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经历积极思考、合作交流、汇报展示等活动过程,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碰撞的舞台,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尽力用精准、清楚、科学的讲授,通过富有启发性、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积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或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说互听,扬长避短,让学生在畅所欲言、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思维碰撞,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进行思维碰撞,突破知识重难点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思维的出发点。所以,设置有针对性、有启发性、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为思维碰撞的切入口非常关键。在一节课中,讲授目标最主要的是突破知识的重难点。所以,可以紧紧围绕学科内容的重难点知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識。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弄清楚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和算法,我有针对性地进行以下设问:
师: + 等于多少?你能算出结果吗?你是怎样想的?
生1:3个 和1个 合起来是4个 ,即 。
生2: 和 的分数单位相同,都是 。
师: + 的和是 ,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经过思维碰撞后,教师总结:分母不变,说明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把两个分子相加。也就是说,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可以直接相加。
又例如,在讲授“平均数”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它是一个虚拟的数,能较好地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这个重难点知识,我通过创设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境,让学生算出“平均每人收集13个”。
师:这个“13”是否是他们每个人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实际数量吗?
师:这里的“13”不是他们每个人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实际数量,而是什么?
师:而是相当于把4个人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获得一样多的数。它是一个虚拟的数,可以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这里,13便是14、12、11和15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师:现在我们把刚才这组数据的平均数13和这4个实际收集的数量比较一下,它们大小怎样?
生:平均数13比最大数15小,比最小数11大。也就是说平均数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能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也就是说这个小组收集瓶子的平均个数是13。
在这个交流过程中,我通过层层追问,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对比与分析,让学生及时、直观地观察、体会到:这里的平均数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到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它是一个虚拟的数,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从而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在数学课堂中,针对学科内容的重难点适时提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从而在思考、交流中深入地去理解、掌握知识。
二、进行思维碰撞,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想方设法地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方式、多种教学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出多种不同的、独特的解题策略,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解决同一个问题,从而发展、拓宽学生的思维。
三、进行思维碰撞,体味思考的乐趣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课堂上,我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争辩等思维活动中,用思维点燃思维,用智慧点亮思维,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灵动的舞台,让数学成为启迪智慧的艺术体操,让学生一次又一次通过思维碰撞去解决问题,体味到思考带来的乐趣。
四、进行思维碰撞,构建和谐的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一过程就需要教师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思维碰撞,充分体验探究过程。而没有同等的“师生对话”就不会发生真正的思维碰撞。思维碰撞的课堂是尊重数学思维差异的舞台,是培养学生个性思维的平台,也是培育学生民主思想的平台。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师生都要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批判和包容,师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这样,才能构建轻松、愉悦与和谐的数学课堂。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要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碰撞的大舞台,让他们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思考、讨论、交流、争辩中用思维点燃思维,用思维点亮智慧,提升自身的数学素质。
在教学中,我尽力用精准、清楚、科学的讲授,通过富有启发性、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积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或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说互听,扬长避短,让学生在畅所欲言、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思维碰撞,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进行思维碰撞,突破知识重难点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思维的出发点。所以,设置有针对性、有启发性、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为思维碰撞的切入口非常关键。在一节课中,讲授目标最主要的是突破知识的重难点。所以,可以紧紧围绕学科内容的重难点知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識。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弄清楚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和算法,我有针对性地进行以下设问:
师: + 等于多少?你能算出结果吗?你是怎样想的?
生1:3个 和1个 合起来是4个 ,即 。
生2: 和 的分数单位相同,都是 。
师: + 的和是 ,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经过思维碰撞后,教师总结:分母不变,说明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把两个分子相加。也就是说,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可以直接相加。
又例如,在讲授“平均数”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它是一个虚拟的数,能较好地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这个重难点知识,我通过创设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境,让学生算出“平均每人收集13个”。
师:这个“13”是否是他们每个人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实际数量吗?
师:这里的“13”不是他们每个人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实际数量,而是什么?
师:而是相当于把4个人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获得一样多的数。它是一个虚拟的数,可以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这里,13便是14、12、11和15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师:现在我们把刚才这组数据的平均数13和这4个实际收集的数量比较一下,它们大小怎样?
生:平均数13比最大数15小,比最小数11大。也就是说平均数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能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也就是说这个小组收集瓶子的平均个数是13。
在这个交流过程中,我通过层层追问,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对比与分析,让学生及时、直观地观察、体会到:这里的平均数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到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它是一个虚拟的数,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从而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在数学课堂中,针对学科内容的重难点适时提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从而在思考、交流中深入地去理解、掌握知识。
二、进行思维碰撞,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想方设法地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方式、多种教学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出多种不同的、独特的解题策略,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解决同一个问题,从而发展、拓宽学生的思维。
三、进行思维碰撞,体味思考的乐趣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课堂上,我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争辩等思维活动中,用思维点燃思维,用智慧点亮思维,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灵动的舞台,让数学成为启迪智慧的艺术体操,让学生一次又一次通过思维碰撞去解决问题,体味到思考带来的乐趣。
四、进行思维碰撞,构建和谐的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一过程就需要教师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思维碰撞,充分体验探究过程。而没有同等的“师生对话”就不会发生真正的思维碰撞。思维碰撞的课堂是尊重数学思维差异的舞台,是培养学生个性思维的平台,也是培育学生民主思想的平台。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师生都要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批判和包容,师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这样,才能构建轻松、愉悦与和谐的数学课堂。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要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碰撞的大舞台,让他们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思考、讨论、交流、争辩中用思维点燃思维,用思维点亮智慧,提升自身的数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