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计判断是审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觉效应影响着审计判断质量,笔者通过分析知觉效应在审计活动中的双面作用,以期在审计判断中趋利避害,建设性的利用知觉效应。
(二)晕轮效应(哈罗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晕轮效应在审计中最典型的表现是:以点带面,以偏概全,一好百好,一坏则百坏。在审计实践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在货币资金审计中,先进行的控制测试结果被审计单位内控健全有效并得到一贯坚持,往往会让审计人员在判断中形成晕轮效应,弱化实质性程序,得出片面的审计结论,增加了审计风险。又如,对货币资金大额收支凭证的抽查时,只停留在账户的对应关系、审批手续、金额相符等表面现象上,而不深入分析业务内容和其合理性,对发现的疑点也不紧追不放,必然导致以点带面,作出不恰当甚至虛假的审计决定。
(三)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在进行社会知觉的整个过程中,对象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会先入为主,对以后的认知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这就是首因效应。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后的认知印象也起着强烈的影响,这是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对人对事的“第一印象”就是首因效应,而工作中被领导批评后耿耿于怀就是近因效应。在审计判断实践中同样存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例如:审计业务承接阶段,审计人员往往会因为对被审计单位的背景情况、规模、员工素质、内部控制几项指标达到考核指标后的第一印象来决定是否承接业务,是否签订业务约定书,而没有综合考虑被审计单位组织结构、投资情况、经营情况等指标,这是首因效应。对老客户审计时,原来存在的问题往往会成为审计重点,而隐藏的问题或者新发生的问题往往不易觉察,使审计流于形式,这就是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后果是使审计结论偏颇或主观臆断,不利于全面了解、分析被审计对象的真实情况。
(四)定型效应(刻板印象)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对某些社会对象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发生强烈的影响。定型效应在审计过程中同样存在,人们在审计实践中通过不断认知,逐步形成了一些固定化的印象,诸如:大型企业比小型企业制度健全,国企比私企制度健全;制度健全、账表健全的单位比制度不健全、账表不健全的单位问题少;从外部独立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其他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内部控制有效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薄弱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或推论得出的审计证据更可靠;以文件、记录形式(无论是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存在的审计证据比口头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从原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传真或复印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等。固定化的印象随时间推移形成定型效应,势必会影响对被审计单位知觉的僵化和停止,阻碍审计人员作出准确的认识和判断,削弱审计效果。
三、建设性的利用知觉效应
(一)知觉防御的应用
知觉防御既是对社会知觉的歪曲,又是一种有效的心理防护手段。知觉防御对审计人员有双面作用,即发挥消极作用的同时也发挥着积极作用。我们要认识、掌握知觉防御,自觉地消除可能产生的知觉偏差和主观消极意识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审计工作服务。如:《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四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怎样才能更好地履行这条原则呢?“客观”要求审计人员对有关事项的调查、判断和意见的表述应当居于客观的立场,以事实为依据,不掺杂个人的主观意愿,也不为他人的意愿所左右;“公正”要求审计人员在执行业务时,应当正直、诚实;“独立性”要求审计人员独立执业、独立收集与审计对象有关的数据,独立得出审计结论,不受任何与客户及其管理当局或所有者相关的经济利益的影响。我们通过利用知觉防御,即通过职业道德的日常教育、渗透,使审计人员只专注于怎样更好地独立、客观、公正执业,而对那些与满足需要无关的影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能更好地履行这条原则。
(二)晕轮效应的应用
晕轮效应是一种潜意识的知觉,这种潜意识的知觉不会自己消失,只能有意识地去克服。例如:为了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新审计准则对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业务的承接、审计工作计划、与治理层的沟通、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审计报告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说明,一方面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避免有以偏概全,一好百好,一坏百坏的晕轮效应;另一方面,我们的审计工作要高效准确,有效防止因审计工作的疏忽产生晕轮效应,给自身带来不良影响甚至是毁灭性影响。
(三)首因(近因)效应的应用
