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鬼谷子心地极其善良,道德操守极高,却写了一本属阴的《纵横学》……
他先把庞涓、孙膑打发下山,用各自高超的军事谋略,挑起战国纷争,把魏国独强,打成天下诸国都强……
他再把苏秦、张仪打发下山,一个推销“合众弱以攻一强”的合纵,一个推销“事一强以攻众弱”的连横,将相互对立的两种策略,统一于战国天下的布局之中……
行捭阖
纵横学,主要包括合纵、连横两极,有合纵无连横,即无合纵,有连横无合纵,即无连横,纵横即是合纵、连横的对立统一。纵横学的核心,是捭阖。
所謂“捭术”,即是想方设法让对方开口,从中揣摩对方的意图,抓住对方的破绽。
所谓“阖术”,即是择要害处用激烈的言辞令对方无言以对,使其完全听从游说者的主张。
从本质上说,纵横学属阴谋,间或使用阳谋。
纵横学的创始人叫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纵横家、军事家、谋略家。因隐居在卫国朝歌附近云梦山的鬼谷山中,故称鬼谷子。
鬼谷子心地极其善良,他创立纵横学,完全是世道逼出来的,从本质上说,是春秋走到战国时的必然产物。
鬼谷子出身名望大家,父亲王错是魏国重臣,深得魏武侯宠信。在罢相换人的权谋争斗中,王错暗中较劲,罢掉了李悝的丞相之位;在吴起训练出“魏武卒”,力抗强秦,连打胜仗后,素不与吴起交好的王错,又参与并支持对吴起的排挤,最终把吴起挤走了。
可以说,父亲王错,是儿子鬼谷子的第一任老师,虽然并没有专门给他上课,但从朝廷的传闻、人事的变动,以及父亲的言谈话语、喜怒哀乐中,天生聪慧的鬼谷子,已经对争权夺利、诬告陷害的权谋之术,有了深切的领悟,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解。
家里的书不够读了,鬼谷子来到西河重镇阴晋求学。这里原是秦国的土地,被魏国反复征战拿下后,设西河郡。为使当地的秦人归附,魏文侯把当时的名士大儒请到河西讲学,有百岁大儒子夏,有子夏的弟子公羊高、谷梁赤、段干木,还有子贡的弟子田子方,形成了儒学史上著名的“西河流派”。
鬼谷子到达阴晋时,子夏已去世多年,鬼谷子师从田子方,学的是纵横学。
田子方讲的是他的老师子贡运用纵横术搅动天下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是这样的:齐国权臣田常,想抢夺齐国君位,但他担心高、国、鲍、晏四大家族联手反制,便抽调他们几家的军队去攻打鲁国,打算趁机把四大家族灭掉。
为了救鲁,孔子派子贡开始游说。
子贡先去齐国,见到田常后,大说了一番反话。他说的是,鲁国城墙短小,护城河狭窄水浅,国君愚昧不行,臣僚虚伪无能,百姓厌恶战争,但它是最难攻打的国家。而吴国城墙高大,护城河宽阔水深,士卒百姓同仇敌忾,臣僚满腹韬略,却是最容易攻打的国家。
田常认为这是子贡故意耍弄自己,非常愤怒。子贡则不慌不忙地说:国内有忧患,应以攻打强国来转移民众的视线;国外有忧患,应以攻打弱国来平息民众的不满。而齐国的忧患在国内,在四大家族。你真把鲁国打败了,齐国国君得到土地,臣僚得到封赏,这时你对四大家族下手,他们在外征战的军队反扑过来,你难有胜算的把握。而攻打强吴,必久攻不下,且消耗巨大,这样一来,四大家族的势力削弱了,参加作战的死伤,又使得他们掌握的军力削弱了,在这种情况下,你去抢班夺权,不就容易了吗?
田常被子贡鼓动得心花怒放,决定攻打吴国。但有一点担忧,齐国四大家族的军队已经向鲁国开去了,往回撤,没有合适的理由,会引起四大家族猜测,要坏大事的。
子贡想好了对策,他叫田常把军队停在鲁国边境,由他出使吴国,鼓动吴国以援助鲁国为名,出兵攻打齐国,然后田常将军队回撤,攻打吴军。
吴国会随子贡的指挥棒转吗?
且看子贡,到了吴国,晋见吴王夫差,如是说:拥有百万战车的齐国,一旦攻打鲁国,那它就成为吴国的劲敌了。救援鲁国,就是救援吴国。救援奉行周礼的鲁国,天下诸侯都会称赞吴国奉行大义,你既高举奉行大义的旗帜,又压制住了强敌齐国,称霸天下也就指日可待了。
吴王被子贡鼓动得心花怒放,决定打齐救鲁。但他想先打完越国再说,因为越国正蠢蠢欲动,担心它趁吴出兵救鲁而从背后捅吴一刀。
子贡给吴王解释:打弱小的越国,天下会指责吴国不仁不义。而不使越国的祭祀断绝,向天下诸侯显示吴国的仁德,援助弱鲁攻打强齐显示吴国的勇敢,这是天下霸主的作为。讲了这些道理后,子贡出使越国,又去游说越王。
面对越王,子贡是这么说的:吴王这个人,残暴凶狠,大臣难以忍受;吴国连年发动战争,弄得国力空虚,士兵疲惫,百姓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下,越王如果假意出兵辅佐吴王,用金钱美女获取他的欢心,用谦卑的言辞满足他的虚荣,他便一定会攻打齐国。如吴国战败,越国兴盛指日可待;如战胜,吴王一定会北上攻打晋国。我告别您之后便去晋国,请晋国配合齐国攻击吴国。到那时,吴国的精锐消耗在齐国,重兵又被晋国牵制,您便可趁机攻打空虚的吴国,一战而得。
越王勾践被子贡鼓动得心花怒放,送给他黄金百镒,宝剑一把,良矛二支,子贡坚辞不受。
子贡回到吴国,汇报做越王工作的情况,给吴王吃定心丸。紧随而至的是越国大夫文种,不仅送来了越国祖先珍藏的步光剑、屈卢矛等宝物,而且请求由勾践带三千越兵,协助吴军攻打齐国。吴王夫差听从子贡的劝谏,收了宝物,接受越国三千士兵,但不让越王勾践同行。
按捺不住了,吴国迅速发起对齐国的进攻。
吴国大军一开,子贡便拔腿出发,走向晋国。
子贡对晋国国君如是说:齐、吴已开战,如吴败,越便会从背后偷袭吴;如吴胜,吴国军队便会向晋国开来。他教给晋国的办法是:做好准备,迎接战斗。
子贡从鲁到齐,从齐到吴,从吴到越,从越回吴,又从吴到晋,从晋回鲁,兜了这么一大圈后,在鲁国静候消息。 鬼谷子心地极其善良,为人也恪守道德。他在听了高欣的流泪诉说后,深深意识到,宋国是断然不能回的,为了高欣三族性命,齐国也是断然不能留的。投奔哪里呢?鬼谷子回想父亲王错在魏国的权谋争斗,回想自己在韩国的婚姻悲剧,不禁仰天长叹:是老天要我远离世俗纷争啊!
