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时隔7年后,阿里巴巴“回归”港股市场。阿里巴巴将于11月26日开始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交易,上市完成后,港交所上市股份与纽交所上市的美国存托股将可互相转换,每一份美国存托股代表八股普通股。每股176港元的新股申购价获得市场认同,超额认购情形在港股市场上演。阿里巴巴“抢占”了最近一周的媒体头条。
在这边火热认购的时候,那边的腾讯股价出现小幅上涨。阿里的“回归”,让许多看港股只看腾讯的投资者多了一个对标对象。
那么,这两家中国最顶尖的互联网公司,谁将在未来走向更加强大?
《红周刊》采访的职业投资人表示,这两家公司都是中国互联网企业标杆,阿里在“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路上越走越远,腾讯在科技公司道路上扎实推进,它们所创造的价值也是真实可见。
如果从业绩成长性、竞争状态、新能力拓展、当前估值测算等几个维度分别审视,阿里和腾讯变强变大的趋势没变,估值状态却相对较低。尽管方向和发展节奏不同,但三年时间,这两家公司都将进入“万亿美元市值俱乐部”。
腾讯当前的市值约为4000亿美元、阿里约为4900亿美元,直接对比看,阿里似乎领先一步。但从三年后的角度看,两家公司都会是万亿美元市值的公司。
《红周刊》:您认为阿里和腾讯何时迈入“万亿美元市值俱乐部”?
余晓光(泽诚资本合伙人):三年时间,这两家企业市值(编辑注:当前腾讯约为4000亿美元、阿里约为4900亿美元)都会是一万亿美元的公司。
《红周刊》:市场常将腾讯和阿里的模式简化为“企业赋能”和“全面并表”两种,您是否认同?哪种模式有利于估值提升?
甘欧阳(百创投资研究员):实际上,阿里和腾讯都在做“企业赋能”,两者区别在于,腾讯赋能是改进性的,而阿里赋能是变革和重塑。
其中,腾讯的投资资产从2013年的360亿左右,占总资产34%,增长到了2018年年底的3630亿左右,约占总资产50%。如果把如此规模的投资所带来的收益看作“不务正业”或者仅看作“投资收益”,是有失偏颇的。腾讯牢牢掌控着社交、游戏、支付等关键业务,将自身缺乏优势的业务交给合作伙伴,并分享合作伙伴的成长。腾讯的用户流量能够让合作伙伴在互联网任何一个细分领域做到行业前三,合作伙伴则扩充了腾讯的业务边界,进一步巩固了腾讯的护城河。
如果我们运用VC的思维,参考红杉资本15%的平均年回报率,腾讯3630亿资产在未来8年能产生7500亿左右的净收益,相当于每年937亿的投资收益,若把这块收益加到未来的净利润上,腾讯目前的估值仅有20倍左右。长期来看,随着互联网行业的持续演进和不断成长,随着越来越多的被投资产IPO,腾讯以成本法计量所隐藏的公允价值将呈现出越来越高的价值。
杜可君(格雷资产副总经理、合伙人):如果单看财报数据的话,并表確实能带来利润水平的提升,在这方面腾讯稍微有点吃亏。对估值方面的影响,其实市场已经在此给出了溢价,为什么很长时间之内,腾讯的估值高于Facebook,就是因为腾讯的对外投资带来了估值提振,如果没有这些投资,我认为腾讯的合理估值可能会在20倍左右。
《红周刊》:对阿里,您会不会有是在港股交易还是在美股交易的困惑?
雪球大V@Ricky(职业投资人):我觉得选择港股或美股投资区别不大,只是投资渠道的差异。在估值角度,美股和港股市场之间的差异不会太大,如果出现价差就会有人在中间做套利,最终还是会弥补这个价差。所以,投资哪个市场不重要,最终看的还是企业基本面,股票的价格最终取决于公司基本面价值。
陈灏(安捷证券CEO):我会选择港股,因为阿里巴巴(包括腾讯)在港股是最优秀以及最核心的公司,而在美股还有Facebook、Google、微软、亚马逊等一大批同样优秀的公司。特别是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很多华尔街的对冲基金会长仓亚马逊,短仓阿里做对冲套利。而且在港股上市的阿里巴巴不排除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进入深港通、沪港通以及恒生各种指数里面(包括明年也有机会进入蓝筹指数,而且占比会比较大)。
未来港股的阿里和ADR会联动,因为可以互相转换,所以折扣不一定会太大。短期我认为港股的阿里还是会跟着ADR走,因为ADR的流通量比阿里的港股大很多,中长期因为能进到南下沪港通深港通得到国内资金追捧,以及或许阿里会用一些方法,例如把重大消息放在港股中午休市时公布等让港股的阿里率先反应,港股股价或带着ADR走。
张景舒(多夫曼基金董事总理)经:如果能以折价购得阿里的股票,是“捡了便宜”的。参与阿里港股打新,对港股投资者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红周刊》:腾讯和阿里的“二马”领袖,都有独特的性格,也因此创造了不同的企业文化,您怎么看这两家公司文化上的差异?
余晓光(泽诚资本合伙人):文化的差异还是跟商业模式本身挂钩的,腾讯可以做得比较“佛系”,是因为商业模式的壁垒足够深,对员工,对合作伙伴都可以留有很多的“余地”。阿里的狼性文化是竞争激烈的产物。两者没有优劣,要看哪一种更适应当前的商业环境。
杨培文(和府资产董事长):腾讯必须依靠产品的持续强大,以供养所有的业务可能,所以产品文化更为突出;阿里则依靠团队的创造,来实现多点开花的格局以组成整体力量,团队的创造力和执行力必须很强,所以也必须“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红周刊》:2019财年阿里GMV(成交总额)5.727万亿元,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1043亿元。阿里下一个五年目标之一是,实现超过10万亿元GMV。阿里能实现吗?业绩上会有怎样的表现?
