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低分子量聚乙二醇(PEG)为增塑剂,马来酸酐改性的甘蔗纤维(MSF)为成核剂,采用熔融共混的方式制备PLA/MSF/PEG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晶体形貌、力学和表面亲水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改性的MSF可作为异相成核剂,显著提高PLA的结晶能力;增塑剂PEG和成核剂MSF的协同加入,能够进一步提高PLA的结晶速率,并增大球晶尺寸.增塑剂PEG的加入,能够明显提高PLA/MSF/PEG的断裂伸长率,但使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模量下降.与PLA/PEG共混物相比,PLA/MSF/PEG共混物具
【机 构】
:
常熟理工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低分子量聚乙二醇(PEG)为增塑剂,马来酸酐改性的甘蔗纤维(MSF)为成核剂,采用熔融共混的方式制备PLA/MSF/PEG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晶体形貌、力学和表面亲水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改性的MSF可作为异相成核剂,显著提高PLA的结晶能力;增塑剂PEG和成核剂MSF的协同加入,能够进一步提高PLA的结晶速率,并增大球晶尺寸.增塑剂PEG的加入,能够明显提高PLA/MSF/PEG的断裂伸长率,但使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模量下降.与PLA/PEG共混物相比,PLA/MSF/PEG共混物具有更高的拉伸强度和模量.PLA/MSF(3%)/PEG(10%)的综合性能较好,与纯PLA相比断裂伸长率提高468.7%,拉伸强度降低48.7%左右.因此,增塑剂PEG与改性纤维MSF协同改性,使PLA/MSF/PEG共混物具有更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结晶性能,能够进一步扩大PLA材料的应用范围.
其他文献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尽早实现碳中和,加速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是全人类的共同期望,在此背景下,制冷技术未来的发展将面临重大转变.作为完全被动式的冷却技术,利用宇宙冷能的天空辐射冷却不消耗任何能源且不产生环境污染,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冷却方式.在介绍辐射冷却技术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近几年辐射冷却材料的典型技术及其冷却效果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进一步阐述了辐射冷却材料在不同领域的研究现状,最后总结了天空辐射冷却技术在碳中和中的应用场景以及目前辐射冷却材料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趋势.辐射冷却材料的研制与应用将对我国节能减排事
为了减缓全球变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新能源的高效利用,需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和储能行业相互协调发展.新型电力系统与地下储能相结合作为关键技术之一,其跨季节地下储能,尤其是地下含水层储能(ATES),从理论研究转为工程应用成为亟待攻克的难点.综述了地下储能方式及其原理,分析了地下ATES系统在数值模拟试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深刻剖析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关键技术和瓶颈问题,进一步对比了地下ATES系统热工性能和经济环保效益评价标准,展望了新型电力系统与地下ATES相结合的未来,为后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以稳定、清洁著称的地热发电如何在新型电力系统生态中发挥作用,关系地热发电的机遇与挑战.基于能源互联网“系统化”理念,初步分析了我国地热发电与风、光发电接入新型电力系统的热工、经济及环境效益,讨论了地热发电参与新型电力系统的模式与机制,认为从电力系统平衡及全系统度电成本看,地热发电技术能够通过替代煤电及碳捕集技术、作为灵活性托底电源以及参与电力市场辅助服务等手段,有效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规划与运行.118个节点的风光火地新型电力系统案例分析结果
为实现“双碳”目标,应积极发展CO2捕集、封存与资源化利用(CCUS)技术,控制CO2的排放.膜分离技术作为最常见的气体分离技术之一,相比于吸收法、吸附法、低温法等,具有能耗低、便于操作、占地面积小、易于放大、运行成本低等优点,被广泛用于燃煤电厂烟气CO2捕集与天然气脱碳纯化等工艺.然而纯无机膜与高分子膜受制于各自的缺点,无法大规模推广应用,开发气体分离性能优越的复合膜成为研究的热点.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复合膜在CO2捕集领域的研究进展,以膜结构类型进行分类,重点介绍了混合基质膜、支撑液膜等不同复合膜的制备过
选用三种POE和一种SEBS弹性体材料,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PP/SEBS/POE复合材料.探究弹性体种类和掺量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光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弹性体掺量为20 phr,选用POE940和SEBS弹性体的PP/SEBS/POE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光学性能最佳,其拉伸强度达到27.3 MPa,低温冲击强度达到34.1 kJ/m2,透明度达到79.4%,雾度为20.1%.POM和SEM分析表明:弹性体SEBS和POE940的柔性链可以与PP分子链良好缠连,在断口表面形成波状和网状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