鬼谷子离开齐国,来到卫国的云梦山,在一处名叫鬼谷的山涧住下,隐姓埋名。从此,没有王诩了,也没有王禅了,只有鬼谷子。他在这里远离尘世,冷眼旁观,看战国天下的弱肉强食,看君臣争斗的权谋剧变,并在吟山诵水之余,写了一部《纵横》。从此,他心纳天地,收徒传艺,终老鬼谷山涧。
鬼谷子的纵横理论,大前提是观测之术,即了解天下大势,了解各国君主的脾气、性格、嗜好,了解其国家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制度、文化习俗、军事实力,以及与其他国家的远近亲疏、矛盾隐患。在此基础上,再使用捭阖之术,其具体的方法是静听,即只听只琢磨,以静制动,了解其意图;反听,即主动发问,用言语试探对方;以己推人,即站在对方的立场,想对方对事物的感受和反应,附和其心,诱使其把想法和盘托出。捭阖术的五种说辞是:平言,即成事之言;戚言,即亲近之言;谀言,即迎合之言;佞言,即谄媚之言;诤言,即谏诤之言。捭阖术的五种忌讳是:忌病,即有气无力、无病呻吟、没有根据的话不能说;忌恐,即六神无主、语无伦次、唯唯诺诺的语气不能有;忌忧,即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让人生烦的话不能说;忌怒,即条理混乱、钻牛角尖、前后矛盾还力争的话不能说;忌喜,即随心所欲、看到对方上钩便不能节制、夸夸其谈的话不能说。捭阖术的第一要义,是制人而不制于人,重在使用阴谋,间或使用阳谋。其中的“制君之术”“惑乱之术”“背向之术”“离间之术”等等,鬼谷子也有深刻的阐述。
毋庸置疑,鬼谷子纵横术的一整套理论,虽然在人们交往的日常生活中多有使用,但上升为一种理论体系,是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所不齿的,也是看重道法修为的人士所摒弃的。
但我们不得不说,鬼谷子的纵横术产生于战国时期,是必然的,也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世道变了,人心不古,篡权弑君、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等为春秋所不齿的作为,已经成了战国天下争霸的主旋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恪守春秋传续下来的那套礼制,只能挨打,只有灭亡。而要适应世道的变迁,在争霸征伐的战国时代生存下来,发展壮大,就不得不改弦更张,用纵横术去谋道,去拓展。
更何况,泱泱华夏总不能由如此众多的小国没完没了地打斗下去吧!春秋已然是多战,战国已然是血战,无论是多战,还是血战,死的、伤的、苦的,不都是普通民众吗!止战、不战,才是天下大幸、民之大福啊!
在鬼谷山涧讲学传授的鬼谷子,收徒众多,但从鬼谷山涧走出去,搅动天下,把战国风起云涌的历史搅动得丰富多彩的,有四个高徒:庞涓、孙膑、苏秦、张仪。
庞涓、孙膑出山
鬼谷子打发庞涓、孙膑出山的时候,战国天下的第一强国是魏国,它挟老晋国的余威,东征西討,几乎打败过所有的对手。它的战略发展方向是东进,占据河北平原。而实力不弱的齐国,是阻止魏国东进的主要劲敌。虽然魏、齐两国没有发生大的正面冲突,但明争暗斗,使得表面相安无事的局面极其脆弱。鬼谷子把两个高徒庞涓、孙膑打发出去,率先挑起的,即是魏、齐争斗的表面化。
鬼谷子先打发走的是庞涓,他对庞涓说:我在谷林散步时,见一阵狂风将落叶卷起,我随即占了一卦,发现这是你发迹的征兆,你可以下山了,并着他找一株花草,再占一卦。
庞涓找来一朵马兜铃花,这花生性娇嫩,每朵十二瓣,明月夜开,遇太阳便萎谢凋零。
鬼谷子给庞涓算的是:他将发迹十二年;马兜铃生长于鬼谷,遇日便萎,“委”与“萎”相通,旁边加个“鬼”字,便是“魏”字,说明庞涓发迹的地方是魏国。
此时魏国正招贤纳士,庞涓想去的正是魏国。告别鬼谷子时,庞涓再请指教,鬼谷子便送他八个字:“遇羊而荣,遇马而卒”。
庞涓要走了,孙膑十分留恋。庞涓说:待我做了官以后,一定请你下山,与你共享荣华富贵!我若不履行诺言,死于乱箭之下。
庞涓来到魏国,刚踏进宫门,正赶上魏惠王用膳。王宫厨师用大盘盛了一只蒸肥羊路过,庞涓不禁大喜,这不正是“遇羊而荣”吗!
魏惠王问庞涓所学,庞涓意气风发,说跟鬼谷子先生学兵法谋略,不仅将先生所传全牢记于心,而且触类旁通,有自己的领悟和心得。
魏惠王问:我魏国东临齐国,西邻秦国,南有韩楚,北有赵燕,这些国家对魏国虎视眈眈,赵国还抢走了中山国,这当如何应对?
庞涓答:大王如用微臣为将,定能战必胜,攻必克,攻灭六国,兼并天下,也如探囊取物!
