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强调高效教学的今天,适度、适时、幽默的课堂评价使教师与学生之间、评价实践与课程目标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使数学课堂充满对生命的关注,焕发鲜活的生命气息,并引领学生轻松、愉快、最大效率地获得知识,体会到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 适度 适时 幽默 良性互动
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新理念,让新课改有了彰显魅力的舞台。而课堂中的评价对学生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评价会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相反,不恰当的课堂评价会影响课堂学习的效果,使学生失去信心,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阻碍其自身的发展。
一、适度的评价,清晰学生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但在倡导赞赏、激励教育的今天,有些教师狭隘地理解课堂评价,将评价等同于表扬,“太棒了…你真聪明”等笼统的表扬语言几乎成了一些教师的口头禅。盲目、笼统、随意、过度的表扬代替了恰当的评价,导致学生心浮气躁,不能深入细致地进行思考。
教师的教学评价应准确、具体、真诚,具有针对性,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能促使学生扬己之长,补己之短。不能讲空话、套话、假话,既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夸大学生的成绩,笼统、概括、随意的评价只会让学生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要让学生有可依,有据可循。好,好在哪里?棒,棒在哪里?还有哪里是需要进一步努力的?好的地方要保持,不足的地方要再努力。
二、适时的评价,激活深层思维
曾听过潘小明老师的一节课,对于大师在课堂中娴熟的评价机智和对评价时机的准确把握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是“质数与合数”的新授课,在引出质数合数概念时,潘老师采用了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画出3个小正方形可以拼出1个长方形,4个小正方形可以拼出2个长方形,12个小正方形可以拼出3个长方形,此时潘老师提出:如果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你觉得会怎么样?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会越多”,此时潘老师并没有急于给出评价,而是选择了沉默。课堂一下子沉静下来,此时的沉静并不是浪费时间,相反恰恰是给了学生思维火花肆意进发的时间,给了学生深层思维的时间,让学生在寂静的氛围中,认真思考,驰骋想象,完成了整个的思考过程。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反例,得出了正方形的个数越多拼出的长方形个数不一定越多的结论。
实践证明课堂中新颖、独特的见解,往往是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留出充裕的时间,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和谐、宁静的氛围中充分想象、相互启发,获得更多、更美好的灵感,体验成功的快乐,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过早地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势必会遏止学生的发散思维,这与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只有适时的评价才能激活学生的深层思维,让教育得到最大的效果,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幽默的评价,活跃生活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教师不理解儿童,儿童也不理解教师。”可见,有幽默感对于一个教师而言有多么重要。在课堂评价中运用幽默,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更能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增进学习动力,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在笑声中得到智慧的启迪,同时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轻松有效,更加充满生机,让人意味深长。
在求平均数的课堂中,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敬老院中有老爷爷9人,平均年龄为72岁,老奶奶1 1人,平均年龄为68岁,求老人们的平均年龄?有学生列式为(72+68)÷(9+11)=7(岁)。此时教师放慢语速问:“你是说老人们的平均年龄是7岁,那这里到底是敬老院还是幼儿园啊!”学生一听,不好意思地笑了。这样的评价“轻松之中包含着深沉,妙语之中蕴涵着睿智”,使学生在轻松中得到启示,意会到生活经验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所起的重要的检验作用,获得愉悦体验的同时,又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就是生活,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评价体系的立足点,也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在强调高效教学的今天,适度、适时、幽默的课堂评价使教师与学生之间、评价实践与课程目标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使数学课堂充满对生命的关注,焕发鲜活的生命气息,并引领学生轻松、愉快、最大效率地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体会到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 适度 适时 幽默 良性互动
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新理念,让新课改有了彰显魅力的舞台。而课堂中的评价对学生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评价会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相反,不恰当的课堂评价会影响课堂学习的效果,使学生失去信心,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阻碍其自身的发展。
一、适度的评价,清晰学生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但在倡导赞赏、激励教育的今天,有些教师狭隘地理解课堂评价,将评价等同于表扬,“太棒了…你真聪明”等笼统的表扬语言几乎成了一些教师的口头禅。盲目、笼统、随意、过度的表扬代替了恰当的评价,导致学生心浮气躁,不能深入细致地进行思考。
教师的教学评价应准确、具体、真诚,具有针对性,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能促使学生扬己之长,补己之短。不能讲空话、套话、假话,既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夸大学生的成绩,笼统、概括、随意的评价只会让学生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要让学生有可依,有据可循。好,好在哪里?棒,棒在哪里?还有哪里是需要进一步努力的?好的地方要保持,不足的地方要再努力。
二、适时的评价,激活深层思维
曾听过潘小明老师的一节课,对于大师在课堂中娴熟的评价机智和对评价时机的准确把握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是“质数与合数”的新授课,在引出质数合数概念时,潘老师采用了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画出3个小正方形可以拼出1个长方形,4个小正方形可以拼出2个长方形,12个小正方形可以拼出3个长方形,此时潘老师提出:如果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你觉得会怎么样?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会越多”,此时潘老师并没有急于给出评价,而是选择了沉默。课堂一下子沉静下来,此时的沉静并不是浪费时间,相反恰恰是给了学生思维火花肆意进发的时间,给了学生深层思维的时间,让学生在寂静的氛围中,认真思考,驰骋想象,完成了整个的思考过程。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反例,得出了正方形的个数越多拼出的长方形个数不一定越多的结论。
实践证明课堂中新颖、独特的见解,往往是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留出充裕的时间,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和谐、宁静的氛围中充分想象、相互启发,获得更多、更美好的灵感,体验成功的快乐,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过早地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势必会遏止学生的发散思维,这与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只有适时的评价才能激活学生的深层思维,让教育得到最大的效果,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幽默的评价,活跃生活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教师不理解儿童,儿童也不理解教师。”可见,有幽默感对于一个教师而言有多么重要。在课堂评价中运用幽默,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更能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增进学习动力,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在笑声中得到智慧的启迪,同时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轻松有效,更加充满生机,让人意味深长。
在求平均数的课堂中,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敬老院中有老爷爷9人,平均年龄为72岁,老奶奶1 1人,平均年龄为68岁,求老人们的平均年龄?有学生列式为(72+68)÷(9+11)=7(岁)。此时教师放慢语速问:“你是说老人们的平均年龄是7岁,那这里到底是敬老院还是幼儿园啊!”学生一听,不好意思地笑了。这样的评价“轻松之中包含着深沉,妙语之中蕴涵着睿智”,使学生在轻松中得到启示,意会到生活经验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所起的重要的检验作用,获得愉悦体验的同时,又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就是生活,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评价体系的立足点,也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在强调高效教学的今天,适度、适时、幽默的课堂评价使教师与学生之间、评价实践与课程目标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使数学课堂充满对生命的关注,焕发鲜活的生命气息,并引领学生轻松、愉快、最大效率地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体会到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