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颓唐到拯救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15257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国诺奖作家索尔·贝娄的小说《雨王亨德森》讲述的是亨德森在遇到中年危机之后前往非洲寻求精神的救赎与复苏的故事,在这部充斥着隐喻、宛如“象征的森林”一般的长篇小说中,亨德森的冒险故事主线背后始终暗含着一条隐藏的线索——水。“水”作为原型在小说中以不同的形象始终伴随在主人公的身边。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的方法,简要分析这三处重要的水的意象,阐明了“水”的三次出现在整部书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与主人公的精神旅行历程和心灵成长的呼应关系。
  关键词:索尔·贝娄 《雨王亨德森》 原型 水 精神救赎
  索尔·贝娄是一位出生于加拿大的美国犹太裔作家,一生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其作品大多表现了生活在美国大城市中的中产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与心灵救赎。其长篇小说《雨王亨德森》出版于1959年,是贝娄作品中最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一部小说。a它讲述的是一位名叫尤金·亨德森的美国中产阶级富豪在中年遭遇了生活的困顿与欲望的反复折磨之后,决心抛下自己在城市里的优越生活,只身前往非洲腹地去寻找自己的精神救赎。初抵非洲后,他在向导的陪同下来到了正在面临着严重旱灾的阿纳维部落,决定帮助他们治理水塘中成灾的青蛙,不料在消灭青蛙的同时也炸毁了整个的水塘;亨德森带着愧疚的心情离开了这里,而后来到了另一个叫作瓦里里的部落,阴差阳错地成了部落中为人畜求雨的“雨王”,并与部落首领结为挚友。在同他一起捕猎一只象征着已故国王的狮子的过程中,亨德森经历了九死一生,终于找回了生命的意义并摆脱了生存危机,带着那只狩猎来的小狮子回到了美国。
  亨德森深入非洲腹地的精神之旅构成了小说的主线,然而在他寻求自己精神救赎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水”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始终伴其左右。通常,从原型的象征角度来看,水在文学作品里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意象。在各神话体系中,水都与人的繁衍生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圣经·创世记》中,水要早于人类、动植物甚至大地出现在世界上,且神要求“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之物”b,这里的水代表了滋养孕育生命的力量;然而水在很多情况下也是夺走生命的恐怖意象,象征着死亡与毁灭,如几乎存在于所有神话体系中的“大洪水”母题;有时水也代表着净化与救赎:在很多宗教的洗礼仪式中,都涉及“水”元素的运用,例如基督教的点水礼与浸礼。人们通常相信水的冲刷可以起到洗去罪恶、使灵魂死而复生的作用。
  小说中的“水”曾经以三次不同的形式登场,并且水的三次出现形式均与亨德森的精神状态同构,指向了他生命的不同阶段——惧怕死亡、拯救生命、克服恐惧:第一次出现在亨德森对往事的回忆中,多年以前他的哥哥死于溺水事故;第二次水的出现形式是作为阿纳维部落里的人和动物赖以生存的池塘里的水,虽然是“生命之水”,但它却以“被青蛙严重污染”的状态呈现在亨德森面前;第三次,水是以原始部落祈雨仪式所求得的“雨”的形象出现,是生命复苏、精神洗礼的象征,也是亨德森心灵得到救赎的开端。
  一、死亡之水
  水以一种不祥的面貌在小说中初次登场,即淹死亨德森哥哥狄克的河水——亨德森在小说开头回忆起自己少年时代所经历的兄长之死,“他和他的朋友打算泅水过河,那位朋友比较沉着,脱掉衣服再跳下去。狄克却连大皮靴都没脱就纵身跳去,靴子灌满水后,他便淹死了”c。这里的河水扮演着吞噬生命的角色,哥哥的去世是亨德森生命中的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他对死亡的初次认知就这样与“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狄克死后,亨德森的父亲也变得一蹶不振,原本强壮的身体渐渐虚弱起来。他关起门来,终日拉提琴消磨时光,而年少的亨德森看不惯父亲终日愁眉苦脸的样子,索性找了一份在汽修厂的工作,离家出走了,连哥哥的葬礼都没有参加。亨德森的态度使得他与父亲之间的矛盾最终爆发,直到父亲去世二人也没有和解。河水导致了一场死亡,死亡又带来了亨德森与家庭的决裂,可以说,一系列的变故造就了亨德森暴烈的性格。多年后,亨德森重拾父亲的提琴,渴望用音乐重新搭建起与二人之间的灵魂的连接,但并不奏效。
