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八股文是明清专用于科举考试选举人才的一种文体,它是统治者推行的一种文化专制措施。据考证,八股文于洪武年间定型,盛于成化年间,历经几百年,直到二十世纪初戊戌变法后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八股文在写作内容方面,要求苛刻,不准自由发挥,它的行文格式也很呆板,字数在不同年代也有不同要求。如今我们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公正地去分析它、评价它,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其中优秀的文化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绽放光彩。
关键词 明清八股文;考证;认识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04X(2013)02-035-05
收稿日期 2012-08-15
[作者简介] 耿红卫,男,河南宁陵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后,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宋国庆,男,河南林州人,河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
自从清末朝廷下诏废除八股以来,经过了新文化和“五四”运动狂风暴雨般的洗礼,世人视八股如敝履。我们不去谈它曾经戕害了多少有志之士,我们只知道它在封建王朝延续了七百年之久,并且目睹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明清。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站在今天的立场,我们肯定不能说它是合理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有我们今人可以汲取和学习的地方。鉴于这样的想法,笔者对八股文进行了简单的考证,对它的名称由来,时间界定,形成原因,内容和格式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梳理,重点对我们今天如何以及怎样来看待八股文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笔者试图从中寻觅到有价值的东西。
一、八股文名称与时间的界定
从隋文帝大业二年废九品中正制一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设立学部,用科举考试来选贤举能的选官制度,持续了将近1300年。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考卷严格要求用一种固定的文章体裁——八股文,于是八股文这种特殊文体就应运而生了。按《明史·选举志二》言:“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又称“制艺”“时文”“八比文”。同时“由于题目的来源不同,又分别被称为《四书》文和《五经》文”。虽然这种文体历史上有不同的称谓,但“八股文”这个名称最为人们所认同。
对八股文的起始年代历来存有争议。厦门大学的刘海峰先生认为“虽然八股文形成于明代,但其渊源可追溯到唐代的试帖诗和宋代的经义”。但据清代商衍鎏先生考定,八股文“实肇于宋绍兴、淳祐,定于明之洪武,而盛于成化以后”,直到二十世纪初戊戌变法后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史料记载:“光绪二十八年(1902),废八股,乡、会试虽尚有四书义、五经义,文章格式已不受限制。光绪三十一年(1905),袁世凯、张之洞上《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并妥筹办法》摺,得到谕允,于是,有着七百年历史的八股文寿终正寝。”由于起始年代认同不一,其在历史上的存废历史也无法统一。
二、八股文形成原因分析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进入没落时期,工商业开始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也开始产生,农民运动不断兴起,而且渐成规模,有自己的政治纲领,阶级矛盾渐渐激化。同时在思想领域,虽然有统治阶级的极力压制,但离经叛道的思想依然在一些进步知识分子中广泛传播和发展,这时出现了一大批进步的思想家,如李贽、黄宗羲等,李贽公开宣扬不能“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黄宗羲喊出了“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些思想对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权威提出了公然挑战,发展了一千多年的封建君权专制统治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朱明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王权地位,在发展生产和缓和阶级矛盾的同时,为了加强其思想控制,统治阶级也极力推行各项文化专制政策,制定了很多强化其统治的政策,如“在思想方面,明初主要推行三大措施:第一,大力提高儒家道统和程朱理学;第二,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控制;第三,推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清朝统治者入关后,对八股取士制度也是非常重视的,顺治三年宣布恢复八股取士,终清之世,历代皇帝,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都亲自参与完善这一制度,对这一制度表现了极大的关心”。于是八股文在历史上产生并持续了几百年。
