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把这些读书场,切割成一个个细节,重组后无限放大,我们会发现,它们被智慧、品位、质感、享受等字眼包围,且以一种尊贵高傲的姿态静默于我们面前—先有读书场,才有阅读之趣味。
这是一个万事万物皆受到网络冲击的时代。你身边随手可触及的任何东西,都逃不过这个数码时代的吞噬,包括人们的阅读习惯—越来越多人选择了用iPad、手机作为承载虚拟图书的媒介,进行快餐式的阅读。书面阅读真的已经被遗忘?当然不是。并非所有人都醉心于信息泡沫般的阅读。身为成功的商人和财经作家,吴晓波就经营着一家蓝狮子时尚书店。书店坐落在杭州最美的西湖边上,开了三年还没有盈利—吴晓波愿意花这个钱,来滋养人们的阅读。因为,“人们不可能在没有书店的地方生活”。
今天,读书的动机不再是单纯的获取知识,也是在追求阅读的愉悦体验。古人读书极为讲究,必以恭敬庄重之势对待—读书前,势必沐浴焚香,才敢正襟危坐,开卷获益。而我们今天所推崇的实体阅读,也超越了知识获取这个本源,更接近于古人读书的态势,成为文化仪式的一种存在。到底怎样的去处,才是理想的读书之处?这些读书场必须以承载文化的图书为核心,并给热爱文化艺术的人提供梦想。他们转换了一成不变的规模和形式,开始营造更为舒适的阅读氛围和环境。沙龙、展览、讲座等多种文化传播形式以这里为根据地走向了大众,读书场转型成为文化输出的重要场所。
读书场的另一个解读是“乌托邦”。它出现在哪儿,便是哪个城市的缩影;它带着何种气质降落,便是何种理想的依托。在实体阅读逐渐消失的今天,这些“乌托邦”式的存在,以沉默却真实的力量,召唤着内心仍旧尚存理想的人们。这一切正如写在巴黎最著名的莎士比亚书店的外墙上,诗人惠特曼那句最著名的诗:“过路的陌生人,你不知道我是如何热切地望着你。”
理想的奢侈复活
“定是常住,便成方所”。与最奢侈的品牌比邻,却依然拥有理想主义的风骨。方所,是奢侈的精神家园,也是文学的原乡。
“这里更像是一个生活馆。传递美学,传递一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是,这种美学生活观念是通过服装、生活用品等来传递的。当然,还有最重要的部分,阅读。”谈起方所,其投资人毛继鸿如是说。
“地球小如鸽卵 / 我轻轻地将它拾起 / 纳入胸怀。”在方所员工穿着的制服上,绣着诗人周梦蝶的这首《刹那》。从书店的柱子,到咖啡座的黑板,都镶嵌着这样美好的诗句。这些四处散落的诗句仿佛在向你宣告,方所,便是这个城市最诗意的所在。有意思的是,方所坐落在广州最为奢华的购物中心太古汇。而方所的“邻居”,是爱马仕、路易威登等全球一线奢侈品的专卖店。如何把物质和精神的两极系在一起?方所正在尝试这种可能。
“定是常住,便成方所”。“方所”二字出自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的这句话。在广州这个时常被诟病为“文化沙漠”的商业之都,方所的出现,让人们对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产生了新的期待。在毛继鸿看来,这正是方所的目标—为对文化抱有梦想的人,造一座实现归属的城。
作为中国第一个设计师品牌的创建人,毛继鸿如同一个实验者,试图努力打破行业的各种规则。“例外”打破了人们对服装品牌的固有思维,但很可惜并未向更广的领域伸展。“服装店这个外壳限制了尝试的可能性”。于是,今天的方所集合了多元、浪漫、精致、创新、文艺等等的尝试—某种程度上说,毛继鸿将自己在“例外”中未竟的理想主义延续至方所里。一进方所,首先看到的就是“例外”品牌的服饰,走近了,又见展览艺廊和生活用品区,中间还有一个飘着香气的咖啡空间。多元且具备生活美学的元素组合,是方所作为一个立体文化空间的独到之处。这里不仅仅是一家书店,更是一个生活馆,向人们传递精致、唯美、高品位的生活方式。