  带来死亡的河水,一步步地使亨德森感受到了自我生存受到了威胁,在这之后,他又经历了妻子父母的死亡、家里帮佣的死亡,“死亡”成为一个与他形影不离的字眼:在与妻子吵架后,亨德森每每拿自杀来威胁妻子。可以说这致命的河水是亨德森死亡意识的开端,他慢慢意识到了死亡正在向他一步步迫近,出于对死亡的本能恐惧,他选择逃离了美国社会前往非洲。贝娄也在文章中指出:“亨德森极力寻找的是治疗死亡焦虑的良方。”
  二、被玷污的水
  水的形象第二次出现是作为阿纳维部落的人畜赖以生存的一汪水塘,这里的水原本象征生命之水,却被成群的青蛙所玷污。玷污了生命之水的青蛙显然是作为一种不洁净的象征出现的:在《圣经》中,由于法老拒绝让摩西带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耶和华向埃及人降下十灾,青蛙在正是其中的第二灾,“你若不肯容他们去,我必使青蛙糟蹋你的四境。河里要滋生青蛙,这青蛙要上来进你的宫殿和你的卧房,上你的床榻,进你臣仆的房屋,上你百姓的身上,进你的炉灶和你的抟面盆,又要上你和你百姓并你众臣仆的身上”d。而阿纳维人的水塘里遭受的是同样的祸患,亨德森也称,“我听说过的最后一次蛙害发生在埃及”e。被玷污的生命之水象征着亨德森初到非洲时被生存焦虑所折磨的灵魂,水的状况与亨德森的精神状态在这里可以说也是高度同构的。
  亨德森尽力想要帮助阿纳维人摆脱这场灾害,他采用的方法是用炸药炸死池中的青蛙,结果却是把水池前的护堤连同青蛙一起炸掉了。生命之水最终流失殆尽意味着阿纳维人陷入了走投无路的境地,这也与亨德森的心路历程相暗合:在他炸水塘之前,他还是对于自己的力量抱有很大希望的,他在与部落王子的摔跤竞赛中赢得了胜利进而与他结为兄弟,并出于作为一个白人知识分子的优越心理,希望在这里大显身手,向王子保证可以凭借一己之力使阿纳维摆脱困境;一旦生命之水在亨德森的蛮力下化為乌有,他的信心也随之消失了,不再指望自己在这趟旅途中能够去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而希望部落里的人杀死他。亨德森自作聪明企图利用科技的力量来改变环境污染现状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作者在这里暗示,使用人为的蛮力不能达到精神与心灵的平衡和谐,就像亨德森用爆破的方法来挽救水塘,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毁坏。   但是,被炸毁的水塘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认为蕴含着重生的因素,它决堤的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一次洪水的爆发,而在神话中,洪水往往是具有双重属性的意象——它带走生命,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却在其中蕴含着下一次的重生。亨德森在阿纳维部落炸掉了水塘后,与富有智慧的薇拉塔勒女王相识,在二人交流的过程中,女王的一句呓语般的“格朗—图—摩拉尼”点醒了他,她指出亨德森的渴望就是“活下去”。因此,在阿纳维部落所发生的事故并不意味着亨德森的旅程以失败告终,而是继续前行去完成未完成的使命。
  三、洗礼之水
  亨德森进入瓦里里部落后,经历了诸如发烧、硌掉假牙、与尸体同处一室等不愉快事件,但在这之后,他在部落首领达甫的鼓动下,搬动了一尊云雨之神的神像,从而成为他们新的雨王。作为雨王,他被迫参加了部落里荒诞夸张的求雨仪式,就在惊诧不已的亨德森企图阻止这一闹剧时,不料大雨如期而至。我们可以认为,这场“求”来的及时雨是水的意象第三次在书中出现。
  相比于水在故事中的前两次登场,水的这一次现身表现出了更多积极意义:贝娄在创作《雨王亨德森》的时候从“圣杯”传奇中受到启发,将作品情节改为对“寻找圣杯”结构的戏仿。f如果把“寻找圣杯”的故事看作是亨德森前往非洲寻找精神救赎的故事的原型,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这场雨同圣杯传说中使年迈“渔王”所处的荒原得以拯救的雨水一样,使得被旱灾所困的非洲大陆重焕生机,也让亨德森心灵深处的生命意识彻底复苏。在瓦里里部落所处的严重缺水的非洲腹地中,雨是重要的生命之源。与前文中提到的阿纳维部落的做法不同,他们更看重在干旱时举行祈雨仪式,而不是等待被拯救。亨德森在无意中搬动雨神像之后获得了“雨王”的称号并成功进行祈雨仪式,为久旱的非洲大地带来了甘霖,意味着他对他人生命的拯救。一直以来萦绕在亨德森耳旁的那个来自内心的呐喊“我要,我要”变成了“她要,他要,他们要”。求雨仪式可以被看作是亨德森的生命救赎之旅的最后一个转折点,这是他生命意识的复苏,他开始明白自己来到非洲大陆的重大使命不仅是拯救自己,也是拯救他人。随后,他也将去完成他作为“雨王”的终极任务——协助达甫去猎取象征着先王的狮子,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达甫的死亡,也刷新了自己对于死亡的认知。他最终在给妻子的信中表达了决心:他已经发现了自己的终身使命,离开非洲后不再浑浑噩噩地生活,哪怕自己已经五十五岁,也要去重新开始学医,去做慈善事业,因为他认为“治愈病人是神圣的工作”。