不难看出,八股文是封建没落时期的产物,是统治阶级为自己服务来桎梏人们思想,稳固自己统治的工具。
三、八股文的内容限定
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定制八股文时,要求考生必须用“四书”“五经”来立论、破题,文中所论述内容也要依据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不准发挥自己的观点,不准引用程朱理学学派以外的观点,否则,“虽孔孟无由而进”。当时人即指出,“国家以经术取士,自五经、四书、二十一史、通鉴、性理诸书而外,不列于学官、而经书传注又以宋儒所订者为准,此即古人罢黜百家独尊孔氏之旨”(《日知录·科场禁约》)。同时由于“四书”“五经”宣扬的都是儒家思想的孔孟之道,是儒家文化的精华,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八股文是“四书”、“五经”的通释,无新意,于是历来不少人认为八股文皆是“代圣贤立言”,但一些真正有才华的读书人在八股文中也不乏匠心独运,“涉及经国大事、上谏其君,下劝其臣,读书治学,修身、齐家、治国等等”。如“清顺治朝的顾炎武、王士祯;康熙朝的方苞;乾隆朝的纪晓岚;嘉庆朝的陈廷焕、林则徐。”等重臣名士皆是八股文的高手,文章也极富韵味。
四、八股文的行文格式呆板
我们现在所说八股文有固定的行文格式,其实这是后人结合八股文的范文总结出的结构,随着研究的完善,也就有了八股文独特的特点。
下举一例,具体来说明:
《不以规矩》
(清)俞樾
规矩而不以也,惟恃此明与巧矣。(破题)
夫规也、矩也,不可不以者也;不可不以而不以焉,殆深恃此明与巧乎?(承题) 尝闻古之君子,周旋则中规,折旋则中矩,此固不必实有此规矩也。顾不必有者,规矩之寓于虚;而不可无者,规矩之形于实。奈之何以审曲面势之人,而漫曰舍旃舍旃也。(起讲)
有如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诚哉明且巧矣。(入题)
夫有其明,而明必有所丽,非可曰睨而视之已也,则所丽者何物也?(起一股)
夫有其巧,巧必有所凭,非可曰仰而思之已也,则所凭者何器也?(起二股)
亦曰规矩而已矣。(过接)
大而言之,则天道为规,地道为矩,虽两仪不能离规矩而成形。(中一股)
小而言之,则袂必应规,夹必如矩,虽一衣不能舍规矩而从事。(中二股)
孰谓规矩而不可以哉?(出题)
而或谓规矩非为离娄设也,彼目中明明有一规焉,明明有一矩焉。则有目中无定之规矩,何取乎手中有定之规矩?(后一股)
而或谓规矩非为公输子设也,彼意中隐隐有一规焉,隐隐有一矩焉。则有意中无形之规矩,何取乎手中有形之规矩?(后二股)
诚如是也,则必无事于规而后可,则必无事于矩而后可。夫吾不规其规,何必以规?吾不矩其矩,何必以矩?而不然者,虽明与巧有存乎规矩之外,如欲规而无规何?如欲矩而无矩何?(束一股)
诚如是也,则必有以代规而后可,则必有以代矩而后可。夫吾有不规而规者,何必以规?吾有不矩而矩者,何必以矩?而不然者,虽明与巧有出乎规矩之上,如规而不规何?如矩而不矩何?(束二股)
夫人之于离娄,不称其规矩,称其明也。人之于公输,不称其规矩,称其巧也。则规矩诚为后起之端。然离娄之于人,止能以规矩示之,不能以明示之也。公输之于人,止能以规矩与之,不能以巧与之也。则规矩实为当循之准。不以规矩,何以成方圆哉!(大结)
〖释题〗:
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如上述例子,八股文的结构大致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这也是八股文名称的由来。当然八股文讲求起承转合,很多情况下也会有一些小小变化,如有的八股文“起股”以后有“过接”,“过接”之后是“中股”,“中股”之后有“出题”,然后才是“后股”和“束股”,最后是“大结”。
下列表1将八股文各部分主要结构名称、行文格式、行文要求及内容要求作简要分析,见表1:
其实,八股文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议论文体,就如当今语文作文中议论文的一般模式“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只不过只以“四书”“五经”来命题,论述内容也要依据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不准发挥自己的观点,不准引用程朱理学学派以外的观点,写作内容要求苛刻,行文格式有些呆板。
八股文不仅在内容和格式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在字数方面不同年代也有不同限制,如“洪武三年(1370年)规定《四书》义限300字,《五经》义限500字;洪武十七年(1384年)又规定《四书》每道200字以上,《五经》每道300字以上,都没有规定上限。清初,头场限550字,康熙二十年(1681年)增加了100多字。乾隆之后,都限制在700字内”。
五、当今如何看待八股文
