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外资“买爆”到爆款基金再现,指数层面略显波澜不惊的A股,资金流正暗潮汹涌。尽管沪指一度面临“M”头破位的窘境,但创业板很快补位带动本周大盘转危为安,显示低位承接盘众多,持续杀跌的动能不足。从历史上看,六月份是一个相对偏空的月份,更有所谓的“端午魔咒”常伴左右,但经过反复多次底部淬炼的A股,今年的六月大跌的可能性不大,指数层面的震荡整理或将成为主基调,而估值有望阶段性摆脱“地心引力”的次新科技股,则有望扮演“奇兵”的角色,维系大盘人气。
A股历史上的六月经常出现比较剧烈的震荡,端午节前后更容易出现所谓的“端午魔咒”,下跌概率大、杀伤力强。典型的如2008年和2018年,端午假期之后股指均出现了破位下跌,单日大跌7.73%和3.78%,成为行情向下的重要推动力。出现“端午魔咒”,和以往A股的季节性波动因素有关,春季攻势之后四五月份多头边打边撤,六月份许多资金已经撤退的品种进入“无人关照”的阶段,盘面上的风吹草动容易引发大幅调整;同时,六月底面临传统资金紧张期,对股市流动性也有不利影响,这也是产生“端午魔咒”的土壤。
不过,产生“魔咒”的土壤如今正在消失。今年由于疫情因素的影响,一季度的春季攻势并不明显,沪指甚至不涨反跌近10%,四五月份虽然有所反弹,但仍未扭转一季度下跌的局面,因此市场整体获利盘有限,原本“一季度拉高、二季度出货”的模式已经失效,资金运作时间整体后移动;同时,长线资金布局也逐步化解“端午魔咒”的影响。近期,单日募集金额超200亿的“爆款基金”再度出现,在指数“震荡市”中取得这样的成绩殊为不易,除了反映出基金经理的品牌效应之外,科技股为代表的局部热点营造出赚钱效应,也是投资者“借基入市”的重要因素。此外,养老FOF基金的密集发行也为市场带来增量资金,这些资金在低利率大环境下逢低布局,有望成为沉淀在市场的长线资金,有效化解资金面的压力。
除了境内长线资金之外,外资也频频进入A股,在陆港通北向资金持续净流入的大背景下,本周深交所发布多家上市公司将被外资“買爆”的消息,显示外资长期看好A股的态势没有改变。在6月19日富时罗素扩大A股纳入因子实施之前,看好被动资金买入的一些主动型资金,也容易推波助澜,阶段性涌入特定个股进行博弈。这些内外资合力,有助于封杀股指下行空间。
不过,市场整体成交能否有效放大,则是决定股指往上还能走多远的关键。三月下旬以来的反弹过程中,沪深两市的成交金额始终未见有效放大,维持等量上行的状态,和一季度动辄日成交破万亿的水平相比,已经是大幅萎缩。这一量能水平对超跌反弹的运行影响不大,但如今兵临一季度的成交密集区,如果没有连续放量,快速通过前期套牢盘恐怕不容易,在六月份实现难度较大。比较现实的选择是以时间换空间,通过反复震荡化解上方压力,等待日后突破的时机来临。因此,笔者认为六月份大概率维持“震荡市”,月度涨跌幅和波幅都会比较有限。
在平衡的大格局下,最容易摆脱估值“地心引力”的科技股有望出现此起彼伏、轮番上攻的走势。无论是美股、港股还是A股,近期都出现了科技股表现强于传统产业的走势,这一现象绝非偶然或巧合,而是反映出目前全球流动性充沛,但实体经济盈利水平衰退的大背景下,用“行业前景”或“市梦率”来合理化投资决策的市场共识。对A股而言,科技股有国产替代、新基建等催化剂,具备政策支持的背景,可谓“师出有名”。
不过,由于科技股数量庞大、涉及的概念又多,出现分化也难免,一些此前已经被大幅爆炒的品种近期出现高位滞涨的疲态,同样隐藏着投资风险。相比之下,笔者更关注次新科技股,特别是科创板在六月份的机会。本周,“科创板第一股”华兴源创重大资产重组获上交所通过,具备强烈的示范意义,有望为高估值的次新科技股特别是科创板品种带来并购重组的想象空间。而这样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化解目前科技股较高的估值,成为股价向上的催化剂。
此外,七月份科创板首批公司上市届满一周年,陆续将有非流通股解禁上市流通,如果在六月份解禁上市前的时间窗口,利用科技股受市场追捧的时机进行运作,也是合乎逻辑的选择。同时,投资科创板为主的基金已经上报,近期如果获批发行,有望为科创板带来明显的增量资金。因此,一些尚未充分表现的次新科技股,有望在六月份“后浪超前浪”,走出波段行情。笔者重点观察的品种为上市即将满周年、股价涨幅不大、多家公募基金现身十大流通股东的品种,如交控科技、鸿泉物联、长阳科技等。
