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从学习适应性的概念出发,与高中相比较,学校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硬件环境等变化,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造成影响,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目的性和学习态度的转变。究其根本,研究认为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环境五个方面。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习适应性 因素
1 学习适应性的概念
国内学者大都以皮亚杰的“平衡说”作为理论依据,认为适应“既可以是一种过程,也可以是一种状态。有机体通过同化和顺序两种作用下取得环境的平衡,这种平衡的状态即适应状态;个体处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即适应过程”。
国外学者Baker等认为,学习适应性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纯粹的学习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为达到学业要求而采取的行动、对学习环境的一般满意感,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学者认为,学习适应是指主体根据环境及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以达到与学习环境平衡的行为过程。
2 浅谈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
2.1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需要。学习动机来源于学生的内在建设和外在激励。
学生内在建设只要包括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个人的知识价值观、自身的目标规划等。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导师,学生们往往对感兴趣的知识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度较高。学生对知识的价值观认识,反映了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否有用的看法,选择性地接收知识,是学生在潜意识里面对知识做出了价值评估的表现。学习目标是学生对自己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规划,国内外的学习实践都证明,学习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制约等心理作用,明确的学习规划,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质量。
学生外在激励,主要来源于各种外来激励机制。激励包括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诱发学习内在潜力,也为学生在外在树立目标。
所以,学习动机是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学习兴趣、知识价值观、目标规划、激励机制等是学习动机的具体表现。
2.2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大学的教学模式与高中相比较,在教授方式、课程设置、管理模式、导学机制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
大学的授课方式具有难度大、进度快、教学方式灵活等特点,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尤其是刚进大学之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候去适应老师的授课方式,这直接就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同阶段的课程内容,需要不同的管理模式和导学机制以适应大学生的课程,客观上需要大学生改变学习方法以适应大学的学习。
因此,教学模式是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老师的授课方式、课程的相关设置、学校的管理模式和导学机制是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
2.3 学习能力
所谓学习能力,就是指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学习能力包括方法学习、方法运用、信息利用、协作学习的能力。
大学的学习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针对大学生的自0身智力水平、记忆水平等特点,大学生需要通过自主性、合作性、研究性、创新性学习,将老师教授的知识和自己搜集的知识化为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由此,提升大学生的获取知识、利用信息、协同合作的能力,对提高大学生学习适应性至关重要。
所以,学习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方法学习、方法运用、信息利用、协作学习是学习能力的主要体现。
2.4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一般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学习态度是在思想层面上的重要感知,学习积极性、计划性、努力程度、毅力程度都将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态度。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是行动的标杆,大学生首先要在思想上对学习提高重视,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有计划、有目标,并且持之以恒地投入到学习当中,遇到问题,能够积极自主探究并通过各种途径寻求解决方法,最终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如果一个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他在主体意识上就缺乏主动性,难以接受知识的传输,达不到学习的目的。
因此,学习态度是影响学习适应性的核心因素之一,其中学习积极性、计划性、努力程度、毅力程度都将对学习态度造成影响。
2.5 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指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狭义地讲,学习环境可分为学校学习环境、家庭学习环境和社会学习环境。
学校的学习环境涉及到学校的寝室、师资、教学条件、学风等,大学生生活主要是围绕在寝室周围,在寝室的时间较长,寝室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到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直接能影响到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极大提升大学生对学习的感知度。学校的校风更是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重要因素,重点大学的优势之一就在于学风优良,由此可见,优良的学风能促进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积极性,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态势。
家庭的学习环境主要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成员的文化素质、个性特点、经济状况、教养方式等构成独特的活动环境。中国自古讲究书香门第,家庭中良好的书香氛围,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是持久的,也是潜移默化的,深深透入到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当中。
社会的学习环境较为广泛,主要是指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学习目的的社会氛围。这里的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对大学的学习适应性影响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社会上往往有这样的现象,某一个地方文化气息较浓厚的,这一地区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其他人都要高,这也是文化区域化的原因之一。