图书依然是这里的文化核心。超过5万种、逾9万册的图书,被放置在蜿蜒环绕的书架上,供人们寻觅探索。这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书籍,内容涵盖设计、建筑、文学、艺术等领域。方所对于书籍的选择有自己的见解:不要教科书、不要畅销书、不要偶像书。方所的运营总监谭白绢说,“我们的工作,是从浩瀚的书海里整理出一些符合人文需求的东西,来与读者交流。” 除了静态的陈列文化产品,方所同时也兼任着文化传播者的身份。每个周末,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等待着一个又一个优秀的作家出现在这个书店中,和读者们近距离的分享文学的乐趣。
在这个连咖啡、茶、蛋糕前都串连着诗句的地方,阅读的乐趣被放大成一种惬意而高贵的生活方式。闻着咖啡的香气,听着杯盘与交谈的声响,来一场从书里走向世界的神游。在方所这条小径上,人们逃脱了枯燥的日常,走向难能可贵的文学体验。
全天候精神粮仓
如果说方所是奢华的文化体验,那么,大众书局则具有一种亲民的气质。透过浓浓的旧上海风情,你触碰到的,是精神粮食的温度。
深夜的上海。福州路的大众书局,依然可以看到人们醉心于静谧书香中的情景,你若是想要重温古人秉烛夜读的场景,还能到书店里的咖啡吧,点上一壶清茶,享受书香在手、茶香作伴的乐趣。这种氛围,让人一时忘了这里实际上是书的销售地。人们更宁愿将它当做一个安宁雅致的读书场。“很多人加班收工后,想找个地方可以坐着聊聊天、看看书、喝喝咖啡;又或者他们刚在一个夜场玩到筋疲力尽,回到家又一时兴奋得睡不着,就选择来这里,安静一会儿。”大众书局的店长吴坚说。一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意味着什么?你再也不用担心夜里涌起翻书阅读的冲动,这里就是你写意阅读的栖息地。“它能给那些白天忙于工作无暇逛书店的不同需求人群,更安静、更深入的阅读体验。”
吴坚给出的销量计时表显示,凌晨一点是图书销售的分水岭,在此之后几乎没有销量,人们过来书店,只是为了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而大众书局甘愿用这种几乎没有营业额的“牺牲”,来成就实体书店在现代社会的可贵。“我们做过市场调研,发现大众书局的目标读者大部分对图书折扣并不感兴趣,更多关注的是服务品质和阅读氛围。”因此,大众书局为这些精英读者群提供了更为专业和细致的服务。就陈列的图书种类来说,这里的书目不仅囊括了畅销的人文社科类和文学类图书,更有艺术设计类、计算机类、外文教学类、少儿读物类等,以迎合读者的需求。
除了24小时全天候的营业特色,大众书局在营造阅读氛围方面也很有一套。书店的装修带有老上海石库门风情,墙上四处挂有《良友》报刊,让你瞬间进入旧上海的风情中。店内随处站有身着民国女生装的“选书师”,根据你的喜好为你选择最适合的书目。在宽敞的走道上漫步,寻找高大书架上的心头好,让人心情随之平静。而店外快节奏的生活,顿时也被抛诸脑后。“读书是一种本能的精神需求和享受。”吴坚说,“我们要把这家店建立成上海的文化新地标,而不是一条地标路上的一家普通书店。”
在城市中心读书
在深图,属于城市的节奏被放慢。人们不再追逐于速度和效率,而是选择在厚厚的书本中漫游、栖息。
深圳这座城市,年轻、张扬,总是尝试着许多在别的城市里无法实现的、不可能的任务—比如活生生的把整座城市的文化艺术中心安放在城中最为中心的黄金地段。深圳的中轴线地带,就同时拥有这个城市最为繁华的金融中心,和最为安谧的莲花山公园。深圳图书馆,也被设置在这附近。