雪球大V@Ricky(职业投资人):阿里的行业地位不受影响的话,按照目前的增长态势,5年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很高。GMV5.727万亿元是它2019财年(截至2019年3月31日前的12个月)的数据,2020财年预计回达到6.5万亿,接下来五年,中国GDP保持5%~6%的增长,消费增速保持6%~8%增长,阿里GMV保持10%的复合增长,五年后阿里超10万亿GMV不难。
利润贡献方面,我认为GMV整体翻倍,其贡献的利润或也将翻倍甚至更多,因为规模效应可能会提升净利率。
陈灏(安捷证券CEO):我们没有正式覆盖阿里巴巴,所以数字上不可以细说。不过以目前电商格局以及阿里目前的地位、组织架构和执行力来看,达成目标10万亿的GMV目标应该不难。如果超过的话,肯定利润不会按同比例增加,因为有经营性杠杆(operating leverage),利润增速越到后来肯定比收入或者GMV增速要快。
《红周刊》:分业务来看,阿里的核心业务电商业务,是否会因国内电商行业渗透率接近30%的情况而遇到困难,电商业务未来利润的增长点将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景舒(多夫曼基金董事总经理):仅看电商一块,阿里的雪道还很长,雪道上的积雪也还很厚。
当前阿里电商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达到70%,每天有23%的人口会登录阿里旗下平台。对比来看,美国沃尔玛每天的流量不到10%,中国的人口还是美国的四倍。而通过精准算法推荐,提供个性服务,有望提高客均消费。
另一方面,阿里的扣点率还有提升的空间,最新财报数据显示,阿里的平均扣点率在3.6%,京东和亚马逊平均扣点率则分别为5%和12%。
陈灏(安捷证券CEO):在线上购物成为一种最流行的消费习惯的大背景下,阿里电商增长空间还是很大。这从最新双11数据就能看出来(还有接近30%的增速)。未来利润增长点我也认同在扣点率以及货币化率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雪球大V@Ricky(职业投资人):和以上的看法不同,我认为阿里的货币化率不会提高太多了,因为过去货币化率的提升,和大数据的深度使用有关,大数据通过对用户需求的分析,精准地将产品和用户需求做出匹配。但到目前为止,互联网电商已经基本走过了最初的红利期,未来继续提升的空间不大。
《紅周刊》:在电商领域,京东和拼多多都奋力追赶阿里,那么谁对阿里的威胁最大?您看好谁?
雪球大V@Ricky(职业投资人):从商业模式来看,拼多多的商业模式更值得阿里重视和警惕。因为,京东此前一直被认为会颠覆阿里,但实际上,京东和淘宝+天猫的差距并没有缩小,而且,阿里的用户的增长速度一直超越京东。阿里相对京东的优势还在于商品更丰富、分层更完善(淘宝和天猫的分层),所以在过去和京东的竞争中,阿里是很舒服的。
但拼多多不一样,拼多多在过去两年中获得了电商业务的增量市场,获得了阿里之前没获得的用户,这些用户体量不小,也有一定的黏性。而且拼多多的商业模式更轻,它采用信息流模式,借助腾讯跑得更快。如果按照商业模式的轻重将三家公司进行排序的话,京东重于阿里,重于拼多多;如果按照月活跃户量进行排序,三季报数据显示,阿里接近7亿,拼多多5亿,京东3亿。所以我认为拼多多更值得阿里重视。
不过,以往经验来看,阿里在很多竞争中总会找到办法获胜,所以我也还很看好阿里这艘大船作战的实力。
张景舒(多夫曼基金董事总经理):在阿里崛起的过程中,腾讯系的拍拍、京东、唯品会和拼多多,无一能够撼动阿里的地位。有人认为拼多多崛起的势头很快,但我认为,拼多多就如同阿里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所说的,只是在帮助阿里教育和挖掘最后一批底层客户,拼多多的精准定位和生态服务根本无法与阿里相提并论,这些客户得到教育后,还是会被转化为阿里的客户。真正对阿里形成过威胁的恐怕是京东。但在阿里2017年祭出了“二选一”的杀器之后,胜负已分。
陈灏(安捷证券CEO):我认为两个都是阿里比较大的竞争对手。京东有根基,拼多多增数猛,但是两者并不能给阿里带来很大的麻烦,因为它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生态圈。而未来的商战是生态圈的商战,阿里上个季度的业绩对此也有所反映。从过去两个季度来看,阿里也在迅速下沉到市场争夺份额当中。
《红周刊》:在核心电商业务之外,阿里云被认为是阿里业绩增长的“第二极”所在,但业绩上还没实现由亏转盈。您如何看待阿里云的表现?
余晓光(泽诚资本合伙人):阿里的云服务还是要独立去看待,不能简单地按收入和利润(亏损)去衡量。一个互联网巨头云服务是否对现有业务有质的提升,并且反映在利润上,是云业务能否给一个好估值的先决条件。
像亚马逊的云服务是依托于其庞大商业帝国之上的,尤其是从获利能力上是远超它的商业零售业务。而微软云改变了其传统的软件零售商业模式,和客户的关系变得更长尾,商业模式的黏性更强了。 而像阿里云的获利能力目前看是很难跟广告业务的毛利率相比较的,阿里把云计算的空间自己去变现的价值高于卖给客户的价值。但云服务于对加强自身的生态会否在某个时间点显示出来,以及对辅助核心电商有很大的正面影响还需要更多耐心。
张景舒(多夫曼基金董事总经理):阿里云过去四年年化营收增长率达到50%,将腾讯的20%远远甩在后面。而自从2018年11月起,阿里云事业群已经升级成了阿里云智能事业群,CTO张建峰直接向张勇汇报,可以说云服务市场在中国真的才是刚刚开始(市场渗透率只有美国的15%)。
《红周刊》:阿里回港募集的资金将用于新零售、大文娱和物流板块。就新零售业务而言,阿里升级了本地生活战略,这是否能有效抢夺被美团挤压的市场?
杨培文(和府资产董事长):阿里本地生活升级到“新服务”的目的在于:第一,始终成为所有线下商家的选择之一,而不是一家垄断;第二,狙击美团的成长步伐,赢得经济体统筹力量的时机。
陈灏(安捷证券CEO):本地生活领域是阿里非常看重的领域,饿了么也是排在美团后面中国外卖第二大巨头,两家的市场份额占比分别是60%和30%。我认为这两大巨头未来将很长一段时间引领中国的外卖市场。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两个季度双方补贴力度有所减弱,从财报数据来看,美团的利润也在扩大。
《红周刊》:优酷土豆、音乐、游戏、影业等大文娱板块被很多投资者视为阿里业绩的“拖油瓶”,您是如何看待阿里大文娱板块的?
雪球大V@Ricky(职业投资人):目前来看,阿里的大文娱业务并不那么令投资人满意,但这是阿里整个商业板块里面不得不做的领域,因为阿里是一个流量黑洞。同时也是一个“流量变现机器”,变现效率比游戏还高,但它需要流量、对流量很渴求,所以它收购高德、优酷、UC等企业,它需要各种各样的流量。虽然截至目前这些业务并没有体现出贡献流量的功能,但长远来看,阿里或许认为这是它所需要的一部分。
《红周刊》:作为一家航母级平台公司,您是如何给阿里进行估值测算的?
