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进入20世纪后,人类创造空前繁荣的物质文明,同时也滥用自然资源,对地球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人、城市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严峻和尖锐,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绿色设计、生态环保等相关的各种概念和思想在国际建筑界层出不穷,未来采用何种规划设计和发展运作模式才能使得我们的城市获得持续性的健康发展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城市生态;绿色;哈马碧;城市设计
1.生态城市的研究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在经历二战后的恢复重建之后,对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以社会环保组织为核心的社会各界持续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引发了影响深远的绿色运动,其目的是保护地球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安全,倡导绿色、和平、可持续的发展。此后,绿色概念开始在经济、社会、环境、技术、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积极影响,对各国政府的决策和城市生态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城市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迅猛增加的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城市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污染愈发严重。面临这一严峻现实,以生命、健康、和谐、可持续为核心理念的绿色思维成为城市转型期的基本指导思想,以系统性、综合性、地域性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城市设计将成为城市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方法。绿色思维与生态城市设计方法的结合,能够实现城市设计策略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有针对性的解决城市设计的一系列问题。
2.“哈马碧”滨水新城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哈马碧湖城是瑞典申办2004奥运会的奥运村选址,并计划建设成为一个示范性可持续发展社区。尽管斯德哥尔摩落选奥运会,哈马碧湖城的建设目标却被保留下来,转化成了一个国家级的生态示范区。正是在哈马碧湖城的规划和建设过程当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观得到了突出的体现。它的成功为斯德哥尔摩和瑞典带来了比主办奥运会更深远的影响和更引人瞩目的国际声誉。
“哈马碧”滨水新城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十余年来最大的市政建设项目。早在1990年,市政管理者与规划师就为今日的哈马碧勾画了第一张设计草图。当时,这里还是一处破旧的老工业仓库用地,到处凌乱不堪,污染严重。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市政府终于下决心改造这里,计划将老工业区与港湾区作为内城的延伸,转变成为一座能够代表瑞典,甚至是全世界最先进科技与人居理念的现代居住新城。
早在19世纪,哈马碧已是斯德哥尔摩市有名的旅游区,它的美丽被称为“瑞典东南角的明珠”。直到20世纪20年代,这里幽静的乡村风光仍颇受人们青睐,被描写为“田园诗般的和平景象”。然而,随着之后公路的建设,哈马碧地区的河流被部分填埋。由于当时混乱的社会局势,这里开始慢慢被人遗忘。土地的无人管理与规划的未知性,使得当时许多企业纷纷来此随意建造了大量的仓库和临时棚屋。短短几十年内,这里便成了一个小规模的工业区。一直到1998年才被破土动工的“哈马碧滨水新城”所取代。就此,哈马碧才逐渐迎来了它今天初具规模的样貌。
2.1“哈马碧模式”
由于首都政府对于新时期居住环境的苛刻要求,要求哈马碧地区的整体环境负荷量减少至九十年代初期的一半以上,哈马碧滨水新区在建设伊始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于是,当地的技术官员和设计者们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设计规划工作方法:即在规划设计的全部阶段中,所有规划设计、技术和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必须整合在同一地点办公。
这就产生了独特的工作链,其中某一部门所遇到的问题将会被另一个部门很好的利用和解决。资源的再利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最终设计出了一整套社区人居生活的资源循环链,为达成环境目标提供了成功的可能。如今,在哈马碧滨水新城的宣传册上,当地人将这种人居资源循环模式称为“哈马碧模式”。“哈马碧模式”是一套有机的循环理念与技术,主要针对生活垃圾资源、水资源与电热能源进行运作。
2.2生活垃圾资源
将人类生活垃圾看作一种资源,通过回收再利用,以产生新能源与产品,这已不是什么新鲜理念。然而在哈马碧,我们所惊讶的是实现这一理念的先进技术。
