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教学实录与评析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078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例】
  师:(谈话切入后)刚才,我们看图猜寓言故事的名字,同学们都能很快地答出来。看来,同学们在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得可真不少。我们知道,寓言故事虽然简单,但是每一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看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师:请同学们把课题读一遍。
  生:鹬蚌相争。
  师:同学们要注意把这两个字(手指“鹬”和“蚌”)读好,(手指“鹬”)这个读yu,(手指“蚌”)这个读bang。请同学们再把课题准确地读一遍。
  生:鹬蚌相争。
  师:鹬是一种水鸟。同学们,你们见过鹬吗?
  生:没有。
  师:没关系,我们来看大屏幕,一起来认识鹬。(课件出示“鹬”和“蚌”的图画)鹬的特点是嘴巴尖而长,腿细而长;蚌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带有贝壳的动物,它用两个贝壳合起来夹东西夹得可紧了。那么。寓言里的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它们又为什么要相争呢?在读课文前,黄老师提醒大家注意,这则寓言是古文,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话,但比较难读。大家读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读课文,很认真,时而圈画,时而翻字典,时而交谈,时而对读,时而请教老师……)
  【点评:课题中的“鹬”和“蚌”这两个字比较难读。黄老师重点指导学生读准这两个字,接着以课件出示“鹬”和“蚌”的图画,让学生认识“鹬”和“蚌”。读课文前给学生必要的提示与要求。这些适时点拔,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主导”作用。】
  师:(约5分钟)同学们读书很认真。在朗读的过程中,哪位有不会读的字请提出来。
  生:老师,请问“蚌方出(曝)……”“出”字后面这个字怎么读?
  师:你真有礼貌!哪位同学能帮助他?
  生:这个字(指“曝”)读bao。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这个字应该读pu。
  师:这个字(指“曝”)是多音字,它有两个读音,一个读“bao”,一个读“pu”,读“bao”时可以组词为曝光,当它的意思为晒太阳的时候就读“pu”,看看课文的注释,“曝”是什么意思?
  生:晒太阳。
  师:对。那么,这个字在这篇古文里应该读——
  生:(齐读)pu。
  师:谁再提出不会读的字?
  生:老师,请问“蚌合而箝其(喙)……”,“其”后面这个字怎么读?
  师:知道的同学帮帮她!
  生:这个字(指“喙”字)读“hui”。
  师:同学们大胆地提出不会读的字。是啊,这篇古文里有些字确实很难读,老师把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列出来,我们来读准它。谁来读?(出示“生字”课件,指名读。)
  生:(读生字)鹬、蚌、曝、箝、喙、禽……
  师:你读得很准确!而且每个字的发音很饱满,这叫“字正腔圆”。好,咱们全班同学也来读一读。(齐读生字。)
  师:我们已经把这篇课文里难读的字读会了。谁来读一读这篇古文?
  (指名学生读课文。)
  师:你读得不但准确,而且通顺、流利。谁还想读一读?
  (指名学生再读课文,读得很投入,很有韵味。)
  师: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读古文也能做到字正腔圆。好,我们全班同学学着她的样子,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课文。)
  【点评:在检查学生自读课文效果的过程中,黄老师先让学生提出不懂或难读的字,然后启发学生互相正音,在合作探究中扫清读音障碍。把难读的字读准了,“读通、读顺”课文就容易得多了。整个教学环节体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改新理念。】
  师:优美的朗读就是美的享受。同学们,你们读了这篇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生:鹬和蚌相互争斗,互不相让,最后渔人把它们都抓住了。
  师:你也来说一说。
  生:鹬箝住了蚌,蚌夹住了鹬。渔者看见了,就把它们一起抓住了。
  师:你俩的表达虽然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都读懂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你们的学习能力很强,相信在下面的学习中,你们会给老师带来更多的惊喜。现在,请你们轻声朗读古文和译文,认真地对照古文和译文,你会有什么发现?
  (学生按要求自学、思考。)
  【点评:好一个“你会有什么发现?”,不仅放飞了学生的思绪,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深入,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正可谓“在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雷姆特”。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他们的读书感悟就有所不同,“发现”也就“仁者见人,智者见智”。】
  师:(5分钟后)好了,现在请你们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你的伙伴,先在四人小组里相互交流、讨论,然后在班里汇报。
  (生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师巡堂。)
  师:(约3分钟)同学们讨论得很认真。黄老师也很想分享你们的发现,谁来说一说?
