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析在精神分裂症病患恢复期间实行共情护理的作用效果。方法 应用随机数字表将本院76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患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4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实行共情护理,应用护士用住院病患观察量表与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估两组效果。结果 护理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积极因素、总消极因素、病情总估计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患实行共情护理可显著促进病情康复,提高预后效果,并对病患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恢复期;共情护理;效果
前言
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精神障碍疾病,可对病患情感、知觉、思维及举止产生不良影响,并损害病患的认知功能,严重时可致精神残疾。目前针对精神分裂症主要采用非典型抗精神药物进行治疗,急性期病患在经过一定治疗后可进入恢复期。如何减少病患恢复期间负面精神状态对促进病情康复有着重要意义,本次研究通过对76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患实行共情护理获得理想效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11月到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病患7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患均处于恢复期。纳入标准:(1)年龄18~50岁;(2)符合由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1]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3)经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分,分数为35以下,且精神症状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者;(4)总病程为5年或以下;(5)病患无药物或醺酒史,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不存在严重疾病;(5)仅采用阿立哌唑、喹硫平、齐拉西酮、利培酮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5)病患及其家属均签属知情同意书。76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患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2例,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龄18~46岁,平均年龄(32.6±5.4)岁,病程6月~3年,平均病程(2.4±0.7)年,平均受教育年限(8.4±3.2)年;对照组34例,男性23例,女性11例,年龄18~47岁,平均年龄(34.2±5.6)岁,病程6月~2年,平均病程(2.1±0.8)年,平均受教育年限(8.6±3.5)年。两组病患在性别、年龄、病程及文化程度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等常规护理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共情护理。共情护理具体方式:(1)根据性别、年龄、病情、文化程度及社会背景等情况,将资料相近程度最高的病患安排于同一病房,使每个病房的病患间均能有共同语言,同时确保病房的舒适与整洁。(2)依据不同因素引起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患制定相应的心理疏导对策,帮助病患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3)病患有倾诉欲望时,护理人员应以亲切耐心的态度充当病患的聆听者,并时刻注意病患精神状态与行为模式,充分了解病患的实际需要。(4)在与病患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不可呆板应对,而应适时采取恰当反应,从而使病患产生被尊重而非被忽视感,譬如“点头微笑”、“轻抚”等语言或非语言的情感表达方式均可提高病患自信,加强其自我认知程度。(5)精神分裂症病患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渴望获得他人的理解与支持,为此,护理人员在病患向其描述个人感受时,应以诚恳的态度表达对病患言行举止的认同,譬如“你感觉很苦闷”、“我知道”、“你的忧虑是正常的”等明确直接的表达方式,以尽可能消除病患负面心理。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1.3 评估标准
护理前后应用护士用住院病患观察量表(NOSIE)[2],通过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激惹、精神病表现、迟缓、抑郁等7项症状评估病患行为与心理障碍,继而判断病患病情。第1、2、3项因子分和为总积极因素;第4、5、6、7项因子分和为总消极因素;(128+总积极因素-总消极因素)为病情总估计。总消极因素分越低,总积极因素与病情总估计评分越高即表示病患病情恢复情况越好。
应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3],通过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及躯体功能等4个维度及一个总体生活质量因子评估病患护理前后健康生活质量,计分范围为4~20分,4个维度评分之和即为总体生活质量因子分,评分越高表示病患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作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进行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患护理前后NOSIE评分对比
本次研究中,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患76例,其中观察组42例,实施共情护理;对照组34例,实施常规护理。护理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积极因素分、总消极因素分及病情总估计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病患护理前后GOQLI评分对比
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评分,观察组总体生活质量(12.54±3.26)分,对照组(12.36±3.57)分,两组评分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18.02±3.08)分,对照组(14.06±2.85)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评分明显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作为以沟通为主的护理方式,共情护理的基础是良好的护患关系,其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期间能站在病患角度,正确评估病患心理与情感状态,设身处地为病患着想,以最大程度消除病患的负面心理。本次研究中,通过对观察组实行共情护理,不但提高了病患的社会适应能力与自理能力,同时也有效促进了病情康复,对病患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高玉.人性化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08):
