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育法治的校园文化,增进法治价值共识是高校得以和谐发展的催化剂,是高校发展能够良性循环的一剂良药。当代高校發展的循环路径包括两条,一条是学校培育—教师教学—学生受教—教师接受反馈—学校发展,另一条是立足于校外、基于学生个人的代际性路径,即学生受教—社会(家庭)影响—代际教育。依托法治理念,建立拥有法治精神的高校,有利于两条循环路径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法治;高校;教育;路径
一、高校发展循环圈现状
高校发展存在自身独有的循环圈,即学校—教职工—学生—教职工—学校。但人们往往只能看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却很少有人关注学生对教师的影响。此外,高校还存在一个代际性的外部循环圈,即学生—社会(家庭)—代际学生。正如生物循环圈那样,高校发展循环圈也存在重重威胁,譬如,学生代际发展圈一旦出现差错,引发的便是代际性的教育失责。
二、法治理念促进高校内部发展圈的和谐
高校法治理念的建构有利于高校师生法制精神的培养以及法治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校园中的矛盾纠纷时常可见,唯有法治才能以一种避免冲突的和平方式将其解决,而在法治之前应该确保法治理念的完备。一个人如果连最基本的法治理念都未曾拥有,那么法治实践也就无从谈起。法治理念包含的一些概念性要素正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价值基础。
1. 公正性是高校和谐发展的基石
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生命线,自然地构成了高校法治的文化底蕴。公正性不仅体现于高校中每位人员的权利公平中,也体现于义务公平上。法治实现了权利与义务的融合。
2. 构建和谐高校的心理基础、情感基础、文化基础是认同
大学生正处于成年前期,个体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是这个阶段最为明显的特征。部分大学生对于法律常识的认知较为浅薄,容易冲动行事,造成与他人、集体、学校的不和谐。因此,必须将和谐融入高校的法治规范和实践体系之中。只有使学生拥有较强的法治理念认同与法治高校认同,才能构建高校的和谐发展。
3. 诚信校园铸造和谐校园
大学生诚信缺失会令高校的良性循环遭受重创。所以,塑造高校的诚信制度至关重要。在整治诚信问题上,需要做好两方面:第一,建立师生个人信用体系,让学校中的每个人都能尽量做到诚实守信;第二,弘扬诚信价值,让诚信校园的文化感染每一个人。
三、法治思维缓解高校代际发展圈的隐性危机
1. 和睦的人际关系是和谐高校的基本元素
有研究表明,如果家庭所带来的情感忽视性教育在学生成年初期阶段性或持续性存在过,那么这种消极的情绪必然给高校生活带来强烈的“条件反射”。因此,学校教育一旦与家庭脱节,学校将无法正确判断学生行为的深层原因,更不会考虑到代际教育的重要性。
2. 人生观的成熟需要法治观的依托,依法治校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
法治思维是法治观的实践载体。大学生处于成年前期,人生观的正确树立依赖于法治观的有效维护。而人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社会观念以及审美观念等促使了人生观的形成。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不仅关系着个人,更关系着国家与社会。法治观能武装人的头脑,让人清楚地认识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法治思维有利于形成互相尊重、合作友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和谐高校的发展。
四、结语
法治思维与法治理念如蝶之两翼,车之双轴,缺一不可。法治思维是一种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脱离愚昧、盲目的思维逻辑,它不仅合乎公理,更关注于道德理性、价值理性,将个人的私理加以升华,使个人处事方式更合法合理。大学的精神理念中凝结了法治思维理念,其中包括崇法明德的法治精神。高校的良性循环依托于这些大学之魂,只有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既造福于现代一辈,又传承于后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治的文化内涵——法治中国的文化建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55(4):17.
[2]张文显.公正·民主·诚信·认同·和睦——谈构建和谐校园的价值基础[J].中国高等教育,2005(21):15.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张文显.把握核心要素,凝练当代中国大学精神[J].中国高等教育,2004(1):13-14.
关键词:法治;高校;教育;路径
一、高校发展循环圈现状
高校发展存在自身独有的循环圈,即学校—教职工—学生—教职工—学校。但人们往往只能看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却很少有人关注学生对教师的影响。此外,高校还存在一个代际性的外部循环圈,即学生—社会(家庭)—代际学生。正如生物循环圈那样,高校发展循环圈也存在重重威胁,譬如,学生代际发展圈一旦出现差错,引发的便是代际性的教育失责。
二、法治理念促进高校内部发展圈的和谐
高校法治理念的建构有利于高校师生法制精神的培养以及法治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校园中的矛盾纠纷时常可见,唯有法治才能以一种避免冲突的和平方式将其解决,而在法治之前应该确保法治理念的完备。一个人如果连最基本的法治理念都未曾拥有,那么法治实践也就无从谈起。法治理念包含的一些概念性要素正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价值基础。
1. 公正性是高校和谐发展的基石
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生命线,自然地构成了高校法治的文化底蕴。公正性不仅体现于高校中每位人员的权利公平中,也体现于义务公平上。法治实现了权利与义务的融合。
2. 构建和谐高校的心理基础、情感基础、文化基础是认同
大学生正处于成年前期,个体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是这个阶段最为明显的特征。部分大学生对于法律常识的认知较为浅薄,容易冲动行事,造成与他人、集体、学校的不和谐。因此,必须将和谐融入高校的法治规范和实践体系之中。只有使学生拥有较强的法治理念认同与法治高校认同,才能构建高校的和谐发展。
3. 诚信校园铸造和谐校园
大学生诚信缺失会令高校的良性循环遭受重创。所以,塑造高校的诚信制度至关重要。在整治诚信问题上,需要做好两方面:第一,建立师生个人信用体系,让学校中的每个人都能尽量做到诚实守信;第二,弘扬诚信价值,让诚信校园的文化感染每一个人。
三、法治思维缓解高校代际发展圈的隐性危机
1. 和睦的人际关系是和谐高校的基本元素
有研究表明,如果家庭所带来的情感忽视性教育在学生成年初期阶段性或持续性存在过,那么这种消极的情绪必然给高校生活带来强烈的“条件反射”。因此,学校教育一旦与家庭脱节,学校将无法正确判断学生行为的深层原因,更不会考虑到代际教育的重要性。
2. 人生观的成熟需要法治观的依托,依法治校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
法治思维是法治观的实践载体。大学生处于成年前期,人生观的正确树立依赖于法治观的有效维护。而人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社会观念以及审美观念等促使了人生观的形成。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不仅关系着个人,更关系着国家与社会。法治观能武装人的头脑,让人清楚地认识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法治思维有利于形成互相尊重、合作友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和谐高校的发展。
四、结语
法治思维与法治理念如蝶之两翼,车之双轴,缺一不可。法治思维是一种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脱离愚昧、盲目的思维逻辑,它不仅合乎公理,更关注于道德理性、价值理性,将个人的私理加以升华,使个人处事方式更合法合理。大学的精神理念中凝结了法治思维理念,其中包括崇法明德的法治精神。高校的良性循环依托于这些大学之魂,只有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既造福于现代一辈,又传承于后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治的文化内涵——法治中国的文化建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55(4):17.
[2]张文显.公正·民主·诚信·认同·和睦——谈构建和谐校园的价值基础[J].中国高等教育,2005(21):15.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张文显.把握核心要素,凝练当代中国大学精神[J].中国高等教育,2004(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