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多媒体使用的误区
多媒体是现今学校教学中最重要的现代科技手段,具有生动、形象、直观、全面调动学生感觉器官的特点,
同时,也具有超越有限的教学时空的特点,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感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明显效果。但是,在课件制作和现实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误区。
1.简单地把多媒体作为黑板的替代品
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教师常常是把平时应该板书的内容全部搬上了多媒体,整节课没有亲自板书。这种做法失去了教师书写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个性难以发挥。
2. 课件过于花哨,杂而不精
有的教师认为课件越漂亮越好,于是过于重视课件的观赏性,导致课件颜色过多,背景过于复杂,整堂课课件画面变化频繁,其结果极易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对画面的欣赏上,而忽视知识和能力的接受和培养。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而不是相反。借助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3. 忽略师生对话,造成师生“感情冷漠”
目前,有不少教师的语文课是这样上的:教师把指令输送到多媒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画面进行思考、学习,然后教师又通过多媒体画面来提供答案。这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发挥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特点,忽略了教师生动的演示作用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人情味很浓的人文化的教学,师生间的关系应是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个冷若冰霜的多媒体往往会割裂师生间的感情纽带,把多媒体教学变成了进行多媒体演示。
4. 答案单一,课堂简单划一
由于教师事前已经把答案输入计算机,教师为了求得“最佳”答案,让学生的回答尽可能与自己一致,就会想方设法把学生往既定的思路引导,其结果把应该是丰富多彩、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变成”惟师独尊”的一言堂。这样,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就被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在课件的影响下也只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就像一颗果树还没有开花就已经结了果,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5. 以视听代替朗读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和图像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小,很多非语文学科的教师在听了语文课之后都会说:我们的语文课已越来越不像语文课。很多课文,特别是经典散文,需要我们慢慢去咀嚼、品味,语言的朦胧、模糊美,如果用具体、生动的画面去代替,会破坏作者给我们创设的美妙意境,这种偏差对我们的语文教学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审美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缺陷。
二、对策
从当前学校使用多媒体的现状来看,我们很有必要深刻思考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为多媒体在语文教学坐标中找准位置。因此,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应该更努力地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点,扬长避短,真正发挥其优点。
1. 各取所需,物尽其用
在运用多媒体的同时,其他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能一概否定,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选好用足合适的教学媒体。
(1)用在疑难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人工操作和现场条件的限制,有些知识的理解、难点的突破用投影、学具操作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利用多媒体来演示,把课文内容变为直观、形象的画面就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如教《麻雀》一文,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同时也能领悟到爱的伟大和文中深藏的哲理内蕴,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画面:在一阵狂风中,一只小麻雀从摇摆的树枝上掉到了地上,这时一条狗跑了过来,对着小麻雀看了看,贪婪地张开大嘴。突然,一只老麻雀快速冲下来,挡在狗的前面,不停地扇动着翅膀,保护着小麻雀。在生动形象的动感画面显现的同时,配以恰当的解说,不但使学生获得审美上的愉悦,而且加深了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2)用在“不可言传”处。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对课文情境的体会“妙不可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时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传统的“教育者——教育对象”模式遇到了挑战。这时,必须采取“教育者——教育媒体——教育对象”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方能把不能言明的“妙处”通过电化教学传达给学生。在《北京》一文的教学中,学习“川流不息”一词,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难以把握。有了电化教学,教师用自制课件一展示,学生就会一目了然,他们如同站在北京的立交桥上,各种车辆在桥上桥下来来往往。不用教师只言片语,难点便可迎刃而解。
(3)用在激发灵感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灵感,引导学生打开说话的天窗。如,让学生通过听录制的各种声音,展开想像,将周围环境、人物、事物联系起来编故事;看课件展示故事的情节,想像故事的开头,或交代故事的结尾,逆向推想故事的起因和经过;看配乐录像,引导学生观察人物或动物的动作、表情并进行描述。例如,在教学《骆驼和羊》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看动画课件,引导学生观察骆驼和羊去找老牛评理时,老牛说它们两个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没有看到自己的短处时,骆驼和羊会怎么想。鼓励学生发言,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2. 以生为主,优化设计
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在课件结构上尽可能地使用多元化的超级链接,将教学过程变“线性结构”为“网络结构”,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可逆性,使课件的流程能根据教学实际随时调取,同时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条件允许的话,还可增加课件的智能化。
3. 素材共享,优势互补
教师要克服畏难心理,积极参加计算机学习。这种学习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说,并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理论,而应把重心放在具体操作上,力求掌握几种常用的多媒体软件。课件制作难在无素材,因此平时应注意素材的积累,发现相关的素材应及时分门别类地加以保存,同时还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只要合适,就要为我所用。为制作出既生动精美,又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情况的课件,教师还必须与专业多媒体课件制作人员紧密配合,一个提供教学素材、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一个提供技术支撑。现有的课件,虽说有时并不适用,但可以利用抓图、抓动画等软件,截取其中所需要的部分,重新组合加工,提高多媒体的使用价值。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而现代化必须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但我们在大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也要冷静,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e]
(山东曲阜师范学校 273100)