[2]马洪霞,李遵清,张宇,李织若.实施共情护理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评价[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2,35(04):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恢复期;共情护理;效果
前言
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精神障碍疾病,可对病患情感、知觉、思维及举止产生不良影响,并损害病患的认知功能,严重时可致精神残疾。目前针对精神分裂症主要采用非典型抗精神药物进行治疗,急性期病患在经过一定治疗后可进入恢复期。如何减少病患恢复期间负面精神状态对促进病情康复有着重要意义,本次研究通过对76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患实行共情护理获得理想效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11月到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病患7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患均处于恢复期。纳入标准:(1)年龄18~50岁;(2)符合由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1]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3)经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分,分数为35以下,且精神症状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者;(4)总病程为5年或以下;(5)病患无药物或醺酒史,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不存在严重疾病;(5)仅采用阿立哌唑、喹硫平、齐拉西酮、利培酮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5)病患及其家属均签属知情同意书。76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患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2例,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龄18~46岁,平均年龄(32.6±5.4)岁,病程6月~3年,平均病程(2.4±0.7)年,平均受教育年限(8.4±3.2)年;对照组34例,男性23例,女性11例,年龄18~47岁,平均年龄(34.2±5.6)岁,病程6月~2年,平均病程(2.1±0.8)年,平均受教育年限(8.6±3.5)年。两组病患在性别、年龄、病程及文化程度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等常规护理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共情护理。共情护理具体方式:(1)根据性别、年龄、病情、文化程度及社会背景等情况,将资料相近程度最高的病患安排于同一病房,使每个病房的病患间均能有共同语言,同时确保病房的舒适与整洁。(2)依据不同因素引起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患制定相应的心理疏导对策,帮助病患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3)病患有倾诉欲望时,护理人员应以亲切耐心的态度充当病患的聆听者,并时刻注意病患精神状态与行为模式,充分了解病患的实际需要。(4)在与病患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不可呆板应对,而应适时采取恰当反应,从而使病患产生被尊重而非被忽视感,譬如“点头微笑”、“轻抚”等语言或非语言的情感表达方式均可提高病患自信,加强其自我认知程度。(5)精神分裂症病患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渴望获得他人的理解与支持,为此,护理人员在病患向其描述个人感受时,应以诚恳的态度表达对病患言行举止的认同,譬如“你感觉很苦闷”、“我知道”、“你的忧虑是正常的”等明确直接的表达方式,以尽可能消除病患负面心理。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1.3 评估标准
护理前后应用护士用住院病患观察量表(NOSIE)[2],通过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激惹、精神病表现、迟缓、抑郁等7项症状评估病患行为与心理障碍,继而判断病患病情。第1、2、3项因子分和为总积极因素;第4、5、6、7项因子分和为总消极因素;(128+总积极因素-总消极因素)为病情总估计。总消极因素分越低,总积极因素与病情总估计评分越高即表示病患病情恢复情况越好。
应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3],通过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及躯体功能等4个维度及一个总体生活质量因子评估病患护理前后健康生活质量,计分范围为4~20分,4个维度评分之和即为总体生活质量因子分,评分越高表示病患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作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进行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患护理前后NOSIE评分对比
本次研究中,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患76例,其中观察组42例,实施共情护理;对照组34例,实施常规护理。护理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积极因素分、总消极因素分及病情总估计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病患护理前后GOQLI评分对比
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评分,观察组总体生活质量(12.54±3.26)分,对照组(12.36±3.57)分,两组评分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18.02±3.08)分,对照组(14.06±2.85)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评分明显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作为以沟通为主的护理方式,共情护理的基础是良好的护患关系,其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期间能站在病患角度,正确评估病患心理与情感状态,设身处地为病患着想,以最大程度消除病患的负面心理。本次研究中,通过对观察组实行共情护理,不但提高了病患的社会适应能力与自理能力,同时也有效促进了病情康复,对病患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高玉.人性化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08):
[2]马洪霞,李遵清,张宇,李织若.实施共情护理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评价[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2,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