笔者很早就通过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精彩的描写,了解到八股取士制度的害人之处,也通过影视作品看到书生们作八股文时摇头晃脑的滑稽形象,也通过一些古代典籍了解到一些书生历经几十载科考经历,最后“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悲惨结局。明朝末年甚至有人称“断送江山八股文”,这些总给我们一种这样的感觉:八股文一无是处,十恶不赦。其实有的指责真的是“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槌”,八股文只是一种文体而已,本身无所谓好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八股文也有它光彩绽放的一面,如清代一直是八股取士,但是却出现“康乾盛世”,而且历史上八股取士确实也成就了无数的政治家、思想家与一些著名的学者。
凡事都有两面性,接下来我们就来客观地分析一下八股文的利弊。
1.八股文的积极面。首先,在一定程度上,八股文这样的一种考试形式相对公平。古代一些朝代选举人才,看重家世,忽略才能。不公平的选贤任能方式,使得出身豪门才德低下的人担任要职,出身寒门而德才兼备的人无缘政治。这严重损害了出身卑微的寒士的利益,同时一些无能力的高官显贵的后代,当选高官后容易造成贪污腐败,社会混乱。
八股文这样一种格式化的答题要求,可以使考试规范化,也可以规范竞争,防止作弊,把大量的庸才挡在门外。这就为一些优秀的平民知识分子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使之有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同时“八股文严格的格式规定也可帮助考官客观衡文快速阅卷。明清两代统治者以八股取士的目的是拔取英才为其所用,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牢笼英才,驱策志士”。也许,这也是清朝在历史上出现“康乾盛世”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八股文体裁的苛刻要求有助于选出真正的英才志士。八股文这种文体要求考生必须去做政论文章,而一般来说,政论文字对于考生能力和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考察更加明显。虽然八股文的写作格式和内容要求苛刻而呆板,但真正的强者无论遇到什么题目都可以写出思想深刻、见解独特的文章,这样就可以通过八股文选出一些真正才思敏捷、学富五车的优秀之士。
例如,“四书”毕竟内容有限,“那时候考官出题,时间一长,题目难免重复,为了避免这种状况,有时候考官会把两句完全不挨边的话搁到一起,算作一题,谓之‘截搭’。这种作文题极其变态。它本身就是随机拼凑出来的,但考生必须得把它们建立起关系,又得合乎逻辑,又得从中阐发孔孟之道,难度极大”。
然而仍有学生可以从容自如,如“《制艺丛话》里有一道特别有名的截搭题,题目是‘乃是人而可以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前一半是《大学》里的句子,意思是人难道连鸟都不如吗?后一半是《诗经》里的诗句,是称赞周文王的。本来这两句话完全没关系,但就有能人给破题成‘夫人不如鸟,则真可耻矣;耻之,耻之,莫若师文王’。如果人连鸟都不如,真该觉得羞耻啊;如果真觉得羞耻,就该去学学周文王。一句话就给连缀得天衣无缝”。这样的题目真的需要逻辑清晰,思维敏捷,心理素质超好的人才能做出,而能做出这样的好文章,可见考生也确实有水平。 而事实上八股取士确实也成就了无数的思想家、政治家和一些著名的学者,如王鏊、唐顺之、归有光、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等,俞长城在《百二十名家稿》说:“制义之有王守溪(鏊),犹史之有龙门(司马迁),诗之有少陵(杜甫),书法之有右军(王羲之),更百世而莫并者也。”王鏊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清士人无不奉之为圭臬,几至家有其书”。
最后,虽然说八股文“代圣贤立言”,良莠不齐,但仍然出现了一些精华八股文。这些文章真的是古代的读书人受到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熏陶后,再经过咀嚼玩味最后形诸笔端的结晶,这些华美的词藻中夹杂着他们许多深邃的思想,独到的见解。这些八股文是中华民族在古代社会创造的优秀财富,是我们当今学习的宝贵资源,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八股文学习到优秀的国学知识,汲取其中传统文化的精良养分,从而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2.八股文的消极面。首先,八股文这种呆板的行文格式和“代圣贤立言”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十载寒窗苦读的读书人的思维,也使文章千篇一律,缺乏创新,读起来味同嚼蜡。更有甚者,永乐年间,明成祖、胡广等编著《四书大全》《五经大义》,编纂结束后并下令把这两本书作为学习科学的教科书,不得学习其他学说,这对当时的文风产生了极坏的影响,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其次,八股文的弊端也导致选出的人才不一定有真正的为官从政的能力。对于考生来说,八股文就如一块“敲门砖”,寒窗十几载总在琢磨怎样拿这个“敲门砖”,如何用这个“敲门砖”来敲开“进士”这所大门。正如“托福”“雅思”就是某些出国者的“敲门砖”一样,“托福”分数达到一定标准,才有出国的机会。众所周知,“托福”“雅思”的考试成绩只能代表考生英语水平达到的程度。同样,明清时期考生考中“进士”,也只代表他们“八股文”的写作水平,至于是否达到了为官从政的能力则无法知晓。甚至八股文考试“选出的人才很多是书呆子,明朝著名学者宋濂形容一些八股士子,‘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活脱脱一副白痴面孔”。
