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对于其他新闻媒体而言,电视新闻记者似乎更容易因职业和技术优势形成心理上的优越感。如果把这种优越感带入工作中,势必会影响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影响新闻工作者队伍的整体形象。有鉴于此,笔者认为,电视新闻记者应该增强平等意识。
这里所说的“平等意识”,就是指电视新闻记者以一种平民化的价值取向与平视生活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问题,摒弃因职业和技术优势带来的心理上优越感,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性思维方式,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新闻素材,和采访对象平等交流、进行创作的意识。电视新闻记者的平等意识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把“三贴近”要求落到实处的思想基础。
一、心里装着老百姓,真实记录生活
电视新闻记者要有群众观念,在采访工作中走群众路线,心里要装着老百姓。以平等交流的姿态,讲生活中真实的故事,把法律、政策、道德准则化解为日常生活的平常事、平常行为和平常话语,让观众从观察、体验和思考中得到启迪和教育。让观众能从一个人的生存状态、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等多个层次上有所感悟,体验深刻的哲理。
心里装着群众,应具体落实在新闻节目上。从传播的角度说,电视新闻传播的内容只有观众接受并认可,才能实现传播的目的。而要实现这一过程,就要求电视新闻记者多将镜头对准平民百姓,关注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环境,体现新闻工作应有的人文关怀。在实际工作中,应深入到百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底层中去,体验平民生活,倾听百姓呼声,反映群众疾苦,敢于触及老百姓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报道。事实证明,只有把镜头更多地对准普通人的生活,才能使电视新闻与观众的关系更为密切,也才能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
二、进行换位思考,从采访对象和受众的角度考虑问题
与传统的“魔弹论”对受众特性的定义不同,当代的大众传播研究学者普遍认为:受众并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客体,而是积极、主动的群体,受众的这种主体地位对于传播效果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何将服务意识转化为节目中的平民意识,这就需要电视新闻记者进行换位思考,从电视观众和被采访对象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由于我国社会的转型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电视受众和被采访对象已经日趋成熟。他们开始改变只是把电视当作“看”的对象的传统习惯,渴望摆脱被动的引导、空洞的说教,希望平等地参与到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去。受众需要的是实实在在反映生活的新闻节目,需要的是与新闻记者的平等交流。随着传播渠道的丰富,受众对于传播活动的控制权也在日益增强。接受和阐释信息的主动权在受众手里。新闻节目如果不能吸引受众,其传播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而,电视新闻应当平民化,这就要求记者以平视的观察视角看问题,把采访对象和受众当成自己的朋友平等相待,由此强化电视新闻独有的亲切感和感染力。
三、时时处处尊重被采访者的人格
电视新闻记者的平等意识还应体现在以平等的采访视角,与被采访对象进行平等交流上。观众经常可以在电视新闻中看到这样场面:有的记者在采访时,会有意无意地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架势提问题,这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不能体现人格平等的具体表现。
要与被采访者保持人格平等,让被采访者真切感受记者是真诚可信的,从而达到沟通心灵的目的,记者首先应该放下架子,自觉地换位到被采访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寻找情感的接近点,使对方消除心理戒备,从而顺利完成采访任务。其次,必须尊重被采访对象,用自己的真诚言行赢得对方的尊重。只有记者把自己放在与被采访者平等的地位,才能进入他们的心灵深处,才能挖掘出更真实、更有价值的东西。
从电视新闻记者的角度讲,要体现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首先就要以平等的心态、平民化的价值取向和平视生活的视角来观察社会,思考问题,拍摄镜头,组织报道。要做到这些,记者在访问时的情感、动作、语言、身体姿态应随着被采访者的情绪波动而变化,或表示肯定,或表示鼓励,或表示同情,这样可以融洽采访气氛,容易达到更好的采访效果。
这里所说的“平等意识”,就是指电视新闻记者以一种平民化的价值取向与平视生活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问题,摒弃因职业和技术优势带来的心理上优越感,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性思维方式,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新闻素材,和采访对象平等交流、进行创作的意识。电视新闻记者的平等意识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把“三贴近”要求落到实处的思想基础。
一、心里装着老百姓,真实记录生活
电视新闻记者要有群众观念,在采访工作中走群众路线,心里要装着老百姓。以平等交流的姿态,讲生活中真实的故事,把法律、政策、道德准则化解为日常生活的平常事、平常行为和平常话语,让观众从观察、体验和思考中得到启迪和教育。让观众能从一个人的生存状态、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等多个层次上有所感悟,体验深刻的哲理。
心里装着群众,应具体落实在新闻节目上。从传播的角度说,电视新闻传播的内容只有观众接受并认可,才能实现传播的目的。而要实现这一过程,就要求电视新闻记者多将镜头对准平民百姓,关注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环境,体现新闻工作应有的人文关怀。在实际工作中,应深入到百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底层中去,体验平民生活,倾听百姓呼声,反映群众疾苦,敢于触及老百姓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报道。事实证明,只有把镜头更多地对准普通人的生活,才能使电视新闻与观众的关系更为密切,也才能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
二、进行换位思考,从采访对象和受众的角度考虑问题
与传统的“魔弹论”对受众特性的定义不同,当代的大众传播研究学者普遍认为:受众并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客体,而是积极、主动的群体,受众的这种主体地位对于传播效果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何将服务意识转化为节目中的平民意识,这就需要电视新闻记者进行换位思考,从电视观众和被采访对象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由于我国社会的转型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电视受众和被采访对象已经日趋成熟。他们开始改变只是把电视当作“看”的对象的传统习惯,渴望摆脱被动的引导、空洞的说教,希望平等地参与到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去。受众需要的是实实在在反映生活的新闻节目,需要的是与新闻记者的平等交流。随着传播渠道的丰富,受众对于传播活动的控制权也在日益增强。接受和阐释信息的主动权在受众手里。新闻节目如果不能吸引受众,其传播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而,电视新闻应当平民化,这就要求记者以平视的观察视角看问题,把采访对象和受众当成自己的朋友平等相待,由此强化电视新闻独有的亲切感和感染力。
三、时时处处尊重被采访者的人格
电视新闻记者的平等意识还应体现在以平等的采访视角,与被采访对象进行平等交流上。观众经常可以在电视新闻中看到这样场面:有的记者在采访时,会有意无意地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架势提问题,这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不能体现人格平等的具体表现。
要与被采访者保持人格平等,让被采访者真切感受记者是真诚可信的,从而达到沟通心灵的目的,记者首先应该放下架子,自觉地换位到被采访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寻找情感的接近点,使对方消除心理戒备,从而顺利完成采访任务。其次,必须尊重被采访对象,用自己的真诚言行赢得对方的尊重。只有记者把自己放在与被采访者平等的地位,才能进入他们的心灵深处,才能挖掘出更真实、更有价值的东西。
从电视新闻记者的角度讲,要体现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首先就要以平等的心态、平民化的价值取向和平视生活的视角来观察社会,思考问题,拍摄镜头,组织报道。要做到这些,记者在访问时的情感、动作、语言、身体姿态应随着被采访者的情绪波动而变化,或表示肯定,或表示鼓励,或表示同情,这样可以融洽采访气氛,容易达到更好的采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