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专业训练包括、跳、投不同的项目,对机体各部位的负荷及技术运用有着不同的要求。通过学生学习技术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田径远动各项目的基本技术,有效地提高体育特长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田径运动各项目的技术动作都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习方法不正确,就容易出现运动损伤。轻者肌肉拉伤,擦伤,疲劳性骨膜炎,重者关节扭伤、骨折等,这些损伤往往严重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以及人才的培养。因此,在训练中避免或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对体育特长生取得优异成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体育特长生;训练;损伤;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铜冶镇一中2013学年42名体育特长生。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45份,回收45份。有效问卷42份。
访问法:体育特长生,体育专业教师进行访问、咨询。
二、结果与分析
1、训练损伤的项目
体育训练损伤率较高的是短跑、跳跃项目,投郑项目损伤率最低。主要以下肢为主的项目有:100米、800米以及立定三级跳远,其特点是脚部着地时足底受到很大冲击力,短跑、跳跃项目对力量、速度要求较大,容易发生拉伤、扭伤现象。
2、损伤的部位和性质
运动损伤容易发生在10个多发部位,其中小腿部、踝部、大腿、膝部这4个部位所占比例较高。因为运动员的训练主要是跑和跳,依靠下肢所以大小腿、踝部发生损伤比例较高。在42名同学中,在上年内田径训练中损伤共有58人次,平均受伤1.38次,有学生一年受伤高达4次。
4个部位受伤统计
部位
月份 踝 腓肠肌 股四头肌 膝关节
3-4 32人/次 8人/次 6人/次 8人/次
9-8 6人/次 0 3人/次 1人/次
11-12 10人/次 4人/次 4人/次 7人/次
平均数 1.38人/次 0.28人/次 0.3人/次 0.38人/次
3、训练损伤高发月份
训练损伤高发月份为3—4月份间,其次是9—10月份间,再次11—12月份间。本人认为3—4月份间损伤高发的原因是气温逐渐升高,一部分肌肉开始放松,一部分肌肉还处在冬眠僵硬状态,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而易造成损伤。再者运动员急以提到专项成绩盲目加大训练强度。9—10月发生损伤的原因是刚开学,思想麻痹、精力不集中,运动员一时适应不了体育专业训练强度造成的。
4、损伤发生的原因
在诸多造成损伤的因素中,准备活动不充分造成的运动损伤比例最大,有些队员对做好准备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准备活动不充分,动作不到位,尤其是寒冷季节热身不够。在没有充分进行准备活动的情况下,神经系统和其他各器官的功能活动没有充分动员起来,肌肉的力量、弹性和伸展性较差,身体缺乏必要的协调性,因而易导致远动损伤。疲劳、身体机能状况不佳是造成损伤的另一主要因素,生理或心理上的状态不良主要是学生休息睡眠不好,在伤病初愈或过度疲劳的状态下,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相对下降,这时参加剧烈运动就容易造成损伤。有时训练时运动强度、节奏安排不当,没有合适的间歇时间,训练后又无有效的疲劳恢复手段,日积月累导致运动员的灵敏性,柔韧性差而引起损伤的发生。
三、本人认为在训练中应注意做好训练准备活动及训练方法
1、在体育训练中应重视做好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它达到适宜的水平,加强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克服各种机能的惰性,使它达到适宜的水平,加强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克服各种机能的惰性,特别是植物神经的惰性。通过各个关节肌肉的活动加速血液循环,使肌肉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增加肌肉的力量和弹性,为正式运动做好准备。在进行准备活动时,既要躯干,肢体的大肌肉群和关节充分活动开,同时也要注意各个小关节的活动。准备活动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既要有一般性准备活动,又要有专项准备活动,应先做一些肌肉动力性练习或静力性练习,以增强肌肉的伸展性,加强易伤部位的练习。在准备活动中,准备活动时间越充分,受伤的几率相对就越少。应有加强相对薄弱部位肌肉的力量的伸展性练习,提高其协调机能。
