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积极因素提升交往能力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ywq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前不久一次常规的教学,四(下)鄂教版教材第六课《检阅》的课堂: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课题“检阅”,这仅仅是国庆的检阅吗?还检阅了什么?
  生1:这不仅是国庆的检阅,还检阅了残疾儿童博莱克的自尊、自强。
  师:(颔首)会思考。
  生2:还有。检阅了博莱克的那个团队是一个充满爱的集体。
  师:(伸出大拇指)真理解得深入。
  生3:我赞同他俩的说法,还补充一点,全世界都检阅了波兰这个国家的美好。
  师:(激昂)真棒!一幕动人的场景检阅的不仅仅是队列的方正,更是一种精神,它的名字叫——爱与尊重。再读题——
  齐:(满怀激情)检阅。
  课堂是学生形成交往习惯,明晰交往策略的主战场。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课堂中反复训练,形成良好的交往技巧,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我尝试依托课堂这个载体,训练交往规则形成习惯。我进行了这样的尝试:首先,在交往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做到:1.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他人发言的要点,并能客观的进行评价:2.学会质疑,当听不明白时,能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3.学习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补充、修正他人的观点;4.学习勇于听取建议,积极进行调整改进;5.积极思维,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在课堂交往学习的过程中,反复强化交往习惯。并且在每一次交往过程之中渗透不同的评价理念,实现交往习惯和个性培养共同的提升。其次,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交往过程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孩子们就能逐渐明白哪些行为妥帖,哪种语言和态度对交往有利,哪种方式值得学习。进而,在反复的运用中改进和提升能力。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尝试,我深深的感到交往能力的提高不能只是依赖课堂,而要调动学习中、生活中的诸多因素,巧做依托,扩大领域,多方位实践。方能真正带领学生实现交往能力的提升。
  
  一、依托家庭教育,增强家长培养子女交往能力的意识
  
  如今的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独来独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再加上家中长辈的溺爱,凡事由大人们去操心,所以经常呈现不知怎样去与人交往,不懂得怎样去谦让别人,不善于化解人际冲突,不被同伴接纳等问题。不仅仅是小学生,现在的很多的大学生甚至成人同样存在这方面的障碍,所以唤醒家长,合力引导,是帮助孩子真正实现无障碍交往的前提。
  在做了深入的调查和走访后,我在数次的座谈会上和家长谈了这样的话题:“过多的爱是沉重的负担”、“我和孩子共成长”、“众志成城”等。座谈会上,家长们纷纷诉说自己的困惑,交流自己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得失……大家都明确了家庭教育中交往指导的内容:一是重视孩子与同伴交往。家长必须为孩子创设交往的环境,多给予交往的机会,大胆地让孩子走出封闭的家庭,去结识自己的伙伴,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让孩子们通过不同形式的交往,建立友情。同时在交往中,家长都尝试着指导孩子学会沟通交往的本领,了解别人的需求。正确处理与伙伴间的关系。二是教会孩子的交友方法。在孩子交朋友的过程中,父母更需要不断地进行指导。每个人的性格、情趣各有不同,交往中就要尽量尊重同伴的意愿,主动寻找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谈。每个人的心理还都有敏感区,平时说话、开玩笑,尽量避免刺激朋友的敏感点,不要刺痛他人心灵的“疮疤”。还要告诉孩子,在与朋友相交肘,要特别讲究信用,凡自己不容易办到的事情,切不要轻易答应,说话也要留有余地。如果遇到意外,事情没办成,就应主动向朋友说明情况,以取得对方的谅解。作为教师的我也密切了与家长的联系,主动了解学生在校外交往能力的基本情况,共商交往过程中的种种困惑。
  
  二、依循学生心理,珍视学生个体帮助交往能力的提高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个体之间的这种差异恰恰是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宝贵的一种资源,所以依循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在我接手现在班级不久看到了学生周记本里有这样的一段话“我巴不得天天上课,永远不要有课间十分钟,因为没人愿意和我在一起,谁都不理我……”这个孩子叫杨天意,上课爱发言,如果老师没请他回答问题就会大声自言自语,不耐烦,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分析,我发现就杨天意而言,他对自我评价过高,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同学,自我中心比较严重,对外界、他人的认知多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呈现出“我的眼里只有我”的状态,影响了他与同学的正常交往。我就逐步的告诉学生以宽容的心态去理解他人,自己只是班级的普通一员,凡事不要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要学会换位思考。我又结合杨天意和同学交往发生冲突的例子,引导他转换角色,体会对方的感受,冷静地进行自我批评等,幫助他逐步学习与伙伴相处。经过近一年的疏导,现在经常可以看见课间小天和同学们游戏的身影。
  还有些小学生情绪强烈而迅速,容易发脾气、冲动;同时,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头脑还不够冷静,所以容易与他人产生人际交往冲突,周围的同学就不能接受他们,这是由于不良情绪引起的人际交往障碍。还有的孩子处于交往不利的地位,这些同学内向,沉默,情绪不稳定,在集体中表现出依赖性,没有主见,缺乏自信心,遇事畏惧,我班的小燕因为腿脚不方便有些自卑,不敢大胆地与同学交往。基于这种情况,我就对她加以正面鼓励和重点指导,调整孩子交往的心态,对孩子进行必要的交往技能指导。果然。一段温暖时光后,孩子的笑容多了起来,最近还邀请老师和同学到她家去玩呢!
  