(本文提及个股仅做分析,不做投资建议。)
长线资金布局PK“端午魔咒”
A股历史上的六月经常出现比较剧烈的震荡,端午节前后更容易出现所谓的“端午魔咒”,下跌概率大、杀伤力强。典型的如2008年和2018年,端午假期之后股指均出现了破位下跌,单日大跌7.73%和3.78%,成为行情向下的重要推动力。出现“端午魔咒”,和以往A股的季节性波动因素有关,春季攻势之后四五月份多头边打边撤,六月份许多资金已经撤退的品种进入“无人关照”的阶段,盘面上的风吹草动容易引发大幅调整;同时,六月底面临传统资金紧张期,对股市流动性也有不利影响,这也是产生“端午魔咒”的土壤。
不过,产生“魔咒”的土壤如今正在消失。今年由于疫情因素的影响,一季度的春季攻势并不明显,沪指甚至不涨反跌近10%,四五月份虽然有所反弹,但仍未扭转一季度下跌的局面,因此市场整体获利盘有限,原本“一季度拉高、二季度出货”的模式已经失效,资金运作时间整体后移动;同时,长线资金布局也逐步化解“端午魔咒”的影响。近期,单日募集金额超200亿的“爆款基金”再度出现,在指数“震荡市”中取得这样的成绩殊为不易,除了反映出基金经理的品牌效应之外,科技股为代表的局部热点营造出赚钱效应,也是投资者“借基入市”的重要因素。此外,养老FOF基金的密集发行也为市场带来增量资金,这些资金在低利率大环境下逢低布局,有望成为沉淀在市场的长线资金,有效化解资金面的压力。
震荡化解上方压力
除了境内长线资金之外,外资也频频进入A股,在陆港通北向资金持续净流入的大背景下,本周深交所发布多家上市公司将被外资“買爆”的消息,显示外资长期看好A股的态势没有改变。在6月19日富时罗素扩大A股纳入因子实施之前,看好被动资金买入的一些主动型资金,也容易推波助澜,阶段性涌入特定个股进行博弈。这些内外资合力,有助于封杀股指下行空间。
不过,市场整体成交能否有效放大,则是决定股指往上还能走多远的关键。三月下旬以来的反弹过程中,沪深两市的成交金额始终未见有效放大,维持等量上行的状态,和一季度动辄日成交破万亿的水平相比,已经是大幅萎缩。这一量能水平对超跌反弹的运行影响不大,但如今兵临一季度的成交密集区,如果没有连续放量,快速通过前期套牢盘恐怕不容易,在六月份实现难度较大。比较现实的选择是以时间换空间,通过反复震荡化解上方压力,等待日后突破的时机来临。因此,笔者认为六月份大概率维持“震荡市”,月度涨跌幅和波幅都会比较有限。
次新科技股“后浪超前浪”
在平衡的大格局下,最容易摆脱估值“地心引力”的科技股有望出现此起彼伏、轮番上攻的走势。无论是美股、港股还是A股,近期都出现了科技股表现强于传统产业的走势,这一现象绝非偶然或巧合,而是反映出目前全球流动性充沛,但实体经济盈利水平衰退的大背景下,用“行业前景”或“市梦率”来合理化投资决策的市场共识。对A股而言,科技股有国产替代、新基建等催化剂,具备政策支持的背景,可谓“师出有名”。
不过,由于科技股数量庞大、涉及的概念又多,出现分化也难免,一些此前已经被大幅爆炒的品种近期出现高位滞涨的疲态,同样隐藏着投资风险。相比之下,笔者更关注次新科技股,特别是科创板在六月份的机会。本周,“科创板第一股”华兴源创重大资产重组获上交所通过,具备强烈的示范意义,有望为高估值的次新科技股特别是科创板品种带来并购重组的想象空间。而这样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化解目前科技股较高的估值,成为股价向上的催化剂。
此外,七月份科创板首批公司上市届满一周年,陆续将有非流通股解禁上市流通,如果在六月份解禁上市前的时间窗口,利用科技股受市场追捧的时机进行运作,也是合乎逻辑的选择。同时,投资科创板为主的基金已经上报,近期如果获批发行,有望为科创板带来明显的增量资金。因此,一些尚未充分表现的次新科技股,有望在六月份“后浪超前浪”,走出波段行情。笔者重点观察的品种为上市即将满周年、股价涨幅不大、多家公募基金现身十大流通股东的品种,如交控科技、鸿泉物联、长阳科技等。
(本文提及个股仅做分析,不做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