  生:我发现了古文和译文说的是同一意思,但是古文比较简洁。
  生:古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有的一个字可以代表一个词的意思;译文一看就明白了,理解了。
  师:说的真好,总结了古文和译文的特点。古文的精练就体现在有些字或词可以表达一句话的意思。
  生:对照古文和译文,我发现了“喙”的意思是嘴。
  师:你看得很仔细。有个成语叫“百口难辩”,其实就是由“百喙难辩”而来的。现在有些人习惯用“百口难辩”。
  生:我发现古文里“其肉、其喙”中的“其”字,是“它的”的意思。
  师:你很会开动脑筋。我们再认真地看看,“蚌方出曝”这简单的四个字就表达了一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呢?
  生:蚌正张开壳晒太阳。
  师:你真会学习。谁再说?
  生:老师,我发现了古文里的“禽”字是通假字。
  师:你积累的知识可真多。“禽”字在古文里是什么意思?
  生:抓住。
  师:(出示课件)禽是擒住的意思,那“擒贼先擒王”的“擒”是哪个擒呢?(手指课件:禽或擒。)
  生:擒。
  师:为什么在古文里不用这个“擒”呢?
  生:古时候最初还没有这个字,随着文字的演变,到后来才有了这个“擒”字。
  师:是的,所以这个“禽”的意思就是现在“擒”的意思。同学们,分享了你们的发现,觉得大家学习很认真。让我们再自由地朗读两遍古文,把它的意思读懂。
  (学生读古文。)
  【点评:在这里,黄老师让学生借助译文和字典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全班合作探究、多向交流。让学生在交流“发现”中消除古今词义的障碍,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揣摩句子的大意。】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学习,我们发现了古文与译文有许多不同之处,读起来两者也不同。朗读古文要读出古文的韵味,注意停顿,突出重音。老师想来试一试,行吗?
  (师借助手势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古文,生听得津津有味)
  师:你们想试试吗?
  生:想。
  师:好,那么你们先练练。
  (生练习有韵味地朗读古文。)
  师:谁来试一试?
  (一生有韵味地朗读古文,但朗读的节奏较快。)
  师:你读书的声音可真好听,但要注意节奏。读一句话在逗号的地方比在句号的地方停顿要短一些。一个短句里也有停顿,停顿又比逗号稍短一些。在朗读时注意这些问题,就更有韵味了。谁再来试一试?
  (指名一个学生再读。)
  师:你读得很有韵味。咱们全班同学也来读一读。
  (全体有韵味地读古文,但节奏仍稍快,有些句子停顿没读好。)
  师:同学们,看着老师的手势,轻声地跟着老师朗读,再次感受古文的韵味。
  (生轻声跟着老师朗读。)
  师:(出示课件)古代的时候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请同学们凭着刚才的记忆,来读读古文。
  (生凭着记忆有韵味地朗读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
  师:同学们记忆力可真好!(出示课件)古代的时候书写文字是从右向左写,而且竖着写。请大家学着古人的样子摇头晃脑地读读古文。
  (生摇头晃脑有韵味地朗读古文。)
  师:同学们读得多有韵味啊,老师都陶醉了。
  【点评:在学生朗读达到文通字顺的基础上,黄老师适时地把朗读要求提高到“有韵味”高度,在指导“有韵味”的朗读中让学生感悟寓言语言简练、含蓄、幽默的特点。需要指出的是朗读古文要读出古文的特点,即要正确停顿。突出重音,注意语气和节奏,教师的示范和点拨是不可缺少的。黄老师注意了这些。因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师:鹬和蚌争得不可开交,怎样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它们“相争”呢?
  (生读鹬和蚌对话部分,但是没能读出语气。)
  师:这是温柔地相争。谁再来试试?
  (指名学生再读鹬和蚌对话部分。)
  师:听得出来,它们相争的场面很激烈。(生争相举手要求读。)
  (再指名学生读。)
  师:这个场面更加激烈,读出了你的理解和感受。请你们用这样的语气,同桌两人对读鹬和蚌的对话。
  (同桌两人对读鹬和蚌的对话。)
  师:它们这样争斗下去,结果会怎样呢?