“世界上最忙碌的图书馆”,国际图联副主席鮑顿这样定义它。深图每天都要面对成千上万前来借阅图书的市民。忙碌,是很多人对深图的第一印象。庞大的藏书量、丰富的图书种类、人性化的服务以及高科技的设施,让这座现代化的图书馆成为市民们最热衷的去处。仿佛有人给它安装上了精细的陀飞轮,让图书馆在每日的忙碌之中却也保持着有条不紊的效率。这并未能完全概括读书人对深图的喜爱。人们来到这里,期冀着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更好的享受阅读的乐趣。与其说深图是公共设施,倒不如说它是一件兼具实用性的艺术品—这一点从你第一眼看到它时便确信无疑。
这座建筑从里到外渗透着强烈的设计感,而设计所涉及的元素,都是建立在营造更加舒适的阅读体验的基础上。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亲自操刀了深图的设计。在建筑本身的架构上,图书馆拥有优雅独特的造型,一个开放而多元的文化空间展露在人们面前。图书馆的外墙采用“黄、红、青、白、黑”五色,蕴含中国传统五行的理念,融汇出东西方的文化韵味。这种网状的玻璃墙面设计还有更實际的用处—光线能从各个角落洒进来,人们得以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中读书。
宽敞的空间,加上错落有致的层次,让图书馆的每一层都散发着截然不同的美感。不经意抬头,便能见得屋外时尚都市的高楼大厦,这种穿越感也让人感到惊喜—一墙之隔,便能隔出一个属于阅读者的天堂。每一张阅览室的桌子上,都隐蔽的安置着一盏灯,所以,即便是到了光线昏暗的夜晚,人们依然能够舒适的阅读。除了普通的座椅,许多人则更喜欢坐在图书馆随处可见几何图形组合式的沙发上看书。绿色植物散落在图书馆的每个角落,让这里连连散发出温馨的气息。图书馆里鸦雀无声,只偶尔听得翻动书页的声响。在这里,你能看到孩童捧着故事书坐在小板凳上,能看到老人在书架间穿行挑选,也能看到年轻人津津有味的蹲在台阶上看书,仿若进入了无人之境。这样安静的画面,映在眼底却是热烈而忙碌的。
在深图的沙发上品完一本好书,带着意犹未尽的喜悦,到旁边的音乐厅里欣赏一出歌剧,是这个城市品位生活的最佳体现。
书 在哪里读
从咖啡的香气,到柔软的沙发,再到细心周到的服务。为了让读书成为一件诗意的事,读书场的经营者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也多亏了这些读书场所的存在,让阅读成为漫游于手中的珍宝,从而让我们更真实地触摸到文化的脉搏。
诚品书店@台湾
关键词:不打烊的创意 台湾的地标是什么?台北的101大厦?但有人会告诉你,诚品书店才是台湾的象征。作为台湾最有名的文化品牌,诚品的价值不仅在于整体提升了台湾文化的形象,同时也在不经意间拉动了台湾的旅游业。创意,永远是诚品的第一准则。从台北仁爱路圆环的小型人文艺术书店开始,诚品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同时经营各地特色书店、艺文展演活动、生活风格商场和美食餐旅事业的复合式品牌。更让人所津津乐道的,是诚品敦南店的24小时营业模式,这让晚睡的人们得以享受知性的夜生活。上海大众书局如今的全天候开放,也正是向诚品看齐。(诚品供图)
库布里克书店@香港
