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隨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质量也不断提高,创新创业人才成为社会稀缺的人力资源,因而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大学教育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对地方工科院校意义尤为重要。本文就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的学校提出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加强师资建设,建立校内外创业基地,合理利用校友资源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有效推动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为学生日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关键词:创新创业;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校友资源
1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众所周知,大学文凭是找工作的敲门砖,在这一点上,地方工科院校与直属重点大学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许多地方院校大学生因为毕业学校门槛低被企业拒之门外,导致地方院校的学生就业压力相对比较大。地方工科院校能做的是顺应社会人才的需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力度,探索一条适合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途径,让学生在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有所提高,在社会有立足之地。这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还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优秀的人才。
实践证明许多地方工科院校在当地建立创业基地,以基地吸引人才,人才带动项目,项目推动产业,不仅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就业的机会,还给地方经济发展助力。笔者结合自己所属的湖北工业大学,谈谈地方工科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困难的途径。
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遇到的困难
2.1 学生创新意识差和动手能力差
大学不仅是一个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地方,但是在地方工科院校,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学生对自己的本科文凭不满意,所以都倾向于将自己的时间用在学习书本知识,为考研做准备,想考上更高学府,提高就业地位。因而大学四年,学生们往往忽视了对自己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参与各种竞赛或者老师科研项目等创新创业活动中的学生很少。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反映,参加比赛或者科研,对地方工科院校的学生来说意义不大:一是觉得没有这个能力,不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为考研做准备;二是参加了也不一定能拿奖,认为地方工科院校在比赛中受到歧视,主要奖项往往被重点大学包揽了;三是拿了奖不一定找得到好工作,觉得文凭才是工作的第一块敲门砖。这种认识使学生积极主动性不高,缺乏自信心,并且对自我没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2.2 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力度不够
地方工科院校的教学,大多目前还存在以专业教育为核心来进行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实验设备配置,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的现象。尽管许多院校设立创新创业的课程,但是大多数还是刚刚起步或只是为完成教学内容而仅仅开设的一门课程,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同时,地方工科院校为了提高自己的排名,容易将国家重点大学视为自己效仿的目标,走研究型道路,将许多精力和资金用在申请和完成国家科研项目,往往忽视了地方工科院校本有的特色,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且学校还有一个传统观念,就是大学生创业是毕业后的事情,在校大学生应以学习为主,不适合创业。这些导致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缺少许多锻炼的途径。
2.3 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实践平台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需要一定的条件支撑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创新创业基金设置状况等,这些地方工科院校是不能与直属重点大学相比的。例如受资金条件的限制,实验室设施不是老化就是配备不齐,给学生教学带来一些不便,学生仅能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谈不上在实验中创新;学校也缺乏一些创业基地,甚至有些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创业基地,因此学生也缺少实践的机会;师资队伍不够强大,很多年轻老师缺乏实践经历,能带领一起做项目做课题的学生人数也有限,真正能让学生大范围参与师生团队中来是很困难的。
针对以上现象,我校结合自己“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教学理念,面向工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出以下新途径。
3 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途径的探索
3.1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校明确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目标之中,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全校性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公共课程、学科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同时,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主修制与选修制、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给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宽松的空间。学生针对自己兴趣程度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为此学校提供近100门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在学校管理平台上设有各种精品课程视频,供不同兴趣的学生选择。开展了第二课堂,构建了“314”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要求学生在博学的基础上还要大胆创新,机械工程学院率先成立了创新班,其他学院也接着开设了各学院有特色的创新班,同时机械工程学院还与电气学院合办了机电创新班,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教学中要求老师给学生灌输创新创业思想,鼓励学生自主创新,不拘泥于课本和专业,虽然我校以理工科为主。但学校突破原有学科的局限,提倡“文理互补”,加强具有创业能力的创新型“通才”培养,例如在理工科学生中加强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针对性辅导,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增强创业成功率,高质量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3.2 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比赛