哈马碧所装配的是一套全新的垃圾抽吸系统设备。垃圾投掷地点被进行严格定义和分类,安置在社区的不同层级角落,分为“就近楼宅源头分拣”、“就近街区回收间”和“就近地区环保站”三个层级,以便回收不同性质的垃圾,但要求居民必须严格自律执行。垃圾桶不再简单,它们通过地下管道彼此连接,并最终通过真空抽吸技术输送到中央收集站。在中央收集站,不同性质的垃圾将再次被进行分类评估,有些即被当场再利用处理,而剩下的则必须被运输往更远的专业处理工厂。
2.3水资源
对于哈马碧城区的水资源再利用,当地技术部门主要致力于减少人均水消耗量、生活排水的净化指标提升、自然降水的收集与利用三个方面。根据官方统计资料,斯德哥尔摩目前的人均水消耗量为180公升/天,而在哈马碧,技术人员试图将指标下降到100公升/天。哈马碧建造了自己的净水厂,专门处理生活排水并循环回居民家中。目前他们正在研发和比较化学、物理和生物等多种净水方式的优劣。对于自然降水,哈马碧模式通过绿色屋顶、人工降水渠等设施将降水进行集中,最后通过蓄水池和水台阶进行沉淀和过滤,再汇入哈马碧湖与运河中。
2.4绿色能源
通过生活垃圾与水资源的再利用,绿色能源也随即产生。利用家庭废物作为燃料,生产热力与电力;同时,电热厂的排水在冷却过程中所产生的“余冷”也被利用,提供城区内夏天的制冷所需。哈马碧的净水厂使用降排水沉淀后的残余生产生物燃气,主要用于城区内公交巴士和共有汽车的燃料,同时也为新城内近千个家庭提供厨房燃气。
除了其他环保环节中的再回收能源以外,哈马碧的绿色能源生产链条还包括安装在许多住宅楼外墙和房顶上的太阳能设备,它们包含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取热器和燃料电池。例如,在兩栋房屋之间所安置的太阳能电池板,以满足它们之间公共空间的电力消耗。
2.5绿色居住与出行
这里的交通尤为环保:大面积的步行区、自行车道;人们出行稍远时多搭乘有轨电车、渡轮;去往斯德哥尔摩城内有方便的铁路运输和公交;此外,当地的私家车主们还组织了“汽车共有团体”,所有会员均可通过手机获得就近汽车的开车密码,在指定场所还车。人们通过种种办法,减少私家车的数量,让空气质量得以保持。
3.结语
生态城市设计借鉴传统城市设计的优秀方法,以不同生态环境要素和空间形态要素的关联研究为基础,不断探索强化城市生态环境效能的实施策略。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生态城市设计的研究应与城市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同时对其内涵的研究也将不断拓展,为城市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措施,建立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1):59-66.
[2]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1997(6):17-20.
[3]屠锐.走访未来的“共生城市”--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海港生态城[J].公关世界,2014(8):42-43
[4]张坤民.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M].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2003.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关键词:城市生态;绿色;哈马碧;城市设计
1.生态城市的研究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在经历二战后的恢复重建之后,对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以社会环保组织为核心的社会各界持续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引发了影响深远的绿色运动,其目的是保护地球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安全,倡导绿色、和平、可持续的发展。此后,绿色概念开始在经济、社会、环境、技术、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积极影响,对各国政府的决策和城市生态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城市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迅猛增加的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城市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污染愈发严重。面临这一严峻现实,以生命、健康、和谐、可持续为核心理念的绿色思维成为城市转型期的基本指导思想,以系统性、综合性、地域性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城市设计将成为城市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方法。绿色思维与生态城市设计方法的结合,能够实现城市设计策略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有针对性的解决城市设计的一系列问题。
2.“哈马碧”滨水新城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哈马碧湖城是瑞典申办2004奥运会的奥运村选址,并计划建设成为一个示范性可持续发展社区。尽管斯德哥尔摩落选奥运会,哈马碧湖城的建设目标却被保留下来,转化成了一个国家级的生态示范区。正是在哈马碧湖城的规划和建设过程当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观得到了突出的体现。它的成功为斯德哥尔摩和瑞典带来了比主办奥运会更深远的影响和更引人瞩目的国际声誉。