关键词:跟着电影漫步 在寸土如金的香港,能找到一家开在一楼的书店实属难得,库布里克书店便是极为罕见的一处。如果你是个电影迷,这里将是你的天堂。顾名思义,书店名源自电影大师库布里克,店里卖的也是电影书。书店还为热爱文艺的其他族群读者准备了文学、文化、艺术、时装甚至音乐杂志。在这个看似咖啡馆的书店里,你可以选择停留在书架间的坐垫上,也可以捧着书席地而坐,怎么舒服怎么来。除了贩卖电影文化精神之外,库布里克还是一个艺术家的根据地——漫画家在这里开过工作坊,歌手也做过音乐会,演员还举行过小型剧场演出(库布里克供图)
先锋书店@南京
关键词:先锋一如既往 南京曾经是一个被实体书店包围着的城市,然而,“新知”、“耕耘”、“作家”、“国学”等书店相继关门,先锋书店却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文化理想。读者用来形容先锋书店的话中,最美的也许是这一句:“人们因为去了先锋书店,一生行走的路线都给间接地改变了。”这是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书店”的地方。思想者罗丹的雕塑、象征信仰的十字架、古旧的桌椅茶杯,还有柱子上浇铸的诗篇,都给这个书店增添了不少先锋的理想主义色彩。免费的茶水供应,舒适的阅读空间,还有任君翻阅的书,这里就如同一个南京人的会客厅,接待着人们一场又一场的文化聚会。(先锋书店供图)
单向街书店@北京
关键词:思考改变世界 单向街大抵是读书人共同的梦想。在北京,读书人许知远打造了这个文艺青年的精神栖息地。原本安址在圆明园的单向街,由于房租和客流的原因,如今已经搬到了朝阳公园西边的蓝色港湾。从偏僻安静的院落来到灯红酒绿的闹市,单向街的韵味却依然未改。“单向街”取名自德国著名思想家本雅明的同名著作《单向街》,这个忧郁的作家曾经是许知远的最爱。这里出售书籍,同时也向读者传递谈话、影像和思想。所有的内容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We Read The World,印在书店出版物扉页上的这句话,就是单向街的宗旨。他们呼唤读者的口号是,“欢迎到单向街来,读书、思考、改变这个世界。”(拍摄|吴久久)
这是一个万事万物皆受到网络冲击的时代。你身边随手可触及的任何东西,都逃不过这个数码时代的吞噬,包括人们的阅读习惯—越来越多人选择了用iPad、手机作为承载虚拟图书的媒介,进行快餐式的阅读。书面阅读真的已经被遗忘?当然不是。并非所有人都醉心于信息泡沫般的阅读。身为成功的商人和财经作家,吴晓波就经营着一家蓝狮子时尚书店。书店坐落在杭州最美的西湖边上,开了三年还没有盈利—吴晓波愿意花这个钱,来滋养人们的阅读。因为,“人们不可能在没有书店的地方生活”。
今天,读书的动机不再是单纯的获取知识,也是在追求阅读的愉悦体验。古人读书极为讲究,必以恭敬庄重之势对待—读书前,势必沐浴焚香,才敢正襟危坐,开卷获益。而我们今天所推崇的实体阅读,也超越了知识获取这个本源,更接近于古人读书的态势,成为文化仪式的一种存在。到底怎样的去处,才是理想的读书之处?这些读书场必须以承载文化的图书为核心,并给热爱文化艺术的人提供梦想。他们转换了一成不变的规模和形式,开始营造更为舒适的阅读氛围和环境。沙龙、展览、讲座等多种文化传播形式以这里为根据地走向了大众,读书场转型成为文化输出的重要场所。
读书场的另一个解读是“乌托邦”。它出现在哪儿,便是哪个城市的缩影;它带着何种气质降落,便是何种理想的依托。在实体阅读逐渐消失的今天,这些“乌托邦”式的存在,以沉默却真实的力量,召唤着内心仍旧尚存理想的人们。这一切正如写在巴黎最著名的莎士比亚书店的外墙上,诗人惠特曼那句最著名的诗:“过路的陌生人,你不知道我是如何热切地望着你。”
理想的奢侈复活
“定是常住,便成方所”。与最奢侈的品牌比邻,却依然拥有理想主义的风骨。方所,是奢侈的精神家园,也是文学的原乡。
