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学经典中所蕴含的很多民族精华传统思想开始得到了更多有识之人的认可,所以现在开始了一股国学学习的热潮。对于国学经典的学习,有助于我们对其中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和对其中所蕴含的民族传统进行弘扬,汲取其中的精华和有益部分,将其运用在民办高校的教学研究和改革中,对于加快民办高校的健康快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下的民办高校体系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文化理论基础。
关键词: 国学教育民办高校教学研究
一、有关国学内涵的总体概述
所谓国学也就是一个国家所固有的学术之意,国学是相对于旧学而言的,相对于西学的话,它所指的主要是“旧学”,“中学”或者“国学”,这个称谓主要是以西方文化作为参照物的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传统中国文化和学术思想进行研究和探讨的一门学问。在很早的《周礼·春宫·乐师》中就有对于“国学”这一概念的解释:“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在《周礼·正义》中有这样的记载:“国学者,在围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国学”这个特殊的词语称谓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出现使用的,但是此时的“国学”主要是指由国家和政府出资专门兴办的“贵族子弟学校”,经过历史的演变,国学教育逐渐变成了由贵族子弟的小教育为高等学府,此后也称之为“国子监”或者“太学”。
在二十世纪以后,国学作为一个专有的中国传统学术的代名词被广泛的运用。在《国学讲习记》中,邓实这样说过:“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胡适先生提出:“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因为当年胡适先生在学术界的地位还是很高的,所以现代人对于“国学”的理解一般也都是从胡适先生的讲解开始的。所以,对于国学的理解,从广义的概念上讲也就是胡适先生所说的“中国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这其中包括了中国古代社会所有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甚至还有音乐,美术,易学,医学,占卜,建筑等都是国学的概念范畴;从狭义的概念上讲,国学主要是指意识形态层面上的有关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称,主要是以先秦诸家的经典作品和诸学派的经典著作为基础,进而涵盖了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两宋的理学还有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的诗词,元代的曲剧和明清的小说和历朝历代的史学等一套完整的学术文化体系。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国学文化,从其中汲取古代众多思想家为我们所留下的具有智慧之光的思想文化,结合现在的时代精神,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当代的思想文化价值体系中再次发挥生命的文化活力,为现代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国学教育中的重要思想解读
(一)重视以“和合”为中心的文化体系构建
在春秋时期,《国语·郑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商契能和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这其中所说的“五教”指的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意思也就是说商契如果能把五教加以和合的话,那么百姓也就可以安身立命了。这里所说的“和”主要是指和睦、和平、和谐等,“合”指的是汇合、集合、融合等。在这以后,“和合”这一概念又被儒家、佛家和道家等多个学派广泛地接受,到了先秦时期所融合产生的和合文化也就逐步演变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在这以后,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学派在《论语》中提出了“和为贵”,“知和而和”的思想;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学派在其代表作《道德经》中也提出了“知足”与“不争之德”的思想主张。中华文化在思维定势方面也提倡中和主义,例如在《论语·学而第一》中有“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的思想论述;在《中庸》中有“中庸之为德也”的论述和“中也者,天地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记载。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有着重视和谐的传统文化精神。台湾著名的学者钱穆先生说中华文化的最伟大之处和精妙之处就是能够进行调和,对于各种冲突都能够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济。在《国史大纲》中,钱穆先生说:“西方人好分,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中国人好合,亦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今天我们中国分成两个,然而我们人大脑里还是不喜分,喜欢合。”民办院校作为一个知识云集,思想异常活跃和个性鲜明的人才云集之地,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有所特长,在关键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要在“和合”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各抒己见,友好合作,促进民办教学的研究发展,共同完成民办院校的教学任务。
(二)重视和而不同的包容思想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曾经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也就是说德行品德高尚的人非常讲究和保持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是德行品德差的人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也从来不讲究协调。孔子对于事物之间的差异性进行承认,并且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只有通过互补才可以实现一种和谐的状态。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包含了对立统一的思想价值,从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思想体系的哲学理论体系基础。对于现今的民办教育来讲,虽然是有区别于国家的公立学校,但是也是对于公立院校办学中不足的一个重要补充,所以应该在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指导下,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建立地方有特色的民办教育高校,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重视礼法并用的教育手段
荀子作为先秦儒家学派礼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在推崇礼仪教化的同时,也深谙儒家立法教学的优势和不足,荀子认为儒家的礼学体系作为伦理道德的标准,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道德自律和传统风俗习惯等力量来进行维护的,虽然体制有着自身的优点,但是面对有着恶性的人群,其力量和约束是明显不够的,所以荀子也非常重视“法”的运用,而这里所讲的“法”主要是指规则。在《荀子·成相》中有这样的记载:“治之经,礼与刑”; 《荀子·君道》:“法者,治之端也”; 《荀子·王制》:“礼义者,治之始也”等主张。荀子提出只有礼法并用,双管齐下才可以使国家“合于文理,归于治”。民办高校作为各种不同层次学生聚集的地方,如果缺少规则的保障,那么礼法的教育进行是保障可言的。在《荀子·强国》中有着河阳的记载:“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民办高校进行管理的时候,应该建立健全民办高校的道德规范体系,这对于构建和谐的民办高校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三、基于国学教育思想下的民办高校教学研究