因此,学习环境也是影响学习适应性的客观因素之一,其中学校学习环境、家庭学习环境、社会学习环境等是学习环境的具体分支。 3 小结
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提高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不仅需要为大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加强学习能力,端正学习态度,切切实实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益。
1 学习适应性的概念
国内学者大都以皮亚杰的“平衡说”作为理论依据,认为适应“既可以是一种过程,也可以是一种状态。有机体通过同化和顺序两种作用下取得环境的平衡,这种平衡的状态即适应状态;个体处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即适应过程”。
国外学者Baker等认为,学习适应性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纯粹的学习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为达到学业要求而采取的行动、对学习环境的一般满意感,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学者认为,学习适应是指主体根据环境及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以达到与学习环境平衡的行为过程。
2 浅谈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
2.1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需要。学习动机来源于学生的内在建设和外在激励。
学生内在建设只要包括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个人的知识价值观、自身的目标规划等。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导师,学生们往往对感兴趣的知识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度较高。学生对知识的价值观认识,反映了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否有用的看法,选择性地接收知识,是学生在潜意识里面对知识做出了价值评估的表现。学习目标是学生对自己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规划,国内外的学习实践都证明,学习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制约等心理作用,明确的学习规划,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质量。
学生外在激励,主要来源于各种外来激励机制。激励包括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诱发学习内在潜力,也为学生在外在树立目标。
所以,学习动机是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学习兴趣、知识价值观、目标规划、激励机制等是学习动机的具体表现。
2.2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大学的教学模式与高中相比较,在教授方式、课程设置、管理模式、导学机制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
大学的授课方式具有难度大、进度快、教学方式灵活等特点,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尤其是刚进大学之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候去适应老师的授课方式,这直接就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同阶段的课程内容,需要不同的管理模式和导学机制以适应大学生的课程,客观上需要大学生改变学习方法以适应大学的学习。
因此,教学模式是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老师的授课方式、课程的相关设置、学校的管理模式和导学机制是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
2.3 学习能力
所谓学习能力,就是指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学习能力包括方法学习、方法运用、信息利用、协作学习的能力。
大学的学习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针对大学生的自0身智力水平、记忆水平等特点,大学生需要通过自主性、合作性、研究性、创新性学习,将老师教授的知识和自己搜集的知识化为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由此,提升大学生的获取知识、利用信息、协同合作的能力,对提高大学生学习适应性至关重要。
所以,学习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方法学习、方法运用、信息利用、协作学习是学习能力的主要体现。
2.4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一般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学习态度是在思想层面上的重要感知,学习积极性、计划性、努力程度、毅力程度都将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态度。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是行动的标杆,大学生首先要在思想上对学习提高重视,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有计划、有目标,并且持之以恒地投入到学习当中,遇到问题,能够积极自主探究并通过各种途径寻求解决方法,最终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如果一个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他在主体意识上就缺乏主动性,难以接受知识的传输,达不到学习的目的。
因此,学习态度是影响学习适应性的核心因素之一,其中学习积极性、计划性、努力程度、毅力程度都将对学习态度造成影响。
2.5 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指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狭义地讲,学习环境可分为学校学习环境、家庭学习环境和社会学习环境。
学校的学习环境涉及到学校的寝室、师资、教学条件、学风等,大学生生活主要是围绕在寝室周围,在寝室的时间较长,寝室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到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直接能影响到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极大提升大学生对学习的感知度。学校的校风更是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重要因素,重点大学的优势之一就在于学风优良,由此可见,优良的学风能促进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积极性,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态势。
家庭的学习环境主要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成员的文化素质、个性特点、经济状况、教养方式等构成独特的活动环境。中国自古讲究书香门第,家庭中良好的书香氛围,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是持久的,也是潜移默化的,深深透入到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当中。
社会的学习环境较为广泛,主要是指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学习目的的社会氛围。这里的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对大学的学习适应性影响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社会上往往有这样的现象,某一个地方文化气息较浓厚的,这一地区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其他人都要高,这也是文化区域化的原因之一。
因此,学习环境也是影响学习适应性的客观因素之一,其中学校学习环境、家庭学习环境、社会学习环境等是学习环境的具体分支。
3 小结
