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阅读可以开阔眼界,增加智慧,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素质和能力是语文新课改的根本方向和关键之处。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作了努力:一是兴趣引路,促进学生积极阅读。二是方法入门,推动学生善于阅读。
关键词 阅读能力 兴趣 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素质和能力是语文新课改的根本方向和关键之处。“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而且就每一次语文质量检测来说,阅读积累分占试卷总分的35%左右,另外“基础知识”与“作文”也不是单纯地考基础,考作文,其实也是通过阅读理解或积累运用来考察的,所以,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全卷的答题水平,也是小学语文学习的关键。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
一、兴趣引路,促进学生积极阅读
“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有兴趣就有乐趣,有乐趣就能激发出更大的兴趣。只要让学生个体体验到阅读的兴趣,就能增强他们在阅读中的主体意识,实现个性阅读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使读书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的生活方式。
二、呵护学生个性,诱发兴趣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各有各的天性,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要重视人的价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在教学中,我尝试宁鸿彬老师语文课堂三个“三”原则,即“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教师)、“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和“三允许”(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不同意见)。这种让各种个性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课堂教学,能促使学生爱学、乐学、趣学,在教师的人文关怀中,学生的学习个性得到体现,他们学习语文、训练阅读的兴趣自然而然就诱发出来。
三、和谐师生关系,诱导兴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需要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以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因为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融洽,会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此情此景中,学生能大胆展示内心的感悟,进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教育学生:学问,学问,要学要问;教与学都是互相的,每个人都可以各抒己见,就算错了也无所谓。而且,我总是送给学生激励的话语,特别是后进生,不仅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还肯定他们发言、朗读中的点滴优点及进步。通过这些做法,让学生逐渐消除心理障碍,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使课堂充满了“人情味”,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随之得到了锻炼。
四、方法入门,推动学生善于阅读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的确,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一定的规则和方法,你违背了就可能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读书亦如此,贵在得法,方法不当,等于没读。当你掌握到各种技巧与规则后,你就会少走弯路,你就会解决“会学”的问题,你也就能越来越多地享受阅读的乐趣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该给他们作适当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在读书时真正受益。
从阅读的过程而言,要有广度,有深度,有速度,博采众长。
阅读的过程主要体现在“读”字上,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既要保“最”,更要保“质”,还要有一定的速度。
五、注重文本,形成语文阅读能力
文本就是经典范例,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教学时我注意根据教材和课文的特点来抓重点,采用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言,以读引篇的方法进行。课内阅读主要是交给学生一把读书的钥匙。在阅读教学中,要和学生一起不断总结,寻找文章阅读的最佳突破口。阅读感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阅读经验的有效积累。语文能力的综合反应,这需要反复锻炼,在课内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养成。
六、举一反三,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
常言道:“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多广阔,语文教育的天地也应有多广阔。中国古代学习论认为“积渐成学”是读书之规律。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孵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七、多法并用,保证阅读的速度和数量
面对知识剧增的信息时代,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限时限量速读法”,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根据篇幅,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读完。经过长期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和信息处理能力有了长足进步,速度快了,数量也就多了。
关键词 阅读能力 兴趣 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素质和能力是语文新课改的根本方向和关键之处。“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而且就每一次语文质量检测来说,阅读积累分占试卷总分的35%左右,另外“基础知识”与“作文”也不是单纯地考基础,考作文,其实也是通过阅读理解或积累运用来考察的,所以,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全卷的答题水平,也是小学语文学习的关键。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
一、兴趣引路,促进学生积极阅读
“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有兴趣就有乐趣,有乐趣就能激发出更大的兴趣。只要让学生个体体验到阅读的兴趣,就能增强他们在阅读中的主体意识,实现个性阅读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使读书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的生活方式。
二、呵护学生个性,诱发兴趣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各有各的天性,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要重视人的价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在教学中,我尝试宁鸿彬老师语文课堂三个“三”原则,即“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教师)、“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和“三允许”(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不同意见)。这种让各种个性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课堂教学,能促使学生爱学、乐学、趣学,在教师的人文关怀中,学生的学习个性得到体现,他们学习语文、训练阅读的兴趣自然而然就诱发出来。
三、和谐师生关系,诱导兴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需要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以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因为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融洽,会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此情此景中,学生能大胆展示内心的感悟,进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教育学生:学问,学问,要学要问;教与学都是互相的,每个人都可以各抒己见,就算错了也无所谓。而且,我总是送给学生激励的话语,特别是后进生,不仅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还肯定他们发言、朗读中的点滴优点及进步。通过这些做法,让学生逐渐消除心理障碍,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使课堂充满了“人情味”,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随之得到了锻炼。
四、方法入门,推动学生善于阅读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的确,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一定的规则和方法,你违背了就可能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读书亦如此,贵在得法,方法不当,等于没读。当你掌握到各种技巧与规则后,你就会少走弯路,你就会解决“会学”的问题,你也就能越来越多地享受阅读的乐趣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该给他们作适当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在读书时真正受益。
从阅读的过程而言,要有广度,有深度,有速度,博采众长。
阅读的过程主要体现在“读”字上,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既要保“最”,更要保“质”,还要有一定的速度。
五、注重文本,形成语文阅读能力
文本就是经典范例,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教学时我注意根据教材和课文的特点来抓重点,采用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言,以读引篇的方法进行。课内阅读主要是交给学生一把读书的钥匙。在阅读教学中,要和学生一起不断总结,寻找文章阅读的最佳突破口。阅读感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阅读经验的有效积累。语文能力的综合反应,这需要反复锻炼,在课内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养成。
六、举一反三,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
常言道:“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多广阔,语文教育的天地也应有多广阔。中国古代学习论认为“积渐成学”是读书之规律。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孵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七、多法并用,保证阅读的速度和数量
面对知识剧增的信息时代,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限时限量速读法”,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根据篇幅,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读完。经过长期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和信息处理能力有了长足进步,速度快了,数量也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