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本文探析了我国必须在对外贸易中既要抓住机又要迎接挑战,确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主导思路。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产业结构优化;主导思路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袭来,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在国际贸易中凸显出国家之间贸易利益分配的非均衡性,其间的不平衡易产生贸易摩擦[1]。近年来世界性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增速缓慢,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间贸易不公平竞争愈演愈烈。中国入世以来迅速成为贸易大国,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应采取何种主导思路予以应对尤为重要。
一、于政治,要确保国内政治安定,同时积极谋求国际合作
在实践中,贸易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政治过程[2]。国际贸易发生于各主权国家之间,不论进口或出口,各国都会用政策予以引导、干预,甚至禁止。而该项政策的制定就是一个复杂的政治活动。
(一)对内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实现政权的民主治理
中国作为WTO成员国之一,意味着中国对内要进行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政权的民主治理,变管理型政府为一个具有高透明度、以人为本、民主决策、服务大众的服务型政府,接受WTO规定以及其他国家的规定,与世界接轨。在这样的思路引导下,制定出来的外贸政策才为国际社会所接受。
(二)于内改善国民形象,于外树立良好国家形象
中国以惊人速度崛起,如何看待这种速度,如何解读中国,是威胁还是伙伴,各国有着不同的解读,对中国的评价也好坏参半[3]。之所以出现各种解读,交流不够是误会之源,解决之道必须通过友好的互动实现。
发展对外贸易,国民形象与国家形象密不可分。因此,我国必须重视国民素质的提高。于内改善国民形象,使之足以承载中国价值,在对外贸易中礼让、守法、诚实、守信,中国就能于外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三)积极谋求国际合作,开展多方位外交
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具有明显的跨国性[4]。其针对区域性、世界性的多边问题进行讨论,促进国家间相互联系交流、协调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在政治上宜采用的思路之一就是积极谋求国际合作,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相互磋商、形成共赢的决议,达成与世界各国的互利互惠和共同发展。
二、于经济,对内进行外贸体制改革,对外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中国的崛起,作为中国贸易竞争对手,各国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增多,加之某些国家在国际舆论中别有用心地鼓吹“中国威胁论”,使得其在对华政策态度上逐渐强硬以求自保,因此在经济上,必须提出一个明确的主导思路。
(一)优化国际贸易结构,提高外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长期以来,中国的出口结构仍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结构以进口能源、原料、半成品为主,消费性商品进口较少[5]。中国参与世界分工仍以低价竞销推动出口规模过度扩张为特征的外贸增长方式为主[6],即便利用了生产成本和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取得了较大的贸易顺差,但是由于技术含量低、产业规模小、附加价值低,核心竞争力不高。为此,我们必须从国际贸易结构着手,优化产业结构,稳定出口、扩大进口。于进口结构上,采取一种拉动内需,实现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的主导思路;于出口结构上,通过引进及自主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创立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打造自主品牌,打响一场“以质取胜、以量为优”的创新力竞争战役,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打造公平、合理的外贸环境
鉴于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掌握国际话语权,垄断着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而发展中国家只是被动接受发达国家的规制的历史实践,中国政府主张,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打造公平、合理的外贸环境。然而在贫富差距、南北差距甚大的今天,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我国而言只能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战略目标。
三、于法律上,对内加快对外经济贸易法制化建设,对外积极应诉,维护国家利益
中国入世十年,到了中国兑现承诺的时刻,中国将与全球分享其庞大的国内市场,设立低门槛的准入制度,逐步降低关税以及取消非关税措施,全面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为此,中国将在立法、司法、执法上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调整:
(一)立法
清理过时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精确控制立法尺度,将有关入世承诺和世贸组织规则转化为我国的国内法,实现与国际接轨[7]。我国于2004年修订《对外贸易法》,专门增加了第7章对外贸易调查,保护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二)司法
对公检法队伍进行改革,除消除人制、杜绝法律腐败之外,还应当建立一个对外贸易司法审查制度。此项制度用于审查国内现行法律法规与WTO规则、中国的承诺相冲突之处。
(三)执法
在对外贸易的保护中,政府应该发挥强有力的行政保护作用,贯彻执行国家进出口商品管理政策。对于在国际贸易中的犯罪问题,海关必须与其他机关联合办案或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查案工作,同时执法要以群众为依托,对举报人予以奖励。切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参考文献:
[1]高维新,蔡春林.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的深层次原因探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9,25(09):4-9.
[2]戴佳倩.贸易与政治的互动及其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17-23.
[3]南方日报.各学者谈中国国际形象 称交流不够是误解根源[N].南方日报,2011,11(16):4.
[4]冯特君主编.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64.
[5]胡丹婷,黄鑫烨.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分析及其启示[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8,25(02):214-218.
[6]罗鹏.从国际金融危机看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战略调整[J].未来与发展,2010,第5期:35-39.
