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苹如小组刺杀丁默邨究竟在哪里?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weili73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爱玲的小说《色·戒》,主要描述了女大学生王佳芝与其同伴在珠宝店行刺高级特务易先生的故事。王佳芝的历史原型是爱国女青年郑苹如。1939年12月21日,郑苹如及其同伴在上海静安寺路1的皮货店行刺汉奸丁默邨,此事在上海还是有些影响的。
  对于这次的行刺地点,所有文章及影视作品都没有给出过确切的说法。有的说在西比利亚皮货店,有的说在第一西比利亚皮货店,还有的说西比利亚皮货店就是第一西比利亚皮货店。
  《上海大辞典》 2第469页有“第一西比利亚皮货商店”的词条:“前身为20世纪30年代陈姓商人在北四川路开设的‘陈长记’皮货商店,因生意不景气,迁至今南京西路、陕西路口。因此地已有一家犹太人开设的西比利亚皮货商店,即改称第一西比利亚皮货商店,以示压倒对手的决心……1980年恢复第一西比利亚皮货商店的招牌。”这说明,在上世纪30年代上海静安寺路起码有两个相距不远的皮货店,一个是西比利亚皮货店,另一个是第一西比利亚皮货店。
  那郑苹如小组到底是在哪个皮货店行刺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查询了《审讯汪伪汉奸笔录》 3,书中有郑苹如母亲给南京高等法院的证言,其中提到“苹如于二十八年奉中统局密令……诱令丁逆同往静安寺路戈登路口4西比利亚皮货店,并于附近伏戎以待。苹如于十二月二十一日午后五时许将丁逆诱到该处,某同志即开枪向之射击……”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郑苹如及其同伴行刺丁默邨的地点为西比利亚皮货店,而非第一西比利亚皮货店。
  1939年的西比利亚皮货店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呢?笔者阅读了《老上海百业指南》 5,此书是根据1947年及1949年相继修订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精选而成。但1946年前后的商户信息很难真实反映1939年时的具体情况。通过阅读《老上海百业指南》的序,笔者了解到,《上海市行号路图录》的编辑工作肇始于1937年,在1939年及1940年相继出版了上、下两编。但令人遗憾的是,1939年版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在北京的各大图书馆均未收藏。日前,经好友推荐,笔者关注了一个研究中國史地的日本网站,有幸查阅到了1939年版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在第七十四图中,我清楚地看到了在Bubbling Well Road(静安寺路) 1141号的“西比利亚”四个字。此处就是郑苹如诱丁逆进入购买皮货的地方,郑苹如的同伴在皮货店外等待时机,以期在此击毙汉奸丁默邨……
  笔者还查阅了1939年12月22日的《申报》,原文如下:
  暴徒四人  狙撃汽車  幸未傷人
  静安寺路一一四零弄,昨晩六時二十分許,該弄内駛出黒牌汽車一輛,詎斯時路傍預伏暴徒四人,瞥見該号汽車疾駛外出,内中有二匪袖出盒槍,開槍狙撃,適有静安寺捕房副捕別克司乗機器脚踏車巡邏経過,匪等亦向渠連放数槍,幸未命中,惟副捕並未還槍。
  令人遗憾的是,此次行刺事件失败。郑苹如为了不牵连同伴,承认因丁默邨移情别恋,雇人行刺丁逆。1940年初,爱国义士郑苹如在上海西郊就义。
  今天的西比利亚皮货店早已荡然无存,包括“丁默邨别克防弹车”停放地的静安寺路1140号在内的静安寺路1108号到静安寺路1182号,都已从地图中消失了,代替它们的是中信泰富广场。根据新老地图的对比,笔者认为郑苹如小组刺杀丁默邨的原址应是现在(2019年)南京西路1141号“中外名表维修中心”。
  笔者还查到位于南京西路1135号的“第一西比利亚”(皮货店)。有意思的是,现在上海南京西路878号也有一家名为“第一西比利亚”的商店经营皮货。笔者于2018年走访了位于南京西路878号的第一西比利亚商店,经证实,此店的前身就是上世纪30年代位于静安寺路1135号的第一西比利亚皮货商店,几经搬迁到了现在的地方。
  综上,当下诸多文章,在没有标明出处的情况下就武断地说郑苹如小组行刺丁默邨的地点为第一西比利亚皮货店是没有任何依据的。
  一位中华巾帼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类的和平刺杀为日本军国主义卖命的汉奸,这是人类良知的最大体现!值此爱国义士郑苹如及其同伴行刺丁默邨80周年之际,特写此文以示纪念。
  (题图:1947年出版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修订版标出的南京西路1135号第一西比利亚皮货店)
  (作者单位为北京市儿童福利院)
  责任编辑  崖丽娟  王岚
  注释:
  1.  1945年改为南京西路,参见《上海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2.《上海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出版
  3.《审讯汪伪汉奸笔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
  4.1943年改为江宁路,参见《上海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出版