  另外,我们也可以把这场雨看作是亨德森的一场成年仪式的“洗礼”过程,五十五岁的亨德森显然不是生理意义上的“儿童”。尽管他体格魁梧、力量惊人,还有着丰厚资产和高等教育背景,但他在之前的一切所作所为都表现出了一种孩子气的莽撞和不成熟:包括他在来到非洲之前的与妻子因为荒诞的事情吵架、热衷于玩自己孩子的玩具、心血来潮在家中养猪并与它们一起生活,甚至包括来到非洲之后的一些举动也不像是一个理智成年人的所作所为,比如说用荒谬的办法来“挽救”水塘。他的生理年龄虽已达到成年,可事实上,从内在来看,他还未摆脱儿童般的不成熟的心理阶段。从少年长大成人必须经历一系列的生命考验,方能切实完成大学具体的社会角色的转变,即必须经历这样一个程序:儿童——生命考驗——成人命运。g“成人礼”的缺失或许就是导致他在成年甚至步入中年后生存危机爆发的根源,而亨德森的转变正是开始于祈雨仪式之后,他在求雨仪式中被倾盆大雨浇得浑身湿透、满身泥泞的状态与人在经历过洗礼仪式后的过程相近。很多宗教通常都要求入教者在正式成为信徒之前接受圣水的洗礼,象征着对于原罪的清除。经历了那场大雨的“洗礼”后,他才真正蜕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成年人,更勇敢地去面对自己的命运,去面对他需要面对的,拯救他所能拯救的。
  四、结语
  索尔·贝娄凭借着“对人的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h获得了197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亨德森的精神追寻故事也恰恰是一个20世纪的“圣杯”寓言,他的故事可以被看作是关于“圣杯追寻”母题的当代叙述,相比于中世纪传说中的骑士们所寻找的有着明确意义的圣杯,亨德森所渴望的“我要,我要”则显得意义含混;我们通常认为,小说将这种渴望定义为“对生命的渴望”,这也指向了现代人对生存的焦虑和精神危机。全书也以水的意象贯穿始终,使故事本身具有了更浓厚的象征色彩。“水”作为致命的河水、被玷污的生命之水、洗礼之水伴随亨德森的整个旅程始终,不仅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也从集体无意识的维度向读者展示出了主人公的精神状态。
  a 白英丽:《从动物意象看亨德森的个性化历程》,《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98页。
  bd 《圣经》,中国基督教会,创1:20。
  ce 〔美〕索尔·贝娄:《雨王亨德森》,蓝仁哲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年版,第33页。
  f 汪汉利:《〈雨王汉德森〉的原型分析》,《名作欣赏》2009年第6期,第114页。
  g 张慧云:《原型模式:雨王汉德森的成年礼——对索尔·贝娄小说〈雨王汉德森〉的另一种解读》,《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20页。
  h 戚咏梅:《试析索尔·贝娄小说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第69页。
  作 者: 张婧文,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1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人类学。
  编 辑: 水涓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潘向黎的许多作品中,都可见贯穿于其中的一种“日本情结”。她对日本的衣食住行、风土民情、社会文化的亲近感,是构成其“日本情结”的表层结构,而她对“故乡”的依恋,对历史的敬畏感,对中国古典文化、雅致生活品位的执着追寻,以及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渴求则是其“日本情结”的深层内核。她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文化认同与“日本情结”相辅相成,渗透进她的写作中,并对其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潘向黎
期刊
摘 要:贾平凹在《极花》中通过被拐少女胡蝶的叙述为我们展现了西北农村的落后与荒芜,对农村凋敝的原因、农村与城市的关系进行了思考,饱含了作者的深切同情和对现实的控诉;在揭露扭曲的现实的同时,也寄托了对美、真情的渴望。  关键词:贾平凹 《极花》 现实观照 人文情怀  《极花》是贾平凹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胡蝶,即“我”,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城市后不久,就被拐卖到西北的一个偏僻的村子惨遭囚禁、被
期刊