三江学院作为一所年轻的民办高校,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坚持自己的办学方针和特色,努力提升学校的知名度,那么今后就应该在国学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学校教育研究的创新和提升。
(一)打造个性化的民办院校文化品质
民办院校只有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性才是学校文化的真正代表和反应。民办院校应该充分挖掘和传承自己院校的精神风貌,提倡《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大学》中的“所谓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也。”的“博衍明德,文倡格物”的精神风貌。民办院校的教育教学不同于公办院校的学术型教育和科研型教育,是带有一定职业教育和全民性教育的特点,应该在传统的国学民族精粹中汲取有益的思想文化来激励和鼓舞全校的师生,去逐渐形成具有自己院校特色的精神风貌和人格思想,凸显出不同于公立院校的文化品质特点。对于国学教育的好处,香港教育学院院长汤恩传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国学不仅是帮助现代中国人提高道德品质的教程,更重要的是中国56个民族凝聚一体的精神支柱,是炎黄子孙一统华夏的文化源头。”
(二)打造校本化的独特发展道路
所谓的打造校本化的独特发展道路也就是要把民办院校创办之初所坚持的办学主张转化成民办院校办学过程的办学思路,坚持走自己民办院校特色化的道路。对于我们三江学院来说,就是要进行多维度的校园教学和科研建设:第一,科研兴校,鼓励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进行文艺争鸣,科研创新,让教育的实力蒸蒸日上;第二,文化校园的建设,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的培养和教育,所以要构建一个具有特色的民办校园文化,具有生命的气息和青春的脉搏,努力建立一所具有浓郁现代气息的窗口学校;第三,实施人本化的学校管理,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注重人性化的关怀和关爱,培养学生的人性化性格,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构建。
四、结语
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在,蕴含了许多的智慧思想理论成果,对于我们当今的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汲取国学思想中具有价值和生命活力的精神文化来促进民办院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从而让民办院校的教育迈向一个更高更远的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1] 李红桃 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及其保障[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1(04)
[2] 徐善广 努力按照教育规律办学——蒹论学校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Z1)
[3] 陈金凤 当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困境与改革思路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
[4] 熊贤君 现代中国国学教育运动形成原因破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1)
[5] 熊贤君 民国时期的国学教育及价值解读[J].民国档案,2006(01)
[6] 罗志田 民初趋新学者眼中的国学之“资格”与排他性[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5)
关键词: 国学教育民办高校教学研究
一、有关国学内涵的总体概述
所谓国学也就是一个国家所固有的学术之意,国学是相对于旧学而言的,相对于西学的话,它所指的主要是“旧学”,“中学”或者“国学”,这个称谓主要是以西方文化作为参照物的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传统中国文化和学术思想进行研究和探讨的一门学问。在很早的《周礼·春宫·乐师》中就有对于“国学”这一概念的解释:“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在《周礼·正义》中有这样的记载:“国学者,在围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国学”这个特殊的词语称谓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出现使用的,但是此时的“国学”主要是指由国家和政府出资专门兴办的“贵族子弟学校”,经过历史的演变,国学教育逐渐变成了由贵族子弟的小教育为高等学府,此后也称之为“国子监”或者“太学”。
在二十世纪以后,国学作为一个专有的中国传统学术的代名词被广泛的运用。在《国学讲习记》中,邓实这样说过:“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胡适先生提出:“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因为当年胡适先生在学术界的地位还是很高的,所以现代人对于“国学”的理解一般也都是从胡适先生的讲解开始的。所以,对于国学的理解,从广义的概念上讲也就是胡适先生所说的“中国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这其中包括了中国古代社会所有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甚至还有音乐,美术,易学,医学,占卜,建筑等都是国学的概念范畴;从狭义的概念上讲,国学主要是指意识形态层面上的有关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称,主要是以先秦诸家的经典作品和诸学派的经典著作为基础,进而涵盖了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两宋的理学还有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的诗词,元代的曲剧和明清的小说和历朝历代的史学等一套完整的学术文化体系。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国学文化,从其中汲取古代众多思想家为我们所留下的具有智慧之光的思想文化,结合现在的时代精神,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当代的思想文化价值体系中再次发挥生命的文化活力,为现代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国学教育中的重要思想解读
(一)重视以“和合”为中心的文化体系构建