  5.《老上海百业指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出版
其他文献
《世纪》杂志今年第四期刊发了我的《到“救火衛”去看灯》一文后,收到一些史志专家和大学教授的来信来函,指出“救火卫”实为“救火会”之误。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华师大教授汪寿明和原川沙县委党史研究室主编沈润章都指出:“救火会”开始时是一个民间组织,由一些个人出资组织的消防队伍。上海不少地方都设有救火会,如高桥镇就有镇上名士出资,并有消防员一二十人,对全镇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后来市政
期刊
在出版社做图书编辑工作,有一个职业优势就是能结识交往名人,“名人”是编辑的“衣食父母”,组到了“名人”的书稿,书稿质量和市场销路得到了保证,编辑发愁的生计问题就解决了,就有好米下锅了。  1985年至2002年,我供职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世纪90年代初幸得副总编辑曹伯言先生引荐和安排,我认识了美籍华人文史大家唐德刚先生。在与唐先生十几年的交往中,我由做唐先生《胡适口述自传》(未删节大陆版)、《
期刊
1971年7月,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后来消息传出:美国总统尼克松不久也要来华访问,举国为之轰动。据闻,党中央拟定了一条在国内民众中接待尼克松的外交方针,主要浓缩为16个字,即不冷不热,不卑不亢,待之以礼,不强加人。此方针还曾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传达到各省、各地区直至各基层单位,传达过程中再三强调:地、富、反、坏、右等“专政对象”不能听传达。普通革命群众听过
期刊
诗,是缪斯,也是青少年的情侣。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在上海和平中学度过的,喜欢文学,尤其爱读新诗,从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艾青,一路读下来,一直读到新中国的中青年诗人,诸如闻捷、沙鸥、未央、流沙河、邵燕祥等等,不仅读,而且也学着写。当时中学里有个文学爱好者小组,十几个人,还编了一个墙报。我就在墙报上胡乱地发表自己的诗作,究竟写了多少,写了什么,至今了无痕迹,只记得我在《解放日报·朝花版》上写
期刊
去年我曾在《百年潮》上发表《我的母亲——著名华侨女记者黄薇》一文,介绍了我母亲黄薇作为华侨记者,1938年赴延安采访受到毛主席宴请、在敌后根据地与白求恩长谈、1949年陪同参加完新政协筹备会的华侨领袖陈嘉庚去北方考察等独特经历,因篇幅所限,我母亲丰富的人生经历未能全面呈现,因此,我根据母亲晚年撰写的回忆录《风雨人生》又作了部分补充,写成此文,以兹纪念。  在徐州前线当战地记者  1938年4月,我
期刊
2008年10月18日,一代电影大师谢晋不幸猝死于老家浙江上虞,享年85岁。当人们沉浸在悲痛之中时,网络上竟出现了一则传言,称谢晋导演是死于“一夜风流”,并言辞凿凿,称有证人有证据。一时间,这传言闹得海内外沸沸扬扬,点击量数以千万计。人们真假难辨,议论纷纷。谢晋导演的名声由此受到极大损害。但不久,上海为谢晋导演打响了一场名誉保卫战,人们把它称为一场反击互联网恶性谣言的“经典战役”。该案也被最高人民
期刊
1939年春夏之交,宋庆龄在香港与一辆救护车有一张合影照片。宋庆龄为何要与一辆救护车合影?这辆救护车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1938年,寓居香港的宋庆龄发起成立“保卫中国同盟”(简称保盟,英文全称China Defence League)。保盟成立后,通过募捐、义演、义卖等活动,坚持“哪里需要援助,哪里的人民在自力解决困难,我们的援助就到哪里” “按照平等、按照比例的原则对所有抗日的人民予以援助”,
期刊
屹立在南京栖霞大道北侧与新仙东路交会处广场斜坡上的毛主席塑像,是南京第一座毛主席塑像,是经多年筛选整修保留下来的,现被定为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遗址。它是怎么建成的,至今没有详实的报道。我是亲历此事的当事人,有责任把这历史真实公之于社会。  缘由要从1956年1月11日毛主席到南京说起。他先视察了南京无线电厂,随即前往栖霞区十月村(原名太平村)参观了农民家庭、农业社民校。在田间地头,关切地和农民们交谈
期刊
古来军人皆以建功立业为职志,凭勇力和智慧而求克敌制胜,中外莫不如此。近世欧洲实施授勋制度后,为军人论功授勋予以表彰即蔚成风气。凡重大场合或隆重典仪上,军人佩饰军功勋章荣耀登场的场景,往往给人留以深刻印象。  中国近代国家勋赏制度的创设,始于晚清。进入民国后,则愈益完善化、系统化。且不说北洋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就曾长期施行了授勋制度。1928 年“东北易帜”、全国统一大体完成,国民政府为表彰作
期刊
1965年5月,连接浦西和浦东的上海第一条越江隧道,也是中国第一条越江隧道打浦路隧道开建,拉开了成就这座城市交通划时代梦想的序幕。本文主人公是打浦路隧道的建设者奚爱华,通过他的讲述,再次翻开五十余年前那段开创辉煌的不平常的历史篇章。  神秘的“上海信箱4046号”  1959年,上海隧道局设计打浦路隧道方案通过专家组审定,国务院批准该项目为国家基本建设项目。1965年,上海市隧道工程公司成立,开始
期刊