魏惠王觉得庞涓口气太大,讥讽他大言不惭。
庞涓则夸下海口:如不操六国于手掌之中,愿提头来见。
敢夸如此海口,魏惠王很高兴,拜庞涓为上将军,兼任军师。庞涓则把儿子庞英,侄子庞葱、庞茅统统召来,统统任命为将军。
首先要做的,当然是练兵。庞涓按鬼谷子先生所教,排兵布阵,反复演练战阵之法。魏国在吴起统兵时,练过“魏武卒”,军队素有勇战遗风,经庞涓捡起来再练,不多时日,便练就了强大的战斗力,且求战热情高昂。
魏国逼走吴起,又逼走商鞅之后,国内政治萧条,军队疲弱,被庞涓练出军队的精气神后,从国君到民众都眼睛一亮。庞涓则从国人的眼光中,看出自己已经在魏国站稳脚跟,于是主动发起对魏国周边小国的侵伐。伐卫,取得大胜;伐宋,又大胜而归。打得体量很大的鲁国、郑国日益恐惧,相约卫、宋一起来魏国朝觐。
这可是魏惠王不曾想到的,四国来朝,尊他为老大,把魏惠王乐坏了,臣僚及国人也喜不自禁。
在举国上下庆贺欣喜的同时,魏国上至国王,下至黎民,都把目光聚焦在庞涓身上,认定他是魏国兴盛的中流砥柱。
庞涓确不负众望,在之后不久的齐国军队犯边时,庞涓率军出击,把齐军打得落花流水,落荒而逃。 这一来,魏惠王对庞涓更加倚重了,连连给他加爵授封。而庞涓在一连串的胜利面前,自信心加速膨胀,战必胜,攻必克,成了他日常的自我夸诩。
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庞涓想起了孙膑。同窗学习数年的孙膑,此时是不是还像往常那样,成天面对山涧的日升日落,听着溪唱虫鸣,数着花草枯荣?他想起与孙膑临别时的诺言,自己已经发迹了,得兑现承诺,请孙膑下山来享受他带给他的荣华富贵。于是,庞涓以孙膑是孙武后人为由,向魏惠王举荐,请孙膑出山。
庞涓在魏国资望飙升,尤其是连打胜仗、很受魏惠王倚重的情况,深居鬼谷山中的鬼谷子和孙膑也都知晓。孙膑只是一味地为庞涓高兴,当然也免不了有点酸溜溜的。同门师兄弟,一个海阔天宽、宏图大展,一个还隐居在崇山草木之中,能不发酸吗?而鬼谷子心里怎么盘算的,没有流露。因为庞涓下山去魏国发迹,在他对战国天下的布局之中。恰在这时,庞涓派来请孙膑去魏国的送信人,来到了鬼谷山。
仍如庞涓出山时那样,鬼谷子叫孙膑采一朵花来,为他占卦。此时寒风萧瑟,百花凋零,孙膑在山涧找不到鲜花,便把插在花瓶的一朵菊花拿来了。
鬼谷子沉吟良久后说:此花虽已残折,但它本性耐寒,经霜不落。你此番下山,就如此花,虽有苦难,但终能化险为夷。你把它放回花瓶吧,这预示着你将回到自己的祖国齐国,并成就一番事业。说了这番话后,鬼谷子将孙膑原名“宾”改为“膑”。
“膑”,是古时一种砍足的刑罚。
孙膑不知鬼谷子为他改名的用意,只是服从。
临别前,鬼谷子交给孙膑一个锦囊,嘱他万分危急时,方可打开。
虽然叫庞涓、孙膑采花占卦,是民间传说附会,但鬼谷子会占卦、有神算是真实的,否则,搅动战国天下布局的,不可能都出自他的门下。
孙膑来到魏国,庞涓隆重迎待。魏惠王欲封孙膑为副帅,在庞涓的领导下同掌兵权,庞涓则提议拜孙膑为客卿。因为客卿上朝时坐第一区,地位仅次于庞涓;还因为客卿可参与朝政议事,且不用施以臣子之礼。
这个安排,体现了庞涓对孙膑的尊重。
孙膑到来,庞涓非常高兴,两人来往甚密,少不了把酒言欢,高谈阔论,也少不了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判断。当谈到兵法之道时,庞涓发现,孙膑的军事理论非常精到,头头是道,高他一层。庞涓于是向他打听,这些军事理论是从哪里学来的?此时的孙膑毫不设防,说鬼谷子先生叫他看过《孙子兵法》,先生还对该书有详尽的阐述。
庞涓听了,心头一惊。
尤其是魏惠王让庞、孙二人演练阵法时,庞涓布置的阵法,孙膑一眼就看穿,并能立即拿出破阵的方法来。而孙膑布置的阵法,庞涓看不懂,不得不私下向孙膑询问。
这对庞涓是更大的刺激!
《史记》载:“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史记》的记载,给人以巨大且合理的想象空间。
可以想见的是:孙膑的祖籍是齐国,有人便借此做文章,告发孙膑是齐国派来的间谍,被魏惠王打进大牢,施以膑刑,脸上刺字。
可以想到,这个告发孙膑的人,不会是他人,而是庞涓!当然,他不会亲自告发,而会指使他人。因为孙膑是庞涓请来的,虽然此时的庞涓在魏国资望飙升,深得魏惠王宠信,但把个齐国的间谍请到魏国,朝野上下能不对庞涓产生怀疑吗?但庞涓不惧怀疑,他宏大的志向,决定了他另有更大的图谋。
因为知道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子孙,还知道孙膑读过《孙子兵法》,并受鬼谷子先生的指点,可以想见的是,野心膨胀的庞涓,必然要想方设法从孙膑的心里把这些理论挖出来。
一旦这些军事理论到手,战国天下的战将就都不是他庞涓的对手了。而懂这些军事理论的孙膑,已是一个废人,站都站不起来了。
此时的孙膑,还对庞涓没有丝毫怀疑。庞涓常去看他,可怜他,慰问他,派人侍候他,孙膑感激涕零。庞涓叫他把《孙子兵法》及鬼谷子的阐述写出来,孙膑忍着疼痛,搜肠刮肚地回忆,把凡是能想起来的,一一写下来。
写着写着,孙膑觉得不对劲。他来魏国时间很短,没有与任何人结怨;他在魏国既无亲人,也无朋友,与他交往的只有庞涓一人;加之与庞涓同窗多年,对他的品性、胸襟、气度、野心多有了解,会不会是庞涓为得《孙子兵法》而陷害自己呢?
孙膑不愿意把怀疑聚焦在庞涓身上,可分析来分析去,有关庞涓的疑点又化解不开。纠结万分、痛苦难挨之际,他想起鬼谷子老师的嘱咐,打开锦囊。
锦囊一打开,“诈风魔”三个字,使孙膑全明白了。
原来,把“宾”改为“膑”,全在鬼谷子先生的神算之中啊!