[7]袁祥.加入WTO后的外贸立法.http://news.sina.com.cn/c/2004-01-02/12281488190s.shtml.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产业结构优化;主导思路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袭来,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在国际贸易中凸显出国家之间贸易利益分配的非均衡性,其间的不平衡易产生贸易摩擦[1]。近年来世界性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增速缓慢,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间贸易不公平竞争愈演愈烈。中国入世以来迅速成为贸易大国,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应采取何种主导思路予以应对尤为重要。
一、于政治,要确保国内政治安定,同时积极谋求国际合作
在实践中,贸易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政治过程[2]。国际贸易发生于各主权国家之间,不论进口或出口,各国都会用政策予以引导、干预,甚至禁止。而该项政策的制定就是一个复杂的政治活动。
(一)对内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实现政权的民主治理
中国作为WTO成员国之一,意味着中国对内要进行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政权的民主治理,变管理型政府为一个具有高透明度、以人为本、民主决策、服务大众的服务型政府,接受WTO规定以及其他国家的规定,与世界接轨。在这样的思路引导下,制定出来的外贸政策才为国际社会所接受。
(二)于内改善国民形象,于外树立良好国家形象
中国以惊人速度崛起,如何看待这种速度,如何解读中国,是威胁还是伙伴,各国有着不同的解读,对中国的评价也好坏参半[3]。之所以出现各种解读,交流不够是误会之源,解决之道必须通过友好的互动实现。
发展对外贸易,国民形象与国家形象密不可分。因此,我国必须重视国民素质的提高。于内改善国民形象,使之足以承载中国价值,在对外贸易中礼让、守法、诚实、守信,中国就能于外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三)积极谋求国际合作,开展多方位外交
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具有明显的跨国性[4]。其针对区域性、世界性的多边问题进行讨论,促进国家间相互联系交流、协调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在政治上宜采用的思路之一就是积极谋求国际合作,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相互磋商、形成共赢的决议,达成与世界各国的互利互惠和共同发展。
二、于经济,对内进行外贸体制改革,对外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中国的崛起,作为中国贸易竞争对手,各国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增多,加之某些国家在国际舆论中别有用心地鼓吹“中国威胁论”,使得其在对华政策态度上逐渐强硬以求自保,因此在经济上,必须提出一个明确的主导思路。
(一)优化国际贸易结构,提高外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长期以来,中国的出口结构仍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结构以进口能源、原料、半成品为主,消费性商品进口较少[5]。中国参与世界分工仍以低价竞销推动出口规模过度扩张为特征的外贸增长方式为主[6],即便利用了生产成本和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取得了较大的贸易顺差,但是由于技术含量低、产业规模小、附加价值低,核心竞争力不高。为此,我们必须从国际贸易结构着手,优化产业结构,稳定出口、扩大进口。于进口结构上,采取一种拉动内需,实现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的主导思路;于出口结构上,通过引进及自主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创立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打造自主品牌,打响一场“以质取胜、以量为优”的创新力竞争战役,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打造公平、合理的外贸环境
鉴于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掌握国际话语权,垄断着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而发展中国家只是被动接受发达国家的规制的历史实践,中国政府主张,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打造公平、合理的外贸环境。然而在贫富差距、南北差距甚大的今天,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我国而言只能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战略目标。
三、于法律上,对内加快对外经济贸易法制化建设,对外积极应诉,维护国家利益
中国入世十年,到了中国兑现承诺的时刻,中国将与全球分享其庞大的国内市场,设立低门槛的准入制度,逐步降低关税以及取消非关税措施,全面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为此,中国将在立法、司法、执法上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调整:
(一)立法
清理过时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精确控制立法尺度,将有关入世承诺和世贸组织规则转化为我国的国内法,实现与国际接轨[7]。我国于2004年修订《对外贸易法》,专门增加了第7章对外贸易调查,保护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二)司法
对公检法队伍进行改革,除消除人制、杜绝法律腐败之外,还应当建立一个对外贸易司法审查制度。此项制度用于审查国内现行法律法规与WTO规则、中国的承诺相冲突之处。
(三)执法
在对外贸易的保护中,政府应该发挥强有力的行政保护作用,贯彻执行国家进出口商品管理政策。对于在国际贸易中的犯罪问题,海关必须与其他机关联合办案或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查案工作,同时执法要以群众为依托,对举报人予以奖励。切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参考文献:
[1]高维新,蔡春林.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的深层次原因探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9,25(09):4-9.
[2]戴佳倩.贸易与政治的互动及其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17-23.
[3]南方日报.各学者谈中国国际形象 称交流不够是误解根源[N].南方日报,2011,11(16):4.
[4]冯特君主编.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64.
[5]胡丹婷,黄鑫烨.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分析及其启示[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8,25(02):214-218.
[6]罗鹏.从国际金融危机看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战略调整[J].未来与发展,2010,第5期:35-39.
[7]袁祥.加入WTO后的外贸立法.http://news.sina.com.cn/c/2004-01-02/12281488190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