张景舒(多夫曼基金董事总经理):我个人认为阿里当前180多美元的股价是低估的,合理股价区间约在240~250美元,这也分别对应两种估值模式。
如对阿里的各个分支采用分总加和法,预计阿里的每股估值在240美元左右。具体来看,按照现在阿里的市值(约4900亿美元),剔除蚂蚁金服33%权益的500亿估值和阿里云的500亿估值。假设所有其他子公司(盒马、淘鲜达、大文娱、菜鸟、饿了么等等)全部白送,然后调整现金和负债,按照阿里核心业务即电商2020年预期的370亿美元利润来看,阿里估值只有10倍左右。
而从每股自由现金流角度来看,过去五年年化收益 32%,而阿里如果停止对其他烧钱业务的投资,则维护性自由现金流的收益会更高,因此笔者认为3%的自由现流收益应对应其合理股价。而2019财年阿里每股产生了7.5美元的自由现金流,如果给予3%的自由现金流收益,那么阿里每股的價格应该在250美元。
陈海涛(大湾汇投资人、私募基金经理):腾讯大部分业务都是盈利的,分类估值也相差不大。阿里除了淘宝、天猫B2B和蚂蚁金服业务,其他几乎都是亏损的,所以分类估值,把盈利业务按PE算,亏损业务按一级市场估值算,估值往往会高一大截。
我认为如果按照分总加和方法估算,需要把亏损的引流业务都算进盈利的电商业务里面,包括跨境电商和新零售业都应该放进来,对应的PE要下降。而蚂蚁金服、阿里云可以单独算估值。在这样的分总加和之下,阿里目前的估值是合理偏高一点。
杜可君(格雷资产副总经理、合伙人):我认为阿里的估值是合适的,是可以配置的,但不是超配的时候。
《红周刊》:阿里最近在公司愿景中加了一个“好”字,即“成为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您认为阿里是值得投资的“好公司”吗?
陈灏(安捷证券CEO):好公司有很多个维度。从投资人角度出发,我认为能长期为股东带来优秀回报的就是好公司。阿里巴巴从创立以来给投资人创造上了数以万倍的回报,短期来看,2014年阿里赴美IPO价格为68美元/股,截至美股21日收盘ADR价格为184.86美元/股,5年回报170%。作为港股目前最优秀的公司之一,我认为投资者可以予以特别关注。
张景舒(多夫曼基金董事总经理):我也认为阿里是家值得投资的好公司。作为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对阿里这家企业多少有一些偶像崇拜。我也一直持有阿里的股票。
阿里过去几年,从一个传统电商逐渐转变成了一个以数据为中心的集团公司。它依靠其庞大的电商平台、金融服务,与物流生意产生的天量交易数据转战云计算、大文娱及其他O2O服务。具有进化能力的团队,以客户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叠加独一无二的网络效应,这些让阿里巴巴的触角延伸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腾讯三季报没有反映其递延收入,该收入规模为545亿港元。从游戏、网络广告等核心业务来看,腾讯业绩释放的可持续性是能够预期的。其中,游戏、广告和金融科技都具备营收千亿的能力。在估值方面,因为各种因素腾讯部分业务业绩难以释放,进而导致公司估值难以走高,但恰恰如此才给了当前腾讯一个较为“安全”的价格。
《红周刊》:腾讯三季报显示,公司营收同比增长为21%,其四大核心业务——网络游戏、社交网络、网络广告,以及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中,有三大业务存在增速放缓的现象。先看网络游戏业务,从2011年至2017年平均40.1%的增速到今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长11%,国内网游市场份额下滑到31.1%。您对此是怎么看的? 杜可君(格雷资产副总经理、合伙人):今年三季度,腾讯的递延收入为545亿港元,这部分收入没有反映到三季报中,所以手机游戏财报显示的增速为25%,但真实增长我认为可以达到30%。
腾讯游戏明年的收入或进一步加快,因为收购的Super Cell可以并表了。
雪球大V@Ricky(职业投资人):我对腾讯游戏的业绩也比较乐观,我预期四季度到明年上半年就应该会表现不错。因为三季度腾讯游戏的预收款出现增加,说明很多用户已经开始充值,这些收入到四季度会得到确认。而且从今年三季度开始,腾讯的很多游戏,如《和平精英》《龙之谷》等也都开始进入变现阶段,考虑到手游的寿命在1年左右,明年二季度之前,腾讯的游戏业务都将有比较好的表现。
叶桦(云一资产总经理):就腾讯而言,旗下的多款游戏正处于新老交替的生命周期中,《龙与地下城》《穿越火线》等很多端游进入运营末期,手游方面,《王者荣耀》的收入增速也在逐步放缓。但受政策因素影响,腾讯新游戏的收入并没有跟上,特別是被视为重要增长来源的《PUBG:刺激战场》,在长达近一年的免费运营后,最终通过改名《和平精英》等一系列手段,才终于2019年的5月开始正式收费。虽然《和平精英》为三季度手游收入贡献了24.6%的增长,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腾讯前三季度在游戏板块的整体收入。
腾讯游戏的未来发展需要多个方向的拓展与转型。如对于国外市场的大力拓展,目前,随着《PUBG Mobile》及《Arena of Valor》(王者荣耀海外版)在海外的推广,以及腾讯对于全球化赛事的运营,游戏海外收入接近30亿元,已占到整体收入10%,而四季度伴随着Supercell的并表,海外收入占比将进一步提升。伴随着政策环境的整体转暖,以及腾讯超级IP下新手游产品的上市预期,腾讯在网络游戏市场的地位仍将处于不可撼动的地位。
《红周刊》:再看网络广告业务,腾讯网络广告过去十多年都保持在年均50%左右的增速,但今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长为13%。这是哪些原因导致的?难道是业务见顶?
叶桦(云一资产总经理):首先,从宏观上看,随着经济形势的下滑,整个广告行业的增速都出现了放缓。
从渠道上看,腾讯占有绝对领先优势的社交广告领域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微信朋友圈的广告收入随着广告库存及曝光量增加而上升。简化广告格式及推出更多视频广告的库存,令移动广告联盟收入上升。受惠于日活跃账户数及广告曝光量的增长,以及新的插屏广告及视频贴片广告,微信小程序广告收入亦有所增加。但受到排播等因素影响,腾讯广告收入另一大来源媒体广告同比下滑28%。
从策略上看,短视频以及移动新闻成为了网络广告收入的前沿增长点,而这两个领域恰好是字节跳动(今日头条及抖音)的强势领域,腾讯也多次表示要发力短视频领域,并大力对于微视进行了推广,虽然效果不甚明确,但腾讯发力短视频的方向不会动摇,未来将结合其在社交网络方面的优势继续加码。
雪球大V@Ricky(职业投资人):微信广告作为腾讯效果广告最大的“阵地”,未来释放利润的空间还很大,从投放的精准度、产品的创新度、广告位数量、客单价等都有优化的空间,所以现在“言顶”有点早了。
杜可君(格雷资产副总经理、合伙人):广告是经济的晴雨表,腾讯广告收入可能反映了宏观经济的“底”在哪里,只要预期经济稳中向好,那么其广告收入未来大概率只升不降。
《红周刊》:有消息称今日头条今年前十个月的广告收入接近1000亿元,这超过了腾讯481.77亿元的网络广告收入。可以说头条在“侵蚀”腾讯广告的市场吗?
雪球大V@Ricky(职业投资人):“侵蚀”谈不上。对于今年的腾讯,即使再给它500亿的广告额它也消化不了,因为微信目前提供不了那么多广告位。微信在广告投放上很克制,不会贸然增加广告的投放数量,所以短期内超过今日头条的可能性不大,但未来空间是很高的。
《红周刊》:腾讯三季报的亮点在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这块业务在2015年以前占比不到5%,今年前9个月占比提高到26.3%。该项业务未来几年的增速会否有进一步的提高?
