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对白族元素的题材特征、色彩特征进行分析,立足白族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视觉需求、情感需求和营销需求为研究点,论证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白族视觉元素在艺术设计的数字化形式,为该领域提供可借鉴参考的资料。
关键词:视觉艺术;大理白族;数字化;数码设计
大理地区风景秀美,南诏国与大理国的历史更增添了这里的历史文化底蕴,时代变迁,而屹立苍山下的崇圣寺三塔像位老者般静静的见证着这里的兴衰,大理石是苍山对白族人民的馈赠,洱海的环绕更是增添了这里桃源般的意境。作为白族的主要聚居地和主要发源地,白族人民再此生活了上百年,情感深厚。巧手的白族人民利用本土自然资源进行意识和艺术的加工,最终将这里的情感通过物化的形式在建筑、服饰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视觉艺术体系,在这一民族文化体系中呈现以下视觉特征:
1 白族元素的视觉特征
(1)题材特征。取自然环境为艺术创作的基本题材,或写实、或抽象的进行民族化的艺术加工,例如:大理地区民家建筑的外墙上常见绘有苍山、三塔的彩绘图案装饰;杜鹃花、茶花即是这里常见的花卉品种,也是大理白族喜爱发挥的创作题材。在大理白族,“风花雪月”四大景观闻名遐迩,说的就是下关的风,上关的花,苍山的雪,洱海的月,而这些景观元素经过白族姑娘巧手创造,对实景借用抽象、借喻的艺术处理方式将这四大元素移情至包头上,也就是说,大理白族姑娘头上所佩戴的包头即蕴含了风花雪月四大实景元素。(如图1、图2)(2)色彩特征。白族人民对白色有着特殊的洗好,并把其定义为吉利的色彩。因此,无论是在穿着的服饰上还是居住的空间中,均以白色为主要色调。抽离茶花、苍山、洱海、天空等自然元素色彩,寄情于红、绿、蓝、青等色度明艳、对比强烈的色彩中,其中青色也是白族视觉元素中比较重要的色彩,意喻清清白白的做人宗旨。
2 现代设计中白族元素的需求
现代设计经历了现代主义注重功能摒弃装饰的设计思想,针对现代主义大师密斯范德罗所说的“Less is more”(少就是多)这一设计指导思想,由后现代主义大师文丘里提出“Less is Bore”(少就是乏味)的反对观点,并对现代主义中摒弃装饰做法的反思。而后的设计师更是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思想引导下,主张从区域文化差异中寻找素材创新艺术设[1],这主要是由于艺术设计对区域性差异所产生的民族特色文化具备如下需求:(1)视觉需求:鲁迅先生在《致陈烟桥》中提出“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2]正是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角度对视觉需求所进行的思考,白族视觉元素区别于社会主流文化,呈现新颖、奇特的视觉效果,在后现代主义对反装饰性的现代设计思想反思的过程中,人民已经厌烦了现代主义在视觉上所带来的枯燥、乏味的效果,转而从历史元素、地方性元素中寻找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对设计作品进行创新。(2)情感需求:我们的情感滋生于物质之中,依托对情感的物化升华及视觉转换,表达一种文化情感价值上的自明性认同[3]。近年来,面临发展境地困难的传统文化,各行各界都打出了保护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口号,这是基于人类在发展中寻求自身历史和文化根源的自明性以巩固群族的归属感,白族文化元素出现在艺术设计中能赋予作品情感上的观赏因素。(3)营销需求:民族文化所传递出来的原生性、民族性是时下热门的消费概念,精明的商家良好利用,通过概念的嫁接炒作商品附加值,除此以外,商品也常常因为被包装上原生性、民族性的视觉元素标签而获得新的市场活性。由此可见,民族文化介入艺术设计中迎合现代人的消费需求。
3 白族元素介入设计艺术的数字化形式
3.1 数字化在白族视觉元素开发与传承的形式
白族的木雕、服饰、民居、扎染都是富有地域性特色的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凝聚了白族人民的审美情趣与文化精神,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由此可见,对这些具有白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形态进行保护和传承,符合发展的需要。
数字技术可以从材料、技术、视觉效果三方面介入,运用数字化技术辅助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更新与传承。比如:以3DMAX介入大理民居艺术的设计与建造,利用计算机对拟建造的三维空间形象进行模拟,即可为后代创造仿真的视觉资料,又能在工程未建之前提前预知建造效果,以便及时提出修改方案,避免的不必要的时间与金钱的浪费。再比如利用计算机数控技术以CAD介入剑川木雕艺术的设计制作,数控技术是采用电脑程序控制机器的方法,按工作人员事先编好的程式对机械零件进行加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能有效避免了不可抗拒因素所产生的制作失误,同时还能缩短产品制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以打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而且电子数据可反复利用,能达到批量生产的规模。除此以外,还能利用电脑操作photoshop,对扎染效果、民居布局、木雕纹样等进行描绘,把白族视觉艺术从以往的未知性强、偶然因素大的境地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可以提前预见的形式。
