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补偿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hongchac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欢乐之家》主人公丽莉悲剧的心理根源。着重探讨了丽莉在婚姻问题上的补偿心态,指出丽莉的悲剧除了社会环境因素外,其自卑以及由此引起的自我否定是不可忽视的内在根源。
  关键词:自卑 补偿 婚姻 自我否定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1862-1937)是20世纪初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她的许多作品都有对女性处境和心理的细腻描述,反映了她们的彷徨与挣扎。发表于1905年的《欢乐之家》(下简称《欢》)(House of Mirth,又译《豪门春秋》)是第一部为她赢得国际声誉的作品。该作品讲述了女主人公丽莉想通过婚姻进入上流社会永享富贵却屡遭挫折,最终在客栈凄凉而死的故事。作品的主人公丽莉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形象——她看似在上流社会打磨多年、深谙其游戏规则,但却接二连三犯下“愚蠢”的错误,不但没有保住自己的前程还落得孤立无援贫困而死的结局;她有着强烈的愿望嫁入豪门,但却令人费解地在关键时刻一再逃避她费尽心思一直想得到的东西。总之,丽莉身上有太多的矛盾和模棱两可。她性格中的这冲突既有时代、环境的原因,也有其性格因素(优柔寡断、拖延善变、轻信、脆弱等)。然而,国内外有关《欢》的研究对丽莉这些性格表现背后的心理原因却少有涉及。受个体心理学的启发,本文尝试从心理学角度解读丽莉身上的矛盾,探究其悲剧的心理根源。
  二 自卑的原因
  奥地利心理学家A·阿德勒所创立的个体心理学是研究社会中的具体人物个性形成、发展和作用的一门学科。个体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有自卑、补偿和优越感追求等。自卑感是个体与外界进行比较产生的。补偿是为弥补自卑从而在对卓越的追求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效果。自卑与补偿是个体一种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产生自卑感的原因多种多样。补偿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补偿是指个体通过积极的行为获得心理的满足和平衡,这种行为对自身、他人、社会有益无害。消极补偿是建立在对生活意义的错误理解之上,个体的兴趣只停留在自己的身上,陷入自欺,进而发展成“自卑情结”。
  丽莉的自卑有长期寄人篱下的因素,更源于其对生活的恐惧以及缺乏爱与亲情所导致的孤独无助。在《欢》中反复出现的“寒伧”和“丑陋”等词,不仅指表面的物质状态更是丽莉恐惧的生活的代名词。丽莉早年过着奢侈的生活,母亲的言传身教使丽莉从小就嫌恶拮据粗俗的生活,认定了她的存在是为了展示其优雅品位和追求高贵生活。然而父亲的破产使这一切化为泡影,母女俩在亲戚间的流浪生活让丽莉体会到了寒伧的滋味。母亲的怨恨、沮丧和深深的耻辱感也加深了丽莉对卑微生活的憎恶。与其说丽莉想过上层社会的生活,不如说她在不遗余力地避免坠入寒伧的境地。丽莉害怕过卑下的生活,害怕过不上富裕的生活,她时刻活在对生活的恐惧当中。除了外在物质生活的压力外,丽莉的情感世界也无爱支撑。巴特夫人整日沉浸在上流社会的虚荣浮躁中,巴特先生则终日忙碌,两人给予丽莉的是物质上的骄纵,而对于她的情感需要却很少顾及。巴特夫妇之间也看不到一点温情,当巴特先生破产后,对于巴特夫人来讲,“实际上他就等于不存在”了。“她坐在病榻旁就像等候误点火车的旅客那样焦躁不安。”(华顿,1988)以婚姻的名义缔结下的人类最亲密的关系展现在丽莉面前的是这般冷漠又真实如此。姑母对丽莉的收养也仅是为了在亲戚面前显耀自己的德行,她“高尚”的拯救使丽莉摆脱了贫穷,但掩盖不了其虚伪的本质。姑母为其提供衣食住所,此外不打算承担任何责任;偶尔帮丽莉支付账单以示恩惠,提醒着她的寄养地位。亲人间的情感依恋在这里是理性和虚荣,利益与现实。丽莉的家庭影响、生活环境和经历形成了她的人生观,也奠定了她孤独、卑微的心理基调,埋下了其悲剧的种子。