学校对“挑战杯”、“机械创新大赛”、“数学建模” 等各种科技创新比赛高度重视,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和分派老师专门指导,并且给予参加比赛的学生鼓励与表扬。比赛是一个磨练意志的过程,需要学生克服种种困难,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更要倾听每个成员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学生意志还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协作观念,还极大提高了学生走入社会后的竞争力,也为日后自主创业打下了基础。亲身体验过这一过程的学生,毕业后,有的被很好的企业相中,有的去更高学府深造,他们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或学校都取得不错的成绩。 3.3 对学生创业实践社团给予支持与鼓励
近些年,随着大学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越来越扩大,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纵观学生社团的人数、类别的发展变化,学生社团正逐渐形成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文娱体育类、创业实践类等多种类型。其中,创业实践类学生社团的发展速度尤为引人注目。我校电气学院成立的蓝电社团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团,广纳学生,不仅让每个爱好电气的学生学到专业知识,还自主创业,在学校维修和卖电脑。并且积极参加学校各种科技竞赛,为学校争取荣誉。我校不仅对这种表示社团的支持,还提供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并且让他们接触社会接触企业。创业社团有着相对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种可靠的新途径。
3.4 加強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把实践教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学校将创新创业内容纳入年轻教师培养计划,通过进修培训、企业挂职等途径,引导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科优势,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方面的理论研究。例如利用寒暑假组织年轻教师深入工厂企业,进行顶岗定位的专项训练,实现理论与实践更有机地结合。这样使得我们的年轻老师在教学能将课外实践环节更加贴切地展示给同学,让学生不会因为课堂偏重于理论而感到枯燥无味。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导师,参与导师的一些课题和项目,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导师也可以把项目课题优先提供给有创业愿望的学生,并且带他们走出校园,进入工厂或企业学习,鼓励支持学生参加企业技术改造、工艺创新等实践活动。
3.5 建设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
学校积极校建立校内创业基地与校外示范基地。校内基地针对在校学生,既能实观摩,又能参与真实的创业过程,且在掌握创业理念知识的同时又能动手操作,以创业项目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有针对性地配备创业指导教师,协助大学生解决在创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校外基地可以供给即将就业的学生实习,也可以给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批准相应的假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实习。
如今我校在校内已经有数控实习基地,金工实习基地等。2012年就获批了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年通过学校审批并报教育厅项目,今年在学校建立了创新创业基地。为扩大学生实习实训渠道,还大力支持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我校与宜昌长机科技责任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湖北工业大学宜昌长机科技实训基地”已有多年历史,每年都会有大批学子去基地实习,学生在动手实践能力上有了很大提高,在2012年,该基地成功入选“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2011年与光庭导航数据(武汉)有限公司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每年都给学生提供许多实习的机会。学生不仅能力提高了,就业率也上去了。
3.6 合理利用校友资源
当今社会,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三大资源:一是政府资源,二是社会资源,三是校友资源。其中,校友是学校发展最具亲和力、最具潜力的优质资源,是最为可靠的支持力量。我校充分发挥校友资源,通过校报宣传优秀校友,把他们成功的亲身经历、生活感悟告诉在校学生,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经验,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和激情,树立脚踏实地的创业精神;通过开设“创业者论坛”,邀请知名企业家、成功校友来校举办各种创业知识讲座和学术报告,发挥成功示范典型的带动效应,以开展“学术之星、创业之星”等评比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通过举办校友企业招聘会,积极招募成功校友的企业到母校开展专场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岗位和机会,为在校生创业提供实践的场所和空间,帮助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的愿望。
4 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和配合。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学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有了较大提高,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学校多次获得各级各类表彰,先后被授予“湖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湖北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诸多荣誉称号。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地方工科院校应积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史根东.创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N].光明日报,2000-05-10.
[2]陈淑萍.关于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5).
[3]曹永刚.清华校友会:发展与善用校友资源[J].人力资源,2009(13):12-17.
