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充分结合钦州的地域资源和民族文化,改革美术专业原有的工艺美术课程,构建成为我校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课程完整的教学体系,并利用产学研用模式的实训基地进行校企合作,加快我校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课程的实施和发展,从而培养和造就一批专业人才。
关键词:工艺美术课程;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
现行中职美术专业课程设置老化,无法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校企合作率低,毕业生就业率不高。为了解决该问题,笔者将美术专业原有的工艺美术课程因地制宜改革创新。
一、 改革目的
我校位于钦州市,钦州市素有中国大蚝之乡、坭兴陶都等美誉,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壮民族文化,我校利用这一优势,将美术专业原有的工艺美术课程改革创新为一门专属于钦州的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课程,并将该课程打造成地标性专业课程,在提升了钦州职业教育知名度的同时,还培养出大批专业的优秀人才,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 地域特色
钦州市是著名的坭兴陶都,坭兴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2008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广西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钦州市还是著名的“中国大蚝之乡”,2010年“钦州大蚝”获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为把“钦州大蚝”这一地理标志产品打造成钦州的名片,目前全市沿海浅滩涂插养及深水吊养大蚝面积有14万多亩,而可供开发养殖的滩涂有130多万亩。工艺美术课程改革旨在利用钦州的两大地域特色大蚝和坭兴陶,作为课程中民族工艺品的雕绘承载体。
(二) 民族工艺品
我校美术专业原有的工艺美术课程绝大部分都是在普通纸张上进行手绘白描或水彩花纹图样为主,绘画内容及表现手法单一,学生容易产生课堂倦怠情绪。工艺美术课程改革是将原有工艺美术课程进行改革创新,充分加入我们壮族文化的相关元素为绘画内容,一般包括:壮乡风景、壮族人物服饰、壮族建筑物、壮族歌舞场景、壮族仪式场景等。再通过彩绘和雕刻的表现手法在钦州的两大地域特色大蚝的壳内部及坭兴陶外部来呈现具有壮民族艺术价值的工艺品。
因为钦州市地处中国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壮族为钦州世居民族(约有40多万壮族人口),这里有着浓厚的壮族文化底蕴和壮族美术熏陶,且大部分学生均为壮族,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习俗相当熟悉,并且非常热爱,将壮族元素结合进原有工艺美术课程后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
二、 现状及趋势
(一) 国外现状和趋势
在国外,许多职业教育机构其实早就开始了类似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课程的开办和发展。以东盟国泰国为例,众所周知,泰国的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非木雕莫属,大部分木雕工艺品均为在柚木或芒果木上雕刻以寺庙为特点的图案,独具风格,赏心悦目,闻名遐迩。而早在1923年由泰国著名雕刻师Silpa Bhirasri教授创办的泰国艺术学院,就开设了木雕课程,当时的课程内容正是将泰国地域特产的柚木和芒果木作为材质,手工雕刻上泰国佛教民俗文化的精髓,两者结合构成极具泰国地域特色的木雕工艺品。该学校现今已发展成泰国艺术大学国际学院,木雕课程仍旧保存,且每年为泰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木雕人才,也源源不断地向泰国各地、乃至海外输出大量泰国地域特色民族木雕工艺品。在逐年提升泰国木雕工艺品业经济的同时,更是提升了泰国的知名度顺势带火了泰国的旅游业。
(二) 国内现状和趋势
在国内,著名的世界瓷都景德镇更是让人耳熟能详,以景德镇陶瓷大学为例谈谈国内类似的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课程的合作成果。
景德镇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只有景德镇的土才能烧成瓷”,这里的“土”指的是——高岭土,高岭土是景德镇的主要矿产,是陶瓷工业最重要的原材料,当然此话太过绝对,但主要表达的意思是景德镇产的高岭土品质非常好,别的地方无法比拟,用它生产出来的景德镇瓷器,能代表中国陶瓷制品的高端水平和上等品质,影响着中国甚至世界。景德镇陶瓷大学从1910年创办至今,一直利用着景德镇高岭土这一得天独厚的地域自然资源,结合高超的技艺传承打造出成千上万专属于景德镇的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景德镇陶瓷大学是中国唯一以用高岭土作为景德镇的地域特色,结合中华民族纹饰做工艺品的陶瓷学校。
(三) 区内现状和趋势
在区内,也有一些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课程的雏形,例如:北海的贝壳手工艺品、金秀的银器工艺品……但这些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课程的雏形都还仅局限于闭门造车的家族式或口口相传的学徒式作坊里,并没有具体的学科规划、没有完整的校本教材、没有发展创新的目标、没有正规的交流合作平台,对推动地域经济的发展并未达到持续增长的效果。
(四) 校内现状和趋势
1. 我校美术专业的工艺美术课程主要着重于素描、色彩、白描三个方面,采用的素描纸、水粉纸、白卡纸作为承载物,绘画内容通常都是石膏像、静物等比较单一的图样,十多年来一直没有改变。
2. 工艺美术课程一直作为美术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存在,但由于职业学校学生美术功底深浅不一,对专业性太强的传统工艺美术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感兴趣,从而导致这门课程的成效偏低。
3. 工艺美术课程缺乏地域特色性,很难开展校企合作,学生无法开展课程实践,对学生今后就业基本帮助不大。
三、 改革内容
