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文本解读时必然会出现“意料之中”或是“意料之外”的差异,这往往会成为深度理解文本,或是多元化解读文本的重要契机,使教师更有目的地进行针对性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解读能力,促进师生阅读视野的融合。
一、 百花齐放春满园:差异促成思维新火花
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往往会就文章中的某一问题产生理解上的分歧,而这种分歧往往能生成课堂上的精彩,成为深入解读文本的良好契机。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认知差异,关注、搜集并重组这些信息,适时加以点拨,这能使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柳叶儿》是一篇抒情散文,笔者在教学时,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的韵味。但是在自主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的同学觉得文中主要表现出孩子的天真和快乐,也有的同学认为作者主要表达了对那段特殊岁月的苦涩回忆,还有的同学感悟到文中既描写了快乐的童年,也表达了那段生活的苦涩。文中到底是主要展现“快乐童年”,还是主要表达“苦涩回忆”,“快乐”与“苦涩”在文中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学生的这种原生态的认知差异就成为盘活整篇课文的一个教学支点。
笔者让学生就自己所持有的观点在文中找出相关的依据,并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充分咀嚼和品味。之后才开始向学生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并且配以历史图片加以说明,这时,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进而自然体会到文章“以乐衬苦”这一写作特点,以及苦中作乐、乐中见苦的情感表达,从而水到渠成地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
这一案例是在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并充分交流对文本的认知差异后,再在教师的引领下,借助讨论自主完成。教师借助学生的认知差异,训练学生文本解读的能力,也使阅读教学过程的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 梅须逊雪三分白:差异提升鉴赏新高度
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学生往往无法全面深入地探究文本的原意,教师如果拥有更深厚的知识积淀和更开阔的文化视野,能够对学生起到启发和引领的作用。
鲁迅的散文诗《雪》,篇幅短小却寓意深刻,作者在文中展现了两幅图景:一是南方的雪:滋润、美艳;一是朔方的雪:冰冷、坚硬、灿烂。南方雪与朔方雪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是学生理解这篇文章主题的难点,同时也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文本解读上分歧最大的地方。
有的学生认为作者更喜爱江南的雪,因为南方的雪姿态优美,色彩斑斓,各样的花朵在雪野中孕育生机,“许多蜜蜂忙碌”又让人联想起无限盎然的春意,还有孩子们的天真快乐,给南方的雪带来了蓬勃的朝气。有的学生则认为作者更欣赏朔方的雪,因为北方的雪雄浑壮阔,“在天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弥漫太空”“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升腾”“旋转”“灿灿地生光”这一系列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北方雪的那种横扫千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此时笔者首先提示学生,将文中象征物“雪花”还原为人,将“暖国雨”“江南雪”“朔方雪”这三种事物深化为三种人生,或是三种精神。接着,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中第4自然段劈头的“但是”一词,以及结尾处“就是这样”一小句的作用。最后,向学生们链接《野草·题辞》中,鲁迅对有关生命和死亡的一段阐述。这样,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深入地理解到江南雪只是文章的引发,意在引出朔方雪,最终表达作者孤独的反抗精神这一主旨了。
这一案例中,教师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阅读差异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更加深入地理解,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三、 为有源头活水来:差异创造教学新智慧
教参在帮助教师积累资料、提供思路、传授方法等方面,确实起了不少作用,但是也容易使教师形成对教参的依赖。教师自身若对文本进行解读与钻研,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并且上可以在与教参编者的阅读差异中,寻得更好的教学契机。
苏教版九上《林中小溪》一课,是苏联作家普里什文的哲理散文。篇幅较长,寓意颇深,对这篇文本的深入解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在教参指导之下去解读文本,很容易就能得出这样的主旨:充满挑战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如果太顺利,没有太大的波澜,生活将是无趣的,人生将是无益的。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似乎都不需要细读文本,也不需要深入思考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口号化、公式化、模本化的解读,是学生在教参所主宰的语文课堂中,训练而形成的。
笔者在备课时,参阅了其他资料,发现已有不少专家学者有新的解读,他们反对以人类为中心的角度去审视自然,反对将水塘的洼地、被冬雪压弯了的大灌木、困在水湾中的小狗鱼、被瀑流冲歪的小白杨作为一种凝滞的、安于平淡的、丧失激情的生活。他们认为充满战斗的生活是生活,平淡的生活也是生活,只是各自的选择不同,在普里什文眼中,二者都值得肯定和欣赏。
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先带领学生单独分析文中对小溪的描写片段,于是,学生很容易得出教材编者所提供的解读思路;然后笔者再带领学生单独赏析作者对除小溪之外的描写片段,品味作者笔下那些大灌木、小狗鱼、白桦树的嫩芽、美丽的春花,甚至在作者眼中那些可爱的苍蝇和小甲虫,通过品读,学生发现原来林中静谧安宁的生活是那样生机盎然,而绝非教参中所理解的凝滞,安于平淡,丧失激情,学生对这种全新的解读充满了兴趣。
笔者趁热打铁,继续为学生介绍普里什文其人,他所描写的自然美和人性美,因不合“阶级斗争”的时宜,在过去曾遭受粗暴的批判。普里什文是超前的,那一种对自然、对人生的品评赏鉴,以至赏鉴中的忘我,已难得见之于忙碌而麻木的现代人,这样的解读使得学生对文本,对普里什文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教师应不断吸取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寻求新的突破,给学生提供教参之外的多元化解读,这样的课堂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标准化、机械化、公式化的语文课堂充满思维碰撞的火花。