杜可君(格雷资产副总经理、合伙人):金融科技未来会成为腾讯的重要看点,2018年腾讯的备付金收入超过30亿元,2018年四季度备付金收入下降为15亿元左右,今年一季度备付金收入清零,二季度、三季度也没有备付金收入。
相比之下,去年金融科技板块的收入很高,腾讯云在此基础上三季度依然增长了29.6%是很难得的。如果把去年备付金带来的收入减掉,今年前三季度腾讯云的收入增长大约在60%左右。
叶桦(云一资产总经理):从金融科技领域来讲,未来有更大想象空间的领域在于财富管理,因为金融永远是裂变的生意,更多用户资金流转和沉淀,促使平台金融科技服务增长。尤其是在财富管理方面,理财通用户数同比翻倍,将驱动总客户资产的增长,也带来公司收入的增长。
《红周刊》:腾讯云计算业务也保持了高速增长,虽然规模上逊于阿里,但增速上超过了阿里。您怎么看阿里和腾讯在云计算方面的竞争情况?
陈海涛(大湾汇投资人、私募基金经理):云计算至关重要,是产业互联网的抓手,而且客户的迁移成本很高,所以都采用了亏损扩大市场份额的策略,这也让第三名及以后的玩家亏损,例如金山云亏损严重。
云计算可以细分为硬件层/IaaS、软件层/PaaS和应用服务/SaaS。阿里和腾讯在硬件层都很强。软件层方面主要在于做好开源系统,这也是做好云计算的前提。而在开源方面阿里国内第一,腾讯去年才开始重视,其他云计算玩家就相差太远。应用服务层面则主要比拼的是平时的业务能力。腾讯线上擅长游戏、视频和微信账号入口;线下有小程序切入各种场景,为用户提供便利的同时,方便第三方吸引用户。因此,很多创业者和中小互联网公司会倾向于选用腾讯云。而阿里则擅长电商、批发零售、跨境电商、金融和新零售领域,比较受政府和大型企业的青睐。 总体上看,腾讯阿里的云计算在应用场景方面都很强大,未来预计将呈现两强格局。
叶桦(云一资产总经理):腾讯拥有中国最大规模的互联网用户,在C端有众多触达用户的场景,从垂直行业入手,其云业务重点布局在游戏、视频、直播、电商、生活服务等泛互联网领域,更加倾向场景化为用户提供服务。
阿里作为国内云服务的领导者,其To B端的优势也十分明显,而且其底层技术与硬件架构相比腾讯更加成熟。同时,由于其在芯片领域的布局,未来类似于“含光800”(阿里巴巴研发的高性能的AI推理芯片)此类其自研的特定领域的ASIC芯片,将为其在垂直领域带来性能上的优势以及壁垒。
雪球大V@Ricky(職业投资人):和腾讯云对比的话,阿里目前从布局、服务能力、团队能力、产品等都是市面上最领先的,整体比腾讯强很多。腾讯的优势在于有强大的小程序布局,企业所用的云计算服务器可能会慢慢转移到腾讯上面。但腾讯仅仅凭借小程序想要赶超阿里可能性不太大,因为布局、基础建设、服务能力等是比小程序更关键的因素。
《红周刊》:腾讯近十年来的市盈率大体上在40~50倍之间波动,当前在33倍左右。这样的估值情况和腾讯的盈利水平是否匹配?腾讯现在值不值得买?
杜可君(格雷资产副总经理、合伙人):腾讯营收同比增长率在20%左右,我认为市盈率33倍是合适的。
余晓光(泽诚资本合伙人):腾讯本质是一个流量公司,5G时代流量会变大几十倍,腾讯也将优先享受此波红利。尤其是现在这个转折点上,5G还未清晰,而现有业务显示出有很好的支撑并持续向好的趋势下,现在的价格起码是比较“安全”的。
而无论是腾讯还是阿里,在经济发展科技的发展过程中,都属于冲浪型企业。在腾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经历过比现在更困难的时刻,对头部的科技公司,投资者一定要给予耐心。
陈海涛(大湾汇投资人、私募基金经理):对于2.83万亿人民币市值的腾讯而言,估值还是要看利润和市盈率的。当前,对于成长股估值也要看未来几年的增速和PEG。个人预计,2019年腾讯净利润约1000亿人民币,动态PE28倍,相较于未来产业互联网突破之前预估的20%左右营收和利润增速、PEG1.4>1,估值还是偏高。
但对超长线投资者来说,当前略高的估值对其投资影响可能并不大,优秀的公司或许有惊喜,应该适度有溢价,这主要取决于每个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偏好。
《红周刊》:从业务空间来看,您认为腾讯旗下哪些细分业务有望发展为千亿规模的业务?
杜可君(格雷资产副总经理、合伙人):我认为游戏、广告和金融科技可以,其他方面比如音乐、视频、文学、体育等领域成为千亿级别的可能性不大。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腾讯未来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游戏公司,包括游戏的开发、运营、周边。
《红周刊》:在财报之外,腾讯在11月初传递出“用户为本、科技向善”的新愿景,还将公司在AI、机器人、量子计算、5G、边缘计算、IoT物联网等领域的设想和布局公之于众。您怎么评价腾讯的科技向善以及前沿布局?
叶桦(云一资产总经理):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5G网络的大范围应用,无论是数据信息的采集点以及数据信息发布点都将以几何级数大幅地提升,而线下这一系列的采集点及发布点,就对应了我们说的IOT终端等大量硬件设备。因此,无论是阿里成立平头哥、百度Allin自动驾驶人工智能,都是希望在未来信息化程度更高的时代从信息的最终端开始取得自身的竞争优势。腾讯过去已经通过大量的投资在各个科技前沿领域进行了布局,已经进行了大量资金的投入,目前的设想与布局并不是突发奇想,后续公布后将进行的是对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杜可君(格雷资产副总经理、合伙人):“科技向善”一直是腾讯坚持的原则,虽然网络内容很容易让人上瘾,但腾讯并没有根据用户的喜好投其所好,而是希望更客观、更理性地帮助用户认识世界。例如游戏领域,腾讯启动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在广告上的投入也没有采取杀鸡取卵的方式;在视频推送方面,腾讯不会因为用户喜欢“猫咪”的视频就一直推送相关内容,而是希望用科技将人们引导到更有质量的生活上去,用科技提升社会的效率。
时隔7年后,阿里巴巴“回归”港股市场。阿里巴巴将于11月26日开始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交易,上市完成后,港交所上市股份与纽交所上市的美国存托股将可互相转换,每一份美国存托股代表八股普通股。每股176港元的新股申购价获得市场认同,超额认购情形在港股市场上演。阿里巴巴“抢占”了最近一周的媒体头条。
在这边火热认购的时候,那边的腾讯股价出现小幅上涨。阿里的“回归”,让许多看港股只看腾讯的投资者多了一个对标对象。
那么,这两家中国最顶尖的互联网公司,谁将在未来走向更加强大?