其次,明清科举必须写八股文,学校自然就把重心放在了八股文的教学上,而忽略了其他学科,正所谓“科举之法兴而学校之教废也”。造成“上之所以教,下之所以学,惟科举之文而已。道德性命之学,古今治乱之体,朝廷礼乐之制,兵刑、财赋、河渠、边塞之利病,皆以为无与于己,而漠不关心”。如明宣德四年(1429年),北京国子监助教王仙忧心忡忡地说:“近年生员止记诵文字,以备科贡,其于字学、算法,略不晓习。”这对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学术研究等也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导致了学校教育的空疏,实学被忽视,学术研究衰微。
客观而论,八股文有其弊端也有其价值,正如王凯符所说:“它产生在中国的土地上,并以很强的生命力被沿用了几个世纪,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不能完全把它看成是荒诞的。”八股文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能够流行,说明它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相适应,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到二十世纪初,八股文不能适应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而被废除,也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八股文,如果我们能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公正地去分析它、评价它,如果我们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对待它,优秀的文化照旧可以在当下生活中绽放色彩。
[参考资料]
[1]王道成.科举史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刘海峰.八股文百年祭[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3]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M].北京:三联书店,1985.
[4]蔺德生,赵萍.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八股文[J].语文建设,2011,(05).
[5]郗钺.略说八股文[J].阅读与写作,2004,(08).
[6]刘燕.八股文研究价值[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刘海峰,李兵.中国选举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
[责任编辑:李 敏]
关键词 明清八股文;考证;认识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04X(2013)02-035-05
收稿日期 2012-08-15
[作者简介] 耿红卫,男,河南宁陵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后,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宋国庆,男,河南林州人,河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
自从清末朝廷下诏废除八股以来,经过了新文化和“五四”运动狂风暴雨般的洗礼,世人视八股如敝履。我们不去谈它曾经戕害了多少有志之士,我们只知道它在封建王朝延续了七百年之久,并且目睹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明清。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站在今天的立场,我们肯定不能说它是合理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有我们今人可以汲取和学习的地方。鉴于这样的想法,笔者对八股文进行了简单的考证,对它的名称由来,时间界定,形成原因,内容和格式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梳理,重点对我们今天如何以及怎样来看待八股文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笔者试图从中寻觅到有价值的东西。
一、八股文名称与时间的界定
从隋文帝大业二年废九品中正制一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设立学部,用科举考试来选贤举能的选官制度,持续了将近1300年。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考卷严格要求用一种固定的文章体裁——八股文,于是八股文这种特殊文体就应运而生了。按《明史·选举志二》言:“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又称“制艺”“时文”“八比文”。同时“由于题目的来源不同,又分别被称为《四书》文和《五经》文”。虽然这种文体历史上有不同的称谓,但“八股文”这个名称最为人们所认同。
