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儿童的情怀,清楚儿童语文学习的真正需求,能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凭借儿童热爱的语言文字,帮助儿童获得自身成长所必需的语文素养。要教科学的语文、游戏的语文、自由的语文、有用的语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科学;游戏;自由;有用
小学语文的施教对象是儿童,施教内容是儿童的语文,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儿童的情怀,清楚儿童语文学习的真正需求,能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凭借儿童热爱的语言文字,帮助儿童获得自身成长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只有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看到儿童眼中的世界,才能走进儿童心中的世界
一、教科学的语文
教科学的语文,就是秉着对儿童负责的态度,挖掘教材中真的知识、思想与情感,引领儿童逐步认识教材本真的面目,在与教材的对话中,汲取语文的营养,形成鉴赏的能力。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都被编者作了删改,这就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造成了难度,甚至会引起误读。新教育研究中心干国祥在反复研读老舍的《草原》时发现,《草原》第一段描述的草原景色,初读之下,就觉得写得美,语言美,语言传达的风景也美,但“并不茫茫”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查了老舍先生的原文,发现原文开头是这样的:“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边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干老师蓦然醒悟,原文中老舍先生写景,围绕“天不苍苍,野不茫茫”展开,没有了原文中第一句话,对第一段的解读就少了贯穿全段的线索,课堂上就会对草原美泛泛而谈,对“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到底说什么要么忽略,要么误读。教科学的语文,不仅是引领儿童品味文本“真”的语言,也是帮助儿童获得“真”的思想与情感。一位教师教学《匆匆》,抓住文中问句多的特点,引导学生聚焦到问句这一语言训练点:由文中的12个问句感受到作者的困惑、彷徨,再聚焦到第四段的6個问句,播放音乐,6次引读,巧妙地将学生带入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带入朱自清复杂而微妙的情绪情感中,促使学生深刻领悟问句的含义,真切体会问句背后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游戏的语文
语文课的下课铃敲响时,许多教师总爱这样问自己:我的这节语文课,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上得成功吗?有哪些环节处理得很好,还有哪些环节没有把握好?却鲜有教师这样自省:这节语文课上,我的学生学到了什么?他们快乐吗?他们在我的课上享受到了什么?作为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语文课堂,不仅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还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
儿童不喜欢程式化的学习方式,儿童的语文学习需要在儿童感到自由的情境中进行,在游戏中儿童享受着自由、积极的精神体验。游戏是儿童融入生活、体验生活的重要途径,游戏就是儿童的学习和生活。
杭州蒋军晶执教《麋鹿》,学习课文后出示一张麋鹿图,让学生把自己所获得的知识“有效”输出。这时他采取了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争当导游进行介绍,从“一级导游”到“高级导游”再到“特级导游”,层层推进,吊足胃口,其中还穿插导游与游客的对话。在这堂课上,游戏与学习无缝对接,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使教学过程趣味盎然,达到了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说明事物特征的训练目的,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活泼。
三、教自由的语文
自由的语文教学,指的是教师营造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与课堂时空,使儿童的身体与心理都处于自主、轻松、愉悦的语文学习状态。卢梭说:“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浪费时间”就是给儿童自由阅读、思维和创造以充足的时间。只有自由的学习,才能打开学生的心门,发展学生的心智。
一位教师教学《詹天佑》时问学生:“如果我们现在要给詹天佑塑铜像,你觉得在詹天佑周围应该布置哪些有意义、有代表性的建筑或者物品?请你为詹天佑塑一铜像。”学生可以选择的角度没有受到限制,因此他们思维空前活跃。有学生觉得在詹天佑周围画“人”字形线路,因为这是他最伟大的设计;有学生说画一把水壶,以说明他与工人一样艰辛;也有学生说应该根据他爱国的特点来设计,等等。这堂课迸发出学生自由创造的活力。
有些语文课堂将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是不是”“对不对”等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大量充斥;有时则把问题进行切割,拖着学生在“碎石”组成的问题“跑道”上行走,肢解文本;有的教师经常会在学生回答后附带“是这样吗”“对吗”等暗示性话语,如此弦外之音导致后面发表意见的学生异口同声地迎合、应和。学生的自由思想与自由精神被剥夺,也就不能享受学习的快乐与成功。因此,自由的语文拒绝满堂灌,也拒绝满堂问。
四、教有用的语文
当下的语文教学,实用主义仍然大行其道,教师在应试的藩篱中无法突围,甚至不愿突围,因而大量围绕陈述性知识的训练(生字词语的固化讲解、课文读背的反复操作、练习试题的铺天盖地)强占了儿童的时间与空间,使儿童思维僵化,能力停滞,不能感受语文学习的兴趣。这并不是说生字词语和课文读背不再重要,而是这些内容的教学一定要从儿童的需要出发,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合宜的情境,使儿童主动建构和悦纳。
我们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要由分析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简言之,语文教学要由“教课文”转向“教阅读”“教语文”。
一位教师教学《恐龙》,先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最喜欢什么恐龙,然后介绍。一学生说:“我喜欢雷龙,它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而且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教师:“读得真动听,你把雷龙的特点都读出来了。请大家比较这两个句子:A.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很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B.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你们觉得哪个句子好?”学生:“我觉得B句好,因为B句把雷龙和大象作比较,在我们看来,大象已经很重了,雷龙竟然胜过六头大象,难怪说它是庞然大物,果真名不虚传。”教师:“对,刚刚你提到了作比较,这是一种说明方法。”《恐龙》是一篇科普类说明文,这位教师通过学生的朗读、介绍,将教学重点放在学习课文中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基本的说明方法上,而不是详细地向学生介绍关于恐龙的知识,这充分体现了“教阅读”的理念。教有用的语文,就是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科学;游戏;自由;有用