  生:渔翁得利。
  师:对。(板书:渔翁得利)正因为鹬和蚌的激烈相争,互不相让,渔翁才有机会得利。此时此刻,你想对鹬和蚌说些什么?
  生:如果你俩好好相处、互相谦让的话,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了。
  师:是啊,谦让可是一种美德。
  生:世上没有解不开的“结”。有事情互相间好好商量,发生冲突更要理性地忍一忍。
  师:是的,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读这则寓意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人与人之间要相互谦让,团结友爱,不能像鹬和蚌一样相互争斗,落一个不好的下场。
  生:有时自己的利益会受到小小的损害,但是我们应该宽容和大度,舍弃自己一点利益,成就更大的事情。
  师:同学们的感悟和体会可真深刻。(出示课件,揭示寓意)《鹬蚌相争》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要权衡得与失,相互谦让,化解矛盾冲突。同学们,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也有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当遇到类似事情的时候,你认为应怎么解决?
  (先让学生个人思考,然后在学习小组里交流、讨论,最后在全班汇报,进一步探究。)
  师:刚才大家能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畅谈各自的体会,列举了社会生活中类似的一些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体会深刻,认识正确。是啊,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矛盾冲突,只要我们善于克制,互相谦让,正确对待,就能找到处理矛盾、化解冲突的办法。同学们,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真诚地去对待别人,别人也一定会对我们以诚相待的。课后,请大家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并说说你从中懂得的道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点评:黄老师抓住鹬和蚌互不相让的对话,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揣摩句意,进而探究、领悟渔者为什么能从中得利,使学生很自然地感知了寓言的寓意。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谈体会,说看法,不但加深对寓意的理解。而且使认识得到了“升华”,即让学生从这则寓言中领悟了一些生活哲理。文道统一,自然而然。】
  【总评】
  2009年“七彩语文杯”首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广西选拔赛于2009年10月12日至14日在南宁市滨湖小学举行。此课是贵港市覃塘区覃塘镇中心小学黄蕊芬老师在选拔赛上的参赛课,被评为一等奖;课文《鹬蚌相争》选自九义课标新教材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寓言二则》。此课有如下特点:
  一、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纵观整节课,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课堂上黄老师以学生自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语言。初读课文,让学生利用生字表和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然后让学生提出难读的字。互相正音。这则寓言是古文,有些字拗口难读,让学生提出难读的字并正音。体现了教师关注学生的学情。再读课文,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揣摩句意,感知寓意,感悟寓言语言简练、含蓄、幽默的特点。指导学生有“韵味”地读课文,按“教师示范一学生练习、体验一提示、最拔一再练习”的步骤反复练习,读出古文的特点、韵味,使学生从中感受祖国古代语言的艺术魅力。
  二、较好地体现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新理念。教学中,黄老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上下工夫。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而读懂课文,在质疑释疑、交流探究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具体表现在无论是自学课文、揣摩句意、感知寓意,还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黄老师能最大限度地放开手脚,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创造的空间,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益。例如,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中,在学生充分理解寓言寓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谈谈各自的体会,列举一些社会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谈看法,让学生“在文本里走一个来回”,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加深自己对这则寓言的体验、感受和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处理得当。当前,课堂教学出现这样的一种倾向,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却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教师怕有“教法太传统”之嫌。该讲的不敢讲,该点拨的不点拨,以致课堂偏离教学目标。显然。这是对“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处理不当。笔者以为,课堂教学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不错,但不应忽视“教师主导”作用。教师该讲的就得讲,该点拨的就得点拨,重要的是“讲”在点子上,“点”在关键处。比如,指导学生有韵味地读古文时。要求学生读出古文的特点。读前。黄老师先通过自己的范读提示读的“要领”,当学生的朗读达不到要求时,黄老师就适时“点拨”,使学生很快地掌握了朗读古文的方法、要领,包括句中、句与句之间如何停顿,哪个字词读重音,语气和节奏怎样等,读得韵味十足。这样好的效果,源于教师较好地发挥主导作用,该“讲”的讲与适时的“点拨”,促使学生很好地发挥了主体作用。
  
  (责编 李景和)
其他文献
1面对信贷紧缩和购买力暴跌的压力,美国金融行业正在以2001年来前所未有的快速度裁员,这样的经济危机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就很罕见了。
家庭教育作为孩子通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所走的每一步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
社会化是指行为主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的一个过程。监狱工作社会化,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