(作者单位:扬州市文津中学)
一、 百花齐放春满园:差异促成思维新火花
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往往会就文章中的某一问题产生理解上的分歧,而这种分歧往往能生成课堂上的精彩,成为深入解读文本的良好契机。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认知差异,关注、搜集并重组这些信息,适时加以点拨,这能使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柳叶儿》是一篇抒情散文,笔者在教学时,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的韵味。但是在自主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的同学觉得文中主要表现出孩子的天真和快乐,也有的同学认为作者主要表达了对那段特殊岁月的苦涩回忆,还有的同学感悟到文中既描写了快乐的童年,也表达了那段生活的苦涩。文中到底是主要展现“快乐童年”,还是主要表达“苦涩回忆”,“快乐”与“苦涩”在文中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学生的这种原生态的认知差异就成为盘活整篇课文的一个教学支点。
笔者让学生就自己所持有的观点在文中找出相关的依据,并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充分咀嚼和品味。之后才开始向学生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并且配以历史图片加以说明,这时,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进而自然体会到文章“以乐衬苦”这一写作特点,以及苦中作乐、乐中见苦的情感表达,从而水到渠成地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
这一案例是在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并充分交流对文本的认知差异后,再在教师的引领下,借助讨论自主完成。教师借助学生的认知差异,训练学生文本解读的能力,也使阅读教学过程的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 梅须逊雪三分白:差异提升鉴赏新高度
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学生往往无法全面深入地探究文本的原意,教师如果拥有更深厚的知识积淀和更开阔的文化视野,能够对学生起到启发和引领的作用。
鲁迅的散文诗《雪》,篇幅短小却寓意深刻,作者在文中展现了两幅图景:一是南方的雪:滋润、美艳;一是朔方的雪:冰冷、坚硬、灿烂。南方雪与朔方雪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是学生理解这篇文章主题的难点,同时也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文本解读上分歧最大的地方。
有的学生认为作者更喜爱江南的雪,因为南方的雪姿态优美,色彩斑斓,各样的花朵在雪野中孕育生机,“许多蜜蜂忙碌”又让人联想起无限盎然的春意,还有孩子们的天真快乐,给南方的雪带来了蓬勃的朝气。有的学生则认为作者更欣赏朔方的雪,因为北方的雪雄浑壮阔,“在天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弥漫太空”“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升腾”“旋转”“灿灿地生光”这一系列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北方雪的那种横扫千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此时笔者首先提示学生,将文中象征物“雪花”还原为人,将“暖国雨”“江南雪”“朔方雪”这三种事物深化为三种人生,或是三种精神。接着,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中第4自然段劈头的“但是”一词,以及结尾处“就是这样”一小句的作用。最后,向学生们链接《野草·题辞》中,鲁迅对有关生命和死亡的一段阐述。这样,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深入地理解到江南雪只是文章的引发,意在引出朔方雪,最终表达作者孤独的反抗精神这一主旨了。
这一案例中,教师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阅读差异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更加深入地理解,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三、 为有源头活水来:差异创造教学新智慧
教参在帮助教师积累资料、提供思路、传授方法等方面,确实起了不少作用,但是也容易使教师形成对教参的依赖。教师自身若对文本进行解读与钻研,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并且上可以在与教参编者的阅读差异中,寻得更好的教学契机。
苏教版九上《林中小溪》一课,是苏联作家普里什文的哲理散文。篇幅较长,寓意颇深,对这篇文本的深入解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在教参指导之下去解读文本,很容易就能得出这样的主旨:充满挑战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如果太顺利,没有太大的波澜,生活将是无趣的,人生将是无益的。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似乎都不需要细读文本,也不需要深入思考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口号化、公式化、模本化的解读,是学生在教参所主宰的语文课堂中,训练而形成的。
笔者在备课时,参阅了其他资料,发现已有不少专家学者有新的解读,他们反对以人类为中心的角度去审视自然,反对将水塘的洼地、被冬雪压弯了的大灌木、困在水湾中的小狗鱼、被瀑流冲歪的小白杨作为一种凝滞的、安于平淡的、丧失激情的生活。他们认为充满战斗的生活是生活,平淡的生活也是生活,只是各自的选择不同,在普里什文眼中,二者都值得肯定和欣赏。
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先带领学生单独分析文中对小溪的描写片段,于是,学生很容易得出教材编者所提供的解读思路;然后笔者再带领学生单独赏析作者对除小溪之外的描写片段,品味作者笔下那些大灌木、小狗鱼、白桦树的嫩芽、美丽的春花,甚至在作者眼中那些可爱的苍蝇和小甲虫,通过品读,学生发现原来林中静谧安宁的生活是那样生机盎然,而绝非教参中所理解的凝滞,安于平淡,丧失激情,学生对这种全新的解读充满了兴趣。
笔者趁热打铁,继续为学生介绍普里什文其人,他所描写的自然美和人性美,因不合“阶级斗争”的时宜,在过去曾遭受粗暴的批判。普里什文是超前的,那一种对自然、对人生的品评赏鉴,以至赏鉴中的忘我,已难得见之于忙碌而麻木的现代人,这样的解读使得学生对文本,对普里什文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教师应不断吸取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寻求新的突破,给学生提供教参之外的多元化解读,这样的课堂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标准化、机械化、公式化的语文课堂充满思维碰撞的火花。
(作者单位:扬州市文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