多媒体是现今学校教学中最重要的现代科技手段,具有生动、形象、直观、全面调动学生感觉器官的特点,
同时,也具有超越有限的教学时空的特点,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感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明显效果。但是,在课件制作和现实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误区。
1.简单地把多媒体作为黑板的替代品
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教师常常是把平时应该板书的内容全部搬上了多媒体,整节课没有亲自板书。这种做法失去了教师书写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个性难以发挥。
2. 课件过于花哨,杂而不精
有的教师认为课件越漂亮越好,于是过于重视课件的观赏性,导致课件颜色过多,背景过于复杂,整堂课课件画面变化频繁,其结果极易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对画面的欣赏上,而忽视知识和能力的接受和培养。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而不是相反。借助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3. 忽略师生对话,造成师生“感情冷漠”
目前,有不少教师的语文课是这样上的:教师把指令输送到多媒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画面进行思考、学习,然后教师又通过多媒体画面来提供答案。这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发挥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特点,忽略了教师生动的演示作用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人情味很浓的人文化的教学,师生间的关系应是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个冷若冰霜的多媒体往往会割裂师生间的感情纽带,把多媒体教学变成了进行多媒体演示。
4. 答案单一,课堂简单划一
由于教师事前已经把答案输入计算机,教师为了求得“最佳”答案,让学生的回答尽可能与自己一致,就会想方设法把学生往既定的思路引导,其结果把应该是丰富多彩、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变成”惟师独尊”的一言堂。这样,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就被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在课件的影响下也只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就像一颗果树还没有开花就已经结了果,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5. 以视听代替朗读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和图像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小,很多非语文学科的教师在听了语文课之后都会说:我们的语文课已越来越不像语文课。很多课文,特别是经典散文,需要我们慢慢去咀嚼、品味,语言的朦胧、模糊美,如果用具体、生动的画面去代替,会破坏作者给我们创设的美妙意境,这种偏差对我们的语文教学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审美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缺陷。
二、对策
从当前学校使用多媒体的现状来看,我们很有必要深刻思考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为多媒体在语文教学坐标中找准位置。因此,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应该更努力地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点,扬长避短,真正发挥其优点。
1. 各取所需,物尽其用
在运用多媒体的同时,其他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能一概否定,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选好用足合适的教学媒体。
(1)用在疑难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人工操作和现场条件的限制,有些知识的理解、难点的突破用投影、学具操作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利用多媒体来演示,把课文内容变为直观、形象的画面就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如教《麻雀》一文,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同时也能领悟到爱的伟大和文中深藏的哲理内蕴,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画面:在一阵狂风中,一只小麻雀从摇摆的树枝上掉到了地上,这时一条狗跑了过来,对着小麻雀看了看,贪婪地张开大嘴。突然,一只老麻雀快速冲下来,挡在狗的前面,不停地扇动着翅膀,保护着小麻雀。在生动形象的动感画面显现的同时,配以恰当的解说,不但使学生获得审美上的愉悦,而且加深了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2)用在“不可言传”处。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对课文情境的体会“妙不可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时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传统的“教育者——教育对象”模式遇到了挑战。这时,必须采取“教育者——教育媒体——教育对象”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方能把不能言明的“妙处”通过电化教学传达给学生。在《北京》一文的教学中,学习“川流不息”一词,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难以把握。有了电化教学,教师用自制课件一展示,学生就会一目了然,他们如同站在北京的立交桥上,各种车辆在桥上桥下来来往往。不用教师只言片语,难点便可迎刃而解。
(3)用在激发灵感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灵感,引导学生打开说话的天窗。如,让学生通过听录制的各种声音,展开想像,将周围环境、人物、事物联系起来编故事;看课件展示故事的情节,想像故事的开头,或交代故事的结尾,逆向推想故事的起因和经过;看配乐录像,引导学生观察人物或动物的动作、表情并进行描述。例如,在教学《骆驼和羊》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看动画课件,引导学生观察骆驼和羊去找老牛评理时,老牛说它们两个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没有看到自己的短处时,骆驼和羊会怎么想。鼓励学生发言,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2. 以生为主,优化设计
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在课件结构上尽可能地使用多元化的超级链接,将教学过程变“线性结构”为“网络结构”,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可逆性,使课件的流程能根据教学实际随时调取,同时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条件允许的话,还可增加课件的智能化。
3. 素材共享,优势互补
教师要克服畏难心理,积极参加计算机学习。这种学习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说,并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理论,而应把重心放在具体操作上,力求掌握几种常用的多媒体软件。课件制作难在无素材,因此平时应注意素材的积累,发现相关的素材应及时分门别类地加以保存,同时还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只要合适,就要为我所用。为制作出既生动精美,又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情况的课件,教师还必须与专业多媒体课件制作人员紧密配合,一个提供教学素材、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一个提供技术支撑。现有的课件,虽说有时并不适用,但可以利用抓图、抓动画等软件,截取其中所需要的部分,重新组合加工,提高多媒体的使用价值。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而现代化必须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但我们在大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也要冷静,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e]
(山东曲阜师范学校 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