这之后,孙膑就“疯”了,把写到半截的《孙子兵法》毁了,胡言乱语,且哭且唱,吃到嘴里的东西全吐出来,吐出来又拿起来吃。庞涓来看他,他不知道庞涓是何人。庞涓想试探他是否装疯,着人把他扔到猪圈,他便与猪同吃同住,并当着庞涓的面,大口吃起猪粪来。
庞涓叹息一声走了,他相信一个人如果没疯,是不会吃猪粪的。但他还是嘱咐手下,要严加看守。
据传,鬼谷子對此了如指掌,他特地请墨家大师墨子设法营救孙膑,并通过墨子的弟子禽滑厘,把孙膑从猪圈救出,送到了齐国。
孙膑到达齐国后,洗澡更衣,见到了大将军田忌。田忌早就钦佩孙膑,孙膑一到,便拜为上宾,留在自己的府上。
齐国人有个爱好,即赛马,上至国王,下至庶民,都钟情于赛马。只是平民百姓把自己喂养的马牵出来比个胜负,图个乐呵;而有钱人家特别是贵族,则在赛马场砸大把的金钱,用赛马进行赌博。
齐威王爱赛马,他的马是从齐国各地挑选出来的好马。大将军田忌也喜好赛马,他的马虽然也是从各地挑选出来的,但与齐威王的马相比,要稍逊一筹。因而齐威王与田忌赛马,田忌屡赛屡输。输掉大把的赌资不说,关键是面子上不好看。
齐威王偏偏爱点名与田忌赛马,而田忌早就憋了一股劲要赢一回。 鬼谷子还占得苏秦、张仪水火难容,定有相互攻伐之事,因而嘱咐又嘱咐,叫他俩定要互让,切莫伤了感情。
苏秦、张仪拜别老师鬼谷子,同时出山。
鬼谷子从此不再收徒,在历史上遁迹。
苏秦,河南洛阳人,告别鬼谷子后,把游说的目标瞄向秦国。秦惠文王可不是轻易能见到的,于是苏秦变卖家产,用于疏通关系,见上了秦惠文王的面。
变卖家产,招来全家上下的不满,但苏秦主意已定,特立独行,硬是把家产卖掉上路了。
第一次见到秦惠文王,苏秦表现得过于急切,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把鬼谷子老师教的“捭阖术”全忘了,“制君之术”“惑乱之术”“离间之术”“背向之术”等等让对方开口、上当的“捭术”,以及反制对方,令对方无言以对的“阖术”,全没用上。他对秦惠文王说:秦国的南面有巫山、黔中为屏障;东面有崤山、函谷关为险塞;现又占据巴、蜀、汉中等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秦国的战马来自北方外族,日行千里,能征善战。苏秦摆出这些秦国称霸天下的优异条件,无非是要说明,只要秦惠文王采纳我苏秦的谋略,秦国即可一统天下。
这一套太直接了,完全背离了鬼谷子教的“捭阖之术”。
秦惠文王教训苏秦:羽毛不丰满不能高飞,法令不完备不能实施赏罚,德行不高的君王不能统治万民,政治教化必须上顺天意,下合民心。你苏秦还嫩了点,讲的这套大道理,在当今时局下行不通。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不好再谈下去了。可苏秦不肯轻易放弃,他好不容易见到秦惠文王,变卖家产的钱为打点秦惠文王身边的人,花得所剩无几了,因而他缠着秦惠文王说:一将功成万骨枯,要想称霸天下,不打仗不行。并搬出神农攻打补遂,黄帝攻打蚩尤,虞舜攻打三苗,夏禹攻打共工,商汤攻打夏桀等炎黄圣贤的战例,为自己的说辞辩护。
秦惠文王终于忍不住了,大手一挥,转身而去。
为了游说秦惠文王,苏秦把后半生当赌注全押上了,不能因他大手一挥而作罢,于是,他一连十次上书,陈述自己的谋略主张,以此想说动秦惠文王。结果伏案书写奏疏,连貂皮大衣都磨破了,也不见秦惠文王一个字的回应。
变卖家产的全部盘缠花光了,在秦国也待不下去了,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战国策》载:苏秦游说秦惠文王失败后,“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归色”。翻译成白话即是:苏秦用破布绑着小腿,穿着草鞋,背着书籍,挑着担子,面目黝黑,形容憔悴,一步一步往家走去。
更凄凉的是,苏秦狼狈归来,嫂子做饭,人人有份,唯独没有他的;父母吃饭,不看他一眼;妻子织布,仍旧织布。这对苏秦是极大的刺激,进一步激发了他奋发作为的雄心壮志。
不管家人的冷漠、白眼了,苏秦奋发读书,尤其反复研读姜太公的《阴符》。姜太公垂钓用的是直钩,这明明不是钓鱼,而是钓周文王,愿周文王上钩,最终得到重用,帮助周文王成就了霸业。
这直钩垂钓,与“捭阖术”之间究竟是个什么关联?苏秦久思不得其解,那就在《阴符》中去领悟吧!《阴符》言简意赅,寓意深远。苏秦苦读揣摩,常常读到深夜。为防止自己读累了打瞌睡,他预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在自己的大腿上扎一下,瞌睡越浓,扎得越重,常常扎得血流至足也不知晓。一年多后,苏秦自认为深刻领悟了《阴符》,决定再次出山。《战国策》载:苏秦无限感慨地说:“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那意思是说,他已领悟到《阴符》的真谛,可以游说天下而畅行无阻了。
公元前333年,苏秦来到燕国。他原是去赵国的,被赵肃侯的弟弟奉阳君挡了驾,只好转道北上,到燕国,见到了燕文侯。
燕文侯也是懶得见苏秦的。燕国的东南有辽东,北面有林胡、楼烦等少数民族部落,西面有云中、九原,南面有滹沱河、易水河。燕国南面的碣石、雁门一带土地肥沃,连年丰产;北部土壤虽贫瘠,但盛产红枣、板栗。苏秦跟燕文侯开玩笑说,燕国即便不收庄稼,光红枣、板栗也能养活百姓。关键是,赵国是燕国免遭强国入侵的强大屏障,在苏秦见到燕君之前,秦、赵打了五仗,赵胜三仗,秦胜两仗,檑木滚石、刀光剑影杀得尸横遍野,燕国冷眼旁观,不参战,也不助威,坐山观虎斗,自身的利益丝毫无损。因为这个原因,燕文侯这个国君当得很悠闲,很自在。当然,他也有心交结秦国。毕竟秦国崛起得最快,也最霸道,以为交结这样一个强国,能对自己进行保护。
苏秦的游说,直指燕国要害。
他说:燕国夹在秦、赵两个虎狼国家之间,秦国穿越云中、九原,再翻越代郡和上谷,长途跋涉,劳师远征来攻燕,划不来,即便占领了燕国,也守不住。而赵国就不同了,它的几十万大军,一个早晨就能开进燕国的东桓,不出一日就能渡过滹沱、易水,不出半月燕国就要改姓赵了。
燕文侯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听苏秦这么一说,惊出一身冷汗。
见燕文侯进入他的谈话圈套,苏秦才亮出真招——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秦国是“强”,燕、赵、齐、楚、韩、魏是“弱”,“弱”合纵而连为一体,共同抗强秦,则必胜;“弱”合纵为一体,还可防止相互攻伐,如此,燕国也就安稳了。