[4]谢纳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73-175.
[5]尹业宏,孙金凤等.机械专业第二课堂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探索[J].科教导刊,2011(35).
关键词:创新创业;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校友资源
1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众所周知,大学文凭是找工作的敲门砖,在这一点上,地方工科院校与直属重点大学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许多地方院校大学生因为毕业学校门槛低被企业拒之门外,导致地方院校的学生就业压力相对比较大。地方工科院校能做的是顺应社会人才的需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力度,探索一条适合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途径,让学生在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有所提高,在社会有立足之地。这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还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优秀的人才。
实践证明许多地方工科院校在当地建立创业基地,以基地吸引人才,人才带动项目,项目推动产业,不仅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就业的机会,还给地方经济发展助力。笔者结合自己所属的湖北工业大学,谈谈地方工科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困难的途径。
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遇到的困难
2.1 学生创新意识差和动手能力差
大学不仅是一个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地方,但是在地方工科院校,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学生对自己的本科文凭不满意,所以都倾向于将自己的时间用在学习书本知识,为考研做准备,想考上更高学府,提高就业地位。因而大学四年,学生们往往忽视了对自己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参与各种竞赛或者老师科研项目等创新创业活动中的学生很少。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反映,参加比赛或者科研,对地方工科院校的学生来说意义不大:一是觉得没有这个能力,不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为考研做准备;二是参加了也不一定能拿奖,认为地方工科院校在比赛中受到歧视,主要奖项往往被重点大学包揽了;三是拿了奖不一定找得到好工作,觉得文凭才是工作的第一块敲门砖。这种认识使学生积极主动性不高,缺乏自信心,并且对自我没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2.2 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力度不够
地方工科院校的教学,大多目前还存在以专业教育为核心来进行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实验设备配置,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的现象。尽管许多院校设立创新创业的课程,但是大多数还是刚刚起步或只是为完成教学内容而仅仅开设的一门课程,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同时,地方工科院校为了提高自己的排名,容易将国家重点大学视为自己效仿的目标,走研究型道路,将许多精力和资金用在申请和完成国家科研项目,往往忽视了地方工科院校本有的特色,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且学校还有一个传统观念,就是大学生创业是毕业后的事情,在校大学生应以学习为主,不适合创业。这些导致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缺少许多锻炼的途径。
2.3 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实践平台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需要一定的条件支撑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创新创业基金设置状况等,这些地方工科院校是不能与直属重点大学相比的。例如受资金条件的限制,实验室设施不是老化就是配备不齐,给学生教学带来一些不便,学生仅能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谈不上在实验中创新;学校也缺乏一些创业基地,甚至有些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创业基地,因此学生也缺少实践的机会;师资队伍不够强大,很多年轻老师缺乏实践经历,能带领一起做项目做课题的学生人数也有限,真正能让学生大范围参与师生团队中来是很困难的。
针对以上现象,我校结合自己“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教学理念,面向工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出以下新途径。
3 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途径的探索
3.1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校明确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目标之中,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全校性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公共课程、学科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同时,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主修制与选修制、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给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宽松的空间。学生针对自己兴趣程度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为此学校提供近100门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在学校管理平台上设有各种精品课程视频,供不同兴趣的学生选择。开展了第二课堂,构建了“314”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要求学生在博学的基础上还要大胆创新,机械工程学院率先成立了创新班,其他学院也接着开设了各学院有特色的创新班,同时机械工程学院还与电气学院合办了机电创新班,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教学中要求老师给学生灌输创新创业思想,鼓励学生自主创新,不拘泥于课本和专业,虽然我校以理工科为主。但学校突破原有学科的局限,提倡“文理互补”,加强具有创业能力的创新型“通才”培养,例如在理工科学生中加强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针对性辅导,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增强创业成功率,高质量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3.2 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比赛