“哈马碧”滨水新城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十余年来最大的市政建设项目。早在1990年,市政管理者与规划师就为今日的哈马碧勾画了第一张设计草图。当时,这里还是一处破旧的老工业仓库用地,到处凌乱不堪,污染严重。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市政府终于下决心改造这里,计划将老工业区与港湾区作为内城的延伸,转变成为一座能够代表瑞典,甚至是全世界最先进科技与人居理念的现代居住新城。
早在19世纪,哈马碧已是斯德哥尔摩市有名的旅游区,它的美丽被称为“瑞典东南角的明珠”。直到20世纪20年代,这里幽静的乡村风光仍颇受人们青睐,被描写为“田园诗般的和平景象”。然而,随着之后公路的建设,哈马碧地区的河流被部分填埋。由于当时混乱的社会局势,这里开始慢慢被人遗忘。土地的无人管理与规划的未知性,使得当时许多企业纷纷来此随意建造了大量的仓库和临时棚屋。短短几十年内,这里便成了一个小规模的工业区。一直到1998年才被破土动工的“哈马碧滨水新城”所取代。就此,哈马碧才逐渐迎来了它今天初具规模的样貌。
2.1“哈马碧模式”
由于首都政府对于新时期居住环境的苛刻要求,要求哈马碧地区的整体环境负荷量减少至九十年代初期的一半以上,哈马碧滨水新区在建设伊始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于是,当地的技术官员和设计者们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设计规划工作方法:即在规划设计的全部阶段中,所有规划设计、技术和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必须整合在同一地点办公。
这就产生了独特的工作链,其中某一部门所遇到的问题将会被另一个部门很好的利用和解决。资源的再利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最终设计出了一整套社区人居生活的资源循环链,为达成环境目标提供了成功的可能。如今,在哈马碧滨水新城的宣传册上,当地人将这种人居资源循环模式称为“哈马碧模式”。“哈马碧模式”是一套有机的循环理念与技术,主要针对生活垃圾资源、水资源与电热能源进行运作。
2.2生活垃圾资源
将人类生活垃圾看作一种资源,通过回收再利用,以产生新能源与产品,这已不是什么新鲜理念。然而在哈马碧,我们所惊讶的是实现这一理念的先进技术。
哈马碧所装配的是一套全新的垃圾抽吸系统设备。垃圾投掷地点被进行严格定义和分类,安置在社区的不同层级角落,分为“就近楼宅源头分拣”、“就近街区回收间”和“就近地区环保站”三个层级,以便回收不同性质的垃圾,但要求居民必须严格自律执行。垃圾桶不再简单,它们通过地下管道彼此连接,并最终通过真空抽吸技术输送到中央收集站。在中央收集站,不同性质的垃圾将再次被进行分类评估,有些即被当场再利用处理,而剩下的则必须被运输往更远的专业处理工厂。
2.3水资源
对于哈马碧城区的水资源再利用,当地技术部门主要致力于减少人均水消耗量、生活排水的净化指标提升、自然降水的收集与利用三个方面。根据官方统计资料,斯德哥尔摩目前的人均水消耗量为180公升/天,而在哈马碧,技术人员试图将指标下降到100公升/天。哈马碧建造了自己的净水厂,专门处理生活排水并循环回居民家中。目前他们正在研发和比较化学、物理和生物等多种净水方式的优劣。对于自然降水,哈马碧模式通过绿色屋顶、人工降水渠等设施将降水进行集中,最后通过蓄水池和水台阶进行沉淀和过滤,再汇入哈马碧湖与运河中。
2.4绿色能源
通过生活垃圾与水资源的再利用,绿色能源也随即产生。利用家庭废物作为燃料,生产热力与电力;同时,电热厂的排水在冷却过程中所产生的“余冷”也被利用,提供城区内夏天的制冷所需。哈马碧的净水厂使用降排水沉淀后的残余生产生物燃气,主要用于城区内公交巴士和共有汽车的燃料,同时也为新城内近千个家庭提供厨房燃气。
除了其他环保环节中的再回收能源以外,哈马碧的绿色能源生产链条还包括安装在许多住宅楼外墙和房顶上的太阳能设备,它们包含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取热器和燃料电池。例如,在兩栋房屋之间所安置的太阳能电池板,以满足它们之间公共空间的电力消耗。
2.5绿色居住与出行
这里的交通尤为环保:大面积的步行区、自行车道;人们出行稍远时多搭乘有轨电车、渡轮;去往斯德哥尔摩城内有方便的铁路运输和公交;此外,当地的私家车主们还组织了“汽车共有团体”,所有会员均可通过手机获得就近汽车的开车密码,在指定场所还车。人们通过种种办法,减少私家车的数量,让空气质量得以保持。
3.结语
生态城市设计借鉴传统城市设计的优秀方法,以不同生态环境要素和空间形态要素的关联研究为基础,不断探索强化城市生态环境效能的实施策略。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生态城市设计的研究应与城市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同时对其内涵的研究也将不断拓展,为城市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措施,建立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1):59-66.
[2]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1997(6):17-20.
[3]屠锐.走访未来的“共生城市”--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海港生态城[J].公关世界,2014(8):42-43
[4]张坤民.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M].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2003.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