燕文侯大喜过望,把丞相印信交给苏秦,同时赠给他香车宝马和大把的钱财、宝物,催他赶快上路,去游说赵国。
再去赵国的苏秦,已披上燕国丞相的官服了,赵肃侯不得不见。他给赵肃侯讲的大道理是:国君最重要的莫过于让百姓安居乐业,远离战祸。而在纷乱的战国天下,要想远离战祸,最重要的是搞好邦交。在讲了这样一番大道理做铺垫后,苏秦替赵国分析:战国天下,秦、赵、齐、楚最强,如果赵国与齐、秦开战,受苦的是赵国百姓;如果赵国联秦攻齐,受苦的还是赵国百姓;如果赵国联齐攻秦,受苦的依然是赵国百姓。而如果赵国与齐、楚等国家建立“合纵”联盟关系,那么,不仅赵国百姓不会遭受战祸之苦,而且为了表达对赵国的感激,燕国会向赵国贡献盛产毡裘狗马的土地,齐国会向赵国贡献盛产鱼盐的海湾,楚国会向赵国贡献盛产橘柚的果园,像韩国、卫国、中山国会拿出土地作为赵国的汤沐地。
他先把庞涓、孙膑打发下山,用各自高超的军事谋略,挑起战国纷争,把魏国独强,打成天下诸国都强……
他再把苏秦、张仪打发下山,一个推销“合众弱以攻一强”的合纵,一个推销“事一强以攻众弱”的连横,将相互对立的两种策略,统一于战国天下的布局之中……
行捭阖
纵横学,主要包括合纵、连横两极,有合纵无连横,即无合纵,有连横无合纵,即无连横,纵横即是合纵、连横的对立统一。纵横学的核心,是捭阖。
所謂“捭术”,即是想方设法让对方开口,从中揣摩对方的意图,抓住对方的破绽。
所谓“阖术”,即是择要害处用激烈的言辞令对方无言以对,使其完全听从游说者的主张。
从本质上说,纵横学属阴谋,间或使用阳谋。
纵横学的创始人叫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纵横家、军事家、谋略家。因隐居在卫国朝歌附近云梦山的鬼谷山中,故称鬼谷子。
鬼谷子心地极其善良,他创立纵横学,完全是世道逼出来的,从本质上说,是春秋走到战国时的必然产物。
鬼谷子出身名望大家,父亲王错是魏国重臣,深得魏武侯宠信。在罢相换人的权谋争斗中,王错暗中较劲,罢掉了李悝的丞相之位;在吴起训练出“魏武卒”,力抗强秦,连打胜仗后,素不与吴起交好的王错,又参与并支持对吴起的排挤,最终把吴起挤走了。
可以说,父亲王错,是儿子鬼谷子的第一任老师,虽然并没有专门给他上课,但从朝廷的传闻、人事的变动,以及父亲的言谈话语、喜怒哀乐中,天生聪慧的鬼谷子,已经对争权夺利、诬告陷害的权谋之术,有了深切的领悟,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解。
家里的书不够读了,鬼谷子来到西河重镇阴晋求学。这里原是秦国的土地,被魏国反复征战拿下后,设西河郡。为使当地的秦人归附,魏文侯把当时的名士大儒请到河西讲学,有百岁大儒子夏,有子夏的弟子公羊高、谷梁赤、段干木,还有子贡的弟子田子方,形成了儒学史上著名的“西河流派”。
鬼谷子到达阴晋时,子夏已去世多年,鬼谷子师从田子方,学的是纵横学。
田子方讲的是他的老师子贡运用纵横术搅动天下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是这样的:齐国权臣田常,想抢夺齐国君位,但他担心高、国、鲍、晏四大家族联手反制,便抽调他们几家的军队去攻打鲁国,打算趁机把四大家族灭掉。
为了救鲁,孔子派子贡开始游说。
子贡先去齐国,见到田常后,大说了一番反话。他说的是,鲁国城墙短小,护城河狭窄水浅,国君愚昧不行,臣僚虚伪无能,百姓厌恶战争,但它是最难攻打的国家。而吴国城墙高大,护城河宽阔水深,士卒百姓同仇敌忾,臣僚满腹韬略,却是最容易攻打的国家。
田常认为这是子贡故意耍弄自己,非常愤怒。子贡则不慌不忙地说:国内有忧患,应以攻打强国来转移民众的视线;国外有忧患,应以攻打弱国来平息民众的不满。而齐国的忧患在国内,在四大家族。你真把鲁国打败了,齐国国君得到土地,臣僚得到封赏,这时你对四大家族下手,他们在外征战的军队反扑过来,你难有胜算的把握。而攻打强吴,必久攻不下,且消耗巨大,这样一来,四大家族的势力削弱了,参加作战的死伤,又使得他们掌握的军力削弱了,在这种情况下,你去抢班夺权,不就容易了吗?
田常被子贡鼓动得心花怒放,决定攻打吴国。但有一点担忧,齐国四大家族的军队已经向鲁国开去了,往回撤,没有合适的理由,会引起四大家族猜测,要坏大事的。
子贡想好了对策,他叫田常把军队停在鲁国边境,由他出使吴国,鼓动吴国以援助鲁国为名,出兵攻打齐国,然后田常将军队回撤,攻打吴军。
吴国会随子贡的指挥棒转吗?
且看子贡,到了吴国,晋见吴王夫差,如是说:拥有百万战车的齐国,一旦攻打鲁国,那它就成为吴国的劲敌了。救援鲁国,就是救援吴国。救援奉行周礼的鲁国,天下诸侯都会称赞吴国奉行大义,你既高举奉行大义的旗帜,又压制住了强敌齐国,称霸天下也就指日可待了。
吴王被子贡鼓动得心花怒放,决定打齐救鲁。但他想先打完越国再说,因为越国正蠢蠢欲动,担心它趁吴出兵救鲁而从背后捅吴一刀。
子贡给吴王解释:打弱小的越国,天下会指责吴国不仁不义。而不使越国的祭祀断绝,向天下诸侯显示吴国的仁德,援助弱鲁攻打强齐显示吴国的勇敢,这是天下霸主的作为。讲了这些道理后,子贡出使越国,又去游说越王。
面对越王,子贡是这么说的:吴王这个人,残暴凶狠,大臣难以忍受;吴国连年发动战争,弄得国力空虚,士兵疲惫,百姓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下,越王如果假意出兵辅佐吴王,用金钱美女获取他的欢心,用谦卑的言辞满足他的虚荣,他便一定会攻打齐国。如吴国战败,越国兴盛指日可待;如战胜,吴王一定会北上攻打晋国。我告别您之后便去晋国,请晋国配合齐国攻击吴国。到那时,吴国的精锐消耗在齐国,重兵又被晋国牵制,您便可趁机攻打空虚的吴国,一战而得。
越王勾践被子贡鼓动得心花怒放,送给他黄金百镒,宝剑一把,良矛二支,子贡坚辞不受。
子贡回到吴国,汇报做越王工作的情况,给吴王吃定心丸。紧随而至的是越国大夫文种,不仅送来了越国祖先珍藏的步光剑、屈卢矛等宝物,而且请求由勾践带三千越兵,协助吴军攻打齐国。吴王夫差听从子贡的劝谏,收了宝物,接受越国三千士兵,但不让越王勾践同行。
按捺不住了,吴国迅速发起对齐国的进攻。
吴国大军一开,子贡便拔腿出发,走向晋国。
子贡对晋国国君如是说:齐、吴已开战,如吴败,越便会从背后偷袭吴;如吴胜,吴国军队便会向晋国开来。他教给晋国的办法是:做好准备,迎接战斗。
子贡从鲁到齐,从齐到吴,从吴到越,从越回吴,又从吴到晋,从晋回鲁,兜了这么一大圈后,在鲁国静候消息。 鬼谷子心地极其善良,为人也恪守道德。他在听了高欣的流泪诉说后,深深意识到,宋国是断然不能回的,为了高欣三族性命,齐国也是断然不能留的。投奔哪里呢?鬼谷子回想父亲王错在魏国的权谋争斗,回想自己在韩国的婚姻悲剧,不禁仰天长叹:是老天要我远离世俗纷争啊!