在审计实践中,一方面,审计人员应防止“第一(最后)印象取人”,首因(近因)效应是不全面、不可靠的,在审计过程中带来偏差是十分明显的,如果审计人员仅凭初始(最后)印象,不再作深入的观察、了解、复核,审计人员就很容易对被审计单位作出错误判断。另一方面,对于首因(近因)效应,因为它对人的知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可以从建设性的角度适当应用,为自己的审计活动服务。例如:审计人员进驻被审计单位,审计组长及其成员应对其自身的言行举止、工作作风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认真考虑,力求给被审计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同样,审计人员在终结阶段,也要重视终结工作,认真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必要时再追加审计程序等。总之,客观、公正、恰当的审计结论总会给被审计单位留下认真、谨慎、高效、客观、公正的好印象。
(四)定型效应的运用
定型效应的产生有其认识的根源,人的思维总是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因此,在审计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克服定型效应的消极方影响,树立发展观,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被审计单位,不能单凭刻板印象把被审计单位看死。同时要有效地利用定型效应为自己的工作服务。例如:对于审计工作程序、日常事务性工作等,都要培养起人们的固定模式,使工作有序进行。
(五)慎用否定的信息
相关的研究表明,一条坏的消息比一条好的信息所产生的作用要大得多。在审计过程中,比如,在离任审计时,一条肯定的信息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而一条否定的信息就会给当事人带来致命的后果。我们通常谈到的“要保持必要的职业谨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六)有效应用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旧金山的一所初等学校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从每个年级的一个班中随机选择了20%的学生并宣称这些特殊学生在未来的一年中学习将有显著进步,8个月后,他们发现被指名的学生果然学习明显进步。而事实上这些学生的进步完全出于教师的期待和肯定,于是形成了良性循环。审计不是查账,而是通过有效的审计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實现财政经济秩序的进一步好转和经济健康发展。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对被审计单位,我们不仅要如实反映存在的问题,同时要注意传达肯定的信息,让知觉效应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
总之,在审计执业过程中,认识知觉效应就是为了建设性利用知觉效应,纠正审计判断知觉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而认识和利用知觉效应客观上要求审计人员转变观念,以新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为切人点,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克服各种知觉效应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养成全面看事看物的习惯,实事求是地、公允地、具体地分析各种情况,通过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来提高审计质量和总体效果。
作者单位: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二)晕轮效应(哈罗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晕轮效应在审计中最典型的表现是:以点带面,以偏概全,一好百好,一坏则百坏。在审计实践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在货币资金审计中,先进行的控制测试结果被审计单位内控健全有效并得到一贯坚持,往往会让审计人员在判断中形成晕轮效应,弱化实质性程序,得出片面的审计结论,增加了审计风险。又如,对货币资金大额收支凭证的抽查时,只停留在账户的对应关系、审批手续、金额相符等表面现象上,而不深入分析业务内容和其合理性,对发现的疑点也不紧追不放,必然导致以点带面,作出不恰当甚至虛假的审计决定。
(三)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在进行社会知觉的整个过程中,对象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会先入为主,对以后的认知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这就是首因效应。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后的认知印象也起着强烈的影响,这是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对人对事的“第一印象”就是首因效应,而工作中被领导批评后耿耿于怀就是近因效应。在审计判断实践中同样存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例如:审计业务承接阶段,审计人员往往会因为对被审计单位的背景情况、规模、员工素质、内部控制几项指标达到考核指标后的第一印象来决定是否承接业务,是否签订业务约定书,而没有综合考虑被审计单位组织结构、投资情况、经营情况等指标,这是首因效应。对老客户审计时,原来存在的问题往往会成为审计重点,而隐藏的问题或者新发生的问题往往不易觉察,使审计流于形式,这就是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后果是使审计结论偏颇或主观臆断,不利于全面了解、分析被审计对象的真实情况。
(四)定型效应(刻板印象)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对某些社会对象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发生强烈的影响。定型效应在审计过程中同样存在,人们在审计实践中通过不断认知,逐步形成了一些固定化的印象,诸如:大型企业比小型企业制度健全,国企比私企制度健全;制度健全、账表健全的单位比制度不健全、账表不健全的单位问题少;从外部独立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其他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内部控制有效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薄弱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或推论得出的审计证据更可靠;以文件、记录形式(无论是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存在的审计证据比口头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从原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传真或复印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等。固定化的印象随时间推移形成定型效应,势必会影响对被审计单位知觉的僵化和停止,阻碍审计人员作出准确的认识和判断,削弱审计效果。