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提高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不仅需要为大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加强学习能力,端正学习态度,切切实实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益。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习适应性 因素
1 学习适应性的概念
国内学者大都以皮亚杰的“平衡说”作为理论依据,认为适应“既可以是一种过程,也可以是一种状态。有机体通过同化和顺序两种作用下取得环境的平衡,这种平衡的状态即适应状态;个体处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即适应过程”。
国外学者Baker等认为,学习适应性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纯粹的学习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为达到学业要求而采取的行动、对学习环境的一般满意感,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学者认为,学习适应是指主体根据环境及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以达到与学习环境平衡的行为过程。
2 浅谈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
2.1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需要。学习动机来源于学生的内在建设和外在激励。
学生内在建设只要包括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个人的知识价值观、自身的目标规划等。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导师,学生们往往对感兴趣的知识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度较高。学生对知识的价值观认识,反映了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否有用的看法,选择性地接收知识,是学生在潜意识里面对知识做出了价值评估的表现。学习目标是学生对自己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规划,国内外的学习实践都证明,学习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制约等心理作用,明确的学习规划,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质量。
学生外在激励,主要来源于各种外来激励机制。激励包括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诱发学习内在潜力,也为学生在外在树立目标。
所以,学习动机是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学习兴趣、知识价值观、目标规划、激励机制等是学习动机的具体表现。
2.2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大学的教学模式与高中相比较,在教授方式、课程设置、管理模式、导学机制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
大学的授课方式具有难度大、进度快、教学方式灵活等特点,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尤其是刚进大学之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候去适应老师的授课方式,这直接就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同阶段的课程内容,需要不同的管理模式和导学机制以适应大学生的课程,客观上需要大学生改变学习方法以适应大学的学习。
因此,教学模式是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老师的授课方式、课程的相关设置、学校的管理模式和导学机制是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
2.3 学习能力
所谓学习能力,就是指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学习能力包括方法学习、方法运用、信息利用、协作学习的能力。
大学的学习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针对大学生的自0身智力水平、记忆水平等特点,大学生需要通过自主性、合作性、研究性、创新性学习,将老师教授的知识和自己搜集的知识化为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由此,提升大学生的获取知识、利用信息、协同合作的能力,对提高大学生学习适应性至关重要。
所以,学习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方法学习、方法运用、信息利用、协作学习是学习能力的主要体现。
2.4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一般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学习态度是在思想层面上的重要感知,学习积极性、计划性、努力程度、毅力程度都将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态度。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是行动的标杆,大学生首先要在思想上对学习提高重视,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有计划、有目标,并且持之以恒地投入到学习当中,遇到问题,能够积极自主探究并通过各种途径寻求解决方法,最终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如果一个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他在主体意识上就缺乏主动性,难以接受知识的传输,达不到学习的目的。
因此,学习态度是影响学习适应性的核心因素之一,其中学习积极性、计划性、努力程度、毅力程度都将对学习态度造成影响。
2.5 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指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狭义地讲,学习环境可分为学校学习环境、家庭学习环境和社会学习环境。
学校的学习环境涉及到学校的寝室、师资、教学条件、学风等,大学生生活主要是围绕在寝室周围,在寝室的时间较长,寝室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到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直接能影响到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极大提升大学生对学习的感知度。学校的校风更是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重要因素,重点大学的优势之一就在于学风优良,由此可见,优良的学风能促进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积极性,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态势。
家庭的学习环境主要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成员的文化素质、个性特点、经济状况、教养方式等构成独特的活动环境。中国自古讲究书香门第,家庭中良好的书香氛围,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是持久的,也是潜移默化的,深深透入到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当中。
社会的学习环境较为广泛,主要是指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学习目的的社会氛围。这里的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对大学的学习适应性影响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社会上往往有这样的现象,某一个地方文化气息较浓厚的,这一地区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其他人都要高,这也是文化区域化的原因之一。
因此,学习环境也是影响学习适应性的客观因素之一,其中学校学习环境、家庭学习环境、社会学习环境等是学习环境的具体分支。 3 小结
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提高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不仅需要为大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加强学习能力,端正学习态度,切切实实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益。