鬼谷子离开齐国,来到卫国的云梦山,在一处名叫鬼谷的山涧住下,隐姓埋名。从此,没有王诩了,也没有王禅了,只有鬼谷子。他在这里远离尘世,冷眼旁观,看战国天下的弱肉强食,看君臣争斗的权谋剧变,并在吟山诵水之余,写了一部《纵横》。从此,他心纳天地,收徒传艺,终老鬼谷山涧。
鬼谷子的纵横理论,大前提是观测之术,即了解天下大势,了解各国君主的脾气、性格、嗜好,了解其国家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制度、文化习俗、军事实力,以及与其他国家的远近亲疏、矛盾隐患。在此基础上,再使用捭阖之术,其具体的方法是静听,即只听只琢磨,以静制动,了解其意图;反听,即主动发问,用言语试探对方;以己推人,即站在对方的立场,想对方对事物的感受和反应,附和其心,诱使其把想法和盘托出。捭阖术的五种说辞是:平言,即成事之言;戚言,即亲近之言;谀言,即迎合之言;佞言,即谄媚之言;诤言,即谏诤之言。捭阖术的五种忌讳是:忌病,即有气无力、无病呻吟、没有根据的话不能说;忌恐,即六神无主、语无伦次、唯唯诺诺的语气不能有;忌忧,即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让人生烦的话不能说;忌怒,即条理混乱、钻牛角尖、前后矛盾还力争的话不能说;忌喜,即随心所欲、看到对方上钩便不能节制、夸夸其谈的话不能说。捭阖术的第一要义,是制人而不制于人,重在使用阴谋,间或使用阳谋。其中的“制君之术”“惑乱之术”“背向之术”“离间之术”等等,鬼谷子也有深刻的阐述。
毋庸置疑,鬼谷子纵横术的一整套理论,虽然在人们交往的日常生活中多有使用,但上升为一种理论体系,是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所不齿的,也是看重道法修为的人士所摒弃的。
但我们不得不说,鬼谷子的纵横术产生于战国时期,是必然的,也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世道变了,人心不古,篡权弑君、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等为春秋所不齿的作为,已经成了战国天下争霸的主旋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恪守春秋传续下来的那套礼制,只能挨打,只有灭亡。而要适应世道的变迁,在争霸征伐的战国时代生存下来,发展壮大,就不得不改弦更张,用纵横术去谋道,去拓展。
更何况,泱泱华夏总不能由如此众多的小国没完没了地打斗下去吧!春秋已然是多战,战国已然是血战,无论是多战,还是血战,死的、伤的、苦的,不都是普通民众吗!止战、不战,才是天下大幸、民之大福啊!
在鬼谷山涧讲学传授的鬼谷子,收徒众多,但从鬼谷山涧走出去,搅动天下,把战国风起云涌的历史搅动得丰富多彩的,有四个高徒:庞涓、孙膑、苏秦、张仪。
庞涓、孙膑出山
鬼谷子打发庞涓、孙膑出山的时候,战国天下的第一强国是魏国,它挟老晋国的余威,东征西討,几乎打败过所有的对手。它的战略发展方向是东进,占据河北平原。而实力不弱的齐国,是阻止魏国东进的主要劲敌。虽然魏、齐两国没有发生大的正面冲突,但明争暗斗,使得表面相安无事的局面极其脆弱。鬼谷子把两个高徒庞涓、孙膑打发出去,率先挑起的,即是魏、齐争斗的表面化。
鬼谷子先打发走的是庞涓,他对庞涓说:我在谷林散步时,见一阵狂风将落叶卷起,我随即占了一卦,发现这是你发迹的征兆,你可以下山了,并着他找一株花草,再占一卦。
庞涓找来一朵马兜铃花,这花生性娇嫩,每朵十二瓣,明月夜开,遇太阳便萎谢凋零。
鬼谷子给庞涓算的是:他将发迹十二年;马兜铃生长于鬼谷,遇日便萎,“委”与“萎”相通,旁边加个“鬼”字,便是“魏”字,说明庞涓发迹的地方是魏国。
此时魏国正招贤纳士,庞涓想去的正是魏国。告别鬼谷子时,庞涓再请指教,鬼谷子便送他八个字:“遇羊而荣,遇马而卒”。
庞涓要走了,孙膑十分留恋。庞涓说:待我做了官以后,一定请你下山,与你共享荣华富贵!我若不履行诺言,死于乱箭之下。
庞涓来到魏国,刚踏进宫门,正赶上魏惠王用膳。王宫厨师用大盘盛了一只蒸肥羊路过,庞涓不禁大喜,这不正是“遇羊而荣”吗!
魏惠王问庞涓所学,庞涓意气风发,说跟鬼谷子先生学兵法谋略,不仅将先生所传全牢记于心,而且触类旁通,有自己的领悟和心得。
魏惠王问:我魏国东临齐国,西邻秦国,南有韩楚,北有赵燕,这些国家对魏国虎视眈眈,赵国还抢走了中山国,这当如何应对?
庞涓答:大王如用微臣为将,定能战必胜,攻必克,攻灭六国,兼并天下,也如探囊取物!