摘 要:生态美学具有自然和人文两个维度,江南民间艺术社戏不仅将自然环境纳入舞台表现之中,而且着力于自由自在的原始野性,具有原生态的审美意蕴。以《社戏》为文本进行生态批评,不仅可以捕捉到鲁迅所倡导的自然、人、精神三者相协调的生态观;而且能够解读出鲁迅对于民间文化的非批判的一面,这在以往的鲁迅研究中是少见的。  关键词:《社戏》 鲁迅 生态美学 民间文化  《社戏》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名篇,也是乡土小说的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以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作品《圣女的救济》中的女主角绫音为研究对象,结合与之相关的其他几位人物,立足于《圣女的救济》的故事情节,分别展现书中绫音的“善”与“恶”行为,分析绫音这一人物形象的内在矛盾,从而得出绫音从圣女转变为恶女的真正原因在于对好友的愧疚、对丈夫的怨恨以及与社会的冲突,并且对于造成这一悲剧结局的个人和社会原因进行探究。  关键词:东野圭吾 绫音 “善” “恶”  前
期刊
摘 要:莎士比亚《奥瑟罗》中的女主人公苔丝狄蒙娜(Desdemona)经历了走出威尼斯、困于塞浦路斯、离开人世魂归天外三层“故事空间”的转换,分别反映了莎士比亚创作时代中女性对于爱情的幻想,即个人意识的解放;女性婚姻生活状况,即在婚姻家庭中从属被动地位的现实;女性话语权的缺失,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奥瑟罗》的悲剧揭示了个人意识觉醒后女性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奥瑟罗》 空间叙事理论 女性生存困境
期刊
摘 要:尼都、妮浩是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鄂温克族的两代大萨满,其形象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本文拟对两代萨满形象做细致分析,以加深对萨满巫师“神性”与“人性”相融的了解。  关键词:《额尔古纳河右岸》 萨满 形象分析  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发表于2005年,2008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是一部描写原始鄂温克族百年沧桑及生存现状的长篇小说。小说细致地叙述了各种各样的萨满教仪式以及与之
期刊
摘 要:徽州是一个有着鲜明特色的地域,在徽州人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徽州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通过对收集的徽州歌谣的研究,我们发现其中包含有大量反映徽州地区独特民俗与农耕文化的歌谣,这些歌谣富含乡土意象,再现了徽州地区的农业生产场景、农耕生活图景,反映了徽州民间独特的风俗与信仰。  关键词:徽州民间歌谣 农耕文化 文化传承  古徽州在历史上创造了多彩的文化成果,但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摘 要:庄子与王尔德虽相距两千多年且来自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明,但其幽默有着相通之处。二者均从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出发,提出大量精妙悖论并通过与其他文本形成互文来构建独特的哲学幽默。除英国和爱尔兰幽默传统外,王尔德还采纳并吸收庄子的幽默及其思想,以英国人喜闻乐见的戏剧性方式将其带入英国社会。本文将通过对二者作品的比较研究与历史回溯,验证互为他者和看似对立的东西方文化间存在的共通性,探析东方元素在西方现代
期刊
摘 要:沈從文的小说《丈夫》中对时空艺术的描写极具特色,能够在狭窄的时空面中展现出更为深远的社会图景。在对时空的论述中,本文分别从以小船为描写面的空间扩展,以傍晚娱乐时间为基础的时间扩散进行探究,最后分析了沈从文在小说《丈夫》中这样处理时空的意义。  关键词:沈从文 《丈夫》 时空艺术  时空是作家常见的审美的对象,离开了时空,一切生命都是虚无缥缈的艺术空壳,只有将艺术形象放在适宜的时空中,才能使
期刊
摘 要:“写实”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但在今天的文学创作中,文学的“写实性”却受到了诸多挑战。本文以21世纪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写实主义类型——“底层文学”作为研究对象,重探“写实”与“虚构”的重构关系。文章在追寻“底层文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世间已无陈金芳》与《篡改的命》中的“现实表征”与主体偏差问题,并认为“底层文学”在处理当前中国经验方面,虽有一定缺陷,但亦能够为当下的文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