小学语文的施教对象是儿童,施教内容是儿童的语文,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儿童的情怀,清楚儿童语文学习的真正需求,能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凭借儿童热爱的语言文字,帮助儿童获得自身成长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只有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看到儿童眼中的世界,才能走进儿童心中的世界
一、教科学的语文
教科学的语文,就是秉着对儿童负责的态度,挖掘教材中真的知识、思想与情感,引领儿童逐步认识教材本真的面目,在与教材的对话中,汲取语文的营养,形成鉴赏的能力。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都被编者作了删改,这就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造成了难度,甚至会引起误读。新教育研究中心干国祥在反复研读老舍的《草原》时发现,《草原》第一段描述的草原景色,初读之下,就觉得写得美,语言美,语言传达的风景也美,但“并不茫茫”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查了老舍先生的原文,发现原文开头是这样的:“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边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干老师蓦然醒悟,原文中老舍先生写景,围绕“天不苍苍,野不茫茫”展开,没有了原文中第一句话,对第一段的解读就少了贯穿全段的线索,课堂上就会对草原美泛泛而谈,对“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到底说什么要么忽略,要么误读。教科学的语文,不仅是引领儿童品味文本“真”的语言,也是帮助儿童获得“真”的思想与情感。一位教师教学《匆匆》,抓住文中问句多的特点,引导学生聚焦到问句这一语言训练点:由文中的12个问句感受到作者的困惑、彷徨,再聚焦到第四段的6個问句,播放音乐,6次引读,巧妙地将学生带入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带入朱自清复杂而微妙的情绪情感中,促使学生深刻领悟问句的含义,真切体会问句背后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游戏的语文
语文课的下课铃敲响时,许多教师总爱这样问自己:我的这节语文课,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上得成功吗?有哪些环节处理得很好,还有哪些环节没有把握好?却鲜有教师这样自省:这节语文课上,我的学生学到了什么?他们快乐吗?他们在我的课上享受到了什么?作为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语文课堂,不仅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还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
儿童不喜欢程式化的学习方式,儿童的语文学习需要在儿童感到自由的情境中进行,在游戏中儿童享受着自由、积极的精神体验。游戏是儿童融入生活、体验生活的重要途径,游戏就是儿童的学习和生活。
杭州蒋军晶执教《麋鹿》,学习课文后出示一张麋鹿图,让学生把自己所获得的知识“有效”输出。这时他采取了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争当导游进行介绍,从“一级导游”到“高级导游”再到“特级导游”,层层推进,吊足胃口,其中还穿插导游与游客的对话。在这堂课上,游戏与学习无缝对接,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使教学过程趣味盎然,达到了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说明事物特征的训练目的,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活泼。
三、教自由的语文
自由的语文教学,指的是教师营造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与课堂时空,使儿童的身体与心理都处于自主、轻松、愉悦的语文学习状态。卢梭说:“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浪费时间”就是给儿童自由阅读、思维和创造以充足的时间。只有自由的学习,才能打开学生的心门,发展学生的心智。
一位教师教学《詹天佑》时问学生:“如果我们现在要给詹天佑塑铜像,你觉得在詹天佑周围应该布置哪些有意义、有代表性的建筑或者物品?请你为詹天佑塑一铜像。”学生可以选择的角度没有受到限制,因此他们思维空前活跃。有学生觉得在詹天佑周围画“人”字形线路,因为这是他最伟大的设计;有学生说画一把水壶,以说明他与工人一样艰辛;也有学生说应该根据他爱国的特点来设计,等等。这堂课迸发出学生自由创造的活力。
有些语文课堂将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是不是”“对不对”等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大量充斥;有时则把问题进行切割,拖着学生在“碎石”组成的问题“跑道”上行走,肢解文本;有的教师经常会在学生回答后附带“是这样吗”“对吗”等暗示性话语,如此弦外之音导致后面发表意见的学生异口同声地迎合、应和。学生的自由思想与自由精神被剥夺,也就不能享受学习的快乐与成功。因此,自由的语文拒绝满堂灌,也拒绝满堂问。
四、教有用的语文
当下的语文教学,实用主义仍然大行其道,教师在应试的藩篱中无法突围,甚至不愿突围,因而大量围绕陈述性知识的训练(生字词语的固化讲解、课文读背的反复操作、练习试题的铺天盖地)强占了儿童的时间与空间,使儿童思维僵化,能力停滞,不能感受语文学习的兴趣。这并不是说生字词语和课文读背不再重要,而是这些内容的教学一定要从儿童的需要出发,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合宜的情境,使儿童主动建构和悦纳。
我们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要由分析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简言之,语文教学要由“教课文”转向“教阅读”“教语文”。
一位教师教学《恐龙》,先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最喜欢什么恐龙,然后介绍。一学生说:“我喜欢雷龙,它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而且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教师:“读得真动听,你把雷龙的特点都读出来了。请大家比较这两个句子:A.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很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B.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你们觉得哪个句子好?”学生:“我觉得B句好,因为B句把雷龙和大象作比较,在我们看来,大象已经很重了,雷龙竟然胜过六头大象,难怪说它是庞然大物,果真名不虚传。”教师:“对,刚刚你提到了作比较,这是一种说明方法。”《恐龙》是一篇科普类说明文,这位教师通过学生的朗读、介绍,将教学重点放在学习课文中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基本的说明方法上,而不是详细地向学生介绍关于恐龙的知识,这充分体现了“教阅读”的理念。教有用的语文,就是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