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话题:高考状元匿迹职场的思考
近日,中国校友会网发布了一份最新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指出高考状元流失海外严重,在求学和专业选择上追求热门、高薪的情况较普遍。与此同时,状元们在职场上表现远低于预期,大部分状元的职业成就并不突出。
报告总共追踪调查到1952-2012年全国各地区高考状元近2000人。报告显示,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国有520所中学培养出高考状元,其中约有八成状元扎堆就读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高考状元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业后,大多数继续出国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保守估计全国状元中出国留学比例高达60%。在1977-1999年高考状元能调查到职业状况的有人中,七成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销声匿迹”,在职场难寻高考状元的踪影。
据分析认为,社会对状元的职业成就期望过高,对状元的教育资源投入与其职业贡献及个人职业成就不成正比,高考状元的教育投资回报率并未达到社会预期。有人说这是“高分低能”的典型表现;也有人说,这是现代版的“伤仲永”;那么,高考状元职场表现不佳究竟原因何在,需要我们我们深思。
高考对于众多考生来说,或许是人生中一次关键的考试,是一种或美妙或痛苦的经历。获得“高考状元”的称号,固然令人艳羡,但这只是说明某些人的知识水平、应试能力及智商等高于他人。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并不意味着今后就能够成为职场状元。
职场和考场是两个不同的场合,职业成就固然与个人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有关,但它们之间不能完全画等号,职场并非是“以分数论英雄”。
人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无论个人多么富有天赋,但若想获得成功,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外,还必须拥有面对社会的能力。高考状元也是吃五谷杂粮的凡人,他们的成长、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也会遇到各种困扰。高考状元进入职场后,能否获得成功,不仅仅是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精湛的业务能力,还取决于机遇、社会背景及情商等。
高考状元通常都能进入国内一流高校接受教育,可以享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一些人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步入职场后会出人头地,成为所在行业的顶尖人才和领军人物。这种社会预期实际上是状元情结在作祟。“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句诗将古代状元郎名利双收的喜悦心情表露无遗,但当这些状元走上仕途之后,并非人人都成为了名臣良相,大多数人也是默默无名,但不能据此就认定他们“职场表现平平”。
每个人对于成功的定义,都有着各自的看法。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然而,在现今的社会中,太多的人将官职与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仿佛没权没钱就是人生的失败者。
高考状元为什么一定要成为杰出人才呢?他们并没有符合社会期待的义务,况且其成才概率、职业成就未必低于其他人。他们的职业成就不突出,不如说是调查者的“预期”不切实际,让高考状元们背了应试教育的黑锅。
昔日的高考状元中,不乏著名大学教授、企业高管、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职场表现平平,匿迹职场”的说法令人难以信服。难道只有成为省部级以上官员,上了福布斯富豪榜,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等的人才是杰出人才?如果以此标准衡量,在中国十几亿人口中,能谓之成功的又有几人?
当前,很多人将实现自我价值作为职业发展中的追求,而并非是为了获得名利,武断地给他们扣上“不杰出”的帽子,有失偏颇。高考状元们选择了不同的就业领域,取得的成绩也各不相同,不能简单地按照所谓“杰出”标准对其进行评判,况且政界、商界及学界等的成功与否本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成才需要一个磨炼、打拼的过程,昔日的高考状元会不会沦为现代“方仲永”,能不能成为领军人物,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近日,中国校友会网发布了一份最新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指出高考状元流失海外严重,在求学和专业选择上追求热门、高薪的情况较普遍。与此同时,状元们在职场上表现远低于预期,大部分状元的职业成就并不突出。
报告总共追踪调查到1952-2012年全国各地区高考状元近2000人。报告显示,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国有520所中学培养出高考状元,其中约有八成状元扎堆就读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高考状元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业后,大多数继续出国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保守估计全国状元中出国留学比例高达60%。在1977-1999年高考状元能调查到职业状况的有人中,七成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销声匿迹”,在职场难寻高考状元的踪影。
据分析认为,社会对状元的职业成就期望过高,对状元的教育资源投入与其职业贡献及个人职业成就不成正比,高考状元的教育投资回报率并未达到社会预期。有人说这是“高分低能”的典型表现;也有人说,这是现代版的“伤仲永”;那么,高考状元职场表现不佳究竟原因何在,需要我们我们深思。
高考对于众多考生来说,或许是人生中一次关键的考试,是一种或美妙或痛苦的经历。获得“高考状元”的称号,固然令人艳羡,但这只是说明某些人的知识水平、应试能力及智商等高于他人。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并不意味着今后就能够成为职场状元。
职场和考场是两个不同的场合,职业成就固然与个人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有关,但它们之间不能完全画等号,职场并非是“以分数论英雄”。
人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无论个人多么富有天赋,但若想获得成功,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外,还必须拥有面对社会的能力。高考状元也是吃五谷杂粮的凡人,他们的成长、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也会遇到各种困扰。高考状元进入职场后,能否获得成功,不仅仅是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精湛的业务能力,还取决于机遇、社会背景及情商等。
高考状元通常都能进入国内一流高校接受教育,可以享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一些人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步入职场后会出人头地,成为所在行业的顶尖人才和领军人物。这种社会预期实际上是状元情结在作祟。“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句诗将古代状元郎名利双收的喜悦心情表露无遗,但当这些状元走上仕途之后,并非人人都成为了名臣良相,大多数人也是默默无名,但不能据此就认定他们“职场表现平平”。
每个人对于成功的定义,都有着各自的看法。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然而,在现今的社会中,太多的人将官职与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仿佛没权没钱就是人生的失败者。
高考状元为什么一定要成为杰出人才呢?他们并没有符合社会期待的义务,况且其成才概率、职业成就未必低于其他人。他们的职业成就不突出,不如说是调查者的“预期”不切实际,让高考状元们背了应试教育的黑锅。
昔日的高考状元中,不乏著名大学教授、企业高管、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职场表现平平,匿迹职场”的说法令人难以信服。难道只有成为省部级以上官员,上了福布斯富豪榜,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等的人才是杰出人才?如果以此标准衡量,在中国十几亿人口中,能谓之成功的又有几人?
当前,很多人将实现自我价值作为职业发展中的追求,而并非是为了获得名利,武断地给他们扣上“不杰出”的帽子,有失偏颇。高考状元们选择了不同的就业领域,取得的成绩也各不相同,不能简单地按照所谓“杰出”标准对其进行评判,况且政界、商界及学界等的成功与否本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成才需要一个磨炼、打拼的过程,昔日的高考状元会不会沦为现代“方仲永”,能不能成为领军人物,还需要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