“这里更像是一个生活馆。传递美学,传递一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是,这种美学生活观念是通过服装、生活用品等来传递的。当然,还有最重要的部分,阅读。”谈起方所,其投资人毛继鸿如是说。
“地球小如鸽卵 / 我轻轻地将它拾起 / 纳入胸怀。”在方所员工穿着的制服上,绣着诗人周梦蝶的这首《刹那》。从书店的柱子,到咖啡座的黑板,都镶嵌着这样美好的诗句。这些四处散落的诗句仿佛在向你宣告,方所,便是这个城市最诗意的所在。有意思的是,方所坐落在广州最为奢华的购物中心太古汇。而方所的“邻居”,是爱马仕、路易威登等全球一线奢侈品的专卖店。如何把物质和精神的两极系在一起?方所正在尝试这种可能。
“定是常住,便成方所”。“方所”二字出自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的这句话。在广州这个时常被诟病为“文化沙漠”的商业之都,方所的出现,让人们对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产生了新的期待。在毛继鸿看来,这正是方所的目标—为对文化抱有梦想的人,造一座实现归属的城。
作为中国第一个设计师品牌的创建人,毛继鸿如同一个实验者,试图努力打破行业的各种规则。“例外”打破了人们对服装品牌的固有思维,但很可惜并未向更广的领域伸展。“服装店这个外壳限制了尝试的可能性”。于是,今天的方所集合了多元、浪漫、精致、创新、文艺等等的尝试—某种程度上说,毛继鸿将自己在“例外”中未竟的理想主义延续至方所里。一进方所,首先看到的就是“例外”品牌的服饰,走近了,又见展览艺廊和生活用品区,中间还有一个飘着香气的咖啡空间。多元且具备生活美学的元素组合,是方所作为一个立体文化空间的独到之处。这里不仅仅是一家书店,更是一个生活馆,向人们传递精致、唯美、高品位的生活方式。
图书依然是这里的文化核心。超过5万种、逾9万册的图书,被放置在蜿蜒环绕的书架上,供人们寻觅探索。这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书籍,内容涵盖设计、建筑、文学、艺术等领域。方所对于书籍的选择有自己的见解:不要教科书、不要畅销书、不要偶像书。方所的运营总监谭白绢说,“我们的工作,是从浩瀚的书海里整理出一些符合人文需求的东西,来与读者交流。” 除了静态的陈列文化产品,方所同时也兼任着文化传播者的身份。每个周末,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等待着一个又一个优秀的作家出现在这个书店中,和读者们近距离的分享文学的乐趣。
在这个连咖啡、茶、蛋糕前都串连着诗句的地方,阅读的乐趣被放大成一种惬意而高贵的生活方式。闻着咖啡的香气,听着杯盘与交谈的声响,来一场从书里走向世界的神游。在方所这条小径上,人们逃脱了枯燥的日常,走向难能可贵的文学体验。
全天候精神粮仓
如果说方所是奢华的文化体验,那么,大众书局则具有一种亲民的气质。透过浓浓的旧上海风情,你触碰到的,是精神粮食的温度。
深夜的上海。福州路的大众书局,依然可以看到人们醉心于静谧书香中的情景,你若是想要重温古人秉烛夜读的场景,还能到书店里的咖啡吧,点上一壶清茶,享受书香在手、茶香作伴的乐趣。这种氛围,让人一时忘了这里实际上是书的销售地。人们更宁愿将它当做一个安宁雅致的读书场。“很多人加班收工后,想找个地方可以坐着聊聊天、看看书、喝喝咖啡;又或者他们刚在一个夜场玩到筋疲力尽,回到家又一时兴奋得睡不着,就选择来这里,安静一会儿。”大众书局的店长吴坚说。一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意味着什么?你再也不用担心夜里涌起翻书阅读的冲动,这里就是你写意阅读的栖息地。“它能给那些白天忙于工作无暇逛书店的不同需求人群,更安静、更深入的阅读体验。”