学校对“挑战杯”、“机械创新大赛”、“数学建模” 等各种科技创新比赛高度重视,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和分派老师专门指导,并且给予参加比赛的学生鼓励与表扬。比赛是一个磨练意志的过程,需要学生克服种种困难,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更要倾听每个成员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学生意志还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协作观念,还极大提高了学生走入社会后的竞争力,也为日后自主创业打下了基础。亲身体验过这一过程的学生,毕业后,有的被很好的企业相中,有的去更高学府深造,他们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或学校都取得不错的成绩。 3.3 对学生创业实践社团给予支持与鼓励
近些年,随着大学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越来越扩大,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纵观学生社团的人数、类别的发展变化,学生社团正逐渐形成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文娱体育类、创业实践类等多种类型。其中,创业实践类学生社团的发展速度尤为引人注目。我校电气学院成立的蓝电社团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团,广纳学生,不仅让每个爱好电气的学生学到专业知识,还自主创业,在学校维修和卖电脑。并且积极参加学校各种科技竞赛,为学校争取荣誉。我校不仅对这种表示社团的支持,还提供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并且让他们接触社会接触企业。创业社团有着相对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种可靠的新途径。
3.4 加強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把实践教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学校将创新创业内容纳入年轻教师培养计划,通过进修培训、企业挂职等途径,引导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科优势,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方面的理论研究。例如利用寒暑假组织年轻教师深入工厂企业,进行顶岗定位的专项训练,实现理论与实践更有机地结合。这样使得我们的年轻老师在教学能将课外实践环节更加贴切地展示给同学,让学生不会因为课堂偏重于理论而感到枯燥无味。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导师,参与导师的一些课题和项目,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导师也可以把项目课题优先提供给有创业愿望的学生,并且带他们走出校园,进入工厂或企业学习,鼓励支持学生参加企业技术改造、工艺创新等实践活动。
3.5 建设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
学校积极校建立校内创业基地与校外示范基地。校内基地针对在校学生,既能实观摩,又能参与真实的创业过程,且在掌握创业理念知识的同时又能动手操作,以创业项目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有针对性地配备创业指导教师,协助大学生解决在创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校外基地可以供给即将就业的学生实习,也可以给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批准相应的假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实习。
如今我校在校内已经有数控实习基地,金工实习基地等。2012年就获批了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年通过学校审批并报教育厅项目,今年在学校建立了创新创业基地。为扩大学生实习实训渠道,还大力支持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我校与宜昌长机科技责任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湖北工业大学宜昌长机科技实训基地”已有多年历史,每年都会有大批学子去基地实习,学生在动手实践能力上有了很大提高,在2012年,该基地成功入选“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2011年与光庭导航数据(武汉)有限公司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每年都给学生提供许多实习的机会。学生不仅能力提高了,就业率也上去了。
3.6 合理利用校友资源
当今社会,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三大资源:一是政府资源,二是社会资源,三是校友资源。其中,校友是学校发展最具亲和力、最具潜力的优质资源,是最为可靠的支持力量。我校充分发挥校友资源,通过校报宣传优秀校友,把他们成功的亲身经历、生活感悟告诉在校学生,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经验,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和激情,树立脚踏实地的创业精神;通过开设“创业者论坛”,邀请知名企业家、成功校友来校举办各种创业知识讲座和学术报告,发挥成功示范典型的带动效应,以开展“学术之星、创业之星”等评比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通过举办校友企业招聘会,积极招募成功校友的企业到母校开展专场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岗位和机会,为在校生创业提供实践的场所和空间,帮助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的愿望。
4 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和配合。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学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有了较大提高,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学校多次获得各级各类表彰,先后被授予“湖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湖北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诸多荣誉称号。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地方工科院校应积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史根东.创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N].光明日报,2000-05-10.
[2]陈淑萍.关于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5).
[3]曹永刚.清华校友会:发展与善用校友资源[J].人力资源,2009(13):12-17.
[4]谢纳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73-175.
[5]尹业宏,孙金凤等.机械专业第二课堂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探索[J].科教导刊,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