  三 自卑的表现
  个体心理学认为自卑可以从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人们一般通过获得力量这种方式来补偿自卑所带来的软弱感。健康积极的补偿是个体培养自己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通过参与社会、正视不足加以克服,进而寻找生命的意义。消极的补偿是用一个个借口来逃避自己的缺陷,寻求低层次的满足,从而变得虚荣、埋怨、怯懦、沉迷于享乐。这种个体过分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他人毫无兴趣。丽莉的自卑表现在她模糊的自我意识和对待婚姻的态度上。
  1 自我意识
  华顿在为小说定名《欢乐之家》前,曾经尝试过“A Moment’s Ornament”(一时装饰)和“The Year of The Rose”(顷刻即谢的玫瑰),装饰品用来点缀他物,其命运主要由观者决定;玫瑰美丽娇弱、易于凋谢,二者均是被观赏之物,暗示着主人公的状态。丽莉的自我意识是模糊的,她的行为情感时刻在本能似地表演给人看,从而被观察、被欣赏。她的自我评价常走极端,她时而觉得自己的才貌都胜过他人,时而又觉得自己是最渺小、最微不足道的一个,其价值感要别人的肯定才能确认。在舞台造型表演中,当丽莉的出场引来观众一口同声的惊叹和毫不吝惜的赞美时,丽莉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自卑得到了虚妄的补偿。她是如此在乎别人的欣赏,以至于独处时倍感空虚,“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心中有种比沉寂的周围环境更为沉寂的孤独之感……”(华顿,1988)丽莉把自己等同于审美的物品而不是有自己存在意义的、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个体。她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她接受母亲的价值观,把享乐作为人生的终极追求;被塞尔登的“精神王国”理论吸引时,又开始鄙视世俗世界。总之,丽莉不断内化他人的生活准则,当然她也在这些相互矛盾的价值观中被撕裂。
  2 婚姻
  小说开篇描写的是丽莉错过了去百乐门的列车,姑母家又没人,她在中央火车总站正等待着下一班车。车站一幕正是丽莉状态的全景写照——犹豫不决、无家可归、等待拯救。丽莉承认她把婚姻当作自己的职业,但一再错过良机的丽莉实在让人费解。小说中费舍夫人的评价被许多评论家引用和赞同,“她像个奴隶一样辛苦工作,整地播种,可是到了收获的那一天,她却睡过了头,或者跑到什么地方野餐去了……她在内心深处讨厌自己追求的那些东西。”(华顿,1988)但在笔者看来,丽莉并不讨厌她梦寐以求的物质婚姻,只是她想要的更多:丽莉继承了母亲的价值观,然而受父亲的影响又对粗俗的金钱观感到羞耻;对精致高贵的内在需求使她向往着物质丰富与精神卓越的完美结合。此外,深埋在物质需求之下的还有丽莉对情感的强烈渴望。既然婚姻是她所认为的唯一的出路,因此丽莉下意识地期待着婚姻能补偿其物质、精神和情感三方面的缺失。
  古莱,这位木讷但家境殷实的上流社会公子第一个登上了舞台,成为丽莉的猎取对象。丽莉很清楚古莱的财富和地位意味着什么,也不遗余力地博取对方的欢心:她巧妙地设计了在车厢里与之偶遇,在颠簸的火车上展示她的优雅茶技;她暂时放弃吸烟的恶习并为羞怯的古莱营造出轻松的谈话氛围;她引导古莱谈论他引以为傲的美国文史资料全集,并用仰视的目光、求知的神情满足古莱的虚荣心。当丽莉感觉已经牢牢吸引住了古莱,一种掌握自己的命运的安全感油然而生——“她将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生活……今后她无需再像贫寒之士那样耍手腕、讲策略,委曲求全了,她将受人奉承而不必再恭维别人,将受人感激而不必再感谢别人……”(华顿,1988)然而,古莱与丽莉所期待的心灵配偶截然相反——他保守、呆板,二人在兴趣观念上毫不搭界,更谈不上精神的契合。丽莉最终爽约,没有同古莱去参加教堂礼拜也是对这种不充分补偿的拒绝。