《红周刊》采访的职业投资人表示,这两家公司都是中国互联网企业标杆,阿里在“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路上越走越远,腾讯在科技公司道路上扎实推进,它们所创造的价值也是真实可见。
如果从业绩成长性、竞争状态、新能力拓展、当前估值测算等几个维度分别审视,阿里和腾讯变强变大的趋势没变,估值状态却相对较低。尽管方向和发展节奏不同,但三年时间,这两家公司都将进入“万亿美元市值俱乐部”。
阿里和腾讯未来三年依然会是中国前两大市值科技公司
腾讯当前的市值约为4000亿美元、阿里约为4900亿美元,直接对比看,阿里似乎领先一步。但从三年后的角度看,两家公司都会是万亿美元市值的公司。
《红周刊》:您认为阿里和腾讯何时迈入“万亿美元市值俱乐部”?
余晓光(泽诚资本合伙人):三年时间,这两家企业市值(编辑注:当前腾讯约为4000亿美元、阿里约为4900亿美元)都会是一万亿美元的公司。
《红周刊》:市场常将腾讯和阿里的模式简化为“企业赋能”和“全面并表”两种,您是否认同?哪种模式有利于估值提升?
甘欧阳(百创投资研究员):实际上,阿里和腾讯都在做“企业赋能”,两者区别在于,腾讯赋能是改进性的,而阿里赋能是变革和重塑。
其中,腾讯的投资资产从2013年的360亿左右,占总资产34%,增长到了2018年年底的3630亿左右,约占总资产50%。如果把如此规模的投资所带来的收益看作“不务正业”或者仅看作“投资收益”,是有失偏颇的。腾讯牢牢掌控着社交、游戏、支付等关键业务,将自身缺乏优势的业务交给合作伙伴,并分享合作伙伴的成长。腾讯的用户流量能够让合作伙伴在互联网任何一个细分领域做到行业前三,合作伙伴则扩充了腾讯的业务边界,进一步巩固了腾讯的护城河。
如果我们运用VC的思维,参考红杉资本15%的平均年回报率,腾讯3630亿资产在未来8年能产生7500亿左右的净收益,相当于每年937亿的投资收益,若把这块收益加到未来的净利润上,腾讯目前的估值仅有20倍左右。长期来看,随着互联网行业的持续演进和不断成长,随着越来越多的被投资产IPO,腾讯以成本法计量所隐藏的公允价值将呈现出越来越高的价值。
杜可君(格雷资产副总经理、合伙人):如果单看财报数据的话,并表確实能带来利润水平的提升,在这方面腾讯稍微有点吃亏。对估值方面的影响,其实市场已经在此给出了溢价,为什么很长时间之内,腾讯的估值高于Facebook,就是因为腾讯的对外投资带来了估值提振,如果没有这些投资,我认为腾讯的合理估值可能会在20倍左右。
《红周刊》:对阿里,您会不会有是在港股交易还是在美股交易的困惑?
雪球大V@Ricky(职业投资人):我觉得选择港股或美股投资区别不大,只是投资渠道的差异。在估值角度,美股和港股市场之间的差异不会太大,如果出现价差就会有人在中间做套利,最终还是会弥补这个价差。所以,投资哪个市场不重要,最终看的还是企业基本面,股票的价格最终取决于公司基本面价值。
陈灏(安捷证券CEO):我会选择港股,因为阿里巴巴(包括腾讯)在港股是最优秀以及最核心的公司,而在美股还有Facebook、Google、微软、亚马逊等一大批同样优秀的公司。特别是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很多华尔街的对冲基金会长仓亚马逊,短仓阿里做对冲套利。而且在港股上市的阿里巴巴不排除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进入深港通、沪港通以及恒生各种指数里面(包括明年也有机会进入蓝筹指数,而且占比会比较大)。
未来港股的阿里和ADR会联动,因为可以互相转换,所以折扣不一定会太大。短期我认为港股的阿里还是会跟着ADR走,因为ADR的流通量比阿里的港股大很多,中长期因为能进到南下沪港通深港通得到国内资金追捧,以及或许阿里会用一些方法,例如把重大消息放在港股中午休市时公布等让港股的阿里率先反应,港股股价或带着ADR走。
张景舒(多夫曼基金董事总理)经:如果能以折价购得阿里的股票,是“捡了便宜”的。参与阿里港股打新,对港股投资者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红周刊》:腾讯和阿里的“二马”领袖,都有独特的性格,也因此创造了不同的企业文化,您怎么看这两家公司文化上的差异?
余晓光(泽诚资本合伙人):文化的差异还是跟商业模式本身挂钩的,腾讯可以做得比较“佛系”,是因为商业模式的壁垒足够深,对员工,对合作伙伴都可以留有很多的“余地”。阿里的狼性文化是竞争激烈的产物。两者没有优劣,要看哪一种更适应当前的商业环境。
杨培文(和府资产董事长):腾讯必须依靠产品的持续强大,以供养所有的业务可能,所以产品文化更为突出;阿里则依靠团队的创造,来实现多点开花的格局以组成整体力量,团队的创造力和执行力必须很强,所以也必须“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阿里:核心业务保持高增长 当前估值低估
阿里5年后GMV达到10万亿元难度不大,按此测算,阿里净利增长会在一倍以上。从阿里电商业务来看,还处于一条好的赛道上,而且竞争对手还构不成严重威胁。对阿里各项业务进行分总加和测算,阿里当前的估值表现为低估。若实现10万亿元GMV目标,净利润将翻倍增长
《红周刊》:2019财年阿里GMV(成交总额)5.727万亿元,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1043亿元。阿里下一个五年目标之一是,实现超过10万亿元GMV。阿里能实现吗?业绩上会有怎样的表现?
