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先是对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建设情况、金融运行情况等展开了细致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区域资金未实现平均供给,成本与收益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金融市场划分不合理,未能实现均衡发展;高端金融人才存在较大的缺口而且分布不均等。正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提出了一系列能产生落地价值的建议:提高金融配置的合理性,达到盘活资源的目的;建设金融人才队伍,为金融服务能力的增强提供人才保证等。
关键词: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
1 引言
从京津冀区域之内金融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看,各个行政区域内都实现了一定的突破,但受到了地方保护政策的影响,再加上行政壁垒的存在,金融分割的现象在京津冀区域内较为突出,金融产业整体布局并不合理,不利于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率迟迟未得到提升。还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在金融功能定位方面,京津冀三地都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合作意识淡薄,彼此之间展开了金融资源争夺大战。北京本身在政治文化方面占据优势,却将更多的精力倾斜向打造金融市场、发展金融中心等方面;河北属于经济腹地,希望能得到京津两地的辐射带动;天津是北方经济中心,但金融改革力度不足,创新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极大的阻力,没有构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为此,下一阶段要重点增强三地金融合作意识,建立健全协调机制。
2 京津冀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现状
在对京津冀三地金融业务规模进行分析时,本文重点关注了保险、证券、银行三项内容。
2.1 京津冀区域银行业发展规模对比
2019年三地金融业的发展情况,主要涉及到金融机构数量、资产总额、员工数量三大指标,足以体现出其发展规模。可以看出,北京市当前银行机构的数量多达4560家,虽然在三地银行机构总数中的占比只有23.48%,却拥有着65.49%的资产总额,足以体现出规模优势。在这方面,河北省截然不同,虽然三地银行机构中的61.12%都位于这里,总数达到了11864家,但在资产总额中的占比仅为21.79%。相比而言,天津市的几项指标都不占优势,共有2991家银行机构,资产总额占比也明显偏低,仅为12.72%。
此外,由于我国实施了行政性金融制度,三个地区邮政储蓄、农村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的分布情况较为均衡,不存在明显差距。然而,大型金融机构的发展会受到区域市场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在三个地区的分布不合理。相关数据显示,京津冀三地分别拥有813家、407家、50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北京市数量最少;河北省幅员最为辽阔,但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仅有2家,北京却多达115家,差别一目了然。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在金融领域产生了强大的虹吸作用,在整个京津冀区域之内,北京市成为银行业发展中心。
2.2 京津冀区域证券业发展规模对比
相关数据表明,与津、冀两地相比,北京的每一项指标都保持着领先优势。对金融机构数量进行分析,北京市期货、基金、证券公司数量多达56家,而另外两个地区却少之甚少。与此同时,有334家上市公司总部设于北京,三地在这方面并不存在明显差别。再看A股筹资总额,北京市2019年达到了3861亿元,达到了河北、天津的二十多倍。全年之内,北京市债券筹资额达到了6974.7亿元,而河北不及其十分之一,天津只有北京的三分之一。在整个京津冀地区,北京市证券业的规模最大,明显超过了另外两地。三地相较,虽然河北省面積最大,但证券业务规模却比较低。
2.3 京津冀区域保险业发展规模对比
2019年京津冀三个地区保险业的发展规模。无论哪一项指标,北京市都要领先于天津、河北两地。首先,对保险公司数量进行分析,北京共有45家保险公司,河北仅有1家,天津为6家,相差十分明显。这种差距也体现在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数量上,京津冀三地分别为112家、69家、75家。在保费收入方面,北京市优势也十分明显。在保险密度方面,北京市人均达到了9640元,河北省仅为北京的1/4。对一个地区保险业的发展水平进行衡量时,保险深度是一项重要指标,即在GDP中保费收入的占比,统计情况看,北京市该项指标达到了6%,另外两地在这方面也处于劣势。
结合上述内容了解到,无论是银行、证券,还是保险业的发展中,北京市明显占据优势,能对金融资源、人才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津冀两地根本无法与之相抗衡。足以体现出三地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要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形成协同,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作为北京地区,一定要分析怎样才能把虹吸作用转变为辐射作用。
3 京津冀区域金融协同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3.1 京津冀区域金融市场分割不均,发展极不平衡