  罗斯代尔是丽莉美貌与才智的崇拜者,他对丽莉的爱慕是由衷的,就像他对金钱的本能喜爱。罗斯代尔是典型的新兴资产阶级代表,他经济上富有但无社会地位。尽管他在社交圈内费尽心机掷金交友但仍难以爬进上流社会,被称为“犹太矮子”。丽莉贫穷但上流社会的身份有助于他融入社会核心圈,而二人的婚姻在他眼里将是各取所需的完美结合。然而,他身上所有的特质都刺激着丽莉的神经。他矮小、肥胖、秃头、势利,他用金钱来衡量一切,以利益为目的,不择手段。丽莉对他的厌恶是发自内心的,甚至无法凭借多年的教养来克制和掩饰,丽莉更不愿自贬身价嫁给一个被圈里人都看扁的生意人。
  塞尔登没有物质财富,在情感上也辜负了丽莉。塞尔登是纽约的一名律师,文雅英俊,谈吐不凡,时常出入上流社会交际圈。丽莉觉得他既不是道学先生也不鲁莽,他的每项品质都符合她挑剔的品位。丽莉尤其羡慕塞尔登的优越感,这能让他以超然态度俯视世俗世界。这种优越感来自于他的“精神之国”理论,他所信仰的成功和自由——“解脱一切,从金钱、从贫穷、从安逸与烦恼,从一切物质生活中得到的解脱……”(华顿,1988)尽管她怀疑这种“精神王国”的可行性,但丽莉还是对此着迷,甚至想抛开物质追求这高尚境界。但丽莉无法放弃物质享乐,正如她自己的概括,高贵的生活是她“唯一能呼吸的空间”,没有这个基础的婚姻是毫无存续能力的。而塞尔登也不会放宽其苛刻的“精神王国”准则,他的怀疑冷漠更扼杀了丽莉的情感期待——在听到丽莉与雷诺私会的传闻时,塞尔登不辞而别;在地中海游船上丽莉当众受辱时,塞尔登选择旁观。塞尔登可以作为旁观者同情丽莉,但做不到作为爱人去包容和信任,他无法成为丽莉情感的港湾,丽莉同样不能在塞尔登身上实现婚姻的补偿。
  婚姻被丽莉赋予了太大的意义,它承载着改变命运、改变自我的重任。内心不够强大的丽莉夸大了外部世界的影响力,躲进完美的幻想中,而对至善至美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逃避,这也注定了其补偿的失败。丽莉因赌债危机求助雷诺,却被提出性要求作为偿还,导致名誉受损。由于牵扯到伯莎的奸情,丽莉被逐出上流社会,姑母也因此剥夺了其财产继承权。丽莉只能自食其力成为女工,却无法胜任。接连的挫折失败让丽莉开始审视自己,但这种带着自我否定的审视通向的是自卑和绝望的极点。回顾过往,丽莉“感觉自己像个无根的、朝生暮死的生物,也许更像生活的漩涡所激起的水面上的一层泡沫,在可怜的小小触角还无处依附之前,可怕的洪水便将它吞噬了。”(华顿,1988)丽莉的堕落过程正是其自我认知的过程,她看到了自己的软弱、虚荣,却看不到未来的希望。面对未来,丽莉没有生活的勇气,最终在心力交瘁中死去。
  四 结语
  玛格丽特·麦克道威曾这样评价华顿:
  “她超越了所在的现实世界,以其令人惊叹的直觉进入到她所塑造的人物内心。尽管并没有运用后来才出现在写作中的梦境、联想、比喻等技巧,但实质上她是位小说中的心理学家。”
  华顿笔下的丽莉对生活恐惧,缺乏爱又寄人篱下。寻找补偿的丽莉并没有培养和汲取自身的力量,而是转向外部世界:她渴望别人赞赏其美貌、她向往体面的婚姻证明其价值、她寻求精致高雅来展现卓尔不凡。然而这种补偿徒劳无益,自卑却在不断失败中愈演愈烈,最终陷入深深的怀疑迷茫,丽莉之死是其自卑到极点的必然结局。华顿在作品中展现给我们的不仅有社会的冲突、两性的挣扎,还有每个人都能与之产生共鸣的心灵家园的求索。
  
  参考文献:
  [1] McDowell,Margaret B.Edith Wharton.Boston:Twayne,1991.
  [2] Nevius,Blake.Edith Wharton:A Study of Her Fiction.Los Angles:U of California P,1976.
  [3] Wharton,Edith.A Backward Glance.New York: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60.