雪球大V@Ricky(职业投资人):阿里的行业地位不受影响的话,按照目前的增长态势,5年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很高。GMV5.727万亿元是它2019财年(截至2019年3月31日前的12个月)的数据,2020财年预计回达到6.5万亿,接下来五年,中国GDP保持5%~6%的增长,消费增速保持6%~8%增长,阿里GMV保持10%的复合增长,五年后阿里超10万亿GMV不难。
利润贡献方面,我认为GMV整体翻倍,其贡献的利润或也将翻倍甚至更多,因为规模效应可能会提升净利率。
陈灏(安捷证券CEO):我们没有正式覆盖阿里巴巴,所以数字上不可以细说。不过以目前电商格局以及阿里目前的地位、组织架构和执行力来看,达成目标10万亿的GMV目标应该不难。如果超过的话,肯定利润不会按同比例增加,因为有经营性杠杆(operating leverage),利润增速越到后来肯定比收入或者GMV增速要快。
核心业务“雪道”还很长
《红周刊》:分业务来看,阿里的核心业务电商业务,是否会因国内电商行业渗透率接近30%的情况而遇到困难,电商业务未来利润的增长点将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景舒(多夫曼基金董事总经理):仅看电商一块,阿里的雪道还很长,雪道上的积雪也还很厚。
当前阿里电商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达到70%,每天有23%的人口会登录阿里旗下平台。对比来看,美国沃尔玛每天的流量不到10%,中国的人口还是美国的四倍。而通过精准算法推荐,提供个性服务,有望提高客均消费。
另一方面,阿里的扣点率还有提升的空间,最新财报数据显示,阿里的平均扣点率在3.6%,京东和亚马逊平均扣点率则分别为5%和12%。
陈灏(安捷证券CEO):在线上购物成为一种最流行的消费习惯的大背景下,阿里电商增长空间还是很大。这从最新双11数据就能看出来(还有接近30%的增速)。未来利润增长点我也认同在扣点率以及货币化率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雪球大V@Ricky(职业投资人):和以上的看法不同,我认为阿里的货币化率不会提高太多了,因为过去货币化率的提升,和大数据的深度使用有关,大数据通过对用户需求的分析,精准地将产品和用户需求做出匹配。但到目前为止,互联网电商已经基本走过了最初的红利期,未来继续提升的空间不大。
拼多多、京东威胁有限
《紅周刊》:在电商领域,京东和拼多多都奋力追赶阿里,那么谁对阿里的威胁最大?您看好谁?
雪球大V@Ricky(职业投资人):从商业模式来看,拼多多的商业模式更值得阿里重视和警惕。因为,京东此前一直被认为会颠覆阿里,但实际上,京东和淘宝+天猫的差距并没有缩小,而且,阿里的用户的增长速度一直超越京东。阿里相对京东的优势还在于商品更丰富、分层更完善(淘宝和天猫的分层),所以在过去和京东的竞争中,阿里是很舒服的。
但拼多多不一样,拼多多在过去两年中获得了电商业务的增量市场,获得了阿里之前没获得的用户,这些用户体量不小,也有一定的黏性。而且拼多多的商业模式更轻,它采用信息流模式,借助腾讯跑得更快。如果按照商业模式的轻重将三家公司进行排序的话,京东重于阿里,重于拼多多;如果按照月活跃户量进行排序,三季报数据显示,阿里接近7亿,拼多多5亿,京东3亿。所以我认为拼多多更值得阿里重视。
不过,以往经验来看,阿里在很多竞争中总会找到办法获胜,所以我也还很看好阿里这艘大船作战的实力。
张景舒(多夫曼基金董事总经理):在阿里崛起的过程中,腾讯系的拍拍、京东、唯品会和拼多多,无一能够撼动阿里的地位。有人认为拼多多崛起的势头很快,但我认为,拼多多就如同阿里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所说的,只是在帮助阿里教育和挖掘最后一批底层客户,拼多多的精准定位和生态服务根本无法与阿里相提并论,这些客户得到教育后,还是会被转化为阿里的客户。真正对阿里形成过威胁的恐怕是京东。但在阿里2017年祭出了“二选一”的杀器之后,胜负已分。
陈灏(安捷证券CEO):我认为两个都是阿里比较大的竞争对手。京东有根基,拼多多增数猛,但是两者并不能给阿里带来很大的麻烦,因为它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生态圈。而未来的商战是生态圈的商战,阿里上个季度的业绩对此也有所反映。从过去两个季度来看,阿里也在迅速下沉到市场争夺份额当中。
阿里云难估值
《红周刊》:在核心电商业务之外,阿里云被认为是阿里业绩增长的“第二极”所在,但业绩上还没实现由亏转盈。您如何看待阿里云的表现?
余晓光(泽诚资本合伙人):阿里的云服务还是要独立去看待,不能简单地按收入和利润(亏损)去衡量。一个互联网巨头云服务是否对现有业务有质的提升,并且反映在利润上,是云业务能否给一个好估值的先决条件。
像亚马逊的云服务是依托于其庞大商业帝国之上的,尤其是从获利能力上是远超它的商业零售业务。而微软云改变了其传统的软件零售商业模式,和客户的关系变得更长尾,商业模式的黏性更强了。 而像阿里云的获利能力目前看是很难跟广告业务的毛利率相比较的,阿里把云计算的空间自己去变现的价值高于卖给客户的价值。但云服务于对加强自身的生态会否在某个时间点显示出来,以及对辅助核心电商有很大的正面影响还需要更多耐心。
张景舒(多夫曼基金董事总经理):阿里云过去四年年化营收增长率达到50%,将腾讯的20%远远甩在后面。而自从2018年11月起,阿里云事业群已经升级成了阿里云智能事业群,CTO张建峰直接向张勇汇报,可以说云服务市场在中国真的才是刚刚开始(市场渗透率只有美国的15%)。
本地生活服务需从长远来审视
《红周刊》:阿里回港募集的资金将用于新零售、大文娱和物流板块。就新零售业务而言,阿里升级了本地生活战略,这是否能有效抢夺被美团挤压的市场?
杨培文(和府资产董事长):阿里本地生活升级到“新服务”的目的在于:第一,始终成为所有线下商家的选择之一,而不是一家垄断;第二,狙击美团的成长步伐,赢得经济体统筹力量的时机。
陈灏(安捷证券CEO):本地生活领域是阿里非常看重的领域,饿了么也是排在美团后面中国外卖第二大巨头,两家的市场份额占比分别是60%和30%。我认为这两大巨头未来将很长一段时间引领中国的外卖市场。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两个季度双方补贴力度有所减弱,从财报数据来看,美团的利润也在扩大。
《红周刊》:优酷土豆、音乐、游戏、影业等大文娱板块被很多投资者视为阿里业绩的“拖油瓶”,您是如何看待阿里大文娱板块的?
雪球大V@Ricky(职业投资人):目前来看,阿里的大文娱业务并不那么令投资人满意,但这是阿里整个商业板块里面不得不做的领域,因为阿里是一个流量黑洞。同时也是一个“流量变现机器”,变现效率比游戏还高,但它需要流量、对流量很渴求,所以它收购高德、优酷、UC等企业,它需要各种各样的流量。虽然截至目前这些业务并没有体现出贡献流量的功能,但长远来看,阿里或许认为这是它所需要的一部分。
分总加和测算,阿里表现为低估
《红周刊》:作为一家航母级平台公司,您是如何给阿里进行估值测算的?
