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教育公平制度的构建中应引入“低碳经济”理念,通过建立健全教育资源循环利用制度、教育技术信息化制度、教育资源配置低碳制度,逐步构建教育公平制度的“低碳模式”。
【机 构】
:
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基金项目】
: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10GG02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教育公平制度的构建中应引入“低碳经济”理念,通过建立健全教育资源循环利用制度、教育技术信息化制度、教育资源配置低碳制度,逐步构建教育公平制度的“低碳模式”。
其他文献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一个突出特征在于,它是由公立高校主导,且以公立高校在绝对数量上的大规模扩招为特点的。民办高等教育在经历10年的大幅增长后,仍旧未能改变中国高等教育"国强民弱"的格局,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不仅比重偏低,而且只占据教育市场的低端。在高等教育将由大众化迈向普及化的新时期,这种教育供给格局以及它所反映的公共教育资源分配模式不仅缺乏效率,而且未必能够实现公平。应从两方面入手改变当前不合理的高等教育供给格局。
作为表达中国社会特指政治实体的基本语汇,"党"这一概念的汉语语义,经过4个阶段的长期历史演化,不断改变人们认识"党"所持有的特定政治内涵:一、中性词的"党","指中国(古代)农村的基层治理单位";二、贬义词的"党","指狭隘的利益群体或利益集团";三、中性词的"党","指社会政治团体或政党";四、褒义词的"党","专指中国共产党"。
邓小平"南方谈话"以苏联东欧剧变为背景,以中国怎么办为重点,以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核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论断和光辉的战略思想,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理论基础,指明前进方向。自"南方谈话"以来,中国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做出了与"苏联模式"完全不同的创造性回答,从而开辟出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改革,实质上是去"苏联模式"、增"中国特色",既同苏联"切割"、又不"照抄"西方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理论体系和各项制度形成、确立和发展
《巴塞尔协议III》更加注重从宏观审慎的角度设计相关监管思路和工具,并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产品和市场加强金融监管。根据我国目前金融业发展状况以及金融业自身的运作特性,我国应坚持并加强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从而降低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实现金融业的健康、稳健发展。
我国公用事业在放宽市场准入、改革管理和监管体制、引入非国有资本和实施特许经营等方面已经进行大幅度改革,外资和国内民营资本一定程度进入公用事业,有力地推动了公用事业的发展。但是,垄断对我国公用事业发展的制约还比较突出,改革的任务远没有完成。一些领域引入民营资本后监管不到位,一些改革措施对用户利益考虑不够、对经营者利益考虑过多,用户和公众对改革的参与不够,人民群众对这一领域的改革有很大期盼。公用事业供给既不能过度依靠政府也不能过度依赖市场,而应该发挥好政府部门、私人部门和社会公众各自的作用。
由跨国移民引发的社会冲突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个困境。社会焦虑是引发移民流入国社会冲突的表层源,而经济竞争的乏力、文化认同的差异和对人口数量比例变化的恐惧是里层源。究其根本,外来移民寻求机遇与本土居民保障安全之间的矛盾是移民流入国社会冲突的本质。对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个矛盾,多数国家难以化解,需要进行超前的深入研究。
中国社会正在渐进转型为现代社会。在这个过渡时期,公共政策参与领域的最大特点就是政策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互交错,正式规则之内的政策参与同制度之外的政策参与并存。从群体性事件和集体行动的视角分别梳理制度外政策参与,需要解决3个核心问题——如何看待当前社会的组织化,如何推进公共政策的制度化,如何重视新兴媒体的"双刃性"作用。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现代化的本质是追赶和超越。现代化的中国目标与实践在不同阶段其内涵也不同。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再到江泽民、又到胡锦涛,现代化的目标和内涵相互继承、相互联系,各有侧重、不断发展。追赶与超越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面临着追赶的挑战,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先发省区需要在追赶和超越上起带头作用。
“微博问政”已经成为我国公民进行民主参政,特别是运用互联网络开展政治参与的新形态。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开展“微博问政”,有助于深化官民互动、加强社会监督、保障民主决策、优化执政环境,创新政府治理和社会管理。共产党增强执政能力和人民政府提升行政能力,需要不断规范“微博问政”:深入理论研究,加大制度供给,加强政务建设,提升干部媒介素养,引导公众理性参与,努力探索“微博问政”的科学路径。
生态文明是引领社会持续向前发展的新型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文件,标志着我国十分重视以生态文明的思想、理论为指导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本文着重以辽西生态治理保护为例,阐述生态治理、保护的创新理念、实践发展和价值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