  [4] A·阿德勒,陈刚、陈旭译:《理解人性》,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 A·阿德勒,李心明译:《挑战自卑》,华龄出版社,1996年版。
  [6] 伊迪丝·华顿,张澍智译:《豪门春秋》,外国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作者简介:吴倩,女,1978—,辽宁铁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工作单位:华北科技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蒙古族传统服饰是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一支奇葩,是中国北方游牧服饰文化的重要代表,长期以来一直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对聚居在锡林郭勒盟的察哈尔和乌珠穆沁两个部落的袍服形制及装饰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这两个部落在蒙古袍上的差异化特征,提出要为民族服饰文化理论研究,传承、保护北方游牧民族传统服饰文化遗产和蒙古族服饰相关产业的开发保留标本。  关键词:服饰文化 多元化 差异化  中图分
期刊
《我的名字叫红》是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200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小说开篇便以一场凶杀案吸引了众人的眼球,而更吸引人眼球的,是他让一具躺在井底的死尸以第一人称开口向我们说话——这也是小说结构的巧妙奇特之处:每一章都在转换角色,以书中的各个人物(包括凶手和死人)、一条狗、一棵树、一匹马、甚至撒旦为主体,进行第一人称的叙述。每个主体的叙述都带有浓郁的个人色彩,或坦诚、或撒谎,甚至于在撒谎
期刊
摘要:本文梳理和考察女性“身体写作”渐趋“形而下”的精神向度和单调的审美想象,分析“80后”、“90后”女作家们在“自我殖民”中创作失语的原因和精神病灶的根源,进而找寻她们克服言说危机的路径和坚持一种“纯粹文学”理念的意义和可能性。  关键词:身体写作 话语权 自我殖民 本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当20多岁的卫慧、棉棉裹挟着鱼龙混杂的欲望冲出读者的视线,又在文坛
期刊
摘要:朱自清的散文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散文中独树一帜,其散文成就主要表现在叙事抒情,意切情真;营造意境,情景交融;结构谋篇,缜密精巧;运用语言,雅俗共赏,对我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声誉卓著的散文家,他的作品具有超乎寻常的美感,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他以“美文”的创作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后,中国体育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冠军文学”繁盛阶段,“问题文学”发展阶段,“休闲文学”兴盛阶段。通过分析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文学的发展、体育的发展,体育文学也在不停地发展。  关键词:体育文学 流变 发展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学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和写照,在任何时代,文学与社会和人类生活都是紧密联系的,而体育文学顾名思义就是
期刊
摘要:合成空间的认知观将语言现象的认知运作视为是建立抽象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网络的过程,它对认识和理解隐喻有充分的解释力,为分析作品中新奇隐喻的实时意义构建和动态认知推理,提供了全新视角。  关键词:《围城》 隐喻 认知 合成空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誉极高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钱钟书在其代表作《围城》中,以留法学生方鸿渐学成归来、辗转奔波、四
期刊
摘要: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被称作哲思小说。该作品以潜藏于古老的土耳其民族灵魂深处的深沉忧郁为主旋律,通过人生苦境和人生追求虚幻的揭示,展示了忧伤的无处不在,并揭示出土耳其人如此忧郁的缘由:文明的失落、信仰的缺失以及漂泊无根之感。作品带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积淀,升华了忧伤和忧郁的精神内涵,深刻揭示出在文化冲突中错乱的灵魂。  关键词:奥尔罕·帕慕克 《我的名字叫红》 文化
期刊
摘要:汤亭亭小说《女勇士》中姑姑的死亡意象在这部小说里不是孤立地对姑姑死亡事件的再现,而是家族秘密的象征和文本隐喻,是华裔美国人对先辈传统记忆的巩固和提升。作家对待死亡的态度被巧妙地编织进这一死亡意象中,它作为富有意义的隐喻媒介,展示了生命体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华裔美国人对遥远中国的理解和传统经验的总结。无名女子代表了自由意志和对幸福生活的勇敢的追求,是后代移民的精神信仰。  关键词:汤亭亭 《
期刊
摘要:20世纪,东西方传统诗歌的表现技法都已不能适应新的时代特点,伴随西方的诗艺革新,中国的九叶诗人也相应调整审美方式,呈现出与西方现代派诗人相近的诗艺追求,体现出精神的契合,具体表现为:表达客观化,思想知觉化,联想自由化,意象陌生化,语言奇特化和风格的化用。  关键词:九叶诗人 西方现代派 诗艺 借鉴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无论对于东方还是西方,到了20世纪,传统诗歌
期刊
摘要:美国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的“兔子系列小说”以哈利·安斯特朗(绰号“兔子”)的成长经历为主线,深刻探讨了宗教、道德、性、家庭等社会问题。出现在第一、三、四部书中的鲁丝是唯一使哈利难以忘怀的人物。本文将以第一部《兔子,跑吧》为重点,从精神分析层面探讨鲁丝这一形象,诠释女性在当时美国社会中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兔子跑吧》 鲁丝 虚无 回归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从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