吴坚给出的销量计时表显示,凌晨一点是图书销售的分水岭,在此之后几乎没有销量,人们过来书店,只是为了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而大众书局甘愿用这种几乎没有营业额的“牺牲”,来成就实体书店在现代社会的可贵。“我们做过市场调研,发现大众书局的目标读者大部分对图书折扣并不感兴趣,更多关注的是服务品质和阅读氛围。”因此,大众书局为这些精英读者群提供了更为专业和细致的服务。就陈列的图书种类来说,这里的书目不仅囊括了畅销的人文社科类和文学类图书,更有艺术设计类、计算机类、外文教学类、少儿读物类等,以迎合读者的需求。
除了24小时全天候的营业特色,大众书局在营造阅读氛围方面也很有一套。书店的装修带有老上海石库门风情,墙上四处挂有《良友》报刊,让你瞬间进入旧上海的风情中。店内随处站有身着民国女生装的“选书师”,根据你的喜好为你选择最适合的书目。在宽敞的走道上漫步,寻找高大书架上的心头好,让人心情随之平静。而店外快节奏的生活,顿时也被抛诸脑后。“读书是一种本能的精神需求和享受。”吴坚说,“我们要把这家店建立成上海的文化新地标,而不是一条地标路上的一家普通书店。”
在城市中心读书
在深图,属于城市的节奏被放慢。人们不再追逐于速度和效率,而是选择在厚厚的书本中漫游、栖息。
深圳这座城市,年轻、张扬,总是尝试着许多在别的城市里无法实现的、不可能的任务—比如活生生的把整座城市的文化艺术中心安放在城中最为中心的黄金地段。深圳的中轴线地带,就同时拥有这个城市最为繁华的金融中心,和最为安谧的莲花山公园。深圳图书馆,也被设置在这附近。
“世界上最忙碌的图书馆”,国际图联副主席鮑顿这样定义它。深图每天都要面对成千上万前来借阅图书的市民。忙碌,是很多人对深图的第一印象。庞大的藏书量、丰富的图书种类、人性化的服务以及高科技的设施,让这座现代化的图书馆成为市民们最热衷的去处。仿佛有人给它安装上了精细的陀飞轮,让图书馆在每日的忙碌之中却也保持着有条不紊的效率。这并未能完全概括读书人对深图的喜爱。人们来到这里,期冀着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更好的享受阅读的乐趣。与其说深图是公共设施,倒不如说它是一件兼具实用性的艺术品—这一点从你第一眼看到它时便确信无疑。
这座建筑从里到外渗透着强烈的设计感,而设计所涉及的元素,都是建立在营造更加舒适的阅读体验的基础上。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亲自操刀了深图的设计。在建筑本身的架构上,图书馆拥有优雅独特的造型,一个开放而多元的文化空间展露在人们面前。图书馆的外墙采用“黄、红、青、白、黑”五色,蕴含中国传统五行的理念,融汇出东西方的文化韵味。这种网状的玻璃墙面设计还有更實际的用处—光线能从各个角落洒进来,人们得以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中读书。
宽敞的空间,加上错落有致的层次,让图书馆的每一层都散发着截然不同的美感。不经意抬头,便能见得屋外时尚都市的高楼大厦,这种穿越感也让人感到惊喜—一墙之隔,便能隔出一个属于阅读者的天堂。每一张阅览室的桌子上,都隐蔽的安置着一盏灯,所以,即便是到了光线昏暗的夜晚,人们依然能够舒适的阅读。除了普通的座椅,许多人则更喜欢坐在图书馆随处可见几何图形组合式的沙发上看书。绿色植物散落在图书馆的每个角落,让这里连连散发出温馨的气息。图书馆里鸦雀无声,只偶尔听得翻动书页的声响。在这里,你能看到孩童捧着故事书坐在小板凳上,能看到老人在书架间穿行挑选,也能看到年轻人津津有味的蹲在台阶上看书,仿若进入了无人之境。这样安静的画面,映在眼底却是热烈而忙碌的。
