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语文教学的“双翼”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j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语文”教育观是叶圣陶老先生最早提出来的,这是一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语文观,它着眼于语文学习空间的开拓和语文学习目标的落实,注重的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培养。语文教学应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两个方面,这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有展开“双翼”,坚持走课内课外结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结合,学校与家庭、社会结合的“大语文”教学之路,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腾飞。
  一、课内求拓展,尝试群文阅读
  简单地讲,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在此,以《一件运动衫》单元教学为例。
  (一)教学理念
  教学前通过制订个性的预学单,更准确地了解学情,力求从可能学情到现实学情的转变,从想象儿童到现实儿童的转变,实现更有现场感的学情呈现。努力突破语文教学“低效”的困境,实现更高效的教学增量,更主动的教学参与,更有价值的思维活动,更集约的教学实践,更活化的教学过程,做到真正以生为本的自主阅读。进行一次由传统的“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翻转的课堂教学的尝试。
  (二)教学过程
  1.教学目标的确立
  阅读教学的目的说到底就是教会学生理解文本的方法,从而运用方法学会表达,走向更高层次的阅读。可见,文本中表达方法的学习尤为重要。在教学时,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预学的基础上通过群文阅读感受一类故事的基本特点,初步教会学生用“情节梯”的方法来读故事。以《一件运动衫》为基本,在四十分钟的时间里,又群组了三篇不同内容的文本(《一块钱》《父亲的日记》《妈妈的银行存款单》),这样就通过群文阅读高效地体会了故事反复的细节描写和情节发展的意外,并提出了运用“情节梯”这一策略来了解故事情节发展与写法上的内在联系。教学目标的确立实现由“教过”向“教会”的转变。
  2.教学方法的选择
  浙江绍兴推进“由单篇到多篇”的阅读教学改革,给予了我们不小的启示:从精读群文中《一件运动衫》到自读《一块钱》《父亲的日记》,到课后读《妈妈的银行存款单》,整堂课学生都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教师采用“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谈一谈”的方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多样的阅读方法,学生在有效的训练中有了深切的体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也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实践。
  3.教学环节的设计
  第一步,课前安排了五六分钟的谈话,别具匠心,阅读教材,了解学情,激发兴趣,引导思考。第二步,基于“预学单”,引导学生精读《一件运动衫》,把文本交给学生自读,特别要留意文中描写运动衫的句子,让学生完成“情节发展图”:第一次,注意第二次,想买第三次,退还第四次,收到。这里老师让学生边读边填空,实现了将课文的连续性文本和填空的非连续性文本之间的阅读的转换运用,再让学生根据情节发展点,描出“情节曲线”,让学生看出故事叙述的一波三折和跌宕起伏。这里更多的是老师的引导,是“扶”。第三步,当学生有了上文的阅读经验后,再让学生自读《一元钱》。老师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学生很快找到文中“给我一块钱……”和“接钱的时候手心向下……”等语句,并循着课文脉络梳理出:第一次,很怪;第二次,不理会……根据“很怪、不理会、厌恶、好奇、震惊、希望”的情节波澜,绘出课文“情节梯”来。读出情节的波澜起伏,也就读懂了母亲的形象。第四步,再让学生读《父亲的日记》,这次文本的呈现是根据学生的阅读速度,让课件自动翻页,激发学生注意力集中的阅读,引导学生发现“场景相同”,意味不同,让学生想象结尾会发生什么。学生在前面几篇文本的基础上已经料到故事会有怎样的结尾,因此学生的回答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学到这里,学生会读了,也会表达了。第五步,教师总结四个故事都有细节的反复、意外的情节发展。我们逐步学会了阅读这一类故事,课后再阅读《妈妈的银行存款单》,并出示明确的要求。大胆舍弃,真正实现“一课一得”。
  (三)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实现由“教过”到“教会”的转变。本堂课呈现的5000字的故事,按每分钟300字节或者每分钟500字节计算,也需要将近十来分钟的阅读时间,但整堂课井然有序,多而不乱,一步步循着思维的发展娓娓而来,可以说学生在课堂40分钟中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思维是碰撞的,收获是很大的。学生在大量阅读中通过比较阅读体会故事反复的细节描写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策略引领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与写法上的内在联系,从而增强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语言的分析与综合能力。默读是课堂主要阅读方式,也是阅读文章最佳的做法,不管看纸质还是屏幕换页,不管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要求,注意量化、细化的训练,真正提升了阅读能力。“情节梯”的引入在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有效地沟通了课内外阅读,真正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课外求发展,拓宽阅读渠道