1 学习适应性的概念
国内学者大都以皮亚杰的“平衡说”作为理论依据,认为适应“既可以是一种过程,也可以是一种状态。有机体通过同化和顺序两种作用下取得环境的平衡,这种平衡的状态即适应状态;个体处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即适应过程”。
国外学者Baker等认为,学习适应性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纯粹的学习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为达到学业要求而采取的行动、对学习环境的一般满意感,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学者认为,学习适应是指主体根据环境及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以达到与学习环境平衡的行为过程。
2 浅谈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
2.1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需要。学习动机来源于学生的内在建设和外在激励。
学生内在建设只要包括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个人的知识价值观、自身的目标规划等。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导师,学生们往往对感兴趣的知识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度较高。学生对知识的价值观认识,反映了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否有用的看法,选择性地接收知识,是学生在潜意识里面对知识做出了价值评估的表现。学习目标是学生对自己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规划,国内外的学习实践都证明,学习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制约等心理作用,明确的学习规划,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质量。
学生外在激励,主要来源于各种外来激励机制。激励包括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诱发学习内在潜力,也为学生在外在树立目标。
所以,学习动机是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学习兴趣、知识价值观、目标规划、激励机制等是学习动机的具体表现。
2.2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大学的教学模式与高中相比较,在教授方式、课程设置、管理模式、导学机制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
大学的授课方式具有难度大、进度快、教学方式灵活等特点,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尤其是刚进大学之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候去适应老师的授课方式,这直接就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同阶段的课程内容,需要不同的管理模式和导学机制以适应大学生的课程,客观上需要大学生改变学习方法以适应大学的学习。
因此,教学模式是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老师的授课方式、课程的相关设置、学校的管理模式和导学机制是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
2.3 学习能力
所谓学习能力,就是指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学习能力包括方法学习、方法运用、信息利用、协作学习的能力。
大学的学习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针对大学生的自0身智力水平、记忆水平等特点,大学生需要通过自主性、合作性、研究性、创新性学习,将老师教授的知识和自己搜集的知识化为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由此,提升大学生的获取知识、利用信息、协同合作的能力,对提高大学生学习适应性至关重要。
所以,学习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方法学习、方法运用、信息利用、协作学习是学习能力的主要体现。
2.4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一般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学习态度是在思想层面上的重要感知,学习积极性、计划性、努力程度、毅力程度都将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态度。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是行动的标杆,大学生首先要在思想上对学习提高重视,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有计划、有目标,并且持之以恒地投入到学习当中,遇到问题,能够积极自主探究并通过各种途径寻求解决方法,最终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如果一个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他在主体意识上就缺乏主动性,难以接受知识的传输,达不到学习的目的。
因此,学习态度是影响学习适应性的核心因素之一,其中学习积极性、计划性、努力程度、毅力程度都将对学习态度造成影响。
2.5 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指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狭义地讲,学习环境可分为学校学习环境、家庭学习环境和社会学习环境。
学校的学习环境涉及到学校的寝室、师资、教学条件、学风等,大学生生活主要是围绕在寝室周围,在寝室的时间较长,寝室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到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直接能影响到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极大提升大学生对学习的感知度。学校的校风更是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重要因素,重点大学的优势之一就在于学风优良,由此可见,优良的学风能促进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积极性,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态势。
家庭的学习环境主要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成员的文化素质、个性特点、经济状况、教养方式等构成独特的活动环境。中国自古讲究书香门第,家庭中良好的书香氛围,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是持久的,也是潜移默化的,深深透入到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当中。
社会的学习环境较为广泛,主要是指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学习目的的社会氛围。这里的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对大学的学习适应性影响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社会上往往有这样的现象,某一个地方文化气息较浓厚的,这一地区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其他人都要高,这也是文化区域化的原因之一。
因此,学习环境也是影响学习适应性的客观因素之一,其中学校学习环境、家庭学习环境、社会学习环境等是学习环境的具体分支。
3 小结
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提高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不仅需要为大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加强学习能力,端正学习态度,切切实实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