  三、依托周记评写,深化交往学习内涵
  
   循环日记是我班孩子一直积极坚持的,全班分成8组,5人一组,每人一天,第二天接力的同学先评价,再由老师评改等级,每周开展循环日记积分赛。
  “雏鹰组必胜”、“雏鹰组夺冠”耶!雏组的小精灵们在为自己呐喊,为自己鼓劲。原来的日记是给老师单独评阅,现在可好了,我的作品今天到张家,明天到李家,成了公众欣赏文了。“我可一定要写好,为自己争气,为小组争光”,雏鹰小组的组员个个摩拳擦掌。他们每次都攒足了劲,互帮互助,你追我赶,“文不惊人誓不休”。不久,循环日记又引起了新的震动、小张昨天的心情不佳,我们去安慰他;小程的生活太丰富了,我们看了都跟着高兴;佳悦的文笔实在优美,我们也要向她学习。良性的竞赛造就了优秀的团队,良性的循环成了班级同学自信、自主、自强的源动力,从“要我写”改写成“我要写”。
  
  四、依托时事,弘扬大义交往树高尚人格
  
   在我看来,如果把交往仅仅狭义的定为在学校、家庭似乎狭隘了些,其实,真正人之成就感来自于对他人,对社会的贡献之中。四川地震消息传来,全国震惊,汪笛、孙佳悦同学立即在学校晨会上进行了感人至深的倡议捐助活动,寄往灾区。与此同时,在冯奕勤同学的带领下,全班还自发制作了42份真挚精美的爱心卡,并把心意寄往绵阳儿童福利院。何子璇等同学还在校门口精心布置了爱心墙,孩子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灾区人民的情谊。“六一”活动中,我们师生精心组织的“中国·加油!”节目成为活动的主题仪式,全班同学激情的演讲、深情地组诗、感染了全场师生,大家含着泪跟着齐呼“中国·加油!”“四川·加油!”“奥运·加油!”我欣喜地发现:孩子们一天天在成长,一天天在进步,重要的是他们的爱心、责任感也在一天天壮大,孩子们把交往的臂膀伸向了社会。这才是交往学习中最可贵思想和行为。
  社会综合因素造就了不少“唯我独尊”的“小皇帝”。他们正处于心理与行为的发展时期,他们迫切需要更多的交往,渴望与外部世界发生更多联系,但由于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又不善于体会共同享受的欢乐,缺乏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所以充满困惑。小学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儿童学会人际交往、适应学习生活、融入集体生活的基础阶段,小学阶段良好的交往环境和关系能使孩子们心情舒畅、身心愉悦,培养乐观豁达的品格,在当前乃至今后的生活中都能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应对各种问题。
其他文献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教学的那种传道、授业、解惑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够适应新时代的学生了。    片断一:(上课的前一天,布置调查内容:在生活中,人们可以怎样辨别方向?第二天上课首先组织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人们可以怎样辨别方向?把你们调查的情况告诉大家,好吗?  生1:可以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师: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在提高,因此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心理、身体等方面的享受,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带动了城市的现代化发展.电的发明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随
“毕业之后是不是能去CCTV啊?”rn面对这样的问题,我的反应可以用后来很流行的一个词形容——无语.倒不是因为问题本身很难,而是因为我也不知道自己日后会去哪里工作.rn这是2
新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它的实施需要建立一种良好的交往关系——相互倾听,真诚回应。在我们的英语课堂的交往活动中主要存在着教师与学生间的交往和学生与学生间的交往三种形式。  第一种模式可运用于指导教学(图一);第二种模式可运用于全班不分组教学(图二);第三种模式可运用于全班分组教学(图三)。尽管第二种与第三种交往教学模式更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会对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心理过程进行论述.新技术条件下发展的数字化艺术,在多样化的媒介关系中讨论其伦理、美学、情感、交往和信息安全等诸方面的问
毕业六年,再次走进我的大学母校——北京农学院,我的内心激情澎湃,这里花草繁茂依旧,环境幽雅依旧,我对母校的思念和感激依旧.变化的是一批又一批崭新的面孔跟随我们的足迹从
期刊
今年夏天,我从我的母校——北京交通大学毕业.回想大学四年走过的日子,感慨万分.“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这首在校园里无数次排演过的《长征组歌》,无论我现在身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之国家政府对环境的高度关注,电力成为当今社会使用越来越多的能源.同时社会生产、生活对电力的需求量也在与日剧增,国家对电力基础性设施建设的力度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