魏惠王觉得庞涓口气太大,讥讽他大言不惭。
庞涓则夸下海口:如不操六国于手掌之中,愿提头来见。
敢夸如此海口,魏惠王很高兴,拜庞涓为上将军,兼任军师。庞涓则把儿子庞英,侄子庞葱、庞茅统统召来,统统任命为将军。
首先要做的,当然是练兵。庞涓按鬼谷子先生所教,排兵布阵,反复演练战阵之法。魏国在吴起统兵时,练过“魏武卒”,军队素有勇战遗风,经庞涓捡起来再练,不多时日,便练就了强大的战斗力,且求战热情高昂。
魏国逼走吴起,又逼走商鞅之后,国内政治萧条,军队疲弱,被庞涓练出军队的精气神后,从国君到民众都眼睛一亮。庞涓则从国人的眼光中,看出自己已经在魏国站稳脚跟,于是主动发起对魏国周边小国的侵伐。伐卫,取得大胜;伐宋,又大胜而归。打得体量很大的鲁国、郑国日益恐惧,相约卫、宋一起来魏国朝觐。
这可是魏惠王不曾想到的,四国来朝,尊他为老大,把魏惠王乐坏了,臣僚及国人也喜不自禁。
在举国上下庆贺欣喜的同时,魏国上至国王,下至黎民,都把目光聚焦在庞涓身上,认定他是魏国兴盛的中流砥柱。
庞涓确不负众望,在之后不久的齐国军队犯边时,庞涓率军出击,把齐军打得落花流水,落荒而逃。 这一来,魏惠王对庞涓更加倚重了,连连给他加爵授封。而庞涓在一连串的胜利面前,自信心加速膨胀,战必胜,攻必克,成了他日常的自我夸诩。
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庞涓想起了孙膑。同窗学习数年的孙膑,此时是不是还像往常那样,成天面对山涧的日升日落,听着溪唱虫鸣,数着花草枯荣?他想起与孙膑临别时的诺言,自己已经发迹了,得兑现承诺,请孙膑下山来享受他带给他的荣华富贵。于是,庞涓以孙膑是孙武后人为由,向魏惠王举荐,请孙膑出山。
庞涓在魏国资望飙升,尤其是连打胜仗、很受魏惠王倚重的情况,深居鬼谷山中的鬼谷子和孙膑也都知晓。孙膑只是一味地为庞涓高兴,当然也免不了有点酸溜溜的。同门师兄弟,一个海阔天宽、宏图大展,一个还隐居在崇山草木之中,能不发酸吗?而鬼谷子心里怎么盘算的,没有流露。因为庞涓下山去魏国发迹,在他对战国天下的布局之中。恰在这时,庞涓派来请孙膑去魏国的送信人,来到了鬼谷山。
仍如庞涓出山时那样,鬼谷子叫孙膑采一朵花来,为他占卦。此时寒风萧瑟,百花凋零,孙膑在山涧找不到鲜花,便把插在花瓶的一朵菊花拿来了。
鬼谷子沉吟良久后说:此花虽已残折,但它本性耐寒,经霜不落。你此番下山,就如此花,虽有苦难,但终能化险为夷。你把它放回花瓶吧,这预示着你将回到自己的祖国齐国,并成就一番事业。说了这番话后,鬼谷子将孙膑原名“宾”改为“膑”。
“膑”,是古时一种砍足的刑罚。
孙膑不知鬼谷子为他改名的用意,只是服从。
临别前,鬼谷子交给孙膑一个锦囊,嘱他万分危急时,方可打开。
虽然叫庞涓、孙膑采花占卦,是民间传说附会,但鬼谷子会占卦、有神算是真实的,否则,搅动战国天下布局的,不可能都出自他的门下。
孙膑来到魏国,庞涓隆重迎待。魏惠王欲封孙膑为副帅,在庞涓的领导下同掌兵权,庞涓则提议拜孙膑为客卿。因为客卿上朝时坐第一区,地位仅次于庞涓;还因为客卿可参与朝政议事,且不用施以臣子之礼。
这个安排,体现了庞涓对孙膑的尊重。
孙膑到来,庞涓非常高兴,两人来往甚密,少不了把酒言欢,高谈阔论,也少不了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判断。当谈到兵法之道时,庞涓发现,孙膑的军事理论非常精到,头头是道,高他一层。庞涓于是向他打听,这些军事理论是从哪里学来的?此时的孙膑毫不设防,说鬼谷子先生叫他看过《孙子兵法》,先生还对该书有详尽的阐述。
庞涓听了,心头一惊。
尤其是魏惠王让庞、孙二人演练阵法时,庞涓布置的阵法,孙膑一眼就看穿,并能立即拿出破阵的方法来。而孙膑布置的阵法,庞涓看不懂,不得不私下向孙膑询问。
这对庞涓是更大的刺激!
《史记》载:“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史记》的记载,给人以巨大且合理的想象空间。
可以想见的是:孙膑的祖籍是齐国,有人便借此做文章,告发孙膑是齐国派来的间谍,被魏惠王打进大牢,施以膑刑,脸上刺字。
可以想到,这个告发孙膑的人,不会是他人,而是庞涓!当然,他不会亲自告发,而会指使他人。因为孙膑是庞涓请来的,虽然此时的庞涓在魏国资望飙升,深得魏惠王宠信,但把个齐国的间谍请到魏国,朝野上下能不对庞涓产生怀疑吗?但庞涓不惧怀疑,他宏大的志向,决定了他另有更大的图谋。
因为知道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子孙,还知道孙膑读过《孙子兵法》,并受鬼谷子先生的指点,可以想见的是,野心膨胀的庞涓,必然要想方设法从孙膑的心里把这些理论挖出来。
一旦这些军事理论到手,战国天下的战将就都不是他庞涓的对手了。而懂这些军事理论的孙膑,已是一个废人,站都站不起来了。
此时的孙膑,还对庞涓没有丝毫怀疑。庞涓常去看他,可怜他,慰问他,派人侍候他,孙膑感激涕零。庞涓叫他把《孙子兵法》及鬼谷子的阐述写出来,孙膑忍着疼痛,搜肠刮肚地回忆,把凡是能想起来的,一一写下来。
写着写着,孙膑觉得不对劲。他来魏国时间很短,没有与任何人结怨;他在魏国既无亲人,也无朋友,与他交往的只有庞涓一人;加之与庞涓同窗多年,对他的品性、胸襟、气度、野心多有了解,会不会是庞涓为得《孙子兵法》而陷害自己呢?
孙膑不愿意把怀疑聚焦在庞涓身上,可分析来分析去,有关庞涓的疑点又化解不开。纠结万分、痛苦难挨之际,他想起鬼谷子老师的嘱咐,打开锦囊。
锦囊一打开,“诈风魔”三个字,使孙膑全明白了。
原来,把“宾”改为“膑”,全在鬼谷子先生的神算之中啊!
