,重点实施“谷雨民祭仓颉、清明风追司马”等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渭南还制定了旅游产业相关领域的支持目标,包括:基础设施、产品开发、社会文化思考、旅游区规划、国内和国际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等,取得旅游产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与政策、市场的双对接
渭南市政府设立“旅游开发引导资金”,重点支持景区规划编制、市场营销、大项目策划和改造升级等,引导对精品景区开发及环境治理的投入。土地政策向旅游项目倾斜,在调整用地、建设规费及土地出让金等方面给予最优惠待遇。出台《渭南市旅游营销奖励办法》,鼓励旅行社招徕外地游客来渭旅游。坚持“做优做强,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方针和“景区开发要建精品,旅游服务要创品牌”的原则,明确精品景区建设的任务目标:重点开发比较优势明显,对周边资源具有整合带动功能,对旅游线路具有支撑作用、经济拉动明显的核心景区。
千古渭河长流,滚滚黄河东去。渭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明显加快,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方兴未艾,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文化旅游消费潜力正在迸发,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积极利用渭南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培育新的旅游文化业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品牌,推动兴起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高潮,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简介】
颜晓萍(1966— ),女,中共渭南市委党校基础理论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