对八股文的起始年代历来存有争议。厦门大学的刘海峰先生认为“虽然八股文形成于明代,但其渊源可追溯到唐代的试帖诗和宋代的经义”。但据清代商衍鎏先生考定,八股文“实肇于宋绍兴、淳祐,定于明之洪武,而盛于成化以后”,直到二十世纪初戊戌变法后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史料记载:“光绪二十八年(1902),废八股,乡、会试虽尚有四书义、五经义,文章格式已不受限制。光绪三十一年(1905),袁世凯、张之洞上《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并妥筹办法》摺,得到谕允,于是,有着七百年历史的八股文寿终正寝。”由于起始年代认同不一,其在历史上的存废历史也无法统一。
二、八股文形成原因分析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进入没落时期,工商业开始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也开始产生,农民运动不断兴起,而且渐成规模,有自己的政治纲领,阶级矛盾渐渐激化。同时在思想领域,虽然有统治阶级的极力压制,但离经叛道的思想依然在一些进步知识分子中广泛传播和发展,这时出现了一大批进步的思想家,如李贽、黄宗羲等,李贽公开宣扬不能“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黄宗羲喊出了“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些思想对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权威提出了公然挑战,发展了一千多年的封建君权专制统治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朱明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王权地位,在发展生产和缓和阶级矛盾的同时,为了加强其思想控制,统治阶级也极力推行各项文化专制政策,制定了很多强化其统治的政策,如“在思想方面,明初主要推行三大措施:第一,大力提高儒家道统和程朱理学;第二,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控制;第三,推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清朝统治者入关后,对八股取士制度也是非常重视的,顺治三年宣布恢复八股取士,终清之世,历代皇帝,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都亲自参与完善这一制度,对这一制度表现了极大的关心”。于是八股文在历史上产生并持续了几百年。
不难看出,八股文是封建没落时期的产物,是统治阶级为自己服务来桎梏人们思想,稳固自己统治的工具。
三、八股文的内容限定
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定制八股文时,要求考生必须用“四书”“五经”来立论、破题,文中所论述内容也要依据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不准发挥自己的观点,不准引用程朱理学学派以外的观点,否则,“虽孔孟无由而进”。当时人即指出,“国家以经术取士,自五经、四书、二十一史、通鉴、性理诸书而外,不列于学官、而经书传注又以宋儒所订者为准,此即古人罢黜百家独尊孔氏之旨”(《日知录·科场禁约》)。同时由于“四书”“五经”宣扬的都是儒家思想的孔孟之道,是儒家文化的精华,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八股文是“四书”、“五经”的通释,无新意,于是历来不少人认为八股文皆是“代圣贤立言”,但一些真正有才华的读书人在八股文中也不乏匠心独运,“涉及经国大事、上谏其君,下劝其臣,读书治学,修身、齐家、治国等等”。如“清顺治朝的顾炎武、王士祯;康熙朝的方苞;乾隆朝的纪晓岚;嘉庆朝的陈廷焕、林则徐。”等重臣名士皆是八股文的高手,文章也极富韵味。
四、八股文的行文格式呆板
我们现在所说八股文有固定的行文格式,其实这是后人结合八股文的范文总结出的结构,随着研究的完善,也就有了八股文独特的特点。
下举一例,具体来说明:
《不以规矩》
(清)俞樾
规矩而不以也,惟恃此明与巧矣。(破题)
夫规也、矩也,不可不以者也;不可不以而不以焉,殆深恃此明与巧乎?(承题) 尝闻古之君子,周旋则中规,折旋则中矩,此固不必实有此规矩也。顾不必有者,规矩之寓于虚;而不可无者,规矩之形于实。奈之何以审曲面势之人,而漫曰舍旃舍旃也。(起讲)
有如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诚哉明且巧矣。(入题)
夫有其明,而明必有所丽,非可曰睨而视之已也,则所丽者何物也?(起一股)
夫有其巧,巧必有所凭,非可曰仰而思之已也,则所凭者何器也?(起二股)
亦曰规矩而已矣。(过接)
大而言之,则天道为规,地道为矩,虽两仪不能离规矩而成形。(中一股)
小而言之,则袂必应规,夹必如矩,虽一衣不能舍规矩而从事。(中二股)
孰谓规矩而不可以哉?(出题)
而或谓规矩非为离娄设也,彼目中明明有一规焉,明明有一矩焉。则有目中无定之规矩,何取乎手中有定之规矩?(后一股)
而或谓规矩非为公输子设也,彼意中隐隐有一规焉,隐隐有一矩焉。则有意中无形之规矩,何取乎手中有形之规矩?(后二股)
诚如是也,则必无事于规而后可,则必无事于矩而后可。夫吾不规其规,何必以规?吾不矩其矩,何必以矩?而不然者,虽明与巧有存乎规矩之外,如欲规而无规何?如欲矩而无矩何?(束一股)