张景舒(多夫曼基金董事总经理):我个人认为阿里当前180多美元的股价是低估的,合理股价区间约在240~250美元,这也分别对应两种估值模式。
如对阿里的各个分支采用分总加和法,预计阿里的每股估值在240美元左右。具体来看,按照现在阿里的市值(约4900亿美元),剔除蚂蚁金服33%权益的500亿估值和阿里云的500亿估值。假设所有其他子公司(盒马、淘鲜达、大文娱、菜鸟、饿了么等等)全部白送,然后调整现金和负债,按照阿里核心业务即电商2020年预期的370亿美元利润来看,阿里估值只有10倍左右。
而从每股自由现金流角度来看,过去五年年化收益 32%,而阿里如果停止对其他烧钱业务的投资,则维护性自由现金流的收益会更高,因此笔者认为3%的自由现流收益应对应其合理股价。而2019财年阿里每股产生了7.5美元的自由现金流,如果给予3%的自由现金流收益,那么阿里每股的價格应该在250美元。
陈海涛(大湾汇投资人、私募基金经理):腾讯大部分业务都是盈利的,分类估值也相差不大。阿里除了淘宝、天猫B2B和蚂蚁金服业务,其他几乎都是亏损的,所以分类估值,把盈利业务按PE算,亏损业务按一级市场估值算,估值往往会高一大截。
我认为如果按照分总加和方法估算,需要把亏损的引流业务都算进盈利的电商业务里面,包括跨境电商和新零售业都应该放进来,对应的PE要下降。而蚂蚁金服、阿里云可以单独算估值。在这样的分总加和之下,阿里目前的估值是合理偏高一点。
杜可君(格雷资产副总经理、合伙人):我认为阿里的估值是合适的,是可以配置的,但不是超配的时候。
《红周刊》:阿里最近在公司愿景中加了一个“好”字,即“成为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您认为阿里是值得投资的“好公司”吗?
陈灏(安捷证券CEO):好公司有很多个维度。从投资人角度出发,我认为能长期为股东带来优秀回报的就是好公司。阿里巴巴从创立以来给投资人创造上了数以万倍的回报,短期来看,2014年阿里赴美IPO价格为68美元/股,截至美股21日收盘ADR价格为184.86美元/股,5年回报170%。作为港股目前最优秀的公司之一,我认为投资者可以予以特别关注。
张景舒(多夫曼基金董事总经理):我也认为阿里是家值得投资的好公司。作为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对阿里这家企业多少有一些偶像崇拜。我也一直持有阿里的股票。
阿里过去几年,从一个传统电商逐渐转变成了一个以数据为中心的集团公司。它依靠其庞大的电商平台、金融服务,与物流生意产生的天量交易数据转战云计算、大文娱及其他O2O服务。具有进化能力的团队,以客户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叠加独一无二的网络效应,这些让阿里巴巴的触角延伸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腾讯:“克制性格”预留发展空间千亿级业务持续放量
腾讯三季报没有反映其递延收入,该收入规模为545亿港元。从游戏、网络广告等核心业务来看,腾讯业绩释放的可持续性是能够预期的。其中,游戏、广告和金融科技都具备营收千亿的能力。在估值方面,因为各种因素腾讯部分业务业绩难以释放,进而导致公司估值难以走高,但恰恰如此才给了当前腾讯一个较为“安全”的价格。
热门新品和海外市场爆发将保证腾讯游戏业绩表现
《红周刊》:腾讯三季报显示,公司营收同比增长为21%,其四大核心业务——网络游戏、社交网络、网络广告,以及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中,有三大业务存在增速放缓的现象。先看网络游戏业务,从2011年至2017年平均40.1%的增速到今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长11%,国内网游市场份额下滑到31.1%。您对此是怎么看的? 杜可君(格雷资产副总经理、合伙人):今年三季度,腾讯的递延收入为545亿港元,这部分收入没有反映到三季报中,所以手机游戏财报显示的增速为25%,但真实增长我认为可以达到30%。
腾讯游戏明年的收入或进一步加快,因为收购的Super Cell可以并表了。
雪球大V@Ricky(职业投资人):我对腾讯游戏的业绩也比较乐观,我预期四季度到明年上半年就应该会表现不错。因为三季度腾讯游戏的预收款出现增加,说明很多用户已经开始充值,这些收入到四季度会得到确认。而且从今年三季度开始,腾讯的很多游戏,如《和平精英》《龙之谷》等也都开始进入变现阶段,考虑到手游的寿命在1年左右,明年二季度之前,腾讯的游戏业务都将有比较好的表现。
叶桦(云一资产总经理):就腾讯而言,旗下的多款游戏正处于新老交替的生命周期中,《龙与地下城》《穿越火线》等很多端游进入运营末期,手游方面,《王者荣耀》的收入增速也在逐步放缓。但受政策因素影响,腾讯新游戏的收入并没有跟上,特別是被视为重要增长来源的《PUBG:刺激战场》,在长达近一年的免费运营后,最终通过改名《和平精英》等一系列手段,才终于2019年的5月开始正式收费。虽然《和平精英》为三季度手游收入贡献了24.6%的增长,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腾讯前三季度在游戏板块的整体收入。
腾讯游戏的未来发展需要多个方向的拓展与转型。如对于国外市场的大力拓展,目前,随着《PUBG Mobile》及《Arena of Valor》(王者荣耀海外版)在海外的推广,以及腾讯对于全球化赛事的运营,游戏海外收入接近30亿元,已占到整体收入10%,而四季度伴随着Supercell的并表,海外收入占比将进一步提升。伴随着政策环境的整体转暖,以及腾讯超级IP下新手游产品的上市预期,腾讯在网络游戏市场的地位仍将处于不可撼动的地位。
头条广告爆发,但腾讯广告业务空间更大
《红周刊》:再看网络广告业务,腾讯网络广告过去十多年都保持在年均50%左右的增速,但今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长为13%。这是哪些原因导致的?难道是业务见顶?
叶桦(云一资产总经理):首先,从宏观上看,随着经济形势的下滑,整个广告行业的增速都出现了放缓。
从渠道上看,腾讯占有绝对领先优势的社交广告领域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微信朋友圈的广告收入随着广告库存及曝光量增加而上升。简化广告格式及推出更多视频广告的库存,令移动广告联盟收入上升。受惠于日活跃账户数及广告曝光量的增长,以及新的插屏广告及视频贴片广告,微信小程序广告收入亦有所增加。但受到排播等因素影响,腾讯广告收入另一大来源媒体广告同比下滑28%。
从策略上看,短视频以及移动新闻成为了网络广告收入的前沿增长点,而这两个领域恰好是字节跳动(今日头条及抖音)的强势领域,腾讯也多次表示要发力短视频领域,并大力对于微视进行了推广,虽然效果不甚明确,但腾讯发力短视频的方向不会动摇,未来将结合其在社交网络方面的优势继续加码。
雪球大V@Ricky(职业投资人):微信广告作为腾讯效果广告最大的“阵地”,未来释放利润的空间还很大,从投放的精准度、产品的创新度、广告位数量、客单价等都有优化的空间,所以现在“言顶”有点早了。
杜可君(格雷资产副总经理、合伙人):广告是经济的晴雨表,腾讯广告收入可能反映了宏观经济的“底”在哪里,只要预期经济稳中向好,那么其广告收入未来大概率只升不降。
《红周刊》:有消息称今日头条今年前十个月的广告收入接近1000亿元,这超过了腾讯481.77亿元的网络广告收入。可以说头条在“侵蚀”腾讯广告的市场吗?