(一) 工艺美术课程改革中的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课程,主要让美术专业学生采用大蚝和坭兴陶两大钦州地域特色物作为民族工艺品加工的承载物,打破了原有工艺美术课堂上仅用纸作为承载物的传统,但又结合了工艺美术课程的彩绘技艺在去味去腐后的蚝壳内部和塑形完成的坭兴陶外部呈现以我们广西壮民族文化元素,完美地将钦州的两大地域特色产业大蚝、坭兴陶与广西的壮民族文化合二为一,构成了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课程的主要研究内容。
(二) 建立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课程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增加实践机会,并定期举办作品展或带着作品参加市内、省内、国内的展览,多学习、多钻研,为课程的完善增加更多经验。
(三) 与本校的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合作,通过电商网络平台对美术专业学生制作的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进行营销推广,增强对课程的宣传力度,从而促进校企合作。
四、 改革应用价值
(一) 将原有传统工艺美术课程改革创新为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课程,利用具有钦州地域特色的大蚝和坭兴陶作为承载体,在蚝壳和坭兴陶上进行壮元素彩绘或雕刻,完美地将与中国大蚝之乡、坭兴陶之都这一钦州地域产业与广西的壮族文化相互融合、让彼此渗透,不但升华了原有价值,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外的自觉探索发掘能力。
(二) 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带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进一步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促进教师本身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的提升,从而提高教研水平,使专业得到发展。
五、 总结
(一) 充分结合本地的地域特色资源及自身民族文化,并运用到课程中,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及艺术素养,让学生充分了解我们本地丰厚的特色自然资源和壮族的民族文化精髓。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 增設实践课程,让学生学习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课程的彩绘和雕刻,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锻炼出“有民族素养、懂家乡、会美工、能制作”及综合应用能力强、适应社会用人要求的人才。
(三) 开设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课程作品展,建立可对外实践教学基地,增强对该课程的宣传力度,促进校企合作,培养出一大批有个性、有特长、有良好素养、爱祖国、爱民族、爱家乡的学生,发展学生与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促使我校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课程逐渐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发展轨道。
作者简介:
伍燕彬,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广西钦州商贸学校。
关键词:工艺美术课程;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
现行中职美术专业课程设置老化,无法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校企合作率低,毕业生就业率不高。为了解决该问题,笔者将美术专业原有的工艺美术课程因地制宜改革创新。
一、 改革目的
我校位于钦州市,钦州市素有中国大蚝之乡、坭兴陶都等美誉,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壮民族文化,我校利用这一优势,将美术专业原有的工艺美术课程改革创新为一门专属于钦州的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课程,并将该课程打造成地标性专业课程,在提升了钦州职业教育知名度的同时,还培养出大批专业的优秀人才,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 地域特色
钦州市是著名的坭兴陶都,坭兴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2008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广西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钦州市还是著名的“中国大蚝之乡”,2010年“钦州大蚝”获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为把“钦州大蚝”这一地理标志产品打造成钦州的名片,目前全市沿海浅滩涂插养及深水吊养大蚝面积有14万多亩,而可供开发养殖的滩涂有130多万亩。工艺美术课程改革旨在利用钦州的两大地域特色大蚝和坭兴陶,作为课程中民族工艺品的雕绘承载体。
(二) 民族工艺品
我校美术专业原有的工艺美术课程绝大部分都是在普通纸张上进行手绘白描或水彩花纹图样为主,绘画内容及表现手法单一,学生容易产生课堂倦怠情绪。工艺美术课程改革是将原有工艺美术课程进行改革创新,充分加入我们壮族文化的相关元素为绘画内容,一般包括:壮乡风景、壮族人物服饰、壮族建筑物、壮族歌舞场景、壮族仪式场景等。再通过彩绘和雕刻的表现手法在钦州的两大地域特色大蚝的壳内部及坭兴陶外部来呈现具有壮民族艺术价值的工艺品。
因为钦州市地处中国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壮族为钦州世居民族(约有40多万壮族人口),这里有着浓厚的壮族文化底蕴和壮族美术熏陶,且大部分学生均为壮族,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习俗相当熟悉,并且非常热爱,将壮族元素结合进原有工艺美术课程后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
二、 现状及趋势
(一) 国外现状和趋势