诚如是也,则必有以代规而后可,则必有以代矩而后可。夫吾有不规而规者,何必以规?吾有不矩而矩者,何必以矩?而不然者,虽明与巧有出乎规矩之上,如规而不规何?如矩而不矩何?(束二股)
夫人之于离娄,不称其规矩,称其明也。人之于公输,不称其规矩,称其巧也。则规矩诚为后起之端。然离娄之于人,止能以规矩示之,不能以明示之也。公输之于人,止能以规矩与之,不能以巧与之也。则规矩实为当循之准。不以规矩,何以成方圆哉!(大结)
〖释题〗:
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如上述例子,八股文的结构大致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这也是八股文名称的由来。当然八股文讲求起承转合,很多情况下也会有一些小小变化,如有的八股文“起股”以后有“过接”,“过接”之后是“中股”,“中股”之后有“出题”,然后才是“后股”和“束股”,最后是“大结”。
下列表1将八股文各部分主要结构名称、行文格式、行文要求及内容要求作简要分析,见表1:
其实,八股文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议论文体,就如当今语文作文中议论文的一般模式“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只不过只以“四书”“五经”来命题,论述内容也要依据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不准发挥自己的观点,不准引用程朱理学学派以外的观点,写作内容要求苛刻,行文格式有些呆板。
八股文不仅在内容和格式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在字数方面不同年代也有不同限制,如“洪武三年(1370年)规定《四书》义限300字,《五经》义限500字;洪武十七年(1384年)又规定《四书》每道200字以上,《五经》每道300字以上,都没有规定上限。清初,头场限550字,康熙二十年(1681年)增加了100多字。乾隆之后,都限制在700字内”。
五、当今如何看待八股文
笔者很早就通过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精彩的描写,了解到八股取士制度的害人之处,也通过影视作品看到书生们作八股文时摇头晃脑的滑稽形象,也通过一些古代典籍了解到一些书生历经几十载科考经历,最后“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悲惨结局。明朝末年甚至有人称“断送江山八股文”,这些总给我们一种这样的感觉:八股文一无是处,十恶不赦。其实有的指责真的是“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槌”,八股文只是一种文体而已,本身无所谓好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八股文也有它光彩绽放的一面,如清代一直是八股取士,但是却出现“康乾盛世”,而且历史上八股取士确实也成就了无数的政治家、思想家与一些著名的学者。
凡事都有两面性,接下来我们就来客观地分析一下八股文的利弊。
1.八股文的积极面。首先,在一定程度上,八股文这样的一种考试形式相对公平。古代一些朝代选举人才,看重家世,忽略才能。不公平的选贤任能方式,使得出身豪门才德低下的人担任要职,出身寒门而德才兼备的人无缘政治。这严重损害了出身卑微的寒士的利益,同时一些无能力的高官显贵的后代,当选高官后容易造成贪污腐败,社会混乱。
八股文这样一种格式化的答题要求,可以使考试规范化,也可以规范竞争,防止作弊,把大量的庸才挡在门外。这就为一些优秀的平民知识分子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使之有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同时“八股文严格的格式规定也可帮助考官客观衡文快速阅卷。明清两代统治者以八股取士的目的是拔取英才为其所用,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牢笼英才,驱策志士”。也许,这也是清朝在历史上出现“康乾盛世”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八股文体裁的苛刻要求有助于选出真正的英才志士。八股文这种文体要求考生必须去做政论文章,而一般来说,政论文字对于考生能力和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考察更加明显。虽然八股文的写作格式和内容要求苛刻而呆板,但真正的强者无论遇到什么题目都可以写出思想深刻、见解独特的文章,这样就可以通过八股文选出一些真正才思敏捷、学富五车的优秀之士。
例如,“四书”毕竟内容有限,“那时候考官出题,时间一长,题目难免重复,为了避免这种状况,有时候考官会把两句完全不挨边的话搁到一起,算作一题,谓之‘截搭’。这种作文题极其变态。它本身就是随机拼凑出来的,但考生必须得把它们建立起关系,又得合乎逻辑,又得从中阐发孔孟之道,难度极大”。
然而仍有学生可以从容自如,如“《制艺丛话》里有一道特别有名的截搭题,题目是‘乃是人而可以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前一半是《大学》里的句子,意思是人难道连鸟都不如吗?后一半是《诗经》里的诗句,是称赞周文王的。本来这两句话完全没关系,但就有能人给破题成‘夫人不如鸟,则真可耻矣;耻之,耻之,莫若师文王’。如果人连鸟都不如,真该觉得羞耻啊;如果真觉得羞耻,就该去学学周文王。一句话就给连缀得天衣无缝”。这样的题目真的需要逻辑清晰,思维敏捷,心理素质超好的人才能做出,而能做出这样的好文章,可见考生也确实有水平。 而事实上八股取士确实也成就了无数的思想家、政治家和一些著名的学者,如王鏊、唐顺之、归有光、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等,俞长城在《百二十名家稿》说:“制义之有王守溪(鏊),犹史之有龙门(司马迁),诗之有少陵(杜甫),书法之有右军(王羲之),更百世而莫并者也。”王鏊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清士人无不奉之为圭臬,几至家有其书”。