这之后,孙膑就“疯”了,把写到半截的《孙子兵法》毁了,胡言乱语,且哭且唱,吃到嘴里的东西全吐出来,吐出来又拿起来吃。庞涓来看他,他不知道庞涓是何人。庞涓想试探他是否装疯,着人把他扔到猪圈,他便与猪同吃同住,并当着庞涓的面,大口吃起猪粪来。
庞涓叹息一声走了,他相信一个人如果没疯,是不会吃猪粪的。但他还是嘱咐手下,要严加看守。
据传,鬼谷子對此了如指掌,他特地请墨家大师墨子设法营救孙膑,并通过墨子的弟子禽滑厘,把孙膑从猪圈救出,送到了齐国。
孙膑到达齐国后,洗澡更衣,见到了大将军田忌。田忌早就钦佩孙膑,孙膑一到,便拜为上宾,留在自己的府上。
齐国人有个爱好,即赛马,上至国王,下至庶民,都钟情于赛马。只是平民百姓把自己喂养的马牵出来比个胜负,图个乐呵;而有钱人家特别是贵族,则在赛马场砸大把的金钱,用赛马进行赌博。
齐威王爱赛马,他的马是从齐国各地挑选出来的好马。大将军田忌也喜好赛马,他的马虽然也是从各地挑选出来的,但与齐威王的马相比,要稍逊一筹。因而齐威王与田忌赛马,田忌屡赛屡输。输掉大把的赌资不说,关键是面子上不好看。
齐威王偏偏爱点名与田忌赛马,而田忌早就憋了一股劲要赢一回。 鬼谷子还占得苏秦、张仪水火难容,定有相互攻伐之事,因而嘱咐又嘱咐,叫他俩定要互让,切莫伤了感情。
苏秦、张仪拜别老师鬼谷子,同时出山。
鬼谷子从此不再收徒,在历史上遁迹。
苏秦,河南洛阳人,告别鬼谷子后,把游说的目标瞄向秦国。秦惠文王可不是轻易能见到的,于是苏秦变卖家产,用于疏通关系,见上了秦惠文王的面。
变卖家产,招来全家上下的不满,但苏秦主意已定,特立独行,硬是把家产卖掉上路了。
第一次见到秦惠文王,苏秦表现得过于急切,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把鬼谷子老师教的“捭阖术”全忘了,“制君之术”“惑乱之术”“离间之术”“背向之术”等等让对方开口、上当的“捭术”,以及反制对方,令对方无言以对的“阖术”,全没用上。他对秦惠文王说:秦国的南面有巫山、黔中为屏障;东面有崤山、函谷关为险塞;现又占据巴、蜀、汉中等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秦国的战马来自北方外族,日行千里,能征善战。苏秦摆出这些秦国称霸天下的优异条件,无非是要说明,只要秦惠文王采纳我苏秦的谋略,秦国即可一统天下。
这一套太直接了,完全背离了鬼谷子教的“捭阖之术”。
秦惠文王教训苏秦:羽毛不丰满不能高飞,法令不完备不能实施赏罚,德行不高的君王不能统治万民,政治教化必须上顺天意,下合民心。你苏秦还嫩了点,讲的这套大道理,在当今时局下行不通。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不好再谈下去了。可苏秦不肯轻易放弃,他好不容易见到秦惠文王,变卖家产的钱为打点秦惠文王身边的人,花得所剩无几了,因而他缠着秦惠文王说:一将功成万骨枯,要想称霸天下,不打仗不行。并搬出神农攻打补遂,黄帝攻打蚩尤,虞舜攻打三苗,夏禹攻打共工,商汤攻打夏桀等炎黄圣贤的战例,为自己的说辞辩护。
秦惠文王终于忍不住了,大手一挥,转身而去。
为了游说秦惠文王,苏秦把后半生当赌注全押上了,不能因他大手一挥而作罢,于是,他一连十次上书,陈述自己的谋略主张,以此想说动秦惠文王。结果伏案书写奏疏,连貂皮大衣都磨破了,也不见秦惠文王一个字的回应。
变卖家产的全部盘缠花光了,在秦国也待不下去了,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战国策》载:苏秦游说秦惠文王失败后,“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归色”。翻译成白话即是:苏秦用破布绑着小腿,穿着草鞋,背着书籍,挑着担子,面目黝黑,形容憔悴,一步一步往家走去。
更凄凉的是,苏秦狼狈归来,嫂子做饭,人人有份,唯独没有他的;父母吃饭,不看他一眼;妻子织布,仍旧织布。这对苏秦是极大的刺激,进一步激发了他奋发作为的雄心壮志。
不管家人的冷漠、白眼了,苏秦奋发读书,尤其反复研读姜太公的《阴符》。姜太公垂钓用的是直钩,这明明不是钓鱼,而是钓周文王,愿周文王上钩,最终得到重用,帮助周文王成就了霸业。
这直钩垂钓,与“捭阖术”之间究竟是个什么关联?苏秦久思不得其解,那就在《阴符》中去领悟吧!《阴符》言简意赅,寓意深远。苏秦苦读揣摩,常常读到深夜。为防止自己读累了打瞌睡,他预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在自己的大腿上扎一下,瞌睡越浓,扎得越重,常常扎得血流至足也不知晓。一年多后,苏秦自认为深刻领悟了《阴符》,决定再次出山。《战国策》载:苏秦无限感慨地说:“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那意思是说,他已领悟到《阴符》的真谛,可以游说天下而畅行无阻了。
公元前333年,苏秦来到燕国。他原是去赵国的,被赵肃侯的弟弟奉阳君挡了驾,只好转道北上,到燕国,见到了燕文侯。
燕文侯也是懶得见苏秦的。燕国的东南有辽东,北面有林胡、楼烦等少数民族部落,西面有云中、九原,南面有滹沱河、易水河。燕国南面的碣石、雁门一带土地肥沃,连年丰产;北部土壤虽贫瘠,但盛产红枣、板栗。苏秦跟燕文侯开玩笑说,燕国即便不收庄稼,光红枣、板栗也能养活百姓。关键是,赵国是燕国免遭强国入侵的强大屏障,在苏秦见到燕君之前,秦、赵打了五仗,赵胜三仗,秦胜两仗,檑木滚石、刀光剑影杀得尸横遍野,燕国冷眼旁观,不参战,也不助威,坐山观虎斗,自身的利益丝毫无损。因为这个原因,燕文侯这个国君当得很悠闲,很自在。当然,他也有心交结秦国。毕竟秦国崛起得最快,也最霸道,以为交结这样一个强国,能对自己进行保护。
苏秦的游说,直指燕国要害。
他说:燕国夹在秦、赵两个虎狼国家之间,秦国穿越云中、九原,再翻越代郡和上谷,长途跋涉,劳师远征来攻燕,划不来,即便占领了燕国,也守不住。而赵国就不同了,它的几十万大军,一个早晨就能开进燕国的东桓,不出一日就能渡过滹沱、易水,不出半月燕国就要改姓赵了。
燕文侯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听苏秦这么一说,惊出一身冷汗。
见燕文侯进入他的谈话圈套,苏秦才亮出真招——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秦国是“强”,燕、赵、齐、楚、韩、魏是“弱”,“弱”合纵而连为一体,共同抗强秦,则必胜;“弱”合纵为一体,还可防止相互攻伐,如此,燕国也就安稳了。
燕文侯大喜过望,把丞相印信交给苏秦,同时赠给他香车宝马和大把的钱财、宝物,催他赶快上路,去游说赵国。
再去赵国的苏秦,已披上燕国丞相的官服了,赵肃侯不得不见。他给赵肃侯讲的大道理是:国君最重要的莫过于让百姓安居乐业,远离战祸。而在纷乱的战国天下,要想远离战祸,最重要的是搞好邦交。在讲了这样一番大道理做铺垫后,苏秦替赵国分析:战国天下,秦、赵、齐、楚最强,如果赵国与齐、秦开战,受苦的是赵国百姓;如果赵国联秦攻齐,受苦的还是赵国百姓;如果赵国联齐攻秦,受苦的依然是赵国百姓。而如果赵国与齐、楚等国家建立“合纵”联盟关系,那么,不仅赵国百姓不会遭受战祸之苦,而且为了表达对赵国的感激,燕国会向赵国贡献盛产毡裘狗马的土地,齐国会向赵国贡献盛产鱼盐的海湾,楚国会向赵国贡献盛产橘柚的果园,像韩国、卫国、中山国会拿出土地作为赵国的汤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