2、训练计划安排不当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这就是要求教练员的训练计划一定要具备合理性、科学性。如跳跃练习对起跳腿爆发力有较高的要求,易造成局部负荷过重,从而导致落地受伤,因此对下肢力量要求较高。训练员必须全面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才能有效的避免运动损伤。为了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教练员应将训练计划合理安排,同时注意项目之间的巧妙搭配,如上肢训练和下肢训练、柔韧性训练和协调性训练搭配等等,这样既可以避免局部负荷过重而损伤,又可以达到全面提高素质的目的。教练员应根据学生的性别、身体素质、技术水平、训练程度、合理安排运动量区别对待,如一旦发现体力状况不佳的运动员应立即令其停止剧烈运动,另行安排轻微活动或作适当休息。
3、体育训练中应加强技术动作训练
技术动作失误或错误造成伤害是田径运动损伤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教练员应多花一些时间对学生加强基本技术和技能的训练。首先在大脑中建立一个正确的动作概念,从不熟练到熟练到运动自如。教练员对运动员要讲清楚动作要领,有意识地加强动作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挂图、幻灯、录像和正确的示范以及必要的分解练习和辅助练习,是队员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这样在训练中既不容易造成损伤又容易提高运动成绩。
4、训练应注意放松恢复工作
在激烈紧张的运动之后,当机体出现疲劳时应严禁再进行技术复杂和要求协调、精确度高的动作练习。因疲劳时,机体的准确性、灵活性、协调性以及肌肉力量均有所下降,如此时再勉强进行高难度技术动作,极易引起损伤。恢复训练具体办法在制动训练计划是应该体现出来。实践证明对运动员只要有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而不采取有效的恢复手段,运动员就会出现过度疲劳而引发各种伤病。因此,放松恢复是预防运动损伤发生的一种很好的措施。
5、在训练结束后,教师要组织运动员做放松练习,预防九上或新伤的出现,促进身体机能得到有效恢复。
锻炼产生疲劳感后,一定要坚持做整理活动。整理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可以使精神、肌肉、内脏比较一致地恢复平静,提高恢复体力的效率。运用推、揉、捏、按、压、拍击、抖动等手法按摩肌肉,能使肌肉中毛细血管扩张和开放,是局部的血液循环和营养得到改善,并可加速肌肉运动中废物—乳酸的排除,从而达到消除疲劳的作用;温水浴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恢复放松,运动后进行温水浴可以加速全身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疲劳的消除和体力的恢复;由于运动员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群体,他们既是运动员的身份又是学生的身份,他们不但在体育专业上提高成绩,学习上也要认真去对待。因此,在睡眠时间和营养补充都要合理的安排,这是实施各种恢复手段的基础。
【关键词】体育特长生;训练;损伤;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铜冶镇一中2013学年42名体育特长生。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45份,回收45份。有效问卷42份。
访问法:体育特长生,体育专业教师进行访问、咨询。
二、结果与分析
1、训练损伤的项目
体育训练损伤率较高的是短跑、跳跃项目,投郑项目损伤率最低。主要以下肢为主的项目有:100米、800米以及立定三级跳远,其特点是脚部着地时足底受到很大冲击力,短跑、跳跃项目对力量、速度要求较大,容易发生拉伤、扭伤现象。
2、损伤的部位和性质
运动损伤容易发生在10个多发部位,其中小腿部、踝部、大腿、膝部这4个部位所占比例较高。因为运动员的训练主要是跑和跳,依靠下肢所以大小腿、踝部发生损伤比例较高。在42名同学中,在上年内田径训练中损伤共有58人次,平均受伤1.38次,有学生一年受伤高达4次。
4个部位受伤统计
部位
月份 踝 腓肠肌 股四头肌 膝关节
3-4 32人/次 8人/次 6人/次 8人/次
9-8 6人/次 0 3人/次 1人/次
11-12 10人/次 4人/次 4人/次 7人/次
平均数 1.38人/次 0.28人/次 0.3人/次 0.38人/次
3、训练损伤高发月份
训练损伤高发月份为3—4月份间,其次是9—10月份间,再次11—12月份间。本人认为3—4月份间损伤高发的原因是气温逐渐升高,一部分肌肉开始放松,一部分肌肉还处在冬眠僵硬状态,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而易造成损伤。再者运动员急以提到专项成绩盲目加大训练强度。9—10月发生损伤的原因是刚开学,思想麻痹、精力不集中,运动员一时适应不了体育专业训练强度造成的。
4、损伤发生的原因