  课内,主要从书本上学习语文的规律及其运用的方法;课外,是可能学习的延伸和拓展,是学生运用课内所得在课外活动中的实践。
  (一)书香溢满校园
  1.营造书香氛围
  以“生态环境”为主题,统领全校墙面的更新布置。教室、走廊、墙壁等地方布置了有利于激励学生读书的优美诗词、名人名言,努力使每一堵墙、每一块橱窗、每一棵树木、每一朵花草、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营造出浓郁的校园书香氛围。
  2.布置书香班级
  学校要求各班对教室环境进行重薪布置。走进每一间教室,你都会被设计精美、色彩亮丽、富有个性的布置所吸引,“班主任心语”“阅读之星”“与经典同行”“读后感”等墙面布置,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浓厚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留下了孩子们成长的足迹。
  3.成立书香团队
  在校园网上建立“读书论坛”,建立随笔主题帖,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师生的日常教育、学习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建立“学习+实践+反思+写作”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   4.构建书香家庭
  学校不应仅仅是学生成长、教师成长的乐园,更应成为父母培训的基地、成长的摇篮、学习的乐园。我们鼓励父母一起参与到营造书香校园的行动中来,经常向家长推荐优秀的共读书目,让家长加入我们的读书活动,逐步建设学生家庭的图书箱。
  (二)丰富课外实践
  1.古诗文诵读活动
  为使学生读书成为习惯,让阅读伴随学生成长,学校倡导师生读《古诗诵读70首》《儿童阶梯阅读丛书》,读《三字经》《朱子家训》等,让它们成为我校师生每天读书的内容,并进行“每周一诗”诵读,要求每个同学每周背诵一首经典诗词。
  2.创作交流活动
  学校建立了校广播站——开设专栏,播放、发表学生读书学习心得体会,给学生以创作的体验,感受创作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读书、写作兴趣。
  3.校园读书节活动
  在全校范围内举行“校园读书节”活动,进行“读书大王评比”“寻找最幸福的人”“读书超市”“图书跳蚤市场”“读书小报评比展示”“征集名言,制作书签”“爱国古诗词诵读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读书的快乐,获得人生的感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4.开展“四个一”活动
  “四个一”,即“与家长同逛一次书店,同买一本书,同读一本书,同出一份手抄报”。让家长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交流,创设良好的学习型家庭氛围。
  (三)开发校本课程
  1.《书里书外》,开辟阅读途径
  《书里书外》是我校正式供学生使用的语文校本教材,它是学生语文课程学习的一个补充,旨在开辟途径,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自主阅读的习惯,同时为学生白小打下优秀文化的底色。教材以年级为单位,内容分六个单元,分别为“美德在心中”“秋天在我眼睛里”“我与童话”“学习谚语”“探索昆虫之旅”“开卷有益”六个主题,涉及“三字经”“谚语”“成语”等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内容浅显,易懂,积极,有趣。一年级所选内容来自于《弟子规》,分为“诚信篇”“孝顺篇”“习惯篇”三个篇章,重在对刚入学的孩子进行美德教育、习惯教育。二年级的内容是语文书本的延伸,积累关于秋叶、秋花、秋果、秋实的诗词句,感受美丽的秋色,并用画画、吟诗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秋的喜爱。三年级通过“知童话、说童话、演童话、写童话”四个板块.不断提高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开启他们的想象空间,让他们体验人间的真善美。四年级的谚语内容丰富,有关于励志的、学习的、社会的,让学生不仅诵读积累谚语,了解这些谚语的意思,还要能联系生活使用。五年级的“探索昆虫之旅”紧扣“亲近与探索自然”这一维度。六年级的“开卷有益”对成语按字数和类型(风光、爱国、名人)进行了归类,便于学生识记。
  2.《我的绿色氧吧》,徜徉生态之路
  对于小读者来说,课外阅读是一个可以任凭自已自由设计的精神天地。学生可以独立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也可以邀请白己的爸爸妈妈,或者老师同学一起品味课外阅读的乐趣;可以运用老师教的方法来理解课外读物,也可以采用任何自己喜爱的方式来与作品进行沟通和对话……在《我的绿色氧吧》中,我们精心为学生选择、编排了能够体现“绿色教育”这一主题的名篇佳作,邀学生共赏。采撷一抹书香绿,可以沁人心脾,也可以启迪灵感,只要学生认真地投入了,感受了,就一定会在课外的语文阅读中获得无限的乐趣和意外的收获。书香阵阵,绿意盎然。学生就这样和我们一道,走进这片课外阅读的森林,享受在文字间漫步和呼吸的惬意。
  相信只要展开语文教学的“双翼”,课内求拓展,课外求发展,就能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从而达到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增长才干的教学目的。
其他文献
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能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现结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第一课时的教学,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感受。  一、让好的开端成为奠基石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一篇新的课文,能否拨动学生