在春秋时期,《国语·郑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商契能和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这其中所说的“五教”指的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意思也就是说商契如果能把五教加以和合的话,那么百姓也就可以安身立命了。这里所说的“和”主要是指和睦、和平、和谐等,“合”指的是汇合、集合、融合等。在这以后,“和合”这一概念又被儒家、佛家和道家等多个学派广泛地接受,到了先秦时期所融合产生的和合文化也就逐步演变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在这以后,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学派在《论语》中提出了“和为贵”,“知和而和”的思想;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学派在其代表作《道德经》中也提出了“知足”与“不争之德”的思想主张。中华文化在思维定势方面也提倡中和主义,例如在《论语·学而第一》中有“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的思想论述;在《中庸》中有“中庸之为德也”的论述和“中也者,天地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记载。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有着重视和谐的传统文化精神。台湾著名的学者钱穆先生说中华文化的最伟大之处和精妙之处就是能够进行调和,对于各种冲突都能够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济。在《国史大纲》中,钱穆先生说:“西方人好分,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中国人好合,亦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今天我们中国分成两个,然而我们人大脑里还是不喜分,喜欢合。”民办院校作为一个知识云集,思想异常活跃和个性鲜明的人才云集之地,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有所特长,在关键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要在“和合”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各抒己见,友好合作,促进民办教学的研究发展,共同完成民办院校的教学任务。
(二)重视和而不同的包容思想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曾经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也就是说德行品德高尚的人非常讲究和保持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是德行品德差的人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也从来不讲究协调。孔子对于事物之间的差异性进行承认,并且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只有通过互补才可以实现一种和谐的状态。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包含了对立统一的思想价值,从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思想体系的哲学理论体系基础。对于现今的民办教育来讲,虽然是有区别于国家的公立学校,但是也是对于公立院校办学中不足的一个重要补充,所以应该在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指导下,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建立地方有特色的民办教育高校,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重视礼法并用的教育手段
荀子作为先秦儒家学派礼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在推崇礼仪教化的同时,也深谙儒家立法教学的优势和不足,荀子认为儒家的礼学体系作为伦理道德的标准,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道德自律和传统风俗习惯等力量来进行维护的,虽然体制有着自身的优点,但是面对有着恶性的人群,其力量和约束是明显不够的,所以荀子也非常重视“法”的运用,而这里所讲的“法”主要是指规则。在《荀子·成相》中有这样的记载:“治之经,礼与刑”; 《荀子·君道》:“法者,治之端也”; 《荀子·王制》:“礼义者,治之始也”等主张。荀子提出只有礼法并用,双管齐下才可以使国家“合于文理,归于治”。民办高校作为各种不同层次学生聚集的地方,如果缺少规则的保障,那么礼法的教育进行是保障可言的。在《荀子·强国》中有着河阳的记载:“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民办高校进行管理的时候,应该建立健全民办高校的道德规范体系,这对于构建和谐的民办高校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三、基于国学教育思想下的民办高校教学研究
三江学院作为一所年轻的民办高校,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坚持自己的办学方针和特色,努力提升学校的知名度,那么今后就应该在国学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学校教育研究的创新和提升。
(一)打造个性化的民办院校文化品质
民办院校只有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性才是学校文化的真正代表和反应。民办院校应该充分挖掘和传承自己院校的精神风貌,提倡《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大学》中的“所谓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也。”的“博衍明德,文倡格物”的精神风貌。民办院校的教育教学不同于公办院校的学术型教育和科研型教育,是带有一定职业教育和全民性教育的特点,应该在传统的国学民族精粹中汲取有益的思想文化来激励和鼓舞全校的师生,去逐渐形成具有自己院校特色的精神风貌和人格思想,凸显出不同于公立院校的文化品质特点。对于国学教育的好处,香港教育学院院长汤恩传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国学不仅是帮助现代中国人提高道德品质的教程,更重要的是中国56个民族凝聚一体的精神支柱,是炎黄子孙一统华夏的文化源头。”
(二)打造校本化的独特发展道路
所谓的打造校本化的独特发展道路也就是要把民办院校创办之初所坚持的办学主张转化成民办院校办学过程的办学思路,坚持走自己民办院校特色化的道路。对于我们三江学院来说,就是要进行多维度的校园教学和科研建设:第一,科研兴校,鼓励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进行文艺争鸣,科研创新,让教育的实力蒸蒸日上;第二,文化校园的建设,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的培养和教育,所以要构建一个具有特色的民办校园文化,具有生命的气息和青春的脉搏,努力建立一所具有浓郁现代气息的窗口学校;第三,实施人本化的学校管理,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注重人性化的关怀和关爱,培养学生的人性化性格,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构建。
四、结语
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在,蕴含了许多的智慧思想理论成果,对于我们当今的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汲取国学思想中具有价值和生命活力的精神文化来促进民办院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从而让民办院校的教育迈向一个更高更远的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1] 李红桃 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及其保障[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1(04)
[2] 徐善广 努力按照教育规律办学——蒹论学校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Z1)
[3] 陈金凤 当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困境与改革思路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
[4] 熊贤君 现代中国国学教育运动形成原因破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1)
[5] 熊贤君 民国时期的国学教育及价值解读[J].民国档案,2006(01)
[6] 罗志田 民初趋新学者眼中的国学之“资格”与排他性[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