对于资金供需双方而言,其资金融通借贷交易都是在金融市场完成的。京津冀三地金融市场并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整体,彼此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协同程度并不高。北京是首都,有着强大的资金实力,再加上多年以来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形成的优势,能将更多的资源集聚到这里,进而对另外两个地区产生云集效应,区域资源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由于三地金融深化程度有所不同,无论是金融总量还是支撑能力、渗透能力等都相差明显,金融发展形成了较大的梯度差。对三地的发展水平进行排序,依次为京、津、冀,如果三地之间在合作方面仍保持现有状态,彼此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根本无法创建强大的、统一的金融市场,会对货币金融管理造成危害。
3.2 京津冀区域资金供给分布不均,金融成本、收益差异显著
在没有创建金融协同机制之前,三个地区在资金供给、成本、回报率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京津冀区域内的资金没有被盘活。从整体情况看,在资金供给方面,更多的资金倾斜向了京、津两地,而河北的资金供给量则比较少。在河北省,有些企业产生了融资需求,但由于企业无法承受较高的合约成本,再加上资金回报与风险不对等,整个京津冀区域内产生了尖锐的资金存贷承包人。与此同时,三地金融资源未能实现平均分配,机制体制差距较大。例如,北京在发展规划中虽然没有将自身定位为经济中心,却是名符其实的金融机构集聚地,拥有着丰富的金融资源。由于当前银行业采取了地区分治的管理模式,势必会削弱金融资金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支撑作用,也会对银行跨区域同业发展造成阻碍。虽然北京地区各大银行能从联合征信系统对个人与企业用户的资信等级产生一定的了解,却无法及时准确地了解外地客户的真实情况。银行成为京津冀区域的主要信贷来源,互联网借贷的发展刚刚起步,金融中介服务能力亟待提升,很难为企业提供高效的贷款服务。 3.3 金融高端从业人员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均
如果金融人才能在京津冀区域内保持着良好的流动,有助于增进区域金融合作。从三地目前金融业的发展情况看,发展势头最强的当数北京,就业机会也比较多。另外两地由于未能及时制定完善的人才引进政策,金融领域存在着人才缺口现象。从三地的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看,北京的实力最强,拥有着数量众多的知名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较为成熟,再加上北京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数量庞大,能为人才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综合条件明显胜于津、冀两地。津、冀两地高等学府数量并不多,尤其是河北省,为数不多的几所高校尚没有产生较强的影响力,由于人才培养与管理机制不健全,金融人才数量不足,再加上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较为滞后,金融人才流动性比较差。从现阶段区域内人才自由移动情况看,根本达不到三地协同发展所需,为了增进三地之间的区域金融合作,要同时在引进、培养人才方面入手,创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地区差异,打通人才壁垒,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4 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优化京津冀地区金融资源分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从目前京津冀地区金融资源的分配情况看,不合理现象比比皆是,三个地区合作意识淡薄,在资源争夺方面陷入了恶性竞争,金融资源利用率比较低。所以,三地要及时实现资源整合,增进彼此之间的合作。北京是首都,享受到了优惠的金融政策,各项政策都得到了执行,银行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都要超过另外两地;天津属于直辖市,国家层面为其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金融发展拥有着广阔的前景。京、津二地仅隔一百多公里,车程只有1.5小时,两地金融业务源形成了严重重合,极易引发恶性竞争。为了使地区内金融资源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建议下一步把更多的资源集聚到北京地区,因为这里的经济发展保持稳定,能增强资源的集聚效应。作为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市场开放性、容纳性均比较强,再加上滨海新区的快速崛起,为证券与外汇两大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要将此类资源集聚到天津。
4.2 建立高素质的金融人才队伍
京津冀三地形成了明显差距,人才成为另一大主要因素,人力资本水平能否得到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教育发展情况。北京是高校云集地,仅985、211高校就达到了36所,天津这两类高校只有6所,河北省根本没有知名度较高的高校,仅教育资源来看,差距十分显然。京、津两地凭借着良好的区位、金融、教育优势,吸引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金融毕业生,河北在这方面毫无竞争力可言。所以,京、津两地不仅要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还要与河北共享教育资源与发展成果,创建完善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多种方式组织培训,形成层次化的竞争机制,也要形成配套财务激励机制。河北省要想实现破局,要努力为金融人才提供良好的待遇与工作条件,实现人才的大规模引进。
參考文献
[1]张健.“十二五”时期河北金融业发展的重要举措[J].特区经济2012(7);80-82.
[2]刘茜.河北省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2012(3);38.
[3]黄希睿.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与合作研究[D].2013(5).
