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物理从教材的编排可以看出教材是由一系列基本概念、规律、基本的物理实验和简单的理论知识组成的。大纲中对学生的要求也有一定限度,要求培养学生有一定的理解、推理、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实验操作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该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然而“善教者学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劳而功半”,同样对于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现在我所教的初二学生最大的特点是:聪明、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主观能动性较差,针对这些无论是教授者,还是被教授者都应有适当的方式和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作为老师找出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下面就我个人经验,谈谈在物理教学中常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一、教材分析不透彻
教材是教学的第一工具,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他们完全可以流利地阅读它,教师如果只是“背课”而不是“备课”则学生大部分无法理解概念和规律中描述的一切,这就需要教师从教材中挖掘出问题中的关键词或字,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简单的问题下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抓住重点,设法突破,最后又以例题加以引导,让学生学会分析基本问题。例如,分析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在这个定律中要让学生弄清什么是一切?没受力是什么意思?什么是保持?分析后得出的结论,能让学生真正明白,所有存在的物质为“一切”,定律成立的条件是不受力,“保持”既不变,从而理解为什么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而力只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原因。这一基础的牢固不仅为下一节的惯性,也为高中的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有的教师这一节的内容不足二十分钟就可完成,学生对定律的内容也可以背诵,然而一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如何解决,这就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懂得定律的内涵,更无从谈到运用。
因此,教师只有先把教材分析透彻后,才能充分地发挥教材的优点,克服不足,以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处理教材,打开思路,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提高教学质量。
二、实验的作用没得到发挥
所有学物理的人都知道,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物理教材两本,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共四十七个,从数量上也可看出其重要性,它不仅是理论知识的有力证明,也是教学的必要手段,因为初中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实践经历更是匮乏,对抽象的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实验刚好可以弥补这一点,让学生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亲自获得具体的直接的经验,得到清晰的感性认识,以便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概括成为理性的认识,形成物理概念,导出物理规律,并能运用于实际解决问题。
例如,在大气压这一节中提出“液体的沸点会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虽然高原的学生都知道用高压锅煮饭饭更容易熟这一现象,但却不一定明白其中的道理,这可以用实验来演示:用一圆底烧瓶装一大半的水将它烧至沸腾,然后停止加热,用瓶塞塞紧,过几秒钟后,将瓶倒过来用冷水淋在瓶底,会发现水又重新沸腾。这个实验非常生动,它将我们平常无法看见的一些现象,精彩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试想一下还有什么比这更有说服力?
当然,就各校的具体情况而言,每一个实验都做有一定的难度,但大多数不做,这一定会影响教学效果的。在教学中我们不停地告诉学生,物理中的知识是能够运用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然而没有联系实际的东西来证明,这就显得有些难以自圆其说。学习的最好帮手是兴趣,实验则正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首先用智慧的眼光,灵巧的双手,最终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知识就是创造”这一道理。
三、课后习题无法升华
做题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是为了通过具体的分析、推理、解答过程,形成熟练的技巧,增长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教师在此过程中,若能不用“题海战”,而是将课后的习题加以变通,或改变其提问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抓住本质与不变的量,让理论知识在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且联系实际进行补充说明,学生会更容易明白解题的真正意义。
例如,在浮力这一节有一道课后习题,“一个物体重1N,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0.87N,求浮力是多大?这道题可以求完浮力后引导学生求体积(浸没时,物体的体积与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再求物体的质量和密度,从而知道测物体密度的方法不是只有一种,在没有天平和量筒的情况下,有一个弹簧秤也可以达到其目的的。
这样不仅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使学生体会到利用有限的事物去达到无限的可能。当然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必须对教材要熟悉,对每个知识点要理解透彻,才能达到融会贯通,习题的升华和精练,可以以一当十,体现出运用知识的基本而广泛,解题方法的灵活多变而不呆板,从而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其难度又适合本地学生,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四、小制作和小实验的空白
知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际,动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方法,它注重学生的个性,使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也能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就以现状分析,开展这两小活动几乎是一片空白。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人才的培养,应从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让学生在动手中得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在这种活动中有一部分好动的学生找到了施展自己才华的小天地,并能看到自己的成功,享受知识带来的愉悦,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总之,教学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作为一项双边活动,教师应首先从自身上找不足,然后再通过了解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学习特点,真正让他们学会学习。江泽民就曾说过:“学校教育必竟是有限的,而人才的最终成长是在社会实践中完成的”,因此我们培养人才不是培养他们会记忆书本的内容,而是成为未来的赢家。