在诸多造成损伤的因素中,准备活动不充分造成的运动损伤比例最大,有些队员对做好准备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准备活动不充分,动作不到位,尤其是寒冷季节热身不够。在没有充分进行准备活动的情况下,神经系统和其他各器官的功能活动没有充分动员起来,肌肉的力量、弹性和伸展性较差,身体缺乏必要的协调性,因而易导致远动损伤。疲劳、身体机能状况不佳是造成损伤的另一主要因素,生理或心理上的状态不良主要是学生休息睡眠不好,在伤病初愈或过度疲劳的状态下,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相对下降,这时参加剧烈运动就容易造成损伤。有时训练时运动强度、节奏安排不当,没有合适的间歇时间,训练后又无有效的疲劳恢复手段,日积月累导致运动员的灵敏性,柔韧性差而引起损伤的发生。
三、本人认为在训练中应注意做好训练准备活动及训练方法
1、在体育训练中应重视做好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它达到适宜的水平,加强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克服各种机能的惰性,使它达到适宜的水平,加强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克服各种机能的惰性,特别是植物神经的惰性。通过各个关节肌肉的活动加速血液循环,使肌肉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增加肌肉的力量和弹性,为正式运动做好准备。在进行准备活动时,既要躯干,肢体的大肌肉群和关节充分活动开,同时也要注意各个小关节的活动。准备活动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既要有一般性准备活动,又要有专项准备活动,应先做一些肌肉动力性练习或静力性练习,以增强肌肉的伸展性,加强易伤部位的练习。在准备活动中,准备活动时间越充分,受伤的几率相对就越少。应有加强相对薄弱部位肌肉的力量的伸展性练习,提高其协调机能。
2、训练计划安排不当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这就是要求教练员的训练计划一定要具备合理性、科学性。如跳跃练习对起跳腿爆发力有较高的要求,易造成局部负荷过重,从而导致落地受伤,因此对下肢力量要求较高。训练员必须全面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才能有效的避免运动损伤。为了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教练员应将训练计划合理安排,同时注意项目之间的巧妙搭配,如上肢训练和下肢训练、柔韧性训练和协调性训练搭配等等,这样既可以避免局部负荷过重而损伤,又可以达到全面提高素质的目的。教练员应根据学生的性别、身体素质、技术水平、训练程度、合理安排运动量区别对待,如一旦发现体力状况不佳的运动员应立即令其停止剧烈运动,另行安排轻微活动或作适当休息。
3、体育训练中应加强技术动作训练
技术动作失误或错误造成伤害是田径运动损伤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教练员应多花一些时间对学生加强基本技术和技能的训练。首先在大脑中建立一个正确的动作概念,从不熟练到熟练到运动自如。教练员对运动员要讲清楚动作要领,有意识地加强动作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挂图、幻灯、录像和正确的示范以及必要的分解练习和辅助练习,是队员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这样在训练中既不容易造成损伤又容易提高运动成绩。
4、训练应注意放松恢复工作
在激烈紧张的运动之后,当机体出现疲劳时应严禁再进行技术复杂和要求协调、精确度高的动作练习。因疲劳时,机体的准确性、灵活性、协调性以及肌肉力量均有所下降,如此时再勉强进行高难度技术动作,极易引起损伤。恢复训练具体办法在制动训练计划是应该体现出来。实践证明对运动员只要有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而不采取有效的恢复手段,运动员就会出现过度疲劳而引发各种伤病。因此,放松恢复是预防运动损伤发生的一种很好的措施。
5、在训练结束后,教师要组织运动员做放松练习,预防九上或新伤的出现,促进身体机能得到有效恢复。
锻炼产生疲劳感后,一定要坚持做整理活动。整理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可以使精神、肌肉、内脏比较一致地恢复平静,提高恢复体力的效率。运用推、揉、捏、按、压、拍击、抖动等手法按摩肌肉,能使肌肉中毛细血管扩张和开放,是局部的血液循环和营养得到改善,并可加速肌肉运动中废物—乳酸的排除,从而达到消除疲劳的作用;温水浴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恢复放松,运动后进行温水浴可以加速全身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疲劳的消除和体力的恢复;由于运动员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群体,他们既是运动员的身份又是学生的身份,他们不但在体育专业上提高成绩,学习上也要认真去对待。因此,在睡眠时间和营养补充都要合理的安排,这是实施各种恢复手段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