作者简介:
韩钰婕,天津财经大学在职研究生在读,主修金融专业。目前就职于国有银行,任零售部门负责人,对银行零售条线业务深有研究和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
1 引言
从京津冀区域之内金融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看,各个行政区域内都实现了一定的突破,但受到了地方保护政策的影响,再加上行政壁垒的存在,金融分割的现象在京津冀区域内较为突出,金融产业整体布局并不合理,不利于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率迟迟未得到提升。还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在金融功能定位方面,京津冀三地都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合作意识淡薄,彼此之间展开了金融资源争夺大战。北京本身在政治文化方面占据优势,却将更多的精力倾斜向打造金融市场、发展金融中心等方面;河北属于经济腹地,希望能得到京津两地的辐射带动;天津是北方经济中心,但金融改革力度不足,创新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极大的阻力,没有构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为此,下一阶段要重点增强三地金融合作意识,建立健全协调机制。
2 京津冀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现状
在对京津冀三地金融业务规模进行分析时,本文重点关注了保险、证券、银行三项内容。
2.1 京津冀区域银行业发展规模对比
2019年三地金融业的发展情况,主要涉及到金融机构数量、资产总额、员工数量三大指标,足以体现出其发展规模。可以看出,北京市当前银行机构的数量多达4560家,虽然在三地银行机构总数中的占比只有23.48%,却拥有着65.49%的资产总额,足以体现出规模优势。在这方面,河北省截然不同,虽然三地银行机构中的61.12%都位于这里,总数达到了11864家,但在资产总额中的占比仅为21.79%。相比而言,天津市的几项指标都不占优势,共有2991家银行机构,资产总额占比也明显偏低,仅为12.72%。
此外,由于我国实施了行政性金融制度,三个地区邮政储蓄、农村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的分布情况较为均衡,不存在明显差距。然而,大型金融机构的发展会受到区域市场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在三个地区的分布不合理。相关数据显示,京津冀三地分别拥有813家、407家、50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北京市数量最少;河北省幅员最为辽阔,但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仅有2家,北京却多达115家,差别一目了然。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在金融领域产生了强大的虹吸作用,在整个京津冀区域之内,北京市成为银行业发展中心。
2.2 京津冀区域证券业发展规模对比
相关数据表明,与津、冀两地相比,北京的每一项指标都保持着领先优势。对金融机构数量进行分析,北京市期货、基金、证券公司数量多达56家,而另外两个地区却少之甚少。与此同时,有334家上市公司总部设于北京,三地在这方面并不存在明显差别。再看A股筹资总额,北京市2019年达到了3861亿元,达到了河北、天津的二十多倍。全年之内,北京市债券筹资额达到了6974.7亿元,而河北不及其十分之一,天津只有北京的三分之一。在整个京津冀地区,北京市证券业的规模最大,明显超过了另外两地。三地相较,虽然河北省面積最大,但证券业务规模却比较低。
2.3 京津冀区域保险业发展规模对比
2019年京津冀三个地区保险业的发展规模。无论哪一项指标,北京市都要领先于天津、河北两地。首先,对保险公司数量进行分析,北京共有45家保险公司,河北仅有1家,天津为6家,相差十分明显。这种差距也体现在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数量上,京津冀三地分别为112家、69家、75家。在保费收入方面,北京市优势也十分明显。在保险密度方面,北京市人均达到了9640元,河北省仅为北京的1/4。对一个地区保险业的发展水平进行衡量时,保险深度是一项重要指标,即在GDP中保费收入的占比,统计情况看,北京市该项指标达到了6%,另外两地在这方面也处于劣势。
结合上述内容了解到,无论是银行、证券,还是保险业的发展中,北京市明显占据优势,能对金融资源、人才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津冀两地根本无法与之相抗衡。足以体现出三地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要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形成协同,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作为北京地区,一定要分析怎样才能把虹吸作用转变为辐射作用。
3 京津冀区域金融协同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3.1 京津冀区域金融市场分割不均,发展极不平衡
对于资金供需双方而言,其资金融通借贷交易都是在金融市场完成的。京津冀三地金融市场并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整体,彼此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协同程度并不高。北京是首都,有着强大的资金实力,再加上多年以来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形成的优势,能将更多的资源集聚到这里,进而对另外两个地区产生云集效应,区域资源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由于三地金融深化程度有所不同,无论是金融总量还是支撑能力、渗透能力等都相差明显,金融发展形成了较大的梯度差。对三地的发展水平进行排序,依次为京、津、冀,如果三地之间在合作方面仍保持现有状态,彼此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根本无法创建强大的、统一的金融市场,会对货币金融管理造成危害。