font-family:宋体; color:rgb(0,0,0); font-size:9.0000pt; mso-font-kerning:0.0000pt; " >。可怜的‘48’,我‘唉’了一声便瘫在桌上。”
总之,在教学学生写人作文时,我们可以抓住人物的特点,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巧妙的使用修辞手法,我们就可以把人物写具体、写形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农村的学生并不笨。恰当地运用适合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农村的广阔资源,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教材分析不透彻
教材是教学的第一工具,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他们完全可以流利地阅读它,教师如果只是“背课”而不是“备课”则学生大部分无法理解概念和规律中描述的一切,这就需要教师从教材中挖掘出问题中的关键词或字,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简单的问题下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抓住重点,设法突破,最后又以例题加以引导,让学生学会分析基本问题。例如,分析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在这个定律中要让学生弄清什么是一切?没受力是什么意思?什么是保持?分析后得出的结论,能让学生真正明白,所有存在的物质为“一切”,定律成立的条件是不受力,“保持”既不变,从而理解为什么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而力只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原因。这一基础的牢固不仅为下一节的惯性,也为高中的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有的教师这一节的内容不足二十分钟就可完成,学生对定律的内容也可以背诵,然而一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如何解决,这就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懂得定律的内涵,更无从谈到运用。
因此,教师只有先把教材分析透彻后,才能充分地发挥教材的优点,克服不足,以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处理教材,打开思路,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提高教学质量。
二、实验的作用没得到发挥
所有学物理的人都知道,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物理教材两本,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共四十七个,从数量上也可看出其重要性,它不仅是理论知识的有力证明,也是教学的必要手段,因为初中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实践经历更是匮乏,对抽象的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实验刚好可以弥补这一点,让学生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亲自获得具体的直接的经验,得到清晰的感性认识,以便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概括成为理性的认识,形成物理概念,导出物理规律,并能运用于实际解决问题。
例如,在大气压这一节中提出“液体的沸点会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虽然高原的学生都知道用高压锅煮饭饭更容易熟这一现象,但却不一定明白其中的道理,这可以用实验来演示:用一圆底烧瓶装一大半的水将它烧至沸腾,然后停止加热,用瓶塞塞紧,过几秒钟后,将瓶倒过来用冷水淋在瓶底,会发现水又重新沸腾。这个实验非常生动,它将我们平常无法看见的一些现象,精彩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试想一下还有什么比这更有说服力?
当然,就各校的具体情况而言,每一个实验都做有一定的难度,但大多数不做,这一定会影响教学效果的。在教学中我们不停地告诉学生,物理中的知识是能够运用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然而没有联系实际的东西来证明,这就显得有些难以自圆其说。学习的最好帮手是兴趣,实验则正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首先用智慧的眼光,灵巧的双手,最终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知识就是创造”这一道理。
三、课后习题无法升华
做题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是为了通过具体的分析、推理、解答过程,形成熟练的技巧,增长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教师在此过程中,若能不用“题海战”,而是将课后的习题加以变通,或改变其提问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抓住本质与不变的量,让理论知识在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且联系实际进行补充说明,学生会更容易明白解题的真正意义。
例如,在浮力这一节有一道课后习题,“一个物体重1N,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0.87N,求浮力是多大?这道题可以求完浮力后引导学生求体积(浸没时,物体的体积与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再求物体的质量和密度,从而知道测物体密度的方法不是只有一种,在没有天平和量筒的情况下,有一个弹簧秤也可以达到其目的的。
这样不仅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使学生体会到利用有限的事物去达到无限的可能。当然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必须对教材要熟悉,对每个知识点要理解透彻,才能达到融会贯通,习题的升华和精练,可以以一当十,体现出运用知识的基本而广泛,解题方法的灵活多变而不呆板,从而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其难度又适合本地学生,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四、小制作和小实验的空白
知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际,动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方法,它注重学生的个性,使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也能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就以现状分析,开展这两小活动几乎是一片空白。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人才的培养,应从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让学生在动手中得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在这种活动中有一部分好动的学生找到了施展自己才华的小天地,并能看到自己的成功,享受知识带来的愉悦,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总之,教学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作为一项双边活动,教师应首先从自身上找不足,然后再通过了解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学习特点,真正让他们学会学习。江泽民就曾说过:“学校教育必竟是有限的,而人才的最终成长是在社会实践中完成的”,因此我们培养人才不是培养他们会记忆书本的内容,而是成为未来的赢家。
font-family:宋体; color:rgb(0,0,0); font-size:9.0000pt; mso-font-kerning:0.0000pt; " >。可怜的‘48’,我‘唉’了一声便瘫在桌上。”
总之,在教学学生写人作文时,我们可以抓住人物的特点,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巧妙的使用修辞手法,我们就可以把人物写具体、写形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农村的学生并不笨。恰当地运用适合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农村的广阔资源,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