最后,虽然说八股文“代圣贤立言”,良莠不齐,但仍然出现了一些精华八股文。这些文章真的是古代的读书人受到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熏陶后,再经过咀嚼玩味最后形诸笔端的结晶,这些华美的词藻中夹杂着他们许多深邃的思想,独到的见解。这些八股文是中华民族在古代社会创造的优秀财富,是我们当今学习的宝贵资源,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八股文学习到优秀的国学知识,汲取其中传统文化的精良养分,从而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2.八股文的消极面。首先,八股文这种呆板的行文格式和“代圣贤立言”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十载寒窗苦读的读书人的思维,也使文章千篇一律,缺乏创新,读起来味同嚼蜡。更有甚者,永乐年间,明成祖、胡广等编著《四书大全》《五经大义》,编纂结束后并下令把这两本书作为学习科学的教科书,不得学习其他学说,这对当时的文风产生了极坏的影响,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其次,八股文的弊端也导致选出的人才不一定有真正的为官从政的能力。对于考生来说,八股文就如一块“敲门砖”,寒窗十几载总在琢磨怎样拿这个“敲门砖”,如何用这个“敲门砖”来敲开“进士”这所大门。正如“托福”“雅思”就是某些出国者的“敲门砖”一样,“托福”分数达到一定标准,才有出国的机会。众所周知,“托福”“雅思”的考试成绩只能代表考生英语水平达到的程度。同样,明清时期考生考中“进士”,也只代表他们“八股文”的写作水平,至于是否达到了为官从政的能力则无法知晓。甚至八股文考试“选出的人才很多是书呆子,明朝著名学者宋濂形容一些八股士子,‘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活脱脱一副白痴面孔”。
其次,明清科举必须写八股文,学校自然就把重心放在了八股文的教学上,而忽略了其他学科,正所谓“科举之法兴而学校之教废也”。造成“上之所以教,下之所以学,惟科举之文而已。道德性命之学,古今治乱之体,朝廷礼乐之制,兵刑、财赋、河渠、边塞之利病,皆以为无与于己,而漠不关心”。如明宣德四年(1429年),北京国子监助教王仙忧心忡忡地说:“近年生员止记诵文字,以备科贡,其于字学、算法,略不晓习。”这对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学术研究等也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导致了学校教育的空疏,实学被忽视,学术研究衰微。
客观而论,八股文有其弊端也有其价值,正如王凯符所说:“它产生在中国的土地上,并以很强的生命力被沿用了几个世纪,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不能完全把它看成是荒诞的。”八股文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能够流行,说明它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相适应,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到二十世纪初,八股文不能适应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而被废除,也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八股文,如果我们能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公正地去分析它、评价它,如果我们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对待它,优秀的文化照旧可以在当下生活中绽放色彩。
[参考资料]
[1]王道成.科举史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刘海峰.八股文百年祭[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3]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M].北京:三联书店,1985.
[4]蔺德生,赵萍.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八股文[J].语文建设,2011,(05).
[5]郗钺.略说八股文[J].阅读与写作,2004,(08).
[6]刘燕.八股文研究价值[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刘海峰,李兵.中国选举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
[责任编辑:李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