在深图的沙发上品完一本好书,带着意犹未尽的喜悦,到旁边的音乐厅里欣赏一出歌剧,是这个城市品位生活的最佳体现。
书 在哪里读
从咖啡的香气,到柔软的沙发,再到细心周到的服务。为了让读书成为一件诗意的事,读书场的经营者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也多亏了这些读书场所的存在,让阅读成为漫游于手中的珍宝,从而让我们更真实地触摸到文化的脉搏。
诚品书店@台湾
关键词:不打烊的创意 台湾的地标是什么?台北的101大厦?但有人会告诉你,诚品书店才是台湾的象征。作为台湾最有名的文化品牌,诚品的价值不仅在于整体提升了台湾文化的形象,同时也在不经意间拉动了台湾的旅游业。创意,永远是诚品的第一准则。从台北仁爱路圆环的小型人文艺术书店开始,诚品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同时经营各地特色书店、艺文展演活动、生活风格商场和美食餐旅事业的复合式品牌。更让人所津津乐道的,是诚品敦南店的24小时营业模式,这让晚睡的人们得以享受知性的夜生活。上海大众书局如今的全天候开放,也正是向诚品看齐。(诚品供图)
库布里克书店@香港
关键词:跟着电影漫步 在寸土如金的香港,能找到一家开在一楼的书店实属难得,库布里克书店便是极为罕见的一处。如果你是个电影迷,这里将是你的天堂。顾名思义,书店名源自电影大师库布里克,店里卖的也是电影书。书店还为热爱文艺的其他族群读者准备了文学、文化、艺术、时装甚至音乐杂志。在这个看似咖啡馆的书店里,你可以选择停留在书架间的坐垫上,也可以捧着书席地而坐,怎么舒服怎么来。除了贩卖电影文化精神之外,库布里克还是一个艺术家的根据地——漫画家在这里开过工作坊,歌手也做过音乐会,演员还举行过小型剧场演出(库布里克供图)
先锋书店@南京
关键词:先锋一如既往 南京曾经是一个被实体书店包围着的城市,然而,“新知”、“耕耘”、“作家”、“国学”等书店相继关门,先锋书店却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文化理想。读者用来形容先锋书店的话中,最美的也许是这一句:“人们因为去了先锋书店,一生行走的路线都给间接地改变了。”这是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书店”的地方。思想者罗丹的雕塑、象征信仰的十字架、古旧的桌椅茶杯,还有柱子上浇铸的诗篇,都给这个书店增添了不少先锋的理想主义色彩。免费的茶水供应,舒适的阅读空间,还有任君翻阅的书,这里就如同一个南京人的会客厅,接待着人们一场又一场的文化聚会。(先锋书店供图)
单向街书店@北京
关键词:思考改变世界 单向街大抵是读书人共同的梦想。在北京,读书人许知远打造了这个文艺青年的精神栖息地。原本安址在圆明园的单向街,由于房租和客流的原因,如今已经搬到了朝阳公园西边的蓝色港湾。从偏僻安静的院落来到灯红酒绿的闹市,单向街的韵味却依然未改。“单向街”取名自德国著名思想家本雅明的同名著作《单向街》,这个忧郁的作家曾经是许知远的最爱。这里出售书籍,同时也向读者传递谈话、影像和思想。所有的内容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We Read The World,印在书店出版物扉页上的这句话,就是单向街的宗旨。他们呼唤读者的口号是,“欢迎到单向街来,读书、思考、改变这个世界。”(拍摄|吴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