在国外,许多职业教育机构其实早就开始了类似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课程的开办和发展。以东盟国泰国为例,众所周知,泰国的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非木雕莫属,大部分木雕工艺品均为在柚木或芒果木上雕刻以寺庙为特点的图案,独具风格,赏心悦目,闻名遐迩。而早在1923年由泰国著名雕刻师Silpa Bhirasri教授创办的泰国艺术学院,就开设了木雕课程,当时的课程内容正是将泰国地域特产的柚木和芒果木作为材质,手工雕刻上泰国佛教民俗文化的精髓,两者结合构成极具泰国地域特色的木雕工艺品。该学校现今已发展成泰国艺术大学国际学院,木雕课程仍旧保存,且每年为泰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木雕人才,也源源不断地向泰国各地、乃至海外输出大量泰国地域特色民族木雕工艺品。在逐年提升泰国木雕工艺品业经济的同时,更是提升了泰国的知名度顺势带火了泰国的旅游业。
(二) 国内现状和趋势
在国内,著名的世界瓷都景德镇更是让人耳熟能详,以景德镇陶瓷大学为例谈谈国内类似的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课程的合作成果。
景德镇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只有景德镇的土才能烧成瓷”,这里的“土”指的是——高岭土,高岭土是景德镇的主要矿产,是陶瓷工业最重要的原材料,当然此话太过绝对,但主要表达的意思是景德镇产的高岭土品质非常好,别的地方无法比拟,用它生产出来的景德镇瓷器,能代表中国陶瓷制品的高端水平和上等品质,影响着中国甚至世界。景德镇陶瓷大学从1910年创办至今,一直利用着景德镇高岭土这一得天独厚的地域自然资源,结合高超的技艺传承打造出成千上万专属于景德镇的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景德镇陶瓷大学是中国唯一以用高岭土作为景德镇的地域特色,结合中华民族纹饰做工艺品的陶瓷学校。
(三) 区内现状和趋势
在区内,也有一些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课程的雏形,例如:北海的贝壳手工艺品、金秀的银器工艺品……但这些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课程的雏形都还仅局限于闭门造车的家族式或口口相传的学徒式作坊里,并没有具体的学科规划、没有完整的校本教材、没有发展创新的目标、没有正规的交流合作平台,对推动地域经济的发展并未达到持续增长的效果。
(四) 校内现状和趋势
1. 我校美术专业的工艺美术课程主要着重于素描、色彩、白描三个方面,采用的素描纸、水粉纸、白卡纸作为承载物,绘画内容通常都是石膏像、静物等比较单一的图样,十多年来一直没有改变。
2. 工艺美术课程一直作为美术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存在,但由于职业学校学生美术功底深浅不一,对专业性太强的传统工艺美术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感兴趣,从而导致这门课程的成效偏低。
3. 工艺美术课程缺乏地域特色性,很难开展校企合作,学生无法开展课程实践,对学生今后就业基本帮助不大。
三、 改革内容
(一) 工艺美术课程改革中的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课程,主要让美术专业学生采用大蚝和坭兴陶两大钦州地域特色物作为民族工艺品加工的承载物,打破了原有工艺美术课堂上仅用纸作为承载物的传统,但又结合了工艺美术课程的彩绘技艺在去味去腐后的蚝壳内部和塑形完成的坭兴陶外部呈现以我们广西壮民族文化元素,完美地将钦州的两大地域特色产业大蚝、坭兴陶与广西的壮民族文化合二为一,构成了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课程的主要研究内容。
(二) 建立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课程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增加实践机会,并定期举办作品展或带着作品参加市内、省内、国内的展览,多学习、多钻研,为课程的完善增加更多经验。
(三) 与本校的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合作,通过电商网络平台对美术专业学生制作的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进行营销推广,增强对课程的宣传力度,从而促进校企合作。
四、 改革应用价值
(一) 将原有传统工艺美术课程改革创新为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课程,利用具有钦州地域特色的大蚝和坭兴陶作为承载体,在蚝壳和坭兴陶上进行壮元素彩绘或雕刻,完美地将与中国大蚝之乡、坭兴陶之都这一钦州地域产业与广西的壮族文化相互融合、让彼此渗透,不但升华了原有价值,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外的自觉探索发掘能力。
(二) 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带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进一步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促进教师本身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的提升,从而提高教研水平,使专业得到发展。
五、 总结
(一) 充分结合本地的地域特色资源及自身民族文化,并运用到课程中,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及艺术素养,让学生充分了解我们本地丰厚的特色自然资源和壮族的民族文化精髓。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 增設实践课程,让学生学习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课程的彩绘和雕刻,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锻炼出“有民族素养、懂家乡、会美工、能制作”及综合应用能力强、适应社会用人要求的人才。
(三) 开设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课程作品展,建立可对外实践教学基地,增强对该课程的宣传力度,促进校企合作,培养出一大批有个性、有特长、有良好素养、爱祖国、爱民族、爱家乡的学生,发展学生与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促使我校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课程逐渐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发展轨道。
作者简介:
伍燕彬,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广西钦州商贸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