雪球大V@Ricky(职业投资人):“侵蚀”谈不上。对于今年的腾讯,即使再给它500亿的广告额它也消化不了,因为微信目前提供不了那么多广告位。微信在广告投放上很克制,不会贸然增加广告的投放数量,所以短期内超过今日头条的可能性不大,但未来空间是很高的。
腾讯云与阿里云“联合”开拓新赛道
《红周刊》:腾讯三季报的亮点在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这块业务在2015年以前占比不到5%,今年前9个月占比提高到26.3%。该项业务未来几年的增速会否有进一步的提高?
杜可君(格雷资产副总经理、合伙人):金融科技未来会成为腾讯的重要看点,2018年腾讯的备付金收入超过30亿元,2018年四季度备付金收入下降为15亿元左右,今年一季度备付金收入清零,二季度、三季度也没有备付金收入。
相比之下,去年金融科技板块的收入很高,腾讯云在此基础上三季度依然增长了29.6%是很难得的。如果把去年备付金带来的收入减掉,今年前三季度腾讯云的收入增长大约在60%左右。
叶桦(云一资产总经理):从金融科技领域来讲,未来有更大想象空间的领域在于财富管理,因为金融永远是裂变的生意,更多用户资金流转和沉淀,促使平台金融科技服务增长。尤其是在财富管理方面,理财通用户数同比翻倍,将驱动总客户资产的增长,也带来公司收入的增长。
《红周刊》:腾讯云计算业务也保持了高速增长,虽然规模上逊于阿里,但增速上超过了阿里。您怎么看阿里和腾讯在云计算方面的竞争情况?
陈海涛(大湾汇投资人、私募基金经理):云计算至关重要,是产业互联网的抓手,而且客户的迁移成本很高,所以都采用了亏损扩大市场份额的策略,这也让第三名及以后的玩家亏损,例如金山云亏损严重。
云计算可以细分为硬件层/IaaS、软件层/PaaS和应用服务/SaaS。阿里和腾讯在硬件层都很强。软件层方面主要在于做好开源系统,这也是做好云计算的前提。而在开源方面阿里国内第一,腾讯去年才开始重视,其他云计算玩家就相差太远。应用服务层面则主要比拼的是平时的业务能力。腾讯线上擅长游戏、视频和微信账号入口;线下有小程序切入各种场景,为用户提供便利的同时,方便第三方吸引用户。因此,很多创业者和中小互联网公司会倾向于选用腾讯云。而阿里则擅长电商、批发零售、跨境电商、金融和新零售领域,比较受政府和大型企业的青睐。 总体上看,腾讯阿里的云计算在应用场景方面都很强大,未来预计将呈现两强格局。
叶桦(云一资产总经理):腾讯拥有中国最大规模的互联网用户,在C端有众多触达用户的场景,从垂直行业入手,其云业务重点布局在游戏、视频、直播、电商、生活服务等泛互联网领域,更加倾向场景化为用户提供服务。
阿里作为国内云服务的领导者,其To B端的优势也十分明显,而且其底层技术与硬件架构相比腾讯更加成熟。同时,由于其在芯片领域的布局,未来类似于“含光800”(阿里巴巴研发的高性能的AI推理芯片)此类其自研的特定领域的ASIC芯片,将为其在垂直领域带来性能上的优势以及壁垒。
雪球大V@Ricky(職业投资人):和腾讯云对比的话,阿里目前从布局、服务能力、团队能力、产品等都是市面上最领先的,整体比腾讯强很多。腾讯的优势在于有强大的小程序布局,企业所用的云计算服务器可能会慢慢转移到腾讯上面。但腾讯仅仅凭借小程序想要赶超阿里可能性不太大,因为布局、基础建设、服务能力等是比小程序更关键的因素。
腾讯当前股价“安全垫”较高
《红周刊》:腾讯近十年来的市盈率大体上在40~50倍之间波动,当前在33倍左右。这样的估值情况和腾讯的盈利水平是否匹配?腾讯现在值不值得买?
杜可君(格雷资产副总经理、合伙人):腾讯营收同比增长率在20%左右,我认为市盈率33倍是合适的。
余晓光(泽诚资本合伙人):腾讯本质是一个流量公司,5G时代流量会变大几十倍,腾讯也将优先享受此波红利。尤其是现在这个转折点上,5G还未清晰,而现有业务显示出有很好的支撑并持续向好的趋势下,现在的价格起码是比较“安全”的。
而无论是腾讯还是阿里,在经济发展科技的发展过程中,都属于冲浪型企业。在腾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经历过比现在更困难的时刻,对头部的科技公司,投资者一定要给予耐心。
陈海涛(大湾汇投资人、私募基金经理):对于2.83万亿人民币市值的腾讯而言,估值还是要看利润和市盈率的。当前,对于成长股估值也要看未来几年的增速和PEG。个人预计,2019年腾讯净利润约1000亿人民币,动态PE28倍,相较于未来产业互联网突破之前预估的20%左右营收和利润增速、PEG1.4>1,估值还是偏高。
但对超长线投资者来说,当前略高的估值对其投资影响可能并不大,优秀的公司或许有惊喜,应该适度有溢价,这主要取决于每个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偏好。
《红周刊》:从业务空间来看,您认为腾讯旗下哪些细分业务有望发展为千亿规模的业务?
杜可君(格雷资产副总经理、合伙人):我认为游戏、广告和金融科技可以,其他方面比如音乐、视频、文学、体育等领域成为千亿级别的可能性不大。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腾讯未来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游戏公司,包括游戏的开发、运营、周边。
《红周刊》:在财报之外,腾讯在11月初传递出“用户为本、科技向善”的新愿景,还将公司在AI、机器人、量子计算、5G、边缘计算、IoT物联网等领域的设想和布局公之于众。您怎么评价腾讯的科技向善以及前沿布局?
叶桦(云一资产总经理):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5G网络的大范围应用,无论是数据信息的采集点以及数据信息发布点都将以几何级数大幅地提升,而线下这一系列的采集点及发布点,就对应了我们说的IOT终端等大量硬件设备。因此,无论是阿里成立平头哥、百度Allin自动驾驶人工智能,都是希望在未来信息化程度更高的时代从信息的最终端开始取得自身的竞争优势。腾讯过去已经通过大量的投资在各个科技前沿领域进行了布局,已经进行了大量资金的投入,目前的设想与布局并不是突发奇想,后续公布后将进行的是对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杜可君(格雷资产副总经理、合伙人):“科技向善”一直是腾讯坚持的原则,虽然网络内容很容易让人上瘾,但腾讯并没有根据用户的喜好投其所好,而是希望更客观、更理性地帮助用户认识世界。例如游戏领域,腾讯启动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在广告上的投入也没有采取杀鸡取卵的方式;在视频推送方面,腾讯不会因为用户喜欢“猫咪”的视频就一直推送相关内容,而是希望用科技将人们引导到更有质量的生活上去,用科技提升社会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