三、建设性的利用知觉效应
(一)知觉防御的应用
知觉防御既是对社会知觉的歪曲,又是一种有效的心理防护手段。知觉防御对审计人员有双面作用,即发挥消极作用的同时也发挥着积极作用。我们要认识、掌握知觉防御,自觉地消除可能产生的知觉偏差和主观消极意识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审计工作服务。如:《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四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怎样才能更好地履行这条原则呢?“客观”要求审计人员对有关事项的调查、判断和意见的表述应当居于客观的立场,以事实为依据,不掺杂个人的主观意愿,也不为他人的意愿所左右;“公正”要求审计人员在执行业务时,应当正直、诚实;“独立性”要求审计人员独立执业、独立收集与审计对象有关的数据,独立得出审计结论,不受任何与客户及其管理当局或所有者相关的经济利益的影响。我们通过利用知觉防御,即通过职业道德的日常教育、渗透,使审计人员只专注于怎样更好地独立、客观、公正执业,而对那些与满足需要无关的影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能更好地履行这条原则。
(二)晕轮效应的应用
晕轮效应是一种潜意识的知觉,这种潜意识的知觉不会自己消失,只能有意识地去克服。例如:为了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新审计准则对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业务的承接、审计工作计划、与治理层的沟通、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审计报告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说明,一方面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避免有以偏概全,一好百好,一坏百坏的晕轮效应;另一方面,我们的审计工作要高效准确,有效防止因审计工作的疏忽产生晕轮效应,给自身带来不良影响甚至是毁灭性影响。
(三)首因(近因)效应的应用
在审计实践中,一方面,审计人员应防止“第一(最后)印象取人”,首因(近因)效应是不全面、不可靠的,在审计过程中带来偏差是十分明显的,如果审计人员仅凭初始(最后)印象,不再作深入的观察、了解、复核,审计人员就很容易对被审计单位作出错误判断。另一方面,对于首因(近因)效应,因为它对人的知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可以从建设性的角度适当应用,为自己的审计活动服务。例如:审计人员进驻被审计单位,审计组长及其成员应对其自身的言行举止、工作作风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认真考虑,力求给被审计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同样,审计人员在终结阶段,也要重视终结工作,认真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必要时再追加审计程序等。总之,客观、公正、恰当的审计结论总会给被审计单位留下认真、谨慎、高效、客观、公正的好印象。
(四)定型效应的运用
定型效应的产生有其认识的根源,人的思维总是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因此,在审计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克服定型效应的消极方影响,树立发展观,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被审计单位,不能单凭刻板印象把被审计单位看死。同时要有效地利用定型效应为自己的工作服务。例如:对于审计工作程序、日常事务性工作等,都要培养起人们的固定模式,使工作有序进行。
(五)慎用否定的信息
相关的研究表明,一条坏的消息比一条好的信息所产生的作用要大得多。在审计过程中,比如,在离任审计时,一条肯定的信息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而一条否定的信息就会给当事人带来致命的后果。我们通常谈到的“要保持必要的职业谨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六)有效应用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旧金山的一所初等学校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从每个年级的一个班中随机选择了20%的学生并宣称这些特殊学生在未来的一年中学习将有显著进步,8个月后,他们发现被指名的学生果然学习明显进步。而事实上这些学生的进步完全出于教师的期待和肯定,于是形成了良性循环。审计不是查账,而是通过有效的审计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實现财政经济秩序的进一步好转和经济健康发展。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对被审计单位,我们不仅要如实反映存在的问题,同时要注意传达肯定的信息,让知觉效应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
总之,在审计执业过程中,认识知觉效应就是为了建设性利用知觉效应,纠正审计判断知觉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而认识和利用知觉效应客观上要求审计人员转变观念,以新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为切人点,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克服各种知觉效应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养成全面看事看物的习惯,实事求是地、公允地、具体地分析各种情况,通过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来提高审计质量和总体效果。
作者单位: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