3.2 数字化技术创新白族视觉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形式
通过白族视觉元素对于艺术设计的视觉需求、情感需求以及营销需求情况来看,白族元素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对现代设计的创新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现代设计烙上民族的痕迹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常被看作是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追溯和认同运用于设计应用中,在消费群体中形成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从总舵的设计案例来看,因此,民族元素介入到产品的包装设计、室内外的装修工程等行业总能获得好的市场反响。
白族元素的视觉特征主要从色彩、纹样、构成形式等方面形成与之其他文化门类不同的个性,在数字化技术应用中,尝试多种现代设计方法,对视觉元素进行抽象化、裂变化、解构化、重组化[4],最终形成既符合产品或空间的应用需求又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创新形式,在这一过程中,数字化技术以虚拟的方式提前预知设计的效果,为作品提供多样设计的可能性,提高设计效率。
参考文献:
[1] 彭辉华.论纯粹的形式对艺术设计创作的消极因素[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5).
[2] 张旺斌.兼论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对“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思考[J].世界新闻,2012(1):18.
[3] 肖振萍.老建筑的当代价值与改造设计的方法解读——以近代建筑遗产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2013(8).
[4] 肖振萍.老工业建筑改造商业空间的条件与设计特征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14(2).
作者简介: 彭辉华,数码艺术设计专业,大理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关键词:视觉艺术;大理白族;数字化;数码设计
大理地区风景秀美,南诏国与大理国的历史更增添了这里的历史文化底蕴,时代变迁,而屹立苍山下的崇圣寺三塔像位老者般静静的见证着这里的兴衰,大理石是苍山对白族人民的馈赠,洱海的环绕更是增添了这里桃源般的意境。作为白族的主要聚居地和主要发源地,白族人民再此生活了上百年,情感深厚。巧手的白族人民利用本土自然资源进行意识和艺术的加工,最终将这里的情感通过物化的形式在建筑、服饰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视觉艺术体系,在这一民族文化体系中呈现以下视觉特征:
1 白族元素的视觉特征
(1)题材特征。取自然环境为艺术创作的基本题材,或写实、或抽象的进行民族化的艺术加工,例如:大理地区民家建筑的外墙上常见绘有苍山、三塔的彩绘图案装饰;杜鹃花、茶花即是这里常见的花卉品种,也是大理白族喜爱发挥的创作题材。在大理白族,“风花雪月”四大景观闻名遐迩,说的就是下关的风,上关的花,苍山的雪,洱海的月,而这些景观元素经过白族姑娘巧手创造,对实景借用抽象、借喻的艺术处理方式将这四大元素移情至包头上,也就是说,大理白族姑娘头上所佩戴的包头即蕴含了风花雪月四大实景元素。(如图1、图2)(2)色彩特征。白族人民对白色有着特殊的洗好,并把其定义为吉利的色彩。因此,无论是在穿着的服饰上还是居住的空间中,均以白色为主要色调。抽离茶花、苍山、洱海、天空等自然元素色彩,寄情于红、绿、蓝、青等色度明艳、对比强烈的色彩中,其中青色也是白族视觉元素中比较重要的色彩,意喻清清白白的做人宗旨。
2 现代设计中白族元素的需求
现代设计经历了现代主义注重功能摒弃装饰的设计思想,针对现代主义大师密斯范德罗所说的“Less is more”(少就是多)这一设计指导思想,由后现代主义大师文丘里提出“Less is Bore”(少就是乏味)的反对观点,并对现代主义中摒弃装饰做法的反思。而后的设计师更是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思想引导下,主张从区域文化差异中寻找素材创新艺术设[1],这主要是由于艺术设计对区域性差异所产生的民族特色文化具备如下需求:(1)视觉需求:鲁迅先生在《致陈烟桥》中提出“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2]正是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角度对视觉需求所进行的思考,白族视觉元素区别于社会主流文化,呈现新颖、奇特的视觉效果,在后现代主义对反装饰性的现代设计思想反思的过程中,人民已经厌烦了现代主义在视觉上所带来的枯燥、乏味的效果,转而从历史元素、地方性元素中寻找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对设计作品进行创新。