期刊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即便是孩子,故事内容也能轻松读懂。但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这则故事的道理,必须让学生跟随农夫完整、真实地体验这个“揠苗助长”的过程,在一笑过后,品出其中的滋味,这样道理才会植入学生的心田,才会为学生们以后的人生路指明方向。  于是,在教学中,我紧扣字词教学,借助它们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寓意。  一、以词悟其神  对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充分关注文
期刊
相比文学作品而言,议论文教学略显枯燥。传统教学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一是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二是三段论,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怎样让议论文也能上出品位、上出情操呢?笔者以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篇文章为例,试作简要分析。  一、于“议”中寻找教学起点  从思想性来分析,这篇文章可以划归为思想类议论文,这对学生的理解来说更有难度,前提是让学生知道需要学什么。因而,教学
期刊
课堂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然而,过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强调和重视教师的教法,却忽略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忽略了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现在,“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教学理论界的共识,“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探讨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更有其普遍意义。而本文仅就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作初步探讨。  一、朗读
期刊
今天,语文教育界提出“教学评一致性”的观点,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怎样的课堂才算是有效的呢?我认为,只有达到“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才能称得上是有效的。  近日,我三次执教初一《贝壳》一文,不断地让同行评判,不停地白我反思,以求完善,这让我深深体会到上好一堂课是多么不易,十几个昼夜的辛勤努力,换来我对语文教学全新的认识,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让我犹如凤凰涅檗,获得重生。我仔细写下三堂课
期刊
“儿童之于童话,犹如鱼之于水。”童话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社会生活,扬善抑恶,达到教育目的的。孩子们的童年是美好的、天真的、烂漫的,童话故事之所以对孩子们有着磁石般的吸引力,是因为孩子们热衷于幻想,喜欢把白己天真幼稚的感情投入到周围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中去,这种拟人的思维方法与童话的表现手法不谋而合,特别符合低年级儿童的
期刊
关键词,通俗地说,就是指在教材中那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字词。对于聋哑学校学生而言,教者善于抓住具体关键字词,通过体态语的引导,不仅能让课堂整体结构明显、思路清晰,还能更好促使课堂精彩生成,真正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里,笔者以散文教学为例,着重谈谈关键词教学在聋校散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妙用。  一、巧用关键词,导入课堂中心  散文强调形散神不散,但是课堂教学却不能散漫,而是需要中心,需要有的放矢
期刊
《月光启蒙》原名为《月光母亲》,是煤矿诗人孙友田的作品,节选后被编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文章中,作者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母亲在月光下为自己唱歌谣和童谣、讲故事、猜谜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我抓住了“唱歌谣、唱童谣、讲故事和猜谜语”四个方面,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期刊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初识人物  (课件展示:李时珍画像、郭沫若题词“医中之圣”“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1956年,我国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曾经为李时珍的墓题词,开头的四个字就是“医中之圣”,医生中圣人级的人物。题词的最后一句是:“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郭沫若给予李时珍极高的评价。李时珍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他是通过怎样的努力一步一步地攀登到祖国医学界的最高峰的呢?今天,我
期刊
在语文课堂中进行行之有效的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更能利用学生对新知识的兴奋点,激发出新的思维火花,同时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本文浅略地谈谈自己对语文课堂精练的几点认识。  一、直指目标有的放矢  小学的课堂时间只有短暂的40分钟,所以课堂练习的时间只能用在刀口上。什么是刀口?无疑就是每一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训练项目,并且重点精练。在教学《灰椋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