3.2 京津冀区域资金供给分布不均,金融成本、收益差异显著
在没有创建金融协同机制之前,三个地区在资金供给、成本、回报率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京津冀区域内的资金没有被盘活。从整体情况看,在资金供给方面,更多的资金倾斜向了京、津两地,而河北的资金供给量则比较少。在河北省,有些企业产生了融资需求,但由于企业无法承受较高的合约成本,再加上资金回报与风险不对等,整个京津冀区域内产生了尖锐的资金存贷承包人。与此同时,三地金融资源未能实现平均分配,机制体制差距较大。例如,北京在发展规划中虽然没有将自身定位为经济中心,却是名符其实的金融机构集聚地,拥有着丰富的金融资源。由于当前银行业采取了地区分治的管理模式,势必会削弱金融资金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支撑作用,也会对银行跨区域同业发展造成阻碍。虽然北京地区各大银行能从联合征信系统对个人与企业用户的资信等级产生一定的了解,却无法及时准确地了解外地客户的真实情况。银行成为京津冀区域的主要信贷来源,互联网借贷的发展刚刚起步,金融中介服务能力亟待提升,很难为企业提供高效的贷款服务。 3.3 金融高端从业人员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均
如果金融人才能在京津冀区域内保持着良好的流动,有助于增进区域金融合作。从三地目前金融业的发展情况看,发展势头最强的当数北京,就业机会也比较多。另外两地由于未能及时制定完善的人才引进政策,金融领域存在着人才缺口现象。从三地的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看,北京的实力最强,拥有着数量众多的知名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较为成熟,再加上北京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数量庞大,能为人才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综合条件明显胜于津、冀两地。津、冀两地高等学府数量并不多,尤其是河北省,为数不多的几所高校尚没有产生较强的影响力,由于人才培养与管理机制不健全,金融人才数量不足,再加上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较为滞后,金融人才流动性比较差。从现阶段区域内人才自由移动情况看,根本达不到三地协同发展所需,为了增进三地之间的区域金融合作,要同时在引进、培养人才方面入手,创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地区差异,打通人才壁垒,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4 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优化京津冀地区金融资源分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从目前京津冀地区金融资源的分配情况看,不合理现象比比皆是,三个地区合作意识淡薄,在资源争夺方面陷入了恶性竞争,金融资源利用率比较低。所以,三地要及时实现资源整合,增进彼此之间的合作。北京是首都,享受到了优惠的金融政策,各项政策都得到了执行,银行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都要超过另外两地;天津属于直辖市,国家层面为其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金融发展拥有着广阔的前景。京、津二地仅隔一百多公里,车程只有1.5小时,两地金融业务源形成了严重重合,极易引发恶性竞争。为了使地区内金融资源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建议下一步把更多的资源集聚到北京地区,因为这里的经济发展保持稳定,能增强资源的集聚效应。作为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市场开放性、容纳性均比较强,再加上滨海新区的快速崛起,为证券与外汇两大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要将此类资源集聚到天津。
4.2 建立高素质的金融人才队伍
京津冀三地形成了明显差距,人才成为另一大主要因素,人力资本水平能否得到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教育发展情况。北京是高校云集地,仅985、211高校就达到了36所,天津这两类高校只有6所,河北省根本没有知名度较高的高校,仅教育资源来看,差距十分显然。京、津两地凭借着良好的区位、金融、教育优势,吸引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金融毕业生,河北在这方面毫无竞争力可言。所以,京、津两地不仅要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还要与河北共享教育资源与发展成果,创建完善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多种方式组织培训,形成层次化的竞争机制,也要形成配套财务激励机制。河北省要想实现破局,要努力为金融人才提供良好的待遇与工作条件,实现人才的大规模引进。
參考文献
[1]张健.“十二五”时期河北金融业发展的重要举措[J].特区经济2012(7);80-82.
[2]刘茜.河北省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2012(3);38.
[3]黄希睿.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与合作研究[D].2013(5).
作者简介:
韩钰婕,天津财经大学在职研究生在读,主修金融专业。目前就职于国有银行,任零售部门负责人,对银行零售条线业务深有研究和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