(2)情感需求:我们的情感滋生于物质之中,依托对情感的物化升华及视觉转换,表达一种文化情感价值上的自明性认同[3]。近年来,面临发展境地困难的传统文化,各行各界都打出了保护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口号,这是基于人类在发展中寻求自身历史和文化根源的自明性以巩固群族的归属感,白族文化元素出现在艺术设计中能赋予作品情感上的观赏因素。(3)营销需求:民族文化所传递出来的原生性、民族性是时下热门的消费概念,精明的商家良好利用,通过概念的嫁接炒作商品附加值,除此以外,商品也常常因为被包装上原生性、民族性的视觉元素标签而获得新的市场活性。由此可见,民族文化介入艺术设计中迎合现代人的消费需求。
3 白族元素介入设计艺术的数字化形式
3.1 数字化在白族视觉元素开发与传承的形式
白族的木雕、服饰、民居、扎染都是富有地域性特色的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凝聚了白族人民的审美情趣与文化精神,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由此可见,对这些具有白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形态进行保护和传承,符合发展的需要。
数字技术可以从材料、技术、视觉效果三方面介入,运用数字化技术辅助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更新与传承。比如:以3DMAX介入大理民居艺术的设计与建造,利用计算机对拟建造的三维空间形象进行模拟,即可为后代创造仿真的视觉资料,又能在工程未建之前提前预知建造效果,以便及时提出修改方案,避免的不必要的时间与金钱的浪费。再比如利用计算机数控技术以CAD介入剑川木雕艺术的设计制作,数控技术是采用电脑程序控制机器的方法,按工作人员事先编好的程式对机械零件进行加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能有效避免了不可抗拒因素所产生的制作失误,同时还能缩短产品制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以打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而且电子数据可反复利用,能达到批量生产的规模。除此以外,还能利用电脑操作photoshop,对扎染效果、民居布局、木雕纹样等进行描绘,把白族视觉艺术从以往的未知性强、偶然因素大的境地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可以提前预见的形式。
3.2 数字化技术创新白族视觉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形式
通过白族视觉元素对于艺术设计的视觉需求、情感需求以及营销需求情况来看,白族元素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对现代设计的创新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现代设计烙上民族的痕迹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常被看作是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追溯和认同运用于设计应用中,在消费群体中形成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从总舵的设计案例来看,因此,民族元素介入到产品的包装设计、室内外的装修工程等行业总能获得好的市场反响。
白族元素的视觉特征主要从色彩、纹样、构成形式等方面形成与之其他文化门类不同的个性,在数字化技术应用中,尝试多种现代设计方法,对视觉元素进行抽象化、裂变化、解构化、重组化[4],最终形成既符合产品或空间的应用需求又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创新形式,在这一过程中,数字化技术以虚拟的方式提前预知设计的效果,为作品提供多样设计的可能性,提高设计效率。
参考文献:
[1] 彭辉华.论纯粹的形式对艺术设计创作的消极因素[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5).
[2] 张旺斌.兼论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对“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思考[J].世界新闻,2012(1):18.
[3] 肖振萍.老建筑的当代价值与改造设计的方法解读——以近代建筑遗产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2013(8).
[4] 肖振萍.老工业建筑改造商业空间的条件与设计特征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14(2